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企风流-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都是老大,我们先喝酒。”黄云逸给三人杯里都倒满酒,端起
完笑着说,“我敬三位大哥,也不是我年轻狂妄,我法,详哥不能生气。”
“既然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喝酒,你老弟就直说,我们都是粗人,不喜欢说话转来转去的。”汪所也一口喝完杯中的酒说。
“好,我可真是少年张狂,也喝了点酒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的有什么不妥,两位哥哥多担待一些。”黄云逸又先喝了一杯算是罚酒。
“今年可是我们厂最后一次机会,500人吃饭就靠这次打开销路了,如果打不开销路,500人就没饭吃了。”黄云逸似乎是在打心理牌,明夏心想,小黄今天是不是喝多了,和这样的人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
“所以说,要我们放弃市场,是不可能的!”黄云逸这话很坚决,张详听了有些感觉不太舒服。眉头皱了一下,黄云逸到底是在领导面子呆过的人,又将大家的杯子倒满酒说,“详哥不要不高兴,我说地是实话,我后面还有话要说的。”
“恩,兄弟你说把。”张详有些尴尬的笑了一下,举着杯子和他喝了一杯酒说。
“如果北山放弃了。其他区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都这样,那我们就没法弄下去了。”黄云逸无奈的说。
汪所和明夏听黄云逸这样说也都点头说:“现在的国企生存难啊,负担太重了,你们厂难得有你这样的领导啊。”
—
“我刚才为什么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我们500人都很在乎,所以虽然李大平知道北山镇的情况,可他还是没有放弃。就是我们不能放弃。”黄云逸说话地声音有些伤感,“如果要打架,说实在的,我们不怕。还真希望打架,我还真是这样想的。”
“啊。”汪所长不明白黄云逸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些惊讶的说。
“要打架,我们有500人,只要我一个电话,啤酒厂五百多人马上就坐车过来了。”黄云逸放下杯子,坐直身体说,眼睛里的目光第一次显现出如刀光般的冷峻,让见惯了打打杀杀的汪所都有些觉得不寒而栗。
“工人兄弟现在虽然是弱势群体。可为了生存,他们是啥也不怕。”黄云逸笑着说,“吃饭可是大问题啊,没饭吃了被逼的人是什么事情也能干地出来啊。”
“什么是弱势群体,你们可是国家的人啊,国家会保护到底的。”张详笑着说。“国家可是最大的老板啊,你们有国家罩着,不象我们这些堕落地人,在社会上混口饭吃,没依没靠啊,还要汪老大罩着我们才行。”
“说实话,如果真是这样打起来,后果如何,只怕大家都清楚,我们反而会受到上面的安抚。说不定还能有口饱饭吃呢。”黄云逸这样说倒也是实,只是一个公司的领导,可谁也不敢这样干,因为这样闹起来了,只怕影响太坏,上面领导肯定要担责任,那自这公司的领导们肯定也脱不了关系,甚至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可黄云逸今天一说出来,倒还真把张详和汪所吓了一跳。还真怕这帮要下岗的工人,不要说五百多人来打架,只要是一百人过来打架,你暂且不管打了之后是谁胜是谁负。
这样的事件肯定是群体事件,一涉及到群体事件,只怕问题就复杂了,如果让媒体报道是为了争市场,工人和地皮流氓打架的时候,这个影响可是坏的很,只怕连北京的老大也会批什么字下来,省里领导亲自督阵是肯定地,那么只怕上面也会受不了压力,将北山的地痞流氓一网打尽。
“当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场面,没人会得到好处,就算这样一闹,我们也不会得到好处。”黄云逸退一步说。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这样的,除非已经是没路口走了。”黄云逸无奈的说,说着又拿起酒瓶,给大家满上,举起酒杯说,“来,说的沉重了点,喝酒,喝酒。”
大家又喝了一圈酒,可只是吓了他们一跳,但问题没有解决,黄云逸只好继续说话了。
“详哥,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详哥感兴趣不?”黄云逸终于抛出了自己地想法,也就是解决之道。
“老弟你只管说,我听着,能做的我肯定听你的吩咐,”张详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黄云逸还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我看详哥在北山并没有正规的生意,是把?”黄云逸也算是问他,“据我了解,你手下也就只有几个夜总会,几个歌舞厅。”
