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之崛起-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狼羽骑的到来给襄平城带来了慌乱,公孙度已经战败的消息立刻传了出去,不少人惶恐不安,而有些人却转着念头,不知道在打算什么。
“怎么办?”公孙恭问着原本他父亲的一些手下,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二公子,我们投降吧。”这些手下们面面相觑,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确实,现在襄平城就五千老弱守城,要不是对方骑兵不好攻城,估计现在就已经陷落了。
骑兵已经来了,后续的部队很快就会跟来,要是自己顽抗,只能带来更惨的下场,不如现在投降了,或许还能在瀛州那边谋得一职半位。
“这……”公孙恭看着这些人,发现他们都点点头,同意这个想法。公孙恭升起一丝怒气,想要骂什么,但是最后他也没有骂出来,他知道辽东已经完了,这些人不可能陪着一个毫无希望的辽东去死。
“你们下去整理好辽东的资料,等瀛州大军一到,我们就投降。”公孙恭最后只能屈服,不过他没有向赵云投降,而是等辽东大军前来,这样名声上也好过一点。
两日后,太史慈率领的大军前来,公孙恭见到自己父亲后顺势投降,瀛州和平接手襄平城。
辽东最强的力量已经在野战中全部败给了瀛州,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华雄顺利的接手了玄菟郡全境,然后布置好了边防,政务上面他不熟悉,只得让原本玄菟郡的那些官员去负责安民什么的。
不过这些官员做事也算不差,他们知道换主子了,现在是挣表现的时候,当然努力去做事,而不是偷懒耍滑。
管亥同样也成功接手了昌辽县和周围一些小城,辽东败得太快,公孙瓒根本来不及反应,等到管亥接手了昌辽周边三天后,公孙瓒才知道辽东易主的消息。管亥得到昌辽后,立刻派出使者带着一封书信向着公孙瓒那边而去。
这是王绪早就写好的,只等战争胜利就给公孙瓒发过去。没有别意思,只是叙述了一下睦邻友好的意愿,表示不会和公孙瓒为恶,让公孙瓒放心的对付袁绍。相信公孙瓒得到这封书信后,也不会再打辽东的主意了,毕竟他不可能两面树敌。
第九十四章 隐居的名士们
瀛州顺利控制辽东全境后的第三天,大雪也如期而至,公孙度被软禁在自己府邸,看着这场大雪,不由得叹了口气。公孙家不可能待在辽东,等大雪一过就会上船去瀛州,王绪在绪安城给公孙家准备了一个小型农庄,那就是公孙度养老的地方。
王绪已经算好人了,没有赶尽杀绝,只是放在自己眼下看管住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远离家乡,到瀛州那个陌生而又偏远的地方,这对于公孙度来说已经算是一种流放了。
虽然大雪已经落下,但是海水还没有封冻,大量船只在辽东、冰火岛还有瀛州之间往来。粮草,武器装甲,甚至一些官员都要从瀛州方面调动过来。
辽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被瀛州拿下,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瀛州刚刚给朝廷上报,表程昱为平州刺史,结果很快又上表太史慈为辽东太守,这扩张速度,骇人听闻。
好在辽东和平州都是偏远之地,人口稀少,其余诸侯也不在乎,不过都对这个原本孤悬海外的瀛州留了一丝注意。因为瀛州已经上岸了,费那么多劲上岸,肯定不是这么一些偏远之地能满足他们的。
只是和辽东紧挨着的公孙瓒忙着和袁绍交战,来不及管辽东的事,还要防着瀛州不和袁绍联合,在自己背后捅上一刀子。王绪写去的书信让公孙瓒松了口气,不过很快有起了别的心思,派人去襄平希望能和瀛州合作,击败袁绍。
其实公孙瓒是想靠着瀛州的海军,直接从海上进攻冀州沿海的渤海郡,这样就能两面夹击,击败袁绍也更加容易。
太史慈早就得到了王绪的嘱咐,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开玩笑,知道历史的王绪最喜欢的就是等着鹤蚌相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收取辽东的时候还有一则趣事,海军刚刚逼降平郭城没过半个时辰,就听闻有一支军队前来攻城,立马整顿城防。谁知道等两边都走近了才发现都是自己人,这支军队乃是太史慈派出来接收城池的。
海军在听闻陆军全部解决战斗后,任昶等将领破口大骂,说这一趟白跑了,功劳都被人抢了。除了留下四艘战舰和一些运输船在沓氏县驻扎,其余的海军舰船都返回了冰火岛驻扎。被海军占领的城池也让给了陆军防卫。
其实这一次海战也让海军们得了不少功劳,只是原本还想占领更多城池,取得更多功劳的海军们只得失望而归了。
得了辽东之后,太史慈就责成辽东大小官员开始推动瀛州新的土地政策,以此收买那些普通民众的心。
