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火帝国-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显然,陈安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赵四小姐确实是和张学良过了一辈子,前半辈子是用秘书的名义,后半辈子则是用妻子的名义,成就了一个在战争年代的传奇玫瑰故事。在他们的身后,则是于凤至这一位更加传奇的人物。
民国十八年一月,距离上台执掌东三省不过半年,少帅与杨宇霆、常荫槐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导致张学良采用诱杀的方式暗杀了杨常两人。当年东三省议会联合会议的纠葛,到如今终于彻底解脱了。
这年春天,借助东北易帜的东风,蒋介石成功的打压了汪精卫势力,巩固了南京政权,并且使得南京政府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可惜,实力比汪精卫大得多的李宗仁等桂系军阀并不买账。结果没过多久,蒋桂战争爆发,南京政府跨江北上的主力部队纷纷回援南方。
驻扎在江苏的石友三部,也接到命令,要求开赴广东讨伐桂系军阀。为了鼓动石友三参战,蒋介石甚至提前手令任命他为安徽省主席。
但是师承倒戈将军冯玉祥的石友三,自己习惯倒戈背后捅刀子不说,更深怕一旦离开北方南下,就会被当做炮灰消耗掉,甚至在中途就被蒋军消灭。
这个时候,两广也秘密派人携重金说项。
看到金条就花了眼睛的石友三,丝毫不顾形势变化,居然命令排列在长江北岸的数十门大炮一齐炮轰南京。气急败坏的南京政府,紧急调兵征讨。一见大军来围,石友三赶紧溜之大吉。江苏自然是不能待了,吴子玉的河南也不敢去,那就只好去东北军的河北了。
也不知道少帅张学良是怎么想的,一路狂奔北上的石友三,居然真的得到了东北军的接纳。石友三被安排在冀南一带,还给了一个第十三路军的番号,经过一番疯狂招兵买马,全军近八个混成旅共约六万四千多人,也算是人多势众了。
冀南紧挨着京畿一带,能够让屡有反叛的石友三部所谓第十三路军安营扎寨在这个地方,张学良也真是有些十三点了。
到了冀南的石友三,很快就和狐朋狗友张学成勾搭上了。
张学成是一个比张学良还要奇葩的张家子弟,乃张雨亭二哥的长子,即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的父亲曾任东北黑山县警察队长,在剿匪时阵亡殉职。没成想张学成却性情暴劣,几乎无恶不作,更是毫无气节,日后居然干脆投靠日本人,在老爸殉职的黑山县成为民愤极大的匪徒头子。
蒋桂战争正酣,蒋军纷纷南调,石友三部又逃奔冀南,导致驻守江苏、山东的南京政府兵力严重匮乏。占据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绥远的救世军,趁机出手,派出大军沿江而下,大举进攻江苏和山东。
等到民国十九年夏,桂系军阀彻底失利,蒋军已经腾出手来的时候,江苏和山东已经沦为救世军所属,河北则被东北军全部收入囊中。
除了四川仍在军阀混战之外,中国大的军阀势力经过十几年的内战,就只剩下四股了。其一是几乎形同诸侯的北方军,其二是占据东三省和京畿地区的东北军,其三就是江南蒋介石的黄埔军,其四是江北吴子玉的救世军。
内部的纷争消耗了东北军大量精力,暂时也无力进入中原。吴子玉的救世军,则一口气吃下了太大的蛋糕,显然还在呛着,北上南下都不行。蒋介石的黄埔军,则因为刚同桂系打了大半年,弹药成箱成箱地消耗同时,金条也是一包包地送出去,实在是人困马乏了,哪有精力搞第三次北伐。
至于黄埔军的由来,也是有渊源的。
蒋介石打仗,喜欢搞什么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也就是七根金条三颗子弹。而他用人是完全唯亲的,身体力行“黄、浙、一”的原则,也就是他任校长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与他同乡的浙江籍贯、曾任军长的北伐军第一军出身,其基础就是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嫡系军队。因此,也有人戏称蒋系军队为黄埔军。
乃至后来,为了弥补黄埔军校毕业生前几期没有经过长期正规培训,就直接拉上战场担任部队指挥的弊端,蒋介石又开办了陆军大学,将自己手中的黄埔军校前几期毕业生统统送进去再深造一次。因此,“黄、浙、一”又被加上了“陆”一字,改称了“黄、陆、浙、一”。
撇开过于庞大的北方军,国内简直就是三国演义了。
只是蜀国不在四川,而是在东北,实力也不是最弱,反而是足够威胁魏国。魏国占据中原,却没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只好凭江死守。吴国更不是夜夜笙歌,而是磨刀霍霍,时刻准备逐鹿中原。
明朝北上灭元,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事情,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从南向北推动,更是才过去没几年。
南京政府黄埔军,倒是很有可能再现一场北上统一战争的。二次北伐既然结束了,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北伐呢?
