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说清朝-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德七年三月初十日,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见皇太极。皇太极说:“我对人说过,决不杀你。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细说清朝》二一、活捉洪承畴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中过进士,当过陕西的布政使,延绥(陕北)的巡抚,三边的总督(节制榆林、宁夏、甘肃三镇),屡和高迎祥及李自成作战,在临潼俘了高迎祥,在潼关胜了李自成,李自成当时只剩下十八骑,蒋荒而走。

崇祯皇帝在崇祯十四年的春天,命令洪承畴去辽东“总督蓟辽军务”。洪承畴带了在陕西的旧部赴任,其中最有名的是曹变蛟。曹变蛟已经是一个“副总兵”,被升做“东协总兵”。(拱卫京城北边的兵,分作东、西、中三协)

驻在山海关的总兵马科与守着宁远的总兵吴三桂,均被拨给洪承畴指挥。

宣(化)府的总兵杨国柱,大同的总兵王朴,密云的总兵唐通,连官带兵,也都被调赴关外,划给洪承畴。

崇祯皇帝而且让洪承畴把辽东总兵刘肇基与“援剿”总兵左光先都换了,换上两个陕西人:王廷臣与白广恩。加起来,一共是八个总兵,十四万兵士,四万匹马。

有了这样大的武力,洪承畴本可以有所作为。至少,救出被围于锦州的祖大寿,应非难事。

祖大寿托人带信给洪承畴,建议给他:采取“车营”战术,以车环列成阵,徐徐推进,不可“轻战”,洪承畴认为很对。因此,他把大军屯守在宁远与锦州之间,不汲汲于赶到锦州城下去厮杀。同时,他积极从事于积聚粮草。他说,先要准备好足够一年的粮草,才能谈得到采取攻势。

可惜,明朝末年有一种奇怪的制度:攻守的机宜不由前方的统帅全权决定,而常常让一批不懂军事的御史、给事中、太监、诗人、八股专家、小楷能手等,来七嘴八舌地讨论。更不幸的是:崇祯皇帝心硬、耳软、性急、气大。

朝中有人说洪承畴太不卖力,又有人说洪承畴浪费国帑,白养了十四万兵、四万匹马。崇祯皇帝听了,就赶紧派兵部的一个郎中(司长)张若麒,到前方去催洪承畴快一点打。

于是,洪承畴只好在七月底把军队开到锦州附近、城南十八里的松山。第一阵,便吃丁一个败仗,损失了宣府总兵杨国柱。跟着,东协总兵曹变蛟死力冲击皇太极的御营,无效,曹变蛟负了重伤。当天夜里,王朴与吴三桂带了部队,逃去杏山;其后,又想由杏山逃往宁远,被皇太极的兵沿途拦截,这两位总兵全军覆没,仅以身免。白庆恩、马科、唐通,这三人也逃得不知去向(最后都投降了李自成)。

剩下的只有曹变蛟与王廷臣两支军队,随着洪承畴死守松山城;守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兵士仅余三千。有一个副将夏成德变节。半夜引清军人城。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皆被活捉。曹、王二人不屈而死,洪承畴投降。 

 《细说清朝》二二、大欲未遂、无疾而终

皇太极在捉到洪承畴、解来盛京以后,亲自到牢里去看他。这时洪承畴尚不肯降,皇太极把自己的貂皮袍子脱了,披在洪承畴的肩上,说:“先生,不冷吗?”洪承畴瞪眼望着皇太极,望了好一会儿,叹一口气,说:“真是一位命世之主。”说罢,就跪下投降。 皇太极当天赏了他很多东西,又请他吃酒、看戏。左右的大将们颇不高兴,说:“为什么待洪承畴如此之厚呢?”皇太极问:“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为的是什么?”左右说:“为的是争夺明朝的中原。”皇太极大笑,说:“好比走路,我们都是瞎子,现在得到了一个向导,我怎么能够不开心呢?”

但是,皇太极也开心不了许久。八个月以后,在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l643年)九月初三日的夜里,他就“无疾”而终。 这一天的上午,他还坐朝。两天以前,他还任命了三个部的新“承政”。他的年龄,才有五十二岁。他的死,有点蹊跷。

他的身体,自从所宠的宸妃在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逝世以后,常常闹病,但病了不久总会复原,照样能打猎、处理政务。打猎呢,他能跑到几百里外叶赫国的故土去打。政务呢,包含对明用兵、谈和。

所谓谈和,是在松山、锦州之役以后,崇祯派了一个马绍愉来过。皇太极叫马绍愉带一封信回去,要求建立两国间的正常邦交,吉凶互相庆吊,物产互相馈遗,逃人互相交换,国界设在宁远,以双树堡属明、塔山属清,“互市”设在两地之间的连山。名义方面,称臣与否均无所谓。“自兹以往,尽释宿怨,尊卑之分,义奚较焉?”

