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家的期望之下,陈子壮同学充分发挥他的天赋,20岁参加乡试(省考),全省第八名,发挥的不算太好,不过总算是获得了全国比赛的资格。
三年之后1619年,陈子壮不多不少,考了全国第三名,探花,准确考出了当年自己的预言,陈子壮成功转型成陈半仙。
不过虽然陈子壮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不顾仕途非常不顺利,不过这个不能怪他——如果这个时候仕途顺利的,一般都不太有好下场,因为这个时候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
因为不太鸟魏忠贤,陈同学和他老爸全部被魏忠贤赶回家种田。因为和魏忠贤对着干,人品比较好,等魏忠贤倒台之后,因为文采比较好,陈子壮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职位——给崇祯皇帝当讲官。
因为讲的非常好,崇祯皇帝尊称他为“先生”。很快他又当上了礼部右侍郎(副部级)。
但是,陈子壮也是有很大缺点的,因为少年得志,所以这个人是比较嚣张的。因此,也是比较能得罪人的。在被魏忠贤赶回去种田消停了几年以后,一下子算是翻身了,就得意起来了。
又犯了老毛病——嚣张,一下子把崇祯给得罪了。事情是这样子的,崇祯因为国家焦头烂额,所以想多找点人才来帮帮手,想从藩王里面选拔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做官。
这个想法当然也没啥不好,但是陈子壮这个人那就是一根筋,读书读多了,多少会比较迂腐,又以为皇帝都该听他的,所以极力反对,而且话说的很难听。很有离间朱家之间兄弟感情的嫌疑。要知道,有些事情可做不可说。
本来反对一下,崇祯顶多也就是愤怒一下,。不过陈子壮显然是忘了朝廷上的藩王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要想诋毁一个人,是比较容易的,有藩王就发动力量极力诋毁陈子壮。
总算陈子壮当年不鸟魏忠贤,得到了天启皇帝张皇后的赏识,替他求了个情,本来要吃牢饭的,又被赶回家种地去了,这次时间比较长,一直到崇祯上吊还在种。不过这哥们倒利用种地时间,开了了书院。
因为这哥们中过探花,有这个金字招牌,教学生意搞得非常不错。
由于这哥们经过这几次折腾,名声很大,南明小朝廷成立以后,这哥们在弘光朝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在隆武朝更进一步,进了内阁,兼任兵部尚书,奉命回广东督办军务。隆武帝挂了之后,在广东的陈子壮拥立朱由榔,继续当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广州失陷以后,陈子壮跑到了南海,组织人马抗清。
接到了陈邦彦的邀请之后,陈子壮喜出望外,决定联合行动。经过前两次的教训,这次,他们做了周密的安排。
首先,向广州城派出了一大批卧底,多大呢,说出来吓一跳——3000人。其次,策反了杨可观、杨景烨、黄天锡等三位前明军官,让他们在城中做内应。
做好了准备工作之后,陈子壮和陈邦彦约定,约定七月七日为举事之日,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广州,陈子壮兵出九江,负责攻打西南方,陈邦彦统率水军,集中突击西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起来广州是肯定保不住了。这个时候,如果是电影,一般都会有点转折出现。这样子说来,历史绝对也是个好编剧。
这次什么都靠谱,最不靠谱的就是。。。。统帅。
虽然陈子壮官很大,可是要说到打仗,可以说是非常外行。
打仗,除了要讲勇气,还得讲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是拿本盗版孙子兵法就能成为名将的天才。陈子壮这样的书呆子显然在这方面没有天赋。
这哥们脑袋一热,连时间也没计算好,竟然比提早的日子早了两天到了广州城外。按说既然早到了,手下兵马也不少,那还不如先干一场,或者隐蔽起来也行。
但完全不懂兵法的陈子壮在城外瞎转悠。
佟养甲,也算是久经沙场,看到这个情况,自然要搞明白。这个时代,缺钱缺兵,就是不缺叛徒。
很快佟养甲就抓了个叛徒,获取了整个作战情报。得知情报之后,佟养甲吃了一惊,要不是陈子壮在广州城外瞎转悠,自己的小命就没了。
佟养甲果断处死了三千内应,并命令李成栋救援广州。
七月初七,按时到达的陈邦彦遇到了李成栋的救援部队,围城战变成了遭遇战。不过形势对陈邦彦很不错,陈邦彦占据上游,顺流而下,借助风力发动火攻,痛击李成栋。李成栋一看情况不对,掉头就跑。
陈子壮在更下游猛然遭到了李成栋的逃跑部队,本来是个围歼的好机会。结果打仗完全外行的陈子壮完全不能控制部队。
陈子壮的部队以为清军黑压压的冲过来,吓得阵脚大乱,迅速溃散,广州之围瞬间解除。
佟养甲的部队和李成栋并合一处,很快镇定下来,回头就痛击陈邦彦。第三次广州之战就以清军胜利而结束。
在外行陈子壮的指挥下,义军的有生力量基本完蛋。
李成栋宜将剩勇追穷寇,再接再厉,先后攻破了张家玉、陈邦彦、陈子壮最后龟缩的城池。张家玉、陈邦彦牺牲,陈子壮被俘。