刚打倒了桂系洋洋自得的南京政府,才高兴了几天,就发现麻烦大了,第三次北伐再次拖延。事实上,民国十八年秋开始,不断被提及的三次北伐就再也没有实施下去。
这年秋天,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全世界经济先是一阵疯狂地震荡,随后进入了漫长而遥遥无期的大萧条时期。
来自英美列强的援助一下子就降低至低谷,这让习惯用金条作战的蒋介石苦不堪言,只好萎缩了全部作战计划,集中力量对付另外一方正星星点火般升起的势力。
国内亲苏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暴动起义之后,艰难地掌握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军事势力,然而由于内部投降主义的不断侵扰,导致这股宝贵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秋天叶落开始的时候,国内亲苏势力成功战胜内部投降主义,将宝贵的军事力量转入穷苦山区。
屡剿不灭的亲苏势力,终于引起了重新掌控江南的南京政府恐慌。蒋介石集中人力物力重兵围剿这股弱小的势力,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南方长年累月的剿匪战争彻底拖住了蒋军的军力,导致及时北伐救世军成为了泡影。
可惜救世军也未能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未能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南下征战。因为在关键时刻,东北军彻底怂了,整个北方沦为了战区。
南京政府后来应该感谢苏联,是他们派人成功让中国的亲苏势力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不过在民国十八年,苏联还顾不上在长江南方的亲苏势力,他们自己国内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既顾不上向宿敌远东共和国进攻,也来不及陈兵中亚威胁北方军政府。
苏联进入大胡子执政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纯粹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计划打前站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控制农业,为下一个五年的剪刀差做准备。
消灭富农的口号,极大地扩大了苏联所谓集体化的打击面。绝望的所谓富农、中农,甚至那些没饭吃的贫农,都在肆意破坏和恶意怠工。结果在所谓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国内的农用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一半,农业总产值下降了四分之一,严重的饥荒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保证核心统治区域的稳定,新纳入控制的中亚地区受到了残酷的掠夺,几乎饿死了四五百万人。苏联国内其他地区饿死的人数,亦不会少于此数。
中亚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逃难的场景,大群大群的难民涌向咫尺之遥的阿拉木图一带,希望从这里转入较为平稳的远东共和国。
甘肃大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北方军政府的头顶上,这个时候中亚又出现这么一桩大事,简直就把布政司的诸人差点逼疯了。
陈安紧急调动北方军介入,对难民实行军管。经过协商,远东共和国按人头,向北方军支付过境费和运输费,然后将所有难民都接收到贝加尔湖以及更北边的鄂霍次克一带。
只是陈安拒绝了用远东共和国卢布的做法,坚决要求尤登尼奇用同价款的粮食支付。整个甘肃缺粮严重,有钱都难以买到足够的粮食呀。
远东共和国也缺粮,只好一边向陈安交付储备的军粮,一边紧急向美国购买粮食。尤登尼奇到美国买粮,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但是陈安就不行,除非是尼森伯姆接手,否则北方集团自己购粮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
尤登尼奇运来的大笔粮食,总算降低了甘肃有可能爆发的***危险。
        
第六十三章 满街难民
养廉银制度是满清王朝特有的一项官俸补助制度,既是合乎情理的一面,亦是完全不合理的一种制度。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蛮夷统治全国政权之一,实质是未开化民族对文明社会的一种疯狂践踏、摧残和压制,不仅造成了中国古文明的彻底倒退,甚至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奴仆思想泛滥。
在中国发展史上,只有两个民族差点彻底毁灭了中国文明,后来虽然未得逞,但是却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使得中国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落后于世界整体文明的发展。
这两个民族,其一就是蒙古族,元朝的大屠杀是纯粹为了削减汉族丁口和杀人取乐。崖山之后无汉人,真正的汉族文化思想精髓从此被消亡殆尽。
以至于后世的明朝,极端保守不说,居然还有满朝文武官员对个别官吏故意烧毁全部郑和宝船资料大声较好的行为,简直是匪夷所思。烧毁宝船资料的目的,只不过是个别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有骨气向皇上进谏安于农事罢了。
