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家讲坛-名家谈文学-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题的小说。狄云虽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他的形象远没有那些大善、大恶之人刻画得深刻。这也是金庸在塑造了众多的侠之后,有意与侠告别,从真正的侠发展为无侠,去探讨人性的本真问题。
《鹿鼎记》无疑是金庸小说中最华彩的乐章,在这部封笔之作中,金庸一反常态,创造了一个非侠、非英雄的小人形象。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不是生长在浪漫色彩的传奇环境里,而是生活在肮脏低贱的妓院里。在这里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奉承嫖客、溜须拍马。而且他还靠着这些本事,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直到后来飞黄腾达。这一形象的出现完全颠覆了金庸以往众多侠客的形象,他以另外一种形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为什么会在侠义英雄的世界中塑造这么一个小流氓的形象?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百家讲坛》。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了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可能有的朋友会奇怪,讲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怎么没讲到金庸啊,其实不要着急,我是故意把金庸留到了这一讲。那么武侠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包括金庸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说到根本原因还不在一个“武”字,武侠小说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侠。我们知道很多武侠小说的读者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科学家、教授、学者,全部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包括我们北京大学很多的国家的院士,我们国内外闻名的大科学家,都是它们的谜,他们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一定对武打太感兴趣,他们主要是注重里边侠的部分,而金庸的小说就写了侠在各种情况下的演变。下面我们分阶段来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来略做解析。
我们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墨家的精神。其实这个时候金庸自己呢,也是一个年轻人,这就像金庸自己年轻时候的抱负一样,也很像他作品中写的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第一个境界一样,年轻气盛,在事业上有追求,在爱情上有追求,所以推崇一种建功立业的境界,推崇那种建功立业的大侠。像他早期作品中的陈家洛,袁承志,郭靖,都是事业感很强的大侠。所以整个那个小说的氛围都是昂扬向上的,所以我们看金庸早期的小说,虽然是武侠小说,里面是有一种革命精神的。你看陈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他们的这些品质很像共产党的革命干部的,个人修养很好,文武双全,我们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品,里面都有一个三四十岁的一个年轻的汉子,是我党的一个指挥员,有不止一个女孩子喜欢他。这也是当时的革命文学的作品,都是一样的,所以文学作品都是有它规律的。
那么武侠小说中,真正能够写出大侠精神的,其实并不很多,大多数的主人公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读了几百部武侠小说,因为当时都处在盗版状态,不知道哪个小说好哪个小说不好,我就到海淀租书部去租书,两毛钱一昼夜。租下来以后大家轮流看,人不睡觉书不睡觉,就轮流看这个书,稀里糊涂看下来,大多数看了就忘了,所以最后是凭着自己的记忆,靠作品本身的魅力,留下来的还就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人的作品。因为大多数小说写的就是武,而不是侠,说得不好听点就成了一种暴力的展览,暴力的渲染了,最后那个暴力你是记不住的。那么前几年呢,大陆发生了一场王朔批判金庸的这样一个事件,我觉得王朔先生他的批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呢,他的批判对于金庸小说不太合适,我们知道王朔也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也有很多王朔迷。但是当王朔和金庸发生这样一场论战的时候,显然王朔是失算的。因为王朔的读者是以万来计算的,而金庸的读者是以亿来计算的,所以说两边是不相匹敌的。论战的结果呢,是很多王朔迷变成金庸迷了。但是王朔批判的一个现象,的确是很多武侠作品存在的。他说这个小说一打开,不知道这些人物为什么见面就打?非要往死里打不可?我们知道金庸小说里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其他武侠小说的确存在。所以我想王朔大概是看了很多没有侠只有武的小说,王朔肯定是没好好看金庸的小说。因为他提供的一个例证说,他看过一套七本的《天龙八部》。我们知道《天龙八部》是没有七本的,不知道他看的是哪个本子,大概是他记错了。所以从他的这种批判上,我们也看到,连王朔这样的作家,他其实也认为武侠小说不应该以打架为主,武侠小说应该以侠为主。那么金庸引用孟子的话,说他所塑造的侠客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要塑造这样的人,就是武侠人物对于富贵贫贱不应该放在心上,也不应该屈从于威武,都不应该屈从。其实大丈夫的这三条标准还不是特别难做到,有心成为英雄的人物的人还是可以做到的。那么我们常说一句话叫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一关可能是更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金庸有时候为人物设置这一个关口,比如他在《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为大侠胡斐他要增加一些要求,要求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胡斐他和一个女孩子叫袁紫衣,他们两情相愿,他说正在两情相恰之际呢?软语央求,不答应她是很难的。我们知道在小说中胡斐一直要找一个叫凤天南的人报仇,可是他的心上人袁紫衣就是凤天南的亲生女儿,她来求胡斐饶过她的父亲。那么这样的请求是很难拒绝的,可是胡斐拒绝了。还有他和凤天南其实是无仇无恨,他只不过是为了普通的穷人,打抱不平,穷人钟阿四一家,被恶霸凤天南给害死了,胡斐偶然得知了这件事,他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他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他就要打抱不平,他要为这个穷人报仇伸冤。所以江湖上很多好汉来求胡斐,低声下气的求他揭开过解,给足他面子。所以这是英雄好汉最难拒绝的,其实英雄好汉最难拒绝的是面子,大家都服你,认为你是好汉,就求你饶我一把,这都做不到。所以金庸想塑造这样一个大丈夫,金钱美女面子什么都打不动他,那么所以说胡斐的感人之处在这里,当然金庸他说了,实际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呢,没有我理想的这么成功。
也许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太少了,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人奋斗的侠,我们知道很多共产党的英雄能够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共产党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共产党有理想有信念还有纪律,而像一个纯粹的江湖人物,你让他做到这一点,那的确是非常难的。
