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

贵为“后汉武帝时代”第一将星的赵充国,有一个素质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诸多将领:境界。

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打仗,是为了什么?

封建时代,军人大多数都是粗人,大多数人打仗,是为了立功,理想高一点的,为了能升官,再高点的,也就是封侯拜相。而赵充国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异类,他打仗的目的,却是为了不打。

比如在后来位高权重时期,每当汉朝边境发生摩擦时,赵充国的反应都是一个:这场战争会不会扩大,打这一仗,对国家值不值。

所以在他的戎马生涯里,甚少有大规模杀戮的事情,基本都是只要对方主动投降,就优待俘虏。但一旦出手决定攻击,就要重创对手的有生力量。在当年经营边地的时候,他的方略同样如此,不追求斩俘的数量,而是以安定边关,促进民族融合为己任,对于归乡的匈奴部落,以及当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对待,理智处理各种民族纠纷,尽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所以在他主持汉王朝军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就是由此而奠定。

而赵充国本人,也成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的重要人物,而且比起诸多武将来,他不但会打仗,而且也会混官场,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当权,和他的关系往往铁杆得很。比如一度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对他就极为倚重。尤其是在汉昭帝驾崩之后,朝廷局面扑朔迷离时,他“站对了队伍”,坚决支持霍光,拥立刘询为帝,这个抉择也继续给他带来了好运。刘询即位,即历史上的汉宣帝,赵充国被封为营平侯,即使是后来霍光倒台后,赵充国地位依然稳固。而此时他的名字也令匈奴闻风丧胆。公元前72年,匈奴发动重兵攻打汉朝西域的重要属国乌孙国,汉朝闻讯后,以赵充国统兵4万出征,结果,匈奴人闻知是赵充国前来,立刻吓得脚底抹油,拔马溜之乎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武,赵充国做到了。

而在进行抗匈战争的同时,赵充国还有另一个对手:羌人。

当时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统治,汉朝占有河西走廊后,羌族人起先臣服于汉朝,但羌族部落众多,实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后,其力量迅速膨胀,与汉朝的冲突也日益增多,而在屡次遭到汉朝军事打击后,匈奴也改变了策略,改成了策反羌族暴乱,以牵制汉王朝的政策。汉宣帝登基之后,羌族的叛乱日益增多,渐成汉朝这时期的大患。

但幸运的是,汉朝有赵充国。

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乱已经很严重了。这时期的赵充国,已是告老多年了,无奈之下,汉宣帝再次将赵充国请回来问计。对河西羌族的情形,赵充国早就了然于胸,他详细分析了当地的形势,反对部分大臣提出的对羌族实行残酷镇压的政策,提出应该“甄别”,即重点打击其中蓄意叛乱的,对大部分的部落,应该遣使安抚。但汉朝派出安抚羌族的使臣,却惹出了事情。公元前61年,汉使义渠安国政策失当,在河西当地滥杀无辜羌族,引发当地羌族大规模叛乱,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已经70岁高龄的赵充国主动请缨,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乱子,他采取了谨慎的政策,依然是“百闻不如一见”,缜密地侦察敌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内部情况,然后分化瓦解,制定了三步走策略。首先重点打击其中叛乱最严重的丁零部落,然后对其他叛乱部落围而不打,采取对峙政策,在当地修筑堡垒,准备屯田长期坚守,他的稳妥,引起了汉宣帝的猜疑,急于解决问题的汉宣帝几次下诏书申斥,但赵充国不为所动,反而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敌易,攻心难”一句,昭示了其解决边防问题的态度,在战场上打败对手容易,但真正要解决问题,却还是要攻心。在他的坚持下,西汉帝国最终同意了他的平叛方略,一面在当地继续进行分化招抚,一面经过调查,查清了先前侵扰汉地的,是其中的先零部落,随后火速动兵,重创先零部落,以迅速解决战斗的方式,给周边的羌族上了课。恩威并施的策略果然奏效了。随后诸多羌族诚心归附,向汉帝国投诚,之后直到西汉末年,河西羌族部落甚少与汉帝国发生冲突。

这正是赵充国的伟大之处,他也许读书不多,但是知道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继续制造仇恨,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战功。弥合民族之间的仇恨,比单纯的厮杀要更有意义。终其一生,他都是这个态度。