另一个造成中国文明彻底倒退的文明,就是同样目不识丁的满族。就为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牢骚诗句,满清王朝可以从上三代杀到下三代,亲朋好友十族杀了不过瘾,直接采取屠城了事。
在满清的屠杀过程中,汉民族仅存的血性被消耗地一干二净,随后就进入了麻木奴化的受欺凌时代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经典就是慈禧老佛爷的一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满清盛于一名妇人,败于一名妇人,所谓石碑天注定一说根本就是后人臆造而已。
从穷山僻壤之间挥舞着长刀冲入花花世界的满清铁骑,几乎没有多久就腐化堕落了。根本没有自身文化的满清高层,面对繁杂的事务根本手足无措,只好照搬照抄原来明朝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官员俸禄制度。
按照明朝的体系,官员的正俸实际上是很低的,据说当时的七品知县一月薪水不过三两银子,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五六日所需。但是明朝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公务支出由官府买单,以及大部分官吏都是身兼多职,可以领取多份俸禄的额外补助办法。所以,拿了多份薪水的明朝官僚,还是勉强跟得上中上层社会生活水平的。
原本只有战后分赃制的满清,完全照抄了这个正俸制度,却没有弄懂多份薪水和公务开支的内涵,直接就当做汉人贪鄙给否决了。
到了康熙时期,窘于生计的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无事不渎,杀不甚杀。历经泣血争夺上位的雍正皇帝,为了缓和官绅矛盾,赶紧创造了一个养廉银制度。
为什么干脆不改变官员正俸体制?无他,祖宗之法不可改罢了。
为了让官员洗白曾经贪渎的银两,也为了不降低贪渎之后的生活水准,这个合理出台的养廉银,其标准的设定简直是无比荒唐的。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正俸的十倍到百倍,甚至更高。例如总督一职,每年养廉银就达到一万三千至两万两白银,超过正俸一百多倍,巡抚亦有近百倍,而知县的养廉银则有四百至两千两,大约相当于正俸的十余倍。比如台湾巡抚的正俸每年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而养廉银则高达万两之多。
可见品级越高,养廉银补得越多。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的话,就是官越大贪得越多。
养廉银根本没有解决满清王朝从上到下的贪腐问题,只不过现在更是拿的心安理得了,或者说有了充足借口之后贪得更多了。养廉银制度一建立,就因为种种问题导致亏空不断,最后只好逐年拖欠,以至于官员们几乎肆无忌惮挪用公款,对外宣称养廉罢了。至于拿了多少,反正大家一起拿的,又有谁关心呢?
北洋练兵开始,深知养廉银弊端的袁世凯,直接就采用高薪制度,北洋六镇的军饷直接就高出绿营、巡防营数倍之多,还重新恢复了必要的公务开支部分,从而彻底取缔了养廉银制度。
民国初年,掌权者多是高薪的北洋军阀,或是矢志革命的民党分子,薪水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各方的执政积极性,养廉银制度自然而然消亡了。
进入军阀混战之后,各种西方思想和理念充斥中国大地,以银元为代表的新式货币制度开始执行,官员的薪水也日益向同层级的军官靠拢,贪腐问题虽然无法根除,但事实上已经消除了养廉银必须存在的土壤。
而北方军政府,执行的薪水标准甚至还要高于一般的北洋军阀,只是最高层次略低于明显偏高的北洋制度而已。最初的北方集团是军商一体,到了后来又是政商一体,虽然最后军政商都被彻底分离,但是从军方带过去的薪水标准自然是一视同仁了。
除了不能发多份薪水,北方军政府各级官吏的生活水准,还是属于中上层的。因为,到了最后,无论是军方,还是布政司衙门,薪水标准都紧盯了北方集团所属。商业气息浓厚的北方集团,根本就是甘疆蒙藏各地的经济晴雨表吗。
所以当初陈安布置给林玉山的恢复满清养廉银想法,当然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既然官吏不贪也足够保持一定生活水平了,何必还要冒险去贪渎呢?中国从王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制度,很神秘,很纳闷,更是很无聊,除非是实在病得不行而致仕,或者因为自身原因辞官,否则就多是老死任上的。
虽然很早就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但是古人的岁数很难到达七十,基本就是逝于任上了。到了明朝,算是改进了很多,规定可以六十致仕,却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法,以至于很多官员都拼命找各种借口赖在任上拒不致仕。至于清朝,则又是照抄这一规定的。
林玉山没有瞎听陈安的养廉银意见,转而收集了大量西方退休制度的设想。只是要赶人下台,这可是比养廉银更得罪人的一个设想。
天不怕地不怕的林玉山,从兰州大学借了不少高智商的学者过来,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搞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退休制度设想。之后也觉得实在太棘手了,只好一甩手扔给了陈安,自己赶紧借口休假逃离了岗位。
在这个退休制度设想中,与西方多采用多方筹集个人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