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说清朝-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过了若干天后,城内的粮食吃完,小和卓与伯克带兵在深夜出西门,渡过鄂根河逃走。雅尔哈善懒得在夜间打仗,到天明才派人去追,追不到一个。

事先,有人向雅尔哈善报告过,说:“城里的粮食快完了。小和卓与伯克可能由西门或北门逃走,不妨早日派兵在西、北两方埋伏,到时候截击。”雅尔哈善认为报告的人,是一个新近才来投降的回民,不值得相信,置之不理。

在小和卓与伯克逃走后,库车城的回民出城投降。雅尔哈善进城,把回民的几个首领无缘无故地杀掉。

乾隆听说雅尔哈善如此无能,吩咐兆惠进军库车,将雅尔哈善的一个助手顺德讷就地正法;把雅尔哈善与马得胜押解回京,斩首。

顺德讷是八旗之一的副都统。他被就地正法,可谓罪有应得。雅尔哈善在押到了京师以后被斩首,也不能算冤枉。马得胜却也继雅尔哈善之后受了极刑,只有用“圣天子不测之恩威”八个字来解释。

满洲八旗的官与兵,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之时,的确勇悍善战。入关以后,虽则大部分的征讨由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人所带领的“降兵降将”担任,但旗兵、旗将与若干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样地“身在行间”,“冲锋陷阵”。

到了康熙对吴三桂及尚之信、耿精忠作战之时,就只有绿营的汉兵、汉将在真正出力。满洲旗人之充任将军与大将军的,无非是坐享其成而已。

其后,康熙打败老噶尔丹,打走策妄阿拉布坦派驻拉萨的策零敦多布,打平罗卜藏丹津,每次用满洲八旗总是吃亏,用绿营就获得胜利。

雍正对小噶尔丹的战争,乾隆对大、小金川的战争,也是如此。

原因是满洲八旗的人在得了天下以后.上层习于富贵,下层习于“有保障的生活”,于是怕吃苦、怕死。

乾隆利用阿睦尔撒纳所领导的厄鲁特人,打走厄鲁特之中的准噶尔部达瓦齐汗,又驱策喀尔喀、科尔沁、察哈尔各旗的蒙古人,打走阿睦尔撒纳,消灭整个准噶尔部。

到了必须对付“回疆”的大小和卓之时,乾隆找不到多少“回人”可资利用。对清朝效顺的吐鲁番回王哈什木与“头目”莽苏尔、“伯克”莽阿里克,皆并无多少回兵可供乾隆调动。

因此,雅尔哈善与兆惠所先后率领的军队,仍以蒙古人与汉人为主。

在雅尔哈善以前,最先赴南疆的是蒙古人阿敏道。他奉了兆惠之命,到喀什噶尔与叶尔羌等地去“慰抚”。兆惠拨给他三千名厄鲁特兵、一百名索伦兵。

索伦人也是女真,住在黑龙江下游的两岸,被称为“新满洲”,而不属于满洲八旗。他们是所谓“野人”一类,朝气尚存。 阿敏道途经库车,那时候小和卓也在那里。小和卓骗他,说“我们与厄鲁特人有仇,清你遣走三千厄鲁特兵,我们欢迎你入城。”阿敏道依言照办,遣还厄鲁特兵,只带了一百名索伦兵进城。结果,他与这些索伦兵作了小和卓的俘虏。其后.统统被小和卓杀死。

他们之死,是回疆战争之导火线。我曾到过喀什噶尔香妃的故乡.与当地父老淡起这件事。据父老说:“清朝派来的人不会说‘维吾儿’话,当时库车又没有能够翻译的人,小和卓与他言语不通,因此就发生了误会。”

父老们又告诉我:“大和卓本是忠于清朝的。小和杀了清朝派来的人,知道事情闹大,才鼓动大和卓一齐反清。”

南疆九个大城(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均由察合台的苗裔充任统治者。叶尔羌的一个是九个之中的首领。其他八个听命于他,他听命于住在伊犁的察合台汗国的君主。

(其实,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国,在伊犁的不过是东察合台汗国的汗而已。)

铁木耳土赫鲁克的儿子,叫做吉匝尔和卓。他分明不是“和卓”(圣裔),他之所以被称为“和卓”,无非是因为“和卓”一词业已被用作一种“尊号”了。

吉匝尔和卓丢掉伊犁,迁居吐鲁番。

另一支和卓,比玛木特·额敏东来更早。这一支和卓,在1943年仍有后代住在库车。

这库车一支的和卓,比喀什噶尔的一支传代传得较慢.可能原是旁支。

喀什噶尔的和卓阿布都实墨特,被老噶尔丹捉去伊犁以后,在伊犁住了十九年。老噶尔丹战败自杀以后,阿布都实墨特带了儿子玛罕木特向康熙投效,康熙准他们回南疆,却不让他们在喀什噶尔住,叫他们到叶尔羌去住。这时候南疆在政治上真空。阿布都实墨特死后,他的儿子玛罕木特凭了在宗教上的地位.渐渐成为南疆各城所共戴的领袖。