“呵呵,小老弟对我的情况可是了解的非常清楚啊。”张详接过话说,“是啊,只有一个两个夜总会,其实和市里的夜总会比起来,也算不上什么。”
“不知道详哥是否看过最近香港和国外那些黑帮电影。”黄云逸居然扯到了黑帮电影。
“不知小
的是哪一部。”张详笑着说,当然看过拉。
“哪本无所谓,关键是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黄云逸神秘地说,“我倒是有个想法。这北山镇和北山区因为雨山啤酒一家存在的局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啤酒经销商。”
“有详哥罩着,谁敢在这边开经销店啊。”明夏笑着说。
“那不如就由详哥自己开了一个。”黄云逸提议说,“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将销售权授予你,整个北区由你这样经销,至于市场上地促销,就看各个啤酒公司各显神通了。你不插手就是了。”
“啊,这倒是一个好方法。”汪所直起了腰,拿着杯子慢慢的喝着说,看来他对这个也有些感兴趣。
“汪所也感兴趣啊?”黄云逸问,这样那就最好了,就怕你们不感兴趣,黄云逸心里想,“倒不一定局限于啤酒这一个。还有其他的白酒等,江北区可是大区,30多万常住人口,10万的流动人口。一个很大的市场啊。”
“就拿啤酒来说,华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掉50升啤酒,是每人每年喝掉80多瓶啤酒,30万人,了一下,北山几个镇雨山啤酒是第一品牌,还有一些其他的牌子。”
“北山啤酒一年消耗虽然没有达到华州的平均值,可我看平均每人30升应该是没问题的。也有120万箱,就算一箱赚一块钱,只怕也能赚个100。”黄云逸这笔账算起来虽然有些马大哈,可还是满有吸引力地,张详可没想到雨山啤酒这老板每年向他进贡的也就几万块钱,自己居然帮他赚了这么多。那还真不如自己赚了算。
“好啊,黄老弟这主意可真好。”张详终于想明白了,一拍大腿说,看来我看的那些香港片都是白看,人家都集团化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找点正经的生意做做,我们汪所也少为我们操心一些。
“到底是读书人啊,黄老弟这主意可真不错,张详你也要集团化了。”汪所笑着说。
“我可没说什么集团化啊。还是详哥聪明,能从香港片里看到商机。”黄云逸端着酒杯说。
“好,老弟啊,你这个主意可真好,不用想了,这事情就这样定了,汪所,有没有想入两股的想法?”张详到底是脑子转的很快的人,有了好处,自然马上就想到了北山镇的名义一把手,“老明,你要是有闲钱,也投资一把。”
马上关于打架地事情,就变成了如何设立这个经销处的讨论了,汪所提议设立一个糖酒销售批发部,看来这老头的想法还停留在以前供销社的时代。
张详和明夏却比较赞同成立一个商业公司,这样营业范围也就大一些,如黄云逸说地,不但啤酒,就连白酒其他的饮料都可以经销。
基本上问题解决了,黄云逸总算松了一口气,回去的时候,明夏一直说黄云逸真是厉害,居然能想出这样的点子,现在问题解决了,还弄了一条财路。
原来黄云逸出去上厕所的时候,张详和汪所说这个公司除了他们三人有股份,留一些给其他方方面面打点,还留下百分之十的股份给黄云逸,也不要他入股一分钱,黄云逸再三推辞,也推辞不了,就只好放在明夏的名下。
其实这样一个公司,也只要注册资金过一下就行了,其他也不要太多的钱,找个地方,挂个牌子,把该办的手续办好,开张放一下鞭炮,然后到各个镇上开个分点,也就搞定了,北山镇可是北山区地区级行政中心,是最大的镇,先把北山镇搞定,其他的镇就好说了,完全是一个不需要多少成本就能赚钱的好行当啊。
北山火拼这件事情,就这样搞定了,回来之前,黄云逸还专门去北哥那里拜望了一下,有韵姐的电话,黄云逸找北哥自然是没有问题,去了北哥那里,张详将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象向领导汇报一样,向北哥汇报了一下,看来这位老大对手下人地事情不怎么管,听了之后就说:“行,你们自己看着办把。”
回到公司,黄云逸利用星期天的分析会,将情况通报了一下。首先表扬了李大平他们为了销售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也提醒大家在以后要注意,尽量避免冲突,首要是要保护组员的安全,只有保护了身体安全,才能卖出更多的啤酒。
为了这件事情,大家讨论分析了很久,黄云逸专门让各个区的小组长将本区的情况详细分析一下,包括竞争对手的阻力,包括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黑道方面的问题,并且考虑解决办法,再也不能出现这样地打架事件了。
第三卷 初涉管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北山突破