【三】

羌族问题的解决,使赵充国在汉朝的威望无以复加,之后他再次退休,但是汉宣帝却命他“退而不休”,每次国家边境有事,汉宣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赵充国前来商议。每次赵充国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完全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为汉帝国分析利害,多次阻止汉帝国主动发生对外战争的企图。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也因此得到延续。公元前52年,这位一生操劳边事的名将溘然长逝,享年86岁。他起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末期,却大器晚成,成名于西汉帝国最后的辉煌——昭宣中兴时期。他主持军政期间,虽未对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安边持重的思想,多次击退匈奴对汉地的侵扰,使走投无路的匈奴人,从此走向了分裂,更诚心与汉帝国通好。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二部,北匈奴在汉帝国的打击下持续萎缩,南匈奴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由呼韩邪单于率领,向西汉帝国集体投降。至此,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侵扰问题,在这时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之一,赵充国功不可没。对于他的贡献,汉成帝时,黄门郎杨雄曾做赋称赞说“有汉中兴,充国做武”,可谓对他一生贡献的最好概括。


第十五章 陈汤了结北匈奴

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单于城早已是一片断壁残垣,曾经的康居故地而今依然纠缠在仇杀与暴力中。都说美国人赫赫武功天下无敌,可塔利班垮了,本·拉登还不消停,萨达姆上吊了,伊拉克还是乱如麻,相形之下,两千年前的中国将军陈汤却给美国人在同样的土地上上了一节生动的军事教育课。斩单于的赫赫武功在文人的记录下只有寥寥数笔,一句豪言却永远篆刻在史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时代的匈奴已非当年驰骋草原的天之骄子,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做了汉朝皇帝的顺民,北匈奴的致支单于沦落成了西域的恐怖分子,今天杀个汉朝使臣,明天劫掠个把商队,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可小打小闹总不消停。偏偏当时康居国的国王是个“有理想”的人,很想过把西域土皇帝的瘾,于是两位“难兄难弟”很快勾连一气了,致支单于住康居国的地,康居王仗匈奴的势,把丝绸之路搞得鸡犬不宁。套用《傻儿师长》里一句常用台词:这鬼日子没法活喽。

可这日子却越过越滋润,只因一个人的到来——陈汤。

之前,这位大将的名声就一个字——臭。老爹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还喜欢搞点腐败什么的,在天子脚下越混越抽抽,偏巧新任的西域都户甘延寿要带个副手,就把他从长安带过来了。

一路上,甘延寿吃惊地发现,这位几乎天天搞事的问题人物,居然出人意料地老实,每天闷着头赶路,但只要经过城邑山川,总要停下来观察一番,一双眼睛滴溜乱转,不知琢磨什么。甘延寿也懒得管,别惹事就好,到了任所,陈汤立刻跟领导摊牌了:老子来西域就是要惹事的,而且是惹大事——打匈奴!

甘延寿真以为这个下属神经不正常了,打匈奴?发兵,征召,事事都是大工程。陈汤的理由充分得很,致支单于横行西域,将来必成大祸,不打不如打,晚打不如早打。甘延寿实在被说得烦了,就客气了两句,那就等我向领导请示请示吧。陈汤这回是真打算干正事,几天后甘延寿生病歇班,陈汤一不做二不休,假借着朝廷的名义向汉朝驻西域的属军下调令,等甘延寿回过神来,城外已经黑压压集结了4万多大军,甘延寿气得直跺脚,这不是毁我吗?陈汤二话不说一把刀横到甘延寿脖子上:老子干都干了,谁敢阻拦这把刀不认人。事已至此,甘延寿只得仰天长叹,听你的,生死福祸全由天吧。

这得补充一句,冒用朝廷命令调兵看着简单,实际上是个高难度技术动作。换到当代,不但得有造假证的本事,还得有一张比卖拐还能忽悠的嘴皮子,试想一下,假如陈汤转世到今天,就算不当将军,没准还是个开皮包公司的大老板呢。

