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霸主-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咸菜大汤黄鱼、白鲞扣鸡……看着一道道的浙系名菜摆在桌子上,梁三平不由得感叹:“太丰盛了!小子愧不敢当啊……”
“哈哈哈哈……就你梁三平的这个名字,就值这些菜!”陶世荣目光灼灼的望着梁三平,道:“琼岛,宝亭地区。五年前全国收入排名垫底,县里去粤北做汇报还哭诉有老百姓穿不上衣服。一家人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你梁三平进江海农场后,不过两年时间。整个宝亭地区六镇三乡六十二个自然村。其中三十五个,在种植反季节蔬菜、稻田养鳖项目里面,获利颇丰。”
“除宝亭地区之外,万城、文长两地。也因为你的推荐,带动了超过二十个村庄的富裕。至少这两地的贫困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听着陶世荣的话,梁三平不由得苦笑。自己的底子早已经被人摸的清清楚楚的了,这下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只能是苦笑,而陶世荣则是肃然的看着梁三平。
“三平同志,我们浙省也是渔米之乡。说起来,条件比琼岛各有千秋甚至比琼岛还好些。但我们的农业发展,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啊……”
说着,陶世荣端起酒杯。梁三平见状,赶紧站起来也端起了酒杯和陶世荣碰了一下。随后两人一饮而尽,这时候陪着一起吃饭的郭文君笑着给两人斟上了酒。
“三平啊!不要怪我说话直来直去,实在是时间不等人哪……”陶世荣夹了块醋鱼,将酒气压了下去这才对着梁三平道:“浙省农业发展缓慢,我们很是着急。”
“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现在浙省没有被规划成为特区,我们各方面条件也不够好。想要取得一些突破,是很难的。如果不是你这边突然出现……”
梁三平闻言连忙站起来,连声道不敢。但陶世荣却摆着手道:“三平你不必谦虚,关于你的情况我们都有查到。你的本事,我们也都知道。”
“如果不是你有真本事,我们也不会压这么重的担子。关于这件事情,我们专门跟羊城的兰成同志和沐山同志,求教过。他们两位都向我们极力推荐你!”
梁三平这下无奈了,好吧!这两位叔叔就这么为老不尊的把自己给卖了,却不知道浙省这边拿了什么好价钱给他们。让他们就这么把自己的侄儿卖了……
“放心!他们两位都说了,情况虽然跟我们浙省说了。但也让我们不要为难你,也不要给你制造障碍。要放手让你去做,给你足够的支持。”
陶世荣可是江湖老鸟了,如何能不知道梁三平在想什么?!却见他哈哈一笑道:“放心吧!苗坚同志也表示会支持你,只要你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
“我们只希望一件事情,浙省的农业能够逐步的发展起来!”陶世荣说着,顿了顿道:“我们这帮人,都是半截身子如土的人了。还能干多少年?!能吃多少年饭?!”
“我们这些人,到了这份年纪。生生死死的,见过太多了也看透太多了。能不能走上去,我们是不求的了。唯一求的,是在我们百年之后。这浙省的老百姓们提起我们。可以说这么一句:好歹当时这帮老头子,还是给浙省做了些事情的……”
说到这里,陶世荣的眼眶有些发红声音也有些哽咽:“这也就足够了。好歹,我们得对得起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总得为了他们的梦想做些什么……”
接下来,陶世荣没有再说话。而是一杯杯的给自己灌酒。是的,他不是在喝是在灌。一坛子的黄酒很快喝完了,接下来直接端上来的是白酒。
梁三平没有说话,他只是陪着这位老人一杯杯的在喝。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无需说什么,只是需要陪着这位老人喝酒,这就足够了。
郭文君显然也知道自己的老领导,他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怎么陪梁三平他们喝酒。
“老领导容易醉,一会儿我送他回去。您继续喝,没事儿……”郭文君笑着跟梁三平解释道。他没有多喝,这是因为他需要送这位自己的老领导回家。
梁三平点了点头,举起酒杯陪着这位老人继续喝着。(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五章 定决心,做龙井
没一会儿,桌子上面已经摆满了酒瓶。半箱子五粮液,就这么喝完了。当陶世荣还要抬手叫酒的时候,梁三平拦住了他:“陶叔,咱喝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陶世荣看着梁三平,缓缓的放下了叫酒的手:“三平啊……你陶叔没什么本事,坐在这个农业部门主管的位置上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你可知道,每次我下去检查。看到乡里乡亲们现在过的日子,心里有多难受么?!那些老百姓,都是当年扛着家里不多的口粮支持我们打下去的啊……”
