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亚总理的身后,今天的任令羽也和以往不同,他换上了平时并不多穿的中国陆军作战服,崭新的钢盔上红色五星和八一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一名战场的指挥官他对战局的发展依旧充满了信心。但这并不表示他也对自己的生命延续也同样成竹在胸。

此刻在通往达卡市中心的每一条道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全副武装、一脸坚毅冲向战场的勇士,以及不断从外围各条战线上被后松下来的伤兵。正如任令羽所说的那样,他们并不没有更多的惊慌和恐惧,有的只是不甘失败的万众一心。

集中大量军用直升机攻占一座缺乏完整防空体系城市的战术,或许在理论层面上并非是他的首创,但是在实用领域他却是世界陆军史上的先行者。河内的辉煌胜利,曾见证过他军旅生涯的最高点,也同时宣告了这种战术的可实施性。但任令羽也早已预料到了,自己所开创的这一新的领域终将为世界各军事大国所掌握,其中也不会缺乏共和国的敌人。可能唯一出乎任令羽意料之外的事,这一天会降临的如此之亏。而自己所指挥的竟是几乎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水平之上的孟加拉军队。

“听说指挥孟加拉人坚持到今天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将军?”在位于距离孟加拉首都达卡100多公里的孟加拉城市—锡拉杰甘杰的前线指挥中心内,刚刚从加尔各答赶到前线的印度陆军上将—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一边注视着不停从自己眼前的野战机场上各种型号的军用直升机呼啸而去,一边好奇的向自己身边的参谋们了解着这数周以来战局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变化。在乔京德尔看来从开展以来孟加拉陆军几乎每一个行动都显得是那么诡异而富有创造性。无论是从单就战役进展的战术层面来讲,还是放大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战略角度,与他交手的对方几乎没有走错任何一步棋。

孟加拉陆军尽管拥有着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但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无法讳言的绝对劣势。而三面受敌的国防环境,更令这个弱小国家本以少到可怜的纵深更是大打折扣。如果不是任令羽要求部队大踏步的后撤,那么恐怕在边境地区的交战中,占有机动性和兵力优势的印度陆军早已完成了几个畅快淋漓的歼灭战了。而贾木纳河更是加尔各答方面早已规划好的猎杀屠场。

在印度陆军所有的预案之中,几乎全部都没有设定会与孟加拉方面在首都达卡爆发一场钝兵城下的攻坚战,因为在加尔各答看来他们几乎有无数个机会在野战中将孟加拉陆军那点家底吃个干净。但是在这个来自中国的将军却成功的指挥着一直以来被印度陆军视为鱼腩之旅的孟加拉人成功的躲过了所有的陷阱。并将来犯的印度陆军主力成功的吸引到了达卡这座坚城之下。而在中国陆军的刺刀面前暴露除了自己空虚的侧背。

背靠首都打一场艰苦的攻防战,这不仅是一次以国家为赌注的豪赌,更是一次毫无退路的搏杀。如果非要给“名将”这个虚幻的头衔下一个定义的话,乔京德尔相信此刻正在达卡城内的任令羽至少已经拥有了足以称为“名将”的胆略。但是尽有这一份胆略似乎并不足够,虽然他目前尚无法了解这位被派往孟加拉的中国将军,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眼中究竟是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但是至少有一点乔京德尔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北京并没有给予这个足以称为“名将”的军人以足够的资源和战略上的配合。

根据印度陆军原先的计划,强大的中国陆军很可能在解除了印度核武装之后24小时内从锡金邦涌入印度本土,在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的同时,在印度陆军的侧翼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依然这个预案,乔京德尔在新德里就习惯不惜打光驻守锡金的一个山地步兵师的兵力迟滞中国军队48个小时。但是从目前由乃堆拉山口等地传回来的情报来看,中国陆军竟丝毫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

“这是中国人惯用的隐蔽接近,突然发力的短促突击战术。”一开始乔京德尔也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中国陆军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而释放的烟雾,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48个小时过去了。中国陆军却依然没有任何的举动,这就不禁让乔京德尔感觉有些蹊跷了。“巴基斯坦陆军目前的进展很顺利,伊斯兰堡的电台已经放出风声,将在一个月内解放新德里。莫非中国陆军也同样担忧深入我国境内后大规模地面战所产生的巨大伤亡。”在乔京德尔的脑海之中,他可以不得不为中国陆军的这种离奇行经寻找理由。