不过还是当将军好,当将军起码能给西域人出一口气,4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发了,先在赤谷城收拾了康居副王,杀鸡给猴看确实管用,一路上康居人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一枪没放就把汉军领到了单于城。这致支单于真是欠收拾,在城池上布列重兵,彩旗招展,还命士兵冲着汉军大喊:“有本事就来打我啊。”这个场景放在战争小说里还真眼熟,用这招的人,不是要设个埋伏引诱敌人来攻,就是要虚张声势震慑敌人,可这致支单于呢,是啥后手都没有,总之临死也要装一把牛,真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你让我打,我就不客气了,4万汉军齐上阵,冲锋的冲锋,射箭的射箭,扔石头的扔石头,忙得不亦乐乎。致支单于派麾下精锐骑兵冲阵,汉军弩兵瞄准了一顿猛射,“天之骄子”们的骑术到底是有先人敏捷迅速的遗传,“嗷”的一声拔马逃回本阵,反把致支单于的城防冲得七零八乱。陈汤大手一挥,4万汉军齐杀过去,匈奴兵登时丢盔卸甲,关键时刻,还是致支单于的媳妇靠得住,大小老婆齐上阵,乒乒乓乓竟然又坚守到半夜,直到几十个老婆死伤殆尽,汉军终于彻底攻陷单于城,致支的脑袋被一个叫杜勋的汉军士兵剁了下来,终于光荣成为匈奴数百年历史上第一位被汉军阵斩的单于。

请原谅我把战斗的过程写得太简略,攻城本身实在无甚可写,致支单于充其量算是个破落贵族,与汉军实在不是一个等量级,凭一支坑蒙拐骗来的军队和一个名声狼藉的将军,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竟然就如此轻易地落下了帷幕。这以后,匈奴臣服,昭君出塞,烽火渐熄,一切都已顺理成章。只是得胜后的陈汤获赏微薄,又因贪污案被罢,后半生落寞在家,虽说德行有亏,但与他的大功业相比,实在不算匹配。

我想,是“忽悠”也好,“建功”也罢,是“德行有亏”,还是“瑕不掩瑜”,陈汤只是一个怀着扫灭匈奴志向的人,用坚定的信念与不择手段的方式去做一件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一件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们从没有做到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元前36年汉军攻陷单于城的那一天,对于陈汤本人和中国灿烂的历史,都一定很伟大。


第十六章 “昭宣中兴”全解读

说到西汉王朝历史上的著名盛世,今人知道比较多的,自然首推“文景之治”,然而作为汉武帝身后的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却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这时代的中国,享受着汉武帝北击匈奴后国威日强,边地渐安的和平局面,更从汉武帝晚期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局面下重新崛起,缔造了一个富庶强大的时代,甚至解决了汉武帝一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中兴”。

所谓昭宣中兴,就是公元前87年汉昭帝登基继位,至公元前48年汉宣帝病逝的这48年。这48年是西汉帝国的又一辉煌时期,对外,西汉帝国推行安边持重的战略思想,轻易不发动对外战争,对匈奴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以和平为主,却不放弃使用武力,积极防御的军事打击,使匈奴进一步走向了衰弱和分裂,渐不成汉帝国大患。同时,汉帝国依然延续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大地的积极经营开发,将广袤的西域土地,逐渐划入到西汉帝国的治下,从西汉帝国的附属国,变为了中华领土的一部分。汉文明依然跨过丝绸之路,持续远播四方,这时期与中国通好的国家,向西已经到达了今天波斯湾西亚地区,中国的丝绸更跨过了地中海,远播到了罗马地区。对内方面,这时期的汉朝统治者,在继续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改革成果的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用儒生,尊崇儒术,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厉行与民休息,而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高效率税收体系,更保证国家可以积累足够的税收财富,政府的行政运转效率大大提升,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段文治武功都可称道的时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昭宣中兴。

【一】

昭宣中兴的开始,起于公元前87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那时候的刘弗陵,只是个8岁的孩子,真正主持国策的是毁誉参半的大将军霍光。

作为汉武帝时期留下来的首席辅政大臣,霍光在汉武帝时代一直是个出名的谨慎人。他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的晚年,他官至光禄大夫,他以小心谨慎著称,谨慎到每天来上班,走多少步,都有明确的数字,这种谨慎小心也让他躲过了汉武帝晚期的历次政治斗争,特别是著名的“巫蛊案”。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被权臣江充“用巫术谋反”,这场陷害案的真正策划人,是此时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李广利,李广利一心想拥戴其外甥昌邑王为太子,因此与丞相刘屈髦合谋,全力陷害太子。这场政治风暴席卷多人,包括大将军卫青的子女,丞相公孙贺一家皆因此获罪,为了证明清白,太子刘据愤然起兵,诛杀了大兴冤狱的江充,却被“老糊涂”的汉武帝误解为谋反,结果一场内讧,太子刘据被杀,其母卫子夫自杀以证清白。巨大的政治变动,给晚年的汉武帝以沉重打击,之后他选择了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为避免后宫专权之祸,忍痛处死了钩弋夫人。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他选择了小心谨慎的霍光,以“周公辅成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