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官马士英和东林党等人又是面和心不和。不过朱由菘还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根据历史经验,之前反对立朱由菘的史可法等要等着被新天子“做掉”了。然而弘光有没有下黑手呢?五月初五,弘光组阁: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可见小朱没有记恨。另外,只有马士英名字后拖了一条尾巴:仍督凤阳等处军务。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东林党吵出来的成就,要马士英滚!滚出朝堂!也是弘光批准的。可见小朱由菘是想摆脱马士英的钳制。当时马士英是乱世大军阀,南京基本没人控制的了他。弘光基本就是个傀儡,谁都不听他的,但都想利用他控制自己的对手。
  弘光无奈,只好搞“民主”——开会。开会议论的结果,“马相公弘才大智,堪任督师,史相公安静守一,堪任居守。”如果真是这样,朝政交给史可法,军务交给马士英,是不是十分理想呢?不敢说保住半壁江山,也许会比后来的情况好些。但马士英怎么肯到前线去?他要留在自己能控制的南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可怜的弘光, 有心救国,无权经营啊!
  于是他只好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拜死人。他去拜明孝陵、拜朱标,朱允炆的老爸。因为建文皇帝墓不在,拜他爹自然等于拜建文了。这一来可好了,自朱棣靖难起,可曾有他的子孙祭拜建文那一支的?朱由菘拜了,什么深意呢?
  第一,以前的皇位争夺老账,我做皇帝的都不在乎了,你们这些君子也不要吵现在的皇位之争。什么潞王、桂王,都可以在你们心中消失了。我也不在乎以前你们立了谁。乖乖为我朱由菘的半壁江山卖命吧!
  第二,当年建文皇帝在南京整个中央对付北方的叛乱,居然被人端了南京老巢!今天的南京人力物力比当时如何?你们还要吵,当心做第二个齐泰、第二个方孝孺!还不老老实实办正事!
  七月初三,追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谥号。哼哼,又把景泰帝搬出来了。想当年北京保卫战,形势和今天南京差不多。我朱由菘可有于谦那样的人才力挽狂澜?这也是给臣子们敲警钟。
  综合来看,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做的几件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字,妙;两个字,很妙;三个字,非常妙!你可以说他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至少不是个昏君吧?
  虽然朱由菘很是用心良苦,但是对这帮官场老油条,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南京的地盘本来就是我们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尽管如此,朱由菘的用心,还是让各方势力稍微和谐了一段时间。
  皇帝定下来了,这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大家还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南明小朝廷。。。。想的很简单。
  首要的问题是,南明小朝廷的方向问题。
  现在关内呈现了各方割据的局面:
  其一,满清政府把李自成赶走了,现在占据了北京。
  其二,李自成败退,但是在山西、陕西等地还有根据地和几十万的杂牌军。
  其三,张献忠占领了四川。
  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都灭了,但是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讲,两面作战是不现实的,当年崇祯有关宁铁骑,一大票大将,打到最后都自杀,更何况现在南明小朝廷的半壁江山。
  南明政府对于吴三桂投降清军,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消息也不是太了解(所以说打仗打的就是信息啊),还以为吴三桂借兵平寇呢。加上满清人在北京为了收买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搞得南明政府以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因此马士英、史可法和东林党人几乎是唯一一次就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联虏平寇。
  搞笑的是,史可法还写信给吴三桂,对吴三桂的眼光大加赞赏。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为了表示对满清的诚意和感谢,南明小朝廷还派出了使团,并带着加封吴三桂的敕谕,“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和大清进行谈判。
  既然是谈判,总要有筹码,很诡异的是,南明完全没有筹码,南明小朝廷希望割地求和,问题是南明的山东北京都不在自己手上了,割的哪门子地,把清政府占领的京师割给清政府?除非多尔衮脑子秀逗了。
  唯一的收获是,谈判谈出了个明末文天祥——左懋第。