尽管中国陆军长期以来的传统就是“用于拼搏、不怕牺牲”,但是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加上近代以来中国陆军便鲜有攻入敌国境内数百公里的记录,野战无对的中国陆军是否还能应付残酷而激烈的巷战呢?这一切显然都会影响北京最高决策者的思绪。竟然巴基斯坦方面进展顺利,而印度东部战区目前依旧拥有近40万大军的机动力量。北京政府似乎也有理由在等待下去。

而更能坚定乔京德尔信心的是,在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行动中巴基斯坦方面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不能想象在新德里这个共同的敌人倒下去之后,伊斯兰堡会选择倒向中、美两大国中哪一个。与其大张旗鼓的大军南下,替已经在向新德里突进的巴基斯坦铁骑拖住印度陆军东部集团。不如等到印、巴两国在西部战线之上分出胜负在介入也不迟。乔京德尔相信长于谋略和计划的中国政府不会没有看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在这样的大搏弈之中,孟加拉这样的一颗棋子显然已经显得不足重轻了。虽然乔京德尔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促使北京按兵不动的真正原因,但是目前他只能用这些理由去揣测。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便显得太反常了。

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令中国军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但是乔京德尔似乎已经可以认定这将是中国近代决策者们犯下最为严重的一个错误。因为他们的迟疑所将得到的直接结果便是,印度陆军迅速结束东、西、南三个战区的搏杀,最终重新调整部署。以逸待劳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待疲惫的中国远征军的到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48个小时了,在自己的直升机群突击之下,毫无外援的达卡至多还能支持48个小时。而与此同时,印度陆军最为精锐的第1集团军已经开始从达卡外围的战场之上开始后撤,即便中国陆军此刻发起攻击,在锡金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也至少可以抵抗48个小时,在48个小时之后,第1集团军的先锋部队便可以顺利的回防西里古里走廊,在那里抵挡住中国陆军的洪流。

尽管第1集团军在后撤的过程中难免疲惫,但是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的中国陆军相比,他们依旧占据了内线作战的优势。而随着战局的胶滞,中国陆军在后勤上的压力将最终拖垮这支精锐部队,等待印度陆军第33集团军回防完毕,早已习惯了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形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将轻松的击败中国远征军中驻守在成都平原上第13集团军。毕竟中印两国在山地步兵编制上比例为1:4。印度陆军有理由战而胜之。

乔京德尔此刻的信心依旧满满,尽管此刻从达卡方向不断传来各直升机突击部队遭遇顽强抵抗和蒙受损失的消息。但是他相信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尽管对于还不富裕的印度来说,每一架军用直升机都是昂贵的财产,但是相比起这次突击所将产生的战略意义。乔京德尔相信这样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印度陆军航空兵组建于1986年11月,其编制体制几经调整,于90年代初得以固定下来。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根据情况在进一步增编。其基础为原空军的校射机部队。随着这一新兵种的建立,印度陆军从此有了自己的“空中机动和打击部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印度陆军航空兵日趋壮大,极大地增强了陆军“空地一体”的作战能力,已成为陆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空中机动和空中打击力量。

印度陆军航空兵理论上由陆军司令部控制。在陆军司令部设有陆军航空兵处,专门负责陆军航空兵的业务工作。东部、西部、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大军区均编有陆军航空兵室,负责本军区的陆航业务工作。印陆军航空兵在编制上采取的是“中队——分队”式结构。中队为最大建制单位,下辖若干个分队(数量不固定,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4~5个),分队是基本作战单位。在每个印度陆军集团军内都会编制有1~2个陆军航空兵中队。而主要负责山地作战的东部军区的3个陆军集团军更强化的军用直升机的配置,加上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下属的3个陆军航空兵中队。目前战场之上,印度陆军可以投入的陆军航空兵中队总计有7个,以通常每个中队编制20架直升机、

50余辆作战车辆、4辆导航车、480余人来计算,目前在战场之上,乔京德尔在达卡攻坚战中可以使用的陆军航空兵便拥有140架左右的军用直升机。

这样的力量可能与任令羽在突击河内时的近千架直升机的师级规模突击的大手笔相比,似乎并不强大。但是有几点战场环境的变化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印度陆军的大多数野战机场距离达卡都不过100公里,这一点与任令羽所指挥的400公里突袭相比,几乎缩短的将近2倍。任令羽的河内突击机群之中有几乎一半的直升机携带的弹药、补给物资以及构筑前沿基地的物资。而印度陆军此刻突击达卡却可以轻松的形成连续多个波次的攻击。其次任令羽在河内外围没有可以动用的地面部队,而印度陆军却有只需要空中突击打开一个突破口便可以里应外合。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任令羽所面对的“越人阵”拥有尽管落伍,但是完备的防空火力系统。而孟加拉陆军的防空火力却只能用可怜来形容。