然而,不久他也被继承噶尔丹而为准噶尔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所逮捕,关在伊犁,死在伊犁。他的两个儿子,大和卓布拉呢敦与小和卓霍集占,也囚居在伊犁,直到阿睦尔撒纳引来清军,打走达瓦齐之时(乾隆二十年)。

清军在伊犁释放了大小和卓,传说还交了一些兵给大和卓,叫他去南疆扫荡准噶尔的残余势力。小和卓被留在伊犁,度一种“人质”的生活。

大和卓到了南疆,便纠合白派的教徒,在乌什与黑派的教徒大战一场,获胜,一跃而成为全南疆的军事、政治领袖,

小和卓在次年(乾隆二十一年)逃出伊犁,到了乌什,劝哥哥帮助阿睦尔撒纳反清,把南疆独立起来,作为一个新的伊斯兰教王国。

小和卓杀了阿敏道。其后,库车被雅尔哈善围攻.小和卓来援救,入城助守,城内粮尽,他在深使之中带兵出西门逃往阿克苏,阿克苏的伯克关了城门,不欢迎。再逃到乌仆,乌仆的伯克也是如此。

小和卓逃到喀什噶尔,找大和卓,大和卓决定自守喀什噶尔,叫小和卓去守叶尔羌。

兆惠带领了若干满洲军官、厄鲁特兵士,以及陕甘的绿营,到了库车,又到了阿克苏、乌什。乾隆派了一个叫做舒赫德的,以头等侍卫的官衔,坐镇阿克苏。这舒赫德是满洲正白旗人,当过汉军镶黄旗都统,因事革职,“为兵赎罪”,任奉命毕镇阿克苏、以后,乾隆不久便逐渐升他为参赞大臣、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满洲镶红旗都统。

兆惠从乌什转军西南,溯叶尔羌河而上,奔驰了一千五百里,直攻小和卓于叶尔羌城。

他攻不下这叶尔羌城,却为了诱敌出城,故意到城南喀喇区苏(黑水)地方去抢掠敌人的牧马场,被敌人包围,困守了十几天。

舒赫德派了一个叫做富德的带兵来救,解了兆惠的围,两人会面以后,不再攻叶尔羌,也不去喀什噶尔打大和卓,却撤军回阿克苏。这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间的事。当时,清军的一个支队,由瑚尔起率领,已在和阗被围,兆惠与富德二人就好像不知道一样.

乾隆接到报告,大为震怒,下旨申斥他们:“你们说人马疲乏,但是阿克苏远、和阗近,为什么不击和阗.要回阿克苏?”

富德只好再从阿克苏去叶尔羌,准备由叶尔羌去和阗,解瑚尔起之尉 他尚未到达和阗,瑚尔起已“突围”出来。于是,富德专心对付在叶尔羌的小和卓。

兆惠也只好进军喀什噶尔,对付大和卓。

两位和卓分别抵抗兆惠与富德,支持到同年闰六月,决计逃走,逃到葱岭西边的“巴达克山王国”。

兆惠叫富德越过葱岭去追。富德追他们追到巴勒楚尔,胜了一仗;又追到热海(伊西克库尔,清朝官方文书写作“伊西洱库淖尔”).又胜了一仗。

巴达克山王国的汗素勒坦沙着了慌,把小和卓霍集占捉住杀了,将首级送清军。大和卓布拉呢敦可能已因作战负伤,不治而死。

传说,香妃被捆了送来,作为清军的战利品。 

 《细说清朝》五八、香妃

香妃在清朝的官方文书上称为“容妃”。这容妃两字,是乾隆封给她的。她初进宫时,地位是贵人,其后升为嫔,最后升为妃,称为“香妃”。意思是,她的容貌出众。

香妃原来的丈夫,不是小和卓霍集占,而是霍集占的一个堂兄弟布鲁汗和卓。她的娘家,在葱岭以西的塔什干。《清史稿》说她的父亲是和札麦台占,“和札麦”三字是“和卓木”的别写。 她的婆家在喀什噶尔,亦即大、小和卓与布鲁汗和卓聚居之处。她的丈夫是一个圣裔.具有阿拉伯的血统。她自己却是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与维吾尔同种而不同族。

传说,兆惠于打平大、小和卓以后,把她带了回去,献给乾隆。乾隆为她造了一座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楼房,其中有浴室,墙壁上嵌有小花砖,并且在一个房间挂有戎装美女的画像。这楼房,在今天的“新华门”所占之地,称为“宝月楼”。

传说,在宝月楼的对面,乾降也建了回教堂;而且,远在皇城城墙以外,乾隆又筑了一条街,调来许多伊斯兰教徒在街上开清真店、住家。

传说,香妃在进宫以后.誓死不从乾隆。无论乾降怎样讨她喜欢,她始终郁郁不乐,而且身藏利刃,叫乾隆不敢亲近。终于,在某一年的夏至节,乾隆去天坛拜天之时,“孝圣宪皇后”(乾隆的母亲)把她绞死。