  左懋第,山东莱阳县人,1630年,参加山东的乡试,取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次年参加全国考试,30岁的左懋第成功考中进士,这个时候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即国防部副部长。
  在南明小朝廷沉浸在偏安江南、联虏平寇的美梦中的时候,朝廷中并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比如章正宸、陈子龙就极力反对议和。左懋第也是其中几个清醒的人之一。
  左懋第极力主战,并请求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应该说这个意见非常正确,此事山东等地大部分都是明朝投降大顺的官吏,只要派出小部分人马,很容易就能光复。以黄河为界,建立战略缓冲地。及时要议和,筹码也好看的多。可惜被否决。
  这个说明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真理,而是掌握真理的人不掌握话语权。
  左懋第对于议和是不报什么希望的,他临行前仍在提醒南明王朝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是可以信赖的。
  左懋第做了他该能做的一切。
  十月十三日, 左懋第到了北京,对于左懋第的到来,清政权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视,刚一来,就进行了第一轮交锋。
  多尔衮派人来传话:左先生一路过来辛苦了,那就先到 四夷馆休息一下。
  所谓四夷馆就是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是对于附属国的待遇。
  这个就是压根没把南明当个葱。
  左懋第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
  多尔衮本意是杀杀左懋第的气势,发现没效果。郁闷之下,只能安排左懋第住进鸿胪寺。
  第一回合,左懋第胜。
  清政权见左懋第气势比较嚣张,于是第二回合,清政权内院学士刚林亲自出马,他显然是有备而来,刚一进门,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指责南京不出兵讨贼,反而突立皇帝。左懋第据理力争,强调弘光政权的合法性。
  文斗不成,刚林采取武力威胁,表示大清准备南下平乱,左懋第毫不让步,表示江南尚大,兵马很多,别瞧不起人了。
  第二回合,双方不欢而散。
  第三次,清政权干脆不谈了,过来收缴了所有的金银。
  强盗,这他妈的强盗。
  十月二十六,刚林下了逐客令:明日滚蛋,准备回去挨揍。
  这还不算完,刚林还宣读了南京政权的三宗罪:不救援先帝,擅立皇帝,各镇拥兵虐民。清军不日就将高举义旗,兴兵南下,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讨伐不忠不义之臣。清政府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最亲密的朋友。
  和谈不成,送出去了银两,领会了三宗罪。这生意做得,亏!
  第二天,左懋第就闪人了。但是很快多尔衮在汉奸冯诠的劝说下幡然悔悟,发现不该放虎归山。于是派兵把左懋第追了回来,多尔衮还是很欣赏左懋第的,这种人才到哪里都吃香。
  但是左懋第实在是个石头,不管是洪承畴还是自己的堂兄弟,都被骂了回来
  对这个死硬分子,多尔衮软硬兼施,亲自出马,甚至刑场上依然再次劝降,左懋第还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1645年六月二十日,左懋第慷慨从容就义。时年45岁。
  “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
  “我国家遭此大难,并不是亡国亡种,你不要高兴得太早。”
  在那个人人麻木争先投降的时代,左懋第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第13章 意气风发的多尔衮
  在南明小朝廷做着议和美梦,幻想划江而治的时候,多尔衮发现了南明实在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相比南明各路牛鬼蛇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大清就简单多了,清政权就是多尔衮的一言堂,虽然后面顺治很不喜欢,但是就目前来看,一言堂明显是很有优势的:效率高,当然这是建立在有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换成南宋的贾似道,那就叫奸臣专权,他就把南宋给断送了。
  占领北京以后,多尔衮派兵立刻巩固了京师旁边的根据地,对于大清来说,所谓巩固,就是派兵到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受降。各地 的官员也很配合,几个月之内,从大明的人变成大顺的人,再变成大清的人。
  清政府站稳脚跟之后,多尔衮立刻召开了满清贵族的大会,讨论迁都的事情。
  历朝历代,迁都都是个大事情,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因为迁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最简答的一个方面,整个朝廷里面的吃穿住行总得重新安排吧?那可不是几个人,那可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啊!