不得不说,辽东这地方太适合瀛州推行土地政策了,地广人稀,豪强大地主又被公孙度杀了不少,辽东有不少地可以分出去。
得到辽东后,王绪准备再次修改一下土地政策,之前是一户人家可以得十亩地,那是因为瀛州当时收的都是流民,很多时候一户家庭只有一两个人存活。只是现在不同了,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不少家庭的人口也多了起来,十亩地,或许十年后对这些家庭来说根本不够。
新的土地政策,每一个十六岁以上瀛州平民,无论男女,皆可以获得十亩土地,上限是三十亩。然后入军后送五亩,上限到四十亩,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雇佣奴隶帮助耕种。
军功还有官员优异的政绩都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田地,不过都是有一个上限的,王绪不会允许大地主阶级的出现。瀛州在鼓励经商,王绪宁愿让人把钱投资到商业上面,也不准这些人囤积土地。
瀛州是以一个脱离世俗四百余年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不独尊儒术,不分士农工商也让人觉得十分合理,这也给王绪能够摆脱儒家对政治的影响有不少帮助。不是说儒家不好,只是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的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独大。
比如现在,王绪就在不断提升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就像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那种,就算是海盗也能当官加爵。这个世界不能根据从事的工作而给人分三六九等,每一个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扯远了,新土地政策出现后,在辽东和乐浪两地引起了十分巨大的反响,底下民众都是高兴万分。而那些大地主虽然有些抵触,但是还是低头了。王绪给了他们折中的办法,这些大地主都是大家族,他们可以把土地分给那些旁系子弟,不用全部交出来。
王绪也不怕这些人反抗,他不介意杀一些人立威。可惜辽东的豪强地主们被公孙度杀了一批,剩下的这些都比较胆小,生怕王绪拿他们开刀,都乖乖的把多余的土地交了出来。
有了这个土地政策帮忙,王绪算是勉强收服了辽东民众的心,把公孙度的影响力消除了不少。毕竟公孙度是辽东本地人,在当地威望很高,王绪以强龙之势压地头蛇,要是没点手段,很可能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距离城池不远的土地已经经行了新的划分,只是雪已经开始堆积了,太远的地方重新丈量划分土地是不可能了,只有等开春雪化后再开始全部分配新的土地。
不过新的土地政策在瀛州以及真番临屯这几个地方反响并不大,第一个这些地方的人本来就感激王绪给他们土地耕种,对瀛州的忠诚度已经很高了;第二个就是这些地方参军的人不少,家里土地已经很多了。
当然没有人会嫌弃自己家的土地多,新政策一出,军中不少士卒都扳起手指头算自己又多了几亩地,不少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
“幼安,你去吗?”邴原看着手上的帖子,辽东太守太史慈设宴招待,皱着眉头,然后又看了看自己的好友。他知道自己好友的性情,这个宴席估计是不会去了。
管宁把帖子扔在一边,看都没有去看,只是专注的读着一卷书籍,听到邴原的问话才抬起头:“浪费时间,不如多读几卷书。”
邴原点点头,他对管宁的回答毫不奇怪,不过又感慨了一句:“瀛州这土地之策却是不错,已经有不少民众得了土地。瀛州虽然偏远,不过王绪此人也多有贤名传出。”
“蔡大家之徒,有机会真想见见。”管宁不是因为王绪州牧的身份而想见他,纯粹是学术上的好奇。
随后两人把太史慈设宴一事完全抛在了一边,都专心研读书籍去了。
管宁、邴原还有王烈等人的拒绝没有出乎太史慈的意料,此时辽东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不过瀛州运来的粮草衣物和以前公孙度囤积的,也不会让人缺衣少食。
让太史慈邀请管宁这些人是李儒出的主意,因为太史慈并不太擅长治政,所以得到辽东后就让李儒留下来帮忙打理一些事物。
李儒知道王绪对人才的渴望,到了辽东后也有派人去打听,听闻管宁等人的名声后就向太史慈提出了建议。不过锦衣卫对这三人的资料也收集得很快,得知了这三人的性格和曾经拒绝出仕后,太史慈也就没有对他们拒绝自己而生气了。
管宁,北海人氏,和平原的华歆,同县的邴原号称为一龙。而割席断交一说便是从管宁和华歆之间来的。管宁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因为战乱躲避辽东,公孙度好其名,多次拜访送礼,希望他能出仕,不过都被管宁拒绝。