个月了,而江南啤酒初定的目标却没有实现,2000销出去1200多台,和当初雄伟的目标差经炎热起来,啤酒销量也开始大增,已经推销出去的那些小餐馆啤酒的销量开始直线上升,原本每天平均销一箱的量,变成了平均每天两箱多,而且每天还在上涨中。
厂里的订单逐渐上升,徐工和柳经理都高兴的不得了,和往年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是很不错了,以前是不管旺季淡季,都是这么一些,今天总算看似乎从这两天订单的变化,看到了旺季的到来。
可黄云逸看着仓库中的800冰柜,头却一起抬不起来,头疼得厉害,现在这样的销量和去年比,虽然进步不小,可要达到全年3吨的目标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就更不要说五万吨了。
啤酒销售真正的旺季是59月,5、10月是淡旺季的转折点,月、11-12月是淡季。510这6月的销售量,基本上占到了整年销售的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
现在正是5,虽然刚过去半个月,可旺季的迹象已经显示,如果不在这半个月将那些餐馆拿下来大下基础,等6月旺季来了,只怕就没有太多的机会打翻身仗了。
今年发力迟,本来在年前开始,就应该抓紧时间,在淡季里攻克那些小餐馆,按照啤酒销售的术语来说就是搞定终端店。等到旺季就是要在这些已经搞定的小餐馆里进行促销,尽量扩大销路。也叫旺季抓终端销量。
现在可是紧在眉睫,离6月的旺季还只有半个月了,可眼看着这终端小店地攻克一日不如一日,黄云逸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是,仓库里躺着的冰柜,就能预示今天旺季销售量到底是多少。
无意中翻看了一篇介绍青岛啤酒在北京展开销售时,4000销售人员的文章,考虑了一下自己的销售队伍。感觉还真实有些少,只4多人,还好这些小店不需要驻店促销,所以还能省不少销售人员,不然40多人只怕还不够人家一个大型社区的促销了。
各组长也都反映人手不够,时间紧急,得加大人手了。
黄云逸先让公司内部抽调人手,徐工可是极度不情愿。因为马上就是旺季了,得要加紧生产,不过他也明白黄云逸说这些道理,不扩大销售面。你生产最扩大也没有用,生产出来的啤酒只能自己喝,而且黄云逸说好了,人只抽调最多一个半月。
经过两天的安排,将原本已经在家休息的退线地工人都动员回来了,而且这些人大部分是听说啤酒厂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但是缺人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居然回来了四十五岁以上的近两百来人,这些人徐工倒是非常喜欢,大部分都是技术好手。
黄云逸和柳经理开了一个短短的欢迎会,让柳经理将具体情况和实际情况都和他们交待清楚,来了欢迎,但是现在只管饭。没有工钱,如果下半年销路打开了,厂里赚钱了,肯定会给他们补上,如果没有打开销路,那就只能这样算了。
为了这个,黄云逸和柳经理还商量了好久,黄云逸的意思是,不能让他们白干,不然将来他们往上告状。那可麻烦。
柳经理却坚持只能先这样,不然多了200人的工资,可是一个大负担,而且如果有了这个先例,原来啤酒厂内退的1000人,都回来那可是吃不消的事情。
黄云逸想想也没办法,只好依了柳经理,不过黄云逸还是要柳经理在会上将这些个实际情况和同志们讲清楚,而且还怕将来不认帐,让杨刚他们将现场的录像拍下来。
会后,黄云逸感觉到有些不好意思,自己误会了这些已经退休或者退线和下岗地老工人们。他们一来就根本没提报酬的事情,不过黄云逸看了一下,大部分倒都是退休或者内退的人,下岗的基本没有几个,还真怕那些下岗地家里揭不开锅的人来。
黄云逸让杨刚一个个梳理一下这些人家里的情况,如果家里有些困难,他们还在外面干活,有工资的,就不能让他们丢下那边的工作,当然也许诺,如果将来啤酒厂打开了销路,要招人,肯定先优先自己厂里的人。
这种情况不多,但是也还是有十多个人,黄云逸亲自去和他们讲清楚情况,可他们都死活不肯回去。没有办法,只好让柳经理还和他们说,还是柳经理的话有效,得到柳经理的许诺之后,他们这才回去干原来的活了。
走了一些,也自然又来了一些,黄云逸将这批队伍整理一下,让徐工挑选了一批人,还剩120人,加上原来从厂里抽调出来地九十多人,居然多了200人,这一下子让黄云逸有些感动,短短三天就多了人,这种情况在别的企业里是不可思议的。
或许,这就是国有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
黄云逸现在没有时间思考这个国有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将这200人分配下去。
将7个组长叫了回来,同时还将一组地唐莉莉和七组李大平下面的两个副组长叫了回来。
让陆科将200里原来做过销售的人找出来,然后根据这些人住的区域,将20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