  大家很熟悉的大明朝著名皇帝朱棣,为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前后花了20年。
  说起来,大清还得感谢朱棣,因为如果不是朱棣把北京规划的这么好,大清朝现在讨论迁都,想都不要想,最简单的,王公大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鉴于明朝对北京做了很多工作,对清朝来讲以北京作为都城是有很大优势的,不需要像朱棣那样几乎重建一个城市:
  1、 设施比较完善。连宫殿都省的建了,只要把故宫稍微修补修补。
  2、 北京的政治意义强大,定都北京,宣示了夺取大明江山的意图,打击南明抵抗势力的信心。
  3、 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守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可攻,退可守。
  尽管好处很多,大多数人,都反对迁都。其中包括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阿济格长期跟他穿一条裤子,无论任何问题都给与多尔衮无条件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示反对。
  多尔衮想要迁都,他面临的问题比他想象中要大。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满洲才几十万人,汉族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要是真的全体人员起来反抗他们,他们还真得退回老家。
  满洲又长期在东三省活动,大部分人还是留恋故土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不想变动,所谓的安土重迁,满洲人显然也是有这个倾向的。他们倾向于“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班师凯旋。”
  对于这个意想不到的形式,多尔衮很冷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尔衮之所以死了被清算之后还能被平反,完全是因为他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业,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先皇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
  多尔衮是个很有水平的领导,此时搬出了皇太极,既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给大家造成自己独断专行的印象,又要办好事情。他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不是我的意思,是皇太极的意思,你们还有反对的么?
  事实再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于是清政府的迁都决议就这么迅速定了下来。
  方案统一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办事,多尔衮派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沈阳把皇帝接过来。
  由于满清政府当时还是比较穷的,北京一应俱全,满清皇帝本来家当也不多,这个家搬得比较快:2个月。
  其迁都速度破了历朝历代的记录。
  从7月份开始,到了当年的9月份,顺治就顺利地到达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在多尔衮的辅助下,在武英殿又即了一次皇帝位。
  清政权就正式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全国性政权。
  多尔衮在这次入关的战斗中立了第一功,他升官了,屁话,大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想不升官也难啊,但是样子还是要装装的,于是他借着顺治把自己变成了“叔父摄政王”。
  老实讲,我也搞不清楚这样子名字改长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特别拉风?
  满清建立以来,他们就对抠字眼特别有兴趣,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一百多年,而且越搞越大,以至于演变成一个被后世人一直骂道现在的具有大清特色的东西:文字狱。
  多尔衮的两个同母兄弟也跟着升了官,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
  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
  有人欢喜有人愁,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现在他只能隐忍。
  多尔衮倒是并没有忘记他,这个时候给他封了个信义辅政叔王,只是他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罢了。
  多尔衮进一步扩大了其集团在满清政权中的势力,同时他也开始迈出统一全国的步伐。###第14章 兵分两路
  多尔衮在刚进北京的时候是比较谨慎的,经过几个月的试探,多尔衮发现汉族士子,除了少部分比较有节气,其他人竟然很没有骨气。
  此时的多尔衮很得意,当然他的得意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和农民军接触了几次,基本上不堪一击。至于南明小朝廷,比农民军还窝囊呢。
  人在高兴的时候,通常就不那么谨慎,不那么谨慎,通常就容易犯错。
  多尔衮对于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打算一起收拾。
  于是他就制定了一个战略,派出两支部队,一支从西线进军,消灭李自成的残余势力,一支南下,消灭南明的势力。
  西线由他的哥哥英王阿济格,率领一部分八旗主力和吴三桂、尚可喜的部队经山西进攻陕西,直捣里自称的老巢西安。
  南线由刚册封为豫亲王的多铎率领另一部分八旗主力和孔有德耿仲明等,渡黄河直捣南京。
  这个战略如果兵力比较多,那就很可行,一举定天下。但是清军明显人数是不够的,清军这两路兵马的主力也就各8万。
  李自成有几十万人马,虽然李自成短视,而且又新近败在满清八旗手上,但是他跟明朝各个部队周旋了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