那么金庸中期的作品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六十年代之后了,中国发生了很多大的事情,这时候金庸也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进入中年。这个时候我们看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带有道家的精神和佛家的精神,带有这方面的色彩。我们看一看杨过、令狐冲、张无忌,这几个人物,和前面那一组人物相比就有变化。这些人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有社会责任感,也为人民服务,也为社会服务。但是同时呢,他们很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个人自由问题,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考虑自己,也就是把个人和国家和社会结合起来考虑。而金庸是到了中年之后,他考虑到这些问题,考虑得比较成熟。所以他中年的时候写的作品我们看到气势更雄浑,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比较简单。比如说杨过,他一方面也帮助郭靖去守襄阳,帮助大宋朝抵抗侵略,但是最后他并没有因为城破了,他和郭靖一起死在那里,没有。郭靖和黄蓉一起死在那里了,而杨过他离开了。他为国为民做了一番贡献之后他离开了,还有张无忌也是这样的,张无忌本来有条件成为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按照小说本来的逻辑发展,他是明教的领袖,明教要获得胜利,最后他就是开国君主。但是他没有野心,他没有政治欲望,他对天下没有那么大的责任感,他都是被潮流所推着,推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他在事业上他在爱情上都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你推他当什么领袖他就当什么领袖,哪个女孩子的力量强一点就把他抢过去了,他没有什么主动性的。所以他被朱元璋看透了,朱元璋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把他挤掉,所以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最后张无忌回到闺房里去画眉去了。好像故事结束了,但是正画眉的时候,周芷若窗外一声冷笑,故事还有新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想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他做了领袖之后会更加幸福,这样的人他觉得,我不如去过我的个人的日子。所以我们看像郭靖这样的人,我们是做不了,大多数人我们做不了,是英雄。但是张无忌这样的人似乎我们能做,他比我们强的,不就是他会武功吗,他所谓的会武功就相当于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很好。我会生产586,奔二、奔三、奔四,就相当于武功很高,就相当于我们的专业技能,所以这方面他和我们是一样的。在其他方面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要是张无忌,我们也干不了政治,干不了大事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经常被女孩子欺骗,这无所谓。所以张无忌更像我们普通人,普通人我们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自己的生活。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他的佛家思想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举《天龙八部》为例,《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里面充满了佛学的道理。陈世骧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说《天龙八部》叫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个人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看萧峰曾经发誓,说终我一生,绝不杀一个汉人。可是结果呢,他迫不得已,杀了很多汉人,聚贤庄一场恶战,他杀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这是《天龙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誉,也是很倒霉的一个人,好不容易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你说这人生多惨,简直恨不得死了算了。爱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萨心肠的,最后都给它一起解决了。最后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给他解决了。那么在小说的第三个主人公虚竹的身上,就更体现出佛家思想了,我们看虚竹是一个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由少林寺养大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和尚。小和尚长大的,他从小学习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好和尚。因为他没有接触别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做一个标准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么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党纪国法,校规,中学生守则,守好了你就是一个小和尚。可是人生无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虚竹一戒一戒全给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简直要崩溃了,一个做好和尚的条件一一都不具备了,简直说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过要做一个好和尚,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老天爷偏不让他实现,一个一个都让他破掉,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峰回路转,当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后,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他仍然是一个好和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虚竹是一个最好的和尚,佛学的光辉这个时候才普照出来。最后证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这个小说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们看在《天龙八部》几个主人公身上都体现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和侠肝义胆,仁爱牺牲这些概念相联系。《天龙八部》中的这些大侠作为一个武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们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说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这些大侠,而是一个少林寺无名的扫地的老僧。天天在那里扫地的,一个卫生管理员,谁也没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这些人打得一团热闹,但是没想到这个老僧一出现,轻描淡写地把他们全部打败。这里就包含着佛家的无名的无相的思想,最后这个老僧给他们讲佛法,说为什么要练武功,练武功本来是为了参透佛法用的,是参透佛法一个辅助手段。可是当你佛法参透到很高境界的时候呢,又不需要这个武功了,这个道理讲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说《天龙八部》它所探讨的侠的侧面,侠的精神,可以说是深不可测,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我再引一句陈平原先生的话,陈平原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就是你想学习佛经吗,想学习宗教的道理吗,你去拿一本佛学书来你会觉得很深奥,读不进去。那你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可以作为学习宗教知识的入门书,我觉得陈先生所讲的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这样几个人物身上。
那么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说《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有一个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叫好坏太分明,到了《红楼梦》才打破了善恶的界限。我们看金庸小说其实就是这样的,有一部分人批评金庸的小说,说他善恶不分。有人说我喜欢看梁羽生的小说,善恶分明,说金庸的小说正邪不明,说明这个人思想混乱。那么金庸说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想一想咱们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围的熟人、朋友、家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坏人?恶人也有它可取之处,善人也有他可讨厌之处。但是你又不能划分一个百分比,说这个人72。6%是好的,这很难划分的,因为人是活的,他是变化的。所以金庸通过他的人物探讨,写出了善恶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的人性辩证法,善恶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转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