关于陈子壮,虽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他的气节,还是十分值得一提的。他让满清政府搞出了一种不太常见的处死方法:锯刑。
佟养甲逼降不成,老羞成怒,想了一条杀一儆百的毒计,将陈子壮处以惨无人道的“锯刑”,即将人从头顶向下,锯成两片。但因人的躯体晃动,无法锯下去。据说,这时陈子壮对刽子手高喊:“蠢才,界(锯)人需用木板也!”刽子手才领悟用锯行刑的方法。
行刑时,佟养甲“遍召广州诸绅,坐堂上观其受刑以惧之”,还凶恶地问道:“诸公畏否?”可是陈子壮依然骂不绝口,慷慨吟下绝命诗:“金枝归何处,玉叶在谁家?老根曾愿死,誓不放春花。”
陈子壮的弟弟陈子升带母亲匿藏深山,其母知子壮已死,自缢死。陈子壮的小妾张玉乔被李成栋纳为内宠,常思反清复明,不久自刎而死。
人没有能力不要紧,大节无亏,也必能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陈子壮最好的写照。
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后世称之为岭南三忠,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但是清军本来兵就少,经过他们这一闹腾,也暂时彻底失去了继续进军的资本。永历政权算是暂时可以喘口气了。###第42章 多尔衮的选择
清军从白山黑水打到了两广,虽然有些零星的抵抗,但是对于满清政府来讲,搞定华夏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连续解决了张献忠和两个南明小朝廷之后,多尔衮认为,南明已经不足虑了。攘外已经基本成功,作为清军从龙入关的最大功臣,多尔衮此时的声望达到了最顶点。
如果按照一般的王朝,此时应该是休养生息,顺便平定零星的抵抗。
但是清朝是比较特殊的。
特殊在,掌握大权的多尔衮不是皇帝。
皇帝这个位置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袁世凯哪怕是当83天皇帝也要硬来,吴三桂兵败如山倒还要过把皇帝的瘾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多尔衮也不例外。
从多尔衮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很讲求实际,对虚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讽的态度,所以他真要当皇帝,不会顾及篡位的骂名。
顺治四年(1647),由济尔哈朗领衔,与其他王公联名上书多尔衮,称国家已经安定,享有升平,都是由于蒙受皇叔父摄政王的福泽,考虑到摄政王素有风疾,跪拜不便,请求在皇上面前免于跪拜。对于这样的请求,多尔衮也恬然受之。
在礼仪上,多尔衮的待遇不断提高。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进一步成为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专擅自恣,最后连皇帝的印玺也搬到自己的家中。
多尔衮这个人并不糊涂,这样子其实就是欺压小皇帝,做出这样的行为身后会怎么样,很难说,作为一个很有政治斗争经验的老手,他不会想不到。
所以,对于皇位,多尔衮只会比一般人有更强烈的愿望。
但是多尔衮最终并没有当皇帝,这个需要从历史人物的地位说起。
参见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上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商鞅,他要不变法,秦朝怎么样,很难说。奸臣如秦桧,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名将如南宋的孟拱,灭金抗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没有他,估计南宋挺不过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多尔衮这个人,绝对不是什么善类,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年纪轻轻就上阵砍人,而且城府很深,智商很高,报复心很强,手段很毒辣。从他搞得几个逃人法、剃发易发,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绝对不是会轻易妥协的人,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但这个人和他的哥哥皇太极一样,是属于第一类的人,他可以给历史改道。如果没有他,清军能不能从龙入关,很难说。这样的人,他之所以区别于第二类的人,在于一点——他有战略眼光。