后来管宁回归中原,临走时把公孙度父子送的礼物全部如数奉还,可谓是高风亮节。管宁这一生都专研治学,从来没有出仕过。
邴原,也是北海人氏,上一世还跟太史慈有过一些交道,只可惜这一世两人完全没有交情。邴原也是名士,上一世任魏国的五官将长史,出征东吴时病死途中。
王烈,平原人氏,也是名士,从未出仕。
这三人都因为战乱避祸辽东,原本传出瀛州要攻击辽东的事情,三人都曾打算再次避祸他处。谁知辽东败得如此之快,战争根本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于是三人又安定了下来。
三人不来,太史慈也没有时间再去拜访,他准备回瀛州了。辽东的事情太史慈全部托付给李儒,军事上也有华雄、管亥几人顾着,太史慈也算放心。
和太史慈同行的还有赵云,两人都两年没有回瀛州过年了。太史慈的妻子一年前生了个儿子,老夫人一直唠叨着想见见。王绪不忍老夫人伤心,于是发了好几道书信让太史慈回来。此时辽东基本安定了,太史慈离开两三个月也没事。
赵云回来是因为赵雨强烈要求的,理由是赵云都奔三了还没结婚,赵雨作为赵云唯一的亲人,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嫂子。
王绪对这个理由也很赞同,赵云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了。王绪不仅仅在瀛州帮赵云物色了几个,还拜托程昱在平州物色了几家人。
做为王绪手下的大将,统领着唯一的骑兵部队,给赵云找的女子家庭可不能差了,不然配不上赵云的身份。
第九十五章 小侄儿太史亨
当北国冰封千里的时候,瀛州依旧气候温暖,除了偶尔那淅沥沥的冬雨带来的寒冷会让人想起原来已经是冬天了。
跟往常一样,回返瀛州的船只派出了一艘快船先行通报了太史慈等人将要到达的消息,王绪得到后立刻骑马去临海县迎接,赵雨也跟着跑了过去。
船队终于在码头停靠,太史慈和赵云相继走了下来,两人脸色红润,似乎并没有被这长途旅行带来什么不适。
王绪看着太史慈走过来,笑着喊了一声:“大哥。”
太史慈也看着王绪,想到了几年前,那时候的王绪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却野心勃勃的想要在中原扎根。几年过去了,兄弟俩合作,打下了比瀛州大不少的疆土,以后会如何呢,太史慈不知道,但是他相信瀛州肯定会越来越强大。
“二弟。”很多话要说,不过汇成一句话就是这么一个称呼,代表了一切。
赵雨就有些不顾形象了,飞扑到赵云身边,虽说没有嚎啕大哭,但也流下了不少眼泪。王绪看向赵云,少了当时出山那种稚嫩,脸上坚毅还带着一点沧桑,貌似是北方风沙太大给吹出来的。
码头这里当然不是叙话的地方,把太史慈的妻儿送上马车,然后让人给太史慈牵来一匹马,几人在护卫的保护下往绪安城行去。船上别的人当然不可能让王绪去迎接,等王绪离开后,他们个自找方法回家探亲。
一路上王绪逗了逗自己的小侄子,结果那小子一声:“叔叔”喊得王绪心花怒放,直接从腰间取了块玉佩送给了这可爱的小侄子。太史慈的儿子被取名叫太史亨,跟上一世历史上记载的名字一模一样。
不过王绪却很难确定这小子就是历史上那小子,因为太史慈的历史已经被王绪弄得面目全非。
回到绪安城,太史慈没有先回自己的府邸,而是跟着王绪到了州牧府,因为老夫人还住在这里。得到消息的州牧府,早就是人头涌动,够身份的都坐到了大堂等待迎接太史慈的回来。
“母亲,孩儿不孝!”走进大堂,看着高坐首位的老夫人,太史慈直接跪倒在地,他妻子也抱着太史亨跟着跪了下去。
“我的儿,快快起来,把我的孙儿抱过来,让我仔细看看。”老夫人看着自己儿子一家人,也是老泪纵横。自己小孙子出生一年多才能见到,儿子更是两年多不见,老夫人也是思念得紧。
只是老夫人知道自己儿子和自己的义子一起在为一个巨大的目标拼搏,所以她只是在背后默默的为他们祈祷,没有丝毫的抱怨。
“亨儿,叫奶奶。”太史慈从自己媳妇手里接过太史亨,报到老夫人面前说到。
太史亨看着眼前的老太太,虽然不太清楚“奶奶”这一词的是什么意思,不过还是听话的叫了一声:“奶奶!”
“哎!好好!”老夫人听到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从身上掏出一副玉坠挂在了自己孙儿的脖子上。
随后又带着太史亨和屋里的人认识了一遍,当然也就蔡琰以及水芸水菲两姐妹。蔡琰见到太史亨这小子欢喜得紧,时不时瞪王绪一眼。王绪笑了笑,走上前去把蔡琰搂在怀里,轻声的在她耳边说到:“等你十八岁那年。”
“哼!”蔡琰一声轻哼,挣脱了王绪的怀抱去逗弄太史亨去了。
原来王绪认为蔡琰太小,不适合怀孕生孩子,每次都是弄在外面。蔡琰又不是什么都不懂,当然会好奇的问王绪为什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王绪只得解释了一遍,不过蔡琰对小孩子欢喜得紧,当然不依,只是王绪一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