陶世荣真的喝多了,他眼眶发红脸上的肌肉不断的颤抖着:“每年清明,我去烈士陵园扫墓。看着我的那些战友,我觉得没脸见他们……”
“当年我们说,解放了老百姓要吃饱饭、穿上衣裳。要大家都不受穷!为了这个,我们没少拼。哪怕是我蹲牛棚的时候,去干校的时候。我都抱着这个梦……”
陶世荣抹了抹自己的眼角,轻声道:“恢复工作了,本来是让我分管其他部门的。是我自己强烈要求组织让我来管农业。我觉着吧,我好歹是农家子弟出身的。为咱们老百姓,为浙省的老百姓谋些福利吧!不敢奢求其他的,好歹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
陶世荣的话说着,原本在一个桌子上坐着的郭文君低下头来。他也是农家子弟,和陶世荣一样的。他也是自愿要求到农业部门来,希望的就是能够在农业上做出一些成绩。
数年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却很是有限。这其中有官僚主义的问题,也有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观望的问题。但终究,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做的不够。
“三平啊……今天这顿饭。我是用三个月的工资换下来的。我不占国家便宜,但我必须请你这顿饭。我不求你别的,就求你能让浙省的老百姓好过一些……”
梁三平听着这话,无言以对。在早上见到陶世荣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位节俭到近乎苛求自己的老前辈。他脚上的布鞋,看款式至少是十年前的了。
身上的中山装浆洗得发白。办公室里用的茶缸子还打着“一九五八年”的字样。看便知道,那茶缸子是这位老人从部队里面带出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就没有换过。
那已经脱漆的文件柜子,绿色的漆皮上还有一些编号。别人看不出来,但和部队有着很深接触的梁三平看得出来,这也是从部队里面淘换出来的。
可以看得出来,这柜子大约是当年部队支援地方留下的。这位老人,却一直都没有换过。能用的他都在用着,为的就是节约、省钱。
事实上,梁三平在刚刚来到酒桌的时候也很惊讶。他不太相信这位老人会用这么多的公款招待自己。显然。老人拿出了自己的工资。
这是老人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将全力支持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你能给带着浙省的老百姓们,走出一条路子来!莫要让这里的老百姓,再穷下去。
“陶叔,三平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三平能说的是,我会尽力而为!”却见梁三平看着陶世荣,一字一句无比诚恳的道:“竭尽全力,绝不退缩!”
“有你这句话!这就足够了!!”陶世荣哈哈一笑。竟然直接倒下。看得梁三平大惊,便要走过去扶住他。但郭文君却比梁三平更快。直接将自己的老领导扶住。
却见郭文君笑着道:“没事儿,老领导只是喝醉了。我送他回去,就回来接你。还请三平你等一会儿,我去去就回……”
郭文君说着,便将陶世荣的手臂搭在自己的肩膀上便要朝着门外走去。但他却被梁三平拉住了。却见梁三平掏出一叠全国粮票和钱,对着郭文君道。
“老郭。麻烦你拿着这些钱把今天的账结了……”郭文君见状便要拒绝,却见梁三平一挥手道:“如果是陶叔在家里请我,这给钱就不应当了。”
“但这是在机关食堂里面吃,要陶叔拿三个月工资请我。你觉得我能吃得下这顿饭?!”梁三平对着郭文君,叹气道:“要这顿饭我就这么吃了。会折寿的!”
“这钱,必须我来出。不然,我这心里不安啊!心里不安,怎么做事?!答应陶叔的事情,我绝对会竭尽全力。但如果要陶叔拿出三个月的工资请我吃饭,我会被人说断脊梁骨的!”
郭文君沉默了一会儿,将梁三平手上的粮票和钱都接过来。梁三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肯定就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了。郭文君明白,这钱他拒绝不得。
而另一方面,确实陶世荣家里的情况也并不好。老陶的老娘,当年因着他关牛棚给气病了。虽然老人后来没啥事儿,但病根落下了。现在都还在修养。
这位老人膝下还有四个孩子,一个已经读书出来了可三个都还在读。妻子身体也不好。别人不太知道,但郭文君知道。老陶当年牺牲的那些战友,有好几户家里都是他在照顾的。
是以,哪怕是恢复了工作老陶的那点儿工资也让他的日子过的并不宽裕。所以郭文君选择了把这些钱拿上,他不想看着自己的老领导酱油拌饭吃上半年一年。
背着已经晕厥了的陶世荣,郭文君走出了包间。门外的食堂服务员要过来帮忙,被郭文君笑着拒绝了。顺着有些昏黄的灯光,郭文君扶着陶世荣向他家走去。
“你说,一个死掉的人会不会跟你提出要钱、要权、要名、要位……等等这些要求?!”