后面的人编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来解说多尔衮的生平,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太后下嫁,而且还搞出了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关于太后下嫁,史料上没有记载,大家捕风捉影,我不好评价。
但是支持者从两句古诗和皇父摄政王这两个例子来解读,我认为纯属扯淡。这样一件大事,朝廷上没有任何记载,连民间也没有记载,是不太符合常理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比较玄乎。多尔衮这个人比较好色,虽然太后保养得比较好,但是三十几岁的人,又生过小孩,想来容貌到底美到哪里去,我觉得也不大可能。多尔衮也不缺女人。
作为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因为太后下嫁放弃皇位?这个明显是不等价交换,骗一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有可以,对多尔衮而言再傻也不会干这个事情。
多尔衮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但决不是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人,他绝对不是吴三桂袁世凯之流为了皇位不顾一切,他有更高的野心和理想。
多尔衮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抉择,非但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和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满族整个民族的命运。他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关后也是他亲自派车驾迎幼帝,福临在北京的称帝他是总导演。
客观环境是顺治虽说是个空架子皇帝,但他毕竟是皇权的象征,而孝庄虽然不掌权,但是她背后有蒙古力量的支持。总体来说,反对派的实力不足以与多尔衮抗衡,所以多尔衮要称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让满族内部不受一点冲击和影响,完成不流血的政变,这个比较困难。
多尔衮最大的理想是把他的民族带入新的天地和开创万世基业,多尔衮有称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统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壮志。
所以他要顾及到满洲整体的利益,他不愿意为了名位造成最高统治层的分裂,也不愿意破坏满族的团结,因而可能延缓甚至严重租碍清军统一全国的进程或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政局有所动摇。
多尔衮的这种行为是比较罕见的,也是由他的大局观决定的,所以把他归于第一类的人物实至名归。他是不会在大业未定,人心纷乱的时候作出不恰当的选择。
我想如果假多尔衮以天年,很难说他不会最终称帝。
虽然这个时候多尔衮不称帝,但是不代表他不会打击政敌。
四川和广东平定了之后,多尔衮决定解决他最不喜欢的人——豪格,这个时候豪格平定四川,刚刚凯旋归来,并且受到了顺治的亲自接见和款待。
而且豪格还是皇帝的亲哥哥,但是即使是对这样一个人,多尔衮可以说解决起来也是毫不费力的。
当然,在此之前,还需要先杀杀另外一个人的威风——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自从当了辅政王以来,一直装孙子,虽然对多尔衮很不满意,但是一直曲意迎合多尔衮,又是上奏给多尔衮加称号(比如加封皇叔父摄政王之类的),又是请奏给多尔衮加礼仪。相当自觉。
这套把戏偏偏其他人还可以,想骗多尔衮,门都没有。
你当年就是豪格的支持者,指望你忽然良心发现?你也就是一事当前,明哲保身。暗地里和豪格穿一条裤子,各种帮助豪格,你以为我不知道?
现在多尔衮大权在握,也不需要搞什么阴谋诡计,直接一棒子就把济尔哈朗打得喘不过气来,顺便还可以把多铎扶上位。
多尔衮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济尔哈朗固然超标了,但是多尔衮的王府更是超标到哪里去了),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后来又把当年拥立豪格的事情拿出来说事,说他在皇太极死后,曾迎合两黄旗,赞同立肃亲王豪格为君。以及入关的时候,没有按照秩序,擅自让两蓝旗超越规矩,立营前行。
说起来,也都是芝麻大的小事,不过,事情的大小不是你说了算的,而是多尔衮说了算了。
就这么大点事情,结果商议出了结果,说出来吓死你——议罪当死,两黄旗的勋臣自然也得被牵连进来。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个明显就是多尔衮准备整一下当年反对他当皇帝的人。
总算济尔哈朗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