传说,她死后被埋在北京南下洼的陶然亭之旁。坟前立了块碑,碑面仅有两个字:“香冢”。碑后却有一首词:“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在喀什噶尔城外,有一处叫做“阿巴克·和卓”的地方.当地汉人也称她为“香妃墓”。我去了,看到这墓,颇与印度阿格喇地方的“榻机·马哈尔”,规模相似。墓旁的房子里,摆了一座中国式的绿呢大轿。守墓的人说:“这便是香妃乘坐回来的轿子”。 我问这守墓人,“香妃死在哪里?”他说“死在喀什噶尔。”我问:“香妃葬在哪里?”他说:“就葬在这里”。我问“‘阿巴克·和卓’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历代和卓及其眷属的公墓’”。

据孟森考证,香妃所住的宝月楼,是在乾隆二十三年春天建筑的,而大、小和卓之战败而死,是在次年的秋天。那末,香妃可能并非兆惠所俘,而是大、小和卓于叛清以前自动送给乾隆的。她逝世的一天,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比孝圣宪皇后迟十一个年头。 

 《细说清朝》五九、控制西藏

 西藏自从岳钟琪在康熙五十九年打到拉萨,逐走准噶尔的将领策零敦多布以后,康熙把青海出生的达赖六世噶尔桑送到拉萨,于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寺“坐床”(即位),又留了四千名蒙古、四川、云南的兵在西藏驻防,派一个名叫策旺诺尔布的公爵作为驻防军的“总统”。

康熙把前藏与后藏的行政大权,分别交付了本地人隆布奈与颇罗鼐。后藏之西、阿里地区的行政权,则交付另一位本地人康济鼐。

雍正召回坐镇青海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禵,又撤出驻防拉萨的军队,移屯喀木的察本多。这是雍正的一大失着, 于是前藏的隆布奈在雍正五年捣乱,杀死阿里的康济鼐,企图与准噶尔勾结。雍正派吏部尚书查朗阿率领一万五千名陕两、四川、云南三省的绿营兵入藏戡乱,在西康与隆布奈的军队打了一仗,获胜。

查朗阿到达拉萨之时,后藏的颇罗鼐已经袭取了该城,迎接清军。隆布奈及其若干羽党被捕,正法。

雍正叫留下二千兵,分驻前藏、后藏。设两个“驻藏办事大臣”,三年一代。前、后藏的行政,由颇罗鼐一人兼理,把颇罗鼐的爵位由贝子升为贝勒,其后再升为郡王。阿里的行政,由颇罗鼐的长子策布登主持。

颇罗鼐在乾降十二年暴毕.次子那木札勒便继承了颇罗鼐的爵位与政权,

这那木札勒不是一个好人。他请乾隆撤去两藏的兵,乾隆答应。他跟着就在乾隆十五年对哥哥策布登打仗,杀了策布登,吞并策布登所管辖的阿里。

乾隆于是不得不下旨驻青海的办事大臣班第、四川、总督策楞、四川提督岳钟琪,叫他们带兵入藏,恢复对西藏的控制。 在班第、策楞、岳钟琪三人的兵未曾到达拉萨以前,那木札勒却已死于两位驻藏办事大臣之手。

这两位驻藏办事人臣是傅清与拉布敦。傅清是博恒的弟弟(乾降的舅子),拉布敦是满洲镶红旗人,参加过对准噶尔的战事.积功至定边左副将军、左都御史。

傅清与拉布敦二人于乾隆既已撤去驻防西藏军队以后,本难对那木札勒有何办法,但是他们深恐那木札勒脚跟站稳,清廷即使派兵来讨伐,也难以进人藏境,于是两人计议了一下,决定先发制人.把那木札勒骗到他们所住的楼上,出其不意地将那木札勒杀了。

那木札勒的部下在楼下知道消息,将傅清与拉布敦二人包围。傅清中枪后自杀。拉布敦下楼战死。乾隆为他们建立一个“双忠祠”,追封他们为“一等伯”,特许他们的子孙“以一等子爵世袭”。

当时后藏有一个噶布伦(官名),名字叫班第达(比班第多一个字),于兵荒马乱之中,颇能效忠清朝,沉着应变。他集合一些兵,保护住在布达拉寺的达赖六世。

清军在班第的率领之下(策楞与岳钟琪均留在打箭炉),安全到达拉萨,恢复了秩序。其后,班第会同班第达,与策楞、岳钟

琪商拟了“西藏善后章崔”,奏报乾隆,经乾隆核准。

这“章程”二字,意义与令天的章程不同,相当于“条例”或“办法”。做照这西藏善后章程,西藏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不再设郡王,而只设四个噶布伦,作为达赖的辅佐。达赖从此不仅是宗教上的领袖.又是政治上的封君。(班禅这时候只是达赖的老师,没有与达赖分治西藏之权。)

四个噶布伦在名义上是达赖的辅佐,在事实上由驻藏办事大臣统辖。噶布伦之下,另设五个戴琫、三个第巴、三个堪布,也都归驻藏办事大臣统辖。

驻藏办事大臣除了有统辖这些藏官的权力之外,又有一块小小的直接治理的地盘:达木番。达木番的行政制度,与内地州县一样,而且也设置八旗式的佐领等职。

留守西藏的驻防军,也“增加”了一千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