在21世纪空军称雄的时代里,这个国家不仅几乎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新锐战机,连防空导弹都是凤毛麟角的稀罕装备。除了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的战前进口的近百具中国陆军已经普及的“前卫—2”型肩射防空导弹外,这个国家仅有少数只能对付高空目标的中国生产“红箭…2”型防空导弹。广袤的天空只能依靠老式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来守卫。在这样的武器面前,印度陆军的直升机突击集群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

第六十章:四战之地(三)上

三月对于亚洲这个世界最为辽阔的大陆来说,在很多地方意味着冰融雪化,万物惊蛰,意味着河开雁来,生计勃发。但是对于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寒冷和肃杀却已经顽固的盘踞于此,遵循着那千百年来的古老规则,拒绝着一切的更改和变故。

踏着半米多深的积雪,印度陆军第17山地步兵师师长苏斯曼少将已经记不得这是自己在这48个小时之内第几次按耐不住走上第一线,去亲眼证实他一直以来所担心的“大雪崩”真的没有发生,强大的中国陆军依旧在位于亚东的营地里按兵不动。走进蜿蜒向前延伸的战壕,苏斯曼少将亲切的与每一个与他所照面的士兵握手拍肩,或许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山地步兵师一直以来都是印度陆军重点建设的对象,在编制上也几经改变。对于自己所指挥的第17山地步兵师的战斗力,在位于印度共和国锡金邦首府—甘托克的师指挥内苏斯曼少将已经自己的计算过多次了。

山地作战的主角是步兵。由于高寒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型技术装备很难展开;而山地地貌复杂,死角众多,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因此印度陆军的山地步兵师在兵员上要比主要在平原地带作战机械化步兵师要多2成以上,编制总人数达到15000人左右。

这些山地步兵师采取国际流行的三三制编制,在1个师部的指挥之下,3个山地步兵旅构成的其实战的主力,每个山地步兵旅下辖3个轻型步兵营。为了在第一时间抵挡住中国陆军随时可能展开的短促突击。苏斯曼少将几乎将自己手上的所有兵力都放置在了第一线。仅在乃堆拉山口一隘,第17步兵师便集结了超过2个营的兵力。而在山口两侧的山峦之上,为防止中国陆军惯用的渗透和穿插战术,印度陆军的官兵也冒着漫天的飞雪艰难的构筑了连绵的防线。

此刻在雪线之上隐约可见印度陆军进行了雪地伪装的“凯夫拉”型便携式掩体,尽管该装备具有防寒保暖、使用方便、伪装性好的优点。但是让部队长时间驻守在那些荒芜的山峰之上,即便是早已脱离了南亚温暖阳光,习惯了冻土冰峰的老兵恐怕也难以支持。更何况这样防线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要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对印度陆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还在!山口依旧在我们掌握之中”在风雪中艰难的跋涉了近2个小时之后,苏斯曼少将终于快要靠近他行程的终点—乃堆拉山口了。远远望着山口位置上高高飘扬的印度共和国国旗,苏斯曼少将一路走来忐忑不安的心情似乎平复了一些。但是当他的脚步继续向前迈去的时候,一抹更为鲜艳的红色却无比刺眼的让他不敢正视。不用分辨,苏斯曼少将可以肯定的知道那便是这几天中一直纠缠着他的梦噩—中国的五星红旗。

“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整个次大陆都已经陷入了由他们所点燃的战火之中。但是北京却似乎事不关己的保持着冷漠的状态。”一路走到已方战壕的尽头,亲眼看到了那绵延在乃堆拉山垭中心顶端,东西向缠在竖起来的1米多高细铁桩上的3根铁丝所标示的国境线,看到了那由水泥和石头砌起来的约4米高的石墙拱卫着的山口。苏斯曼少将才终于可以确认自己所驻守的山口依旧还在印度陆军的掌握之中。

“前方就是中国的亚东县了。中国陆军的‘高原幽灵’—第53山地步兵旅已经进驻县城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透过高倍望远镜,苏斯曼少将在众多随行参谋的簇拥之下走进了最前沿的一个观察哨。虽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