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在京口重金招募书佣,编订历代文选。南北朝晚期,都发生了对世家大族的大规模屠杀,仅以北齐而论,被清洗掉的世家大族,就有杨、高等多家,这些家族败落后,成员树倒猢狲散,为了填饱肚子,士族的脸面也就顾不得了。北齐王子高澄在修书的时候,就曾雇佣过河南元家的子孙。西魏名臣苏绰也曾在南朝俘虏中,精选出“良家子弟五十多人”参加他主持的经籍整理。书佣素质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修书,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二】
书佣的兴起,看似只是个文化事件,其实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公认的事实是,书佣本身就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见证。魏晋南北朝时代,虽然长期战乱,但中华文明却持续传承了下来,比如南北的各个政权,都大力发展教育,设立学堂。而且各个政权对于修书都非常重视,比如魏文帝曹丕就曾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文化在这个时代所得到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前代。在那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里,经过早期的杀戮之后,他们也渐渐懂得了“马背下治天下”的道理,开始了方式各异的汉化改革,而汉化的过程,对图书的需求就会加大。梁武帝在位时期的梁朝,虽然在政治上乏善可陈,文化上却大有贡献,当时的梁朝“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可以说,修书以及书佣的繁荣,是当时南北朝文化政策的表现。
修书业的勃兴,也带动了当时中国教育业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当时很多学者都开办私学,求学者不但有世家子弟,更有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中国的文化,在平民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样的局面,也让书佣的来源大大丰富了。文化贫民的增多,让寒门阶层的力量大大增强,庶族地主们势力日益扩充,对南北朝统治阶层来说,这是一件影响彼此力量对比的大事。
书佣的兴起,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佣们之中也不断涌现出英杰来。负责抄书的,本身就是文化功底很好的人,而且“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常年修书,也让许多书佣们借机学问大进。就像武侠小说里,不少看守藏经阁的少侠能够获得武功秘籍一样,书佣之中,也有人在常年抄写的寂寞中,磨练出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翻翻南北朝后期的名人录,相当多的名人都是书佣出身的。庶族的力量,也因此日益提升了。书佣,作为一个行业,只有文化意义,更成了改变政治格局的暗流。
第十三章 梁武帝时代的“世界蚕丝战争”
在现代社会,“经济危机”已经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词语,尤其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来说,可以说感同身受。然而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中,说到危机的核心,大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形势变化,经济政策的改变,都会深切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无论是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还是197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甚至是2009年的次贷危机,无一不反应出这一点来。因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现实,以及美国强大的国际地位,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1000多年前,世界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南北朝时代,当时的西方世界,也爆发出了一场经济危机——蚕丝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当时与西方世界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而现代经济危机的道理,放在古代世界也是相通的:中国政局的变化,国家出口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西方世界的经济形势,改变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图。
说到这场“蚕丝危机”,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梁朝时期,由于中国内部政局的变化,影响到了中国连接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那时候中国的主要出口物品是丝绸,我们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贸易,对于西方来说,这却是一个生命线。因为中国丝绸出口量的改变,引发了整个欧洲的一场经济动荡,甚至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的长期战争,这恐怕是同时代的中国人,不会想到的。
【一】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无论是纯粹的汉人政权,还是汉化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执行的都是相同的政策。这个政策简单了说,就是种地为主,做生意是补充,国家就好比一个大农庄。但这个农庄很早就与外界有联系了,最典型的就是纵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分海陆两条,先是从西汉开始,经河西走廊开辟的“丝绸之路”,稍晚一点,又开始坐船,这就是后来让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从三国开始,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就非常发达,但古代造船技术有限,古代中国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是中亚、中东那些国家,所以在14世纪以前,陆路的“丝绸之路”比海上的“丝绸之路”要发达。在中国古代,历代中国王朝与国外的交往,除非涉及到国土安全以及战争,普通的贸易往来,在中国历代皇帝眼里,基本算是小事,对外贸易的几个小钱,也占不到中国古代政府“GDP”的大头。至于农庄以外的世界发生什么,那时代的中国人并不关心。
然而外面的世界,却在悄悄发生改变。
中世纪时代,整个西方世界基本是封建社会,那时候的世界各国,大部分也都是农庄,但比起中国来,可以说是又穷又小又落后,外加离得又远,相互往来不便,所以东西方贸易这类中国皇帝眼里的“小事”,在西方人眼里一直都是大事。所谓的丝绸之路,中国就好比“大批发商”,往来贸易的商旅,乃至间接贸易的西方国家,就是层层的“小商小贩”。就像今天美国股市一波动,全世界就可能“金融危机”一样,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自己不在意,对于世界尤其是西方,却常常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的丝绸、瓷器,在古代世界是最昂贵的“高科技产品”,随便一片丝绸扔出国门,都足够让西方人打破头皮。
所以从中国西汉有了丝绸之路开始,为了中国的丝绸,西方国家一直打破头皮,甚至爆发了多场战争。早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前,为了得到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权,执政罗马帝国的克拉苏(就是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那位)就曾发动了东征,企图灭亡隔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的波斯帝国,结果却被波斯打得大败。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之后,东罗马走向了强大,在东汉末年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这之后,虽然东汉末年战乱,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但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却始终未断,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