“不会。”
“会不会要好车坐,好房子住,要当大官,要用权力搞特殊?!”
“不会。”
“是的,不会。我就是这样一个死人——和我的那些战友一样——死了三十多年了。现在你看到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们派来继续我们梦想和事业的一个影子、一个灵魂——是一个灵魂不是一个活人——你懂吗?!”
“懂了!”
郭文君想起了自己和陶世荣的这番对话,那是一次清明。下了班的陶世荣忽然提出要求,要郭文君和自己一起去烈士陵园。他们去了。
在那座烈士陵园里面,郭文君惊讶的在牺牲烈士的名单里看到了陶世荣的名字。开始他不过以为是重名,但陶世荣告诉他:那就是陶世荣自己。
那一年,陶世荣是班长。这就赶上了和日本鬼子的一场大战。在那场战役中,为了掩护老百姓安全撤离,整个团数千名战友几乎全部牺牲了。
陶世荣肚子被弹片划开,然后被炮弹炸晕了滚落到边上的草丛里。后来叫回来的老百姓们发现了,这才活下来的。解放后,这里竖起了纪念碑。纪念那场战役、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士们。
陶世荣的名字,意外的被篆刻进去了。曾经有人想要将这个名字除掉,但陶世荣告诉他们。这么刻上去并没有错,陶世荣已经随着当年的那些战友们一起战死了。
现在活着的,不过是一个陶世荣和他的战友们派来坚持他们梦想的灵魂。所以,这个灵魂不会有要求,不会有太多的**。更多的,他只是希望能做好事情。
是的,这就是陶世荣。
很快的,梁三平需要的档案就送到了招待所里。根据那些资料,梁三平开始琢磨浙省的农业该如何发展。显然,浙省有着比琼岛更好的基础。
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农业资源。又或者是水产、桑蚕、经济作物……等等,都比之琼岛要好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梁三平才觉得难以下手。
“还是先从龙井做起来吧……”想了好一阵子,梁三平才决定先从茶叶入手。茶叶,是浙省的传统产业了。哪怕是浩劫时期,也没有断绝出口。
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始终没有完全做起来。梁三平现在想做的,就是将品牌树立起来,规划做起来。依托这里特有的龙井,将整个茶叶市场做出来。
不得不承认,现在由于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还是比较好的时候。而至于合作模式,梁三平也想好了。安天民公司会出面,和当地茶农签署协议。
平时如同上班,给予工资。在采摘后将会根据收益,进行分成。而茶树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则是需要浙省这边的农业部门联合农学院进行协助。
在尽量保证传统种植、制茶工艺的前提之下,进行科学的、可持续的生产。一边翻阅着资料,梁三平一边在撰写报告。这还是只是初步的规划,更加具体的需要到茶园去看看。
梁三平一直都认为,除非是到了当地去看过情况。否则一切都没有发言权,那些没有到实地看过就随口乱说的不过是空口白话。
做龙井还有一个好处,这是在浙省省会最近的区域产品。交通运输也方便,做好这项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着其他农产品扩张开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六章 看龙井,说世情
梁三平拿下自己头上的帽子,在树荫下轻轻的扇动着。此时的他站在茶园的最高处,望着成片成片的茶园,心里估算着这里的产量情况。
龙井村有个老龙井御茶园,此地便是龙井茶发源地和核心茶区。老龙井御茶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背靠天门山,左傍棋盘,右倚狮峰,如母子相拥,三山环抱着这老龙井御茶园,即使不懂堪舆也可以感觉出此处当属宝地也!
梁三平现在就在这宝地上,望着这片茶园。在思考着如何把龙井茶做大。这桌茶园是浙省直机关管理的对外专业接待点,不仅是茶考究泡茶用水也很考究。
这里泡茶所用之水来自于龙井茶的源头——老龙井。老龙井旧名龙泓,又名龙泉,其名始于三国东吴,乃是与虎跑、玉泉齐名并誉为“天下第三泉”。
其泉水系溶岩裂隙泉,矿物质含量很高,泉水崖壁所书的“老龙井”却是是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亲笔,历史渊源深厚可见一斑。
老龙井御茶园内,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十八棵”御茶。此十八棵御茶,便是这里最为名贵的部分,平时皆有专人看管侍奉。
先有泉有龙,随后有龙有井,继而有井有村。龙井村名由此演变得来。在龙井上村的六角井边,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井边有块古老的石碑。碑文上刻录:
“清井记:井以龙名,名村龙井,毓秀钟灵。合村严禁:内井特,取水饮食清香。外井专洗衣服,不许犁耙、芋头、腥臭杂物入井堀污秽,不得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