崇祯皇帝认为皇太极措辞不逊,就写一封严厉的敕书,叫马绍愉再去走一趟。马绍愉走到半途,怕黄太极读了敕书会生气,自己的生命不保,便一逃了事。崇祯大怒,捉了那保荐马绍愉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杀头。

从此,明、清之间不再有和平的可能。皇太极在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任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作清军第五次的进入长城,吩咐阿巴泰完全仿照流寇的做法,到处杀人、掳人、烧房子、抢东西,把北直隶与山东阿省的精华挖空。

皇太极没想到自己会死,而且在中原未得、大欲未遂之时,突然地“无疾”而终。“无疾”两字,见于清朝的官方文告。——是谁谋害了他呢? 

 《细说清朝》二三、多尔衮颇有嫌疑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大权独揽,不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而故意扶立了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的福临(顺治皇帝)。因此之故,他颇有毒死或杀死皇太极的嫌疑。

多尔衮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与皇太极同父而不同母。皇太极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叶赫国的“公主”。多尔衮的母亲是乌拉纳喇氏、乌拉国的“公主”。

叶赫那拉氏死得早,只生了皇太极一人。皇太极自幼与乌拉纳喇氏颇为亲近。乌拉纳喇氏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皇太极即位以后,把这三人都一步一步地提拔:阿济格,升到武英郡王;多尔衮,升到睿亲王;多铎,升到豫郡王。皇太极对于十几个别的兄弟,只封了一个代善为礼亲王。另一个阿巴泰,功劳很大,始终只是“多罗饶余贝勒”。“多罗”的意思是“皇亲”。

当年,努尔哈赤对乌拉纳喇氏及其三个儿子也有偏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均领到女真八旗的一旗。

努尔哈赤死时,皇太极的年纪是三十五岁,多尔衮才有十五岁,多铎十四岁,阿济格年龄较大,已能随军作战。

皇太极待多尔衮尤其好。多尔衮在十九岁的时候(天聪四年七月),皇太极便任命他为新设的六部之一吏部的管部大臣。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去汗称帝,将多尔衮与多铎封为亲王,序列仅次于年高德劭的代善(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

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叫多尔衮当统帅,带领军队作第四次的进入长城。

祟德七年(1642年)十月,招降了洪承畴与祖大寿以后的七个月,皇太极把裁决庶政的大权,交给丁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之中,除了长子豪格与堂兄弟济尔哈朗以外,便是阿济格与多尔衮。

皇太极如此做法,很像是模仿努尔哈赤当年之设立“四大贝勒”。四大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努尔哈赤立过长子褚英为太子,其后把楮英关了,没有再立太子。皇太极之获继汗位,是靠了代善的坚决推让。

皇太极一直到死,不曾立太子。他把长子豪格列为“四大辅政”之一,可能含有训练豪格为未来的皇帝之意。

皇太极突然而死以后,多尔衮扶立福临,把豪格的辅政地位剥夺,把辅政由四人减为两人:济尔哈朗与他自己。四个月以后,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他示意济尔哈朗命令各院与各部的长官,凡事先向他请示。从此,他当了实际上的皇帝。 

 《细说清朝》二四、杀害代善的一子一孙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中,是年纪最轻的几个之一。他比皇太极小二十岁,比代善小二十九岁。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

代善在清室的皇族之中,可谓元老。他在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l616年)努尔哈赤称汗之时,已被封为四个贝勒之一,而位居首席,称“大贝勒”。努尔哈赤死后,他竭力主张由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让他与其他两个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并坐朝堂。(其后阿敏获罪下狱,莽古尔泰获罪降为多罗贝勒,代善自请与莽古尔泰降坐于堂上两旁。)

皇太极去汗称帝,封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出面召集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宣誓一番,立福临为皇帝,举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为辅政。

代善的长子岳托,于第四次攻入长城之役,死在济南附近。次子硕托,从代善伐喀尔喀有功,封为贝勒;随阿敏放弃永平有罪,削爵;攻下崞县(山西),复封贝子;在锦州畏敌,再度削爵,不久又封为固山贝子。

代善的第三子萨哈璘,不仅有战功,而且是力劝皇太极去汗称帝的一人,死在皇太极称帝以后不久,追封为颖亲王,留下有儿子阿达礼、勒克德浑、杜兰。阿达礼被封为多罗郡王,于崇德七年受任为礼部管部大臣,

这阿达礼不知是发了疯,还是被人利用,竟然在皇太极此时,与硕托联合起来,“谋立”多尔衮为帝。

官方文书上说,代善与多尔衮二人将顾托与阿达礼举发,处死。

这一件事是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当时,福临尚未即位,但扶立福临的计划已由全体亲手、郡王、贝勒、贝子,共同于代善主盟之下,宣誓决定。

多尔衮有没有与阿达礼及硕托勾结在一起?是否他多尔衮有意于当皇帝,叫这两人活动,其后知道众人不能赞成,使出卖了两人卸责?