中国丝绸给西方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今天知道的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能够发达起来,就是拜中国所赐。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世界对中国丝绸的需求量日大,那时候的西方,科技水准比中国落后太多,像纺织这类中国农村妇女都会干的活,西方人却一窍不通。当时的中国丝绸,不只是奢侈品,更是一种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作为连接欧亚的地中海,其沿岸的国家,就是通过转手倒卖丝绸发家的。而欧洲最早的封建工商业城市,如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这些城市的所谓工商业,其实就是把引进的中国丝绸,重新抽出里面的绸线来,再印染加工,转手卖给西欧人。这种工商业,就是支撑当时地中海沿岸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如果他们得不到中国丝绸,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地中海都要瘫痪掉。
在地中海的东面,就是赫赫有名的东罗马帝国,中国南北朝时期,也是东罗马帝国势力达到极盛的时代,东罗马帝国的强大,也同样是拜丝绸之路所赐。他们从波斯高价引进中国丝绸,再用更高的价格卖给西欧人,从中攫取大量的经济利益。东罗马帝国的东面,是著名的波斯帝国,这个帝国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老朋友了,从西汉开始就和中国历代王朝互通有无,友好往来。我们中国的历史书,称它为安息国。这个帝国横跨欧亚,一度和中国汉朝、贵霜帝国、罗马帝国并列为古代世界四大帝国。波斯的东面,就是今天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贵霜帝国,这个帝国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大月氏。虽然在中国历史书上,这个国家很弱,先被匈奴修理,又被班超修理,但是在中国之外,它非常强大,多次击败波斯,是当时中东的另一个大帝国。不过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中国的贸易上,波斯和贵霜帝国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是丝绸贸易的第一批中间商,几百年来通过倒卖丝绸贸易发够了横财。而从中国至西方的古代世界,也在这场丝绸贸易中,维持着彼此的利益平衡。
然而到了中国南北朝晚期时代,这个贸易平衡,却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二】
公元538年,在意大利历史学家德洛奇的说法里,是“恐怖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欧洲市场上中国丝绸的价格暴涨,比起之前的一年,竟然一口气上涨了15倍,而这个上涨趋势一直在延续,呈几何基数激增。到了公元545年,欧洲市场上的丝绸价格,居然比公元537年上涨了87倍。丝绸价格的连年暴涨,对于当时欧洲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地中海沿岸从事丝绸加工业的工商业者纷纷破产,许多城市也因此凋零。在当时欧洲钱都不值钱了,大家纷纷抢购丝绸,用丝绸来保值,这是一场席卷欧洲的经济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丝绸少;为什么丝绸会少,因为进口得少;为什么进口得少,这就要问丝绸之路的大批发商——中国。
说丝绸危机的原因,看看这时期的中国历史就明白了。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时代,我们说过,丝绸之路并没有因为中原的战乱而受到影响,相反一直延续着繁荣,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前提就是,连接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地区,没有遭到中国战争的影响。到了这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早期在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的主要供货方,是来自于中国的关中平原以及山东地区。五胡十六国爆发战乱后,中国虽然陷入了内战,但是由于大量的汉人逃离中原,定居在河西走廊,相继在当地建立了汉人政权,所以连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瘫痪。相反,丝绸贸易成为了西凉汉人政权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在后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后,西北的丝绸贸易也一直非常繁荣。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作为北方的国家政权,他们直接承接了丝绸之路。北魏对于丝绸贸易非常重视,从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甚至出台了贸易禁令,只允许丝绸成品出口,而不允许蚕丝出口,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人学会养蚕织布,因此影响我们的丝绸收益。与此同时,南北朝时代,也是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时期,江南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刘宋时代,开国皇帝刘裕平定了四川,恢复了汉族政权在四川的统治,因此,当时河西走廊与四川之间的贸易通道也打开了,江南地带的丝绸也可以输入到西方。这时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波斯国经常通过海路与中国贸易,著名的法显西行,也是通过海路回国的。所以虽然魏晋南北朝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中,但是对世界丝绸市场的供应,中国的货源一直是稳定的。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后,事情却起了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败以及中国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镇起义,后有葛荣起义,然后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后分裂成了东西魏国两个政权,政局的动荡,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变化。北方方面,割据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由于常年战乱,西魏所管辖的中国关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早就陷入了贫困,特别是柔然对于河西走廊的侵扰,让这条传统的商业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没有用,当时的西魏经济困难,人口锐减,农业尚且不能保证,工商业遭到的打击也就更沉重,那时候的西魏为了恢复生产,甚至把许多州县合并掉。因为当时西魏境内州县的人口减少太厉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镇歧州,原来有10万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权的早期,竟然锐减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还称赞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足见当时西魏经济困顿之深。作为直接连接丝绸之路的国家,西魏政权的这种局面,对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都影响很大。
与西魏相邻的东魏,早期受到战争的破坏比较轻,可问题在于,东魏和西魏长期战争,两个国家的边境常年隔绝,东魏的手工业品是很难运输到西魏,并且通过西魏来出口的。这样一来,原来丝绸之路的主要供货地——中国北方地区,也就基本歇菜了。
当时中国南方的梁朝政权还算繁华,但是梁朝也有梁朝的问题。梁朝和丝绸之路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河西走廊,这时候的河西走廊,控制在新崛起的吐谷浑手中,而这时期的吐谷浑,又是西魏政权的铁杆,配合西魏对梁朝进攻,可以说是“敌国”。所以,梁朝的丝绸,一般是很难通过河西走廊输出。梁朝的外贸,在当时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东吴孙权时期,江南地区与西方国家的海路贸易就打开了,三国时期就有波斯商人在建康居住,到了梁朝时期,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海路贸易,也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可以说,在公元537年左右,这也是中国丝绸输出西方“最靠谱”的一条路线,即从中国通过海路到达波斯,再由波斯转运到西方。从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国政局的这些变故,这时期的中国,输出到西方的丝绸,比起正常的年景下降了三分之一不止。外加那个时代,造船技术有限,即使是与中国长期贸易的波斯商人,他们造船的能力也不足,主要是租赁中国的海船。众所周知的是,在当时梁朝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下,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