也许是代善发觉了儿子与孙子的阴谋,深为痛恨,因此而不惜大义灭亲,同时也好让多尔衮内心惭愧,免存夺位之想。

关键是代善此时并无实力,实力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掌握着两个旗(正白与镶白),而且争取了那一向“阿附”肃亲王豪格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来支持自己。

他可能是为了显显威风,给一点颜色大家看看,因此而杀掉元老代善的一个儿子与一个孙子。 

 《细说清朝》二五、压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有膂力,会打仗,亲手杀过札鲁特部的一个贝勒。

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除了豪格及其后被多尔衮立为皇帝的小孩子福临以外,其余九个均默默无闻。皇太椒有心培植豪格,叫他担任过户部的管部大臣;又在称帝之时封他为肃亲王;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命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一同“裁决庶政”。

在这四人之中,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兄,多尔衮与阿济格是皇太极的异母弟,惟有豪格是皇太极的亲生儿子。

女真人尚黄,在女真八旗之中正黄与镶黄两旗最为重要,而这两旗都被皇太极交给拥护豪格的人当“固山额真”。

在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两个黄旗的大臣在盛京的大清门宣誓结盟,随即派了两旗的“护军”,撑满弓搭上箭,“保护”各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议政大臣登崇政殿,讨论立君的大事。这时候,最忠心于豪格的启心郎索尼,与最粗鲁的巴图鲁鳌拜,只敢强调在皇太极的儿子之中选立一个,而不敢明言豪格。多尔衮叫他们两人暂退。

跟着,与多尔衮同父同母的两位武英郡王阿济格与豫郡王多铎,就恭请多尔衮当皇帝。多尔衮迟疑了一下,多铎沉不住气,就说:“哥哥如不想当皇帝,让我当也好。我的名字,在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诏中有。”多尔衮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也有。”多铎说:“那末,就立年纪最长的礼亲王(代善)罢!”

代善说:“睿亲王肯答应,便是国家之福。倘若睿亲王不答应,我们只有在皇子(皇太极的儿子)之中选一个了。我老了,怎么当得了(如此的重任)呢?”

结果,年纪最小的福临获选。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被推为“辅政”。年号改为顺治。

顺治元年四月,有人向多尔衮告密,说豪格在背后对人骂多尔衮。于是,豪格被削亲王封爵,变成庶人。 

 《细说清朝》二六、扫荡李自成、张献忠

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l644年)三月,听到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的消息,便下决心乘虚而入,抢夺明朝的江山。他在四月初七日向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陵寝祭告,初八日统兵由盛京出发,八天以后,到了翁后镇。

他不曾料到:明朝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竟然派了代表来向他求救,欢迎他入关去共同讨伐李自成。这时候,吴三桂并无投降清朝之意,只是希望清朝帮一帮忙而已。

多尔衮抓住机会,下令全军“急驰”,花了六天工夫,就赶到山海关。恰好李自成的部将唐通,这时已经从小路绕出山海关之东的“一片石”,对吴三桂进行包围。

这唐通遇到多尔衮,一打便垮。他原是多尔衮的手下败将,曾经以密云总兵的资格,跟随洪承畴来锦州救祖大寿,被清军杀败以后,才逃去投降了李自成。

第二天,多尔衮进入山海关的关城,吴三桂十分欢喜,和他一起拜天设誓。誓罢,吴军全体穿白衣白甲(替崇祯皇帝带孝),与清军并肩作战。

李自成的主力有二十多万,由李亲自指挥,排在山海关的西边,由北山排到海岸,黑压压的一层一层,犹如人海。

这一天,四月二十二,交战之时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十分猛烈。吴三桂的军队是联军的右翼,首先大声喊杀,对敌攻击,将李自成的阵尾摇动;接着多尔衮令清军骑兵猛冲。李自成的兵一向仗着人多,吓退明朝的一些以敷衍为能事的文武官僚与领不足饷、吃不饱饭、拿不动刀枪的花子兵,从来不曾见到清兵,今日一见,如此身材魁梧,衣甲整齐,枪长刀大,坐下的马又是个个骠肥腿快,结果,全军崩溃,当天一奔就奔了四十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