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驼峰航线-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亲自从事飞行工作以来,养成一个习惯,即每次飞行后都记录飞行的情况。如起飞和到达的时间、地点、飞行高度、经纬度、气流量以及与飞行紧密相关的数据等等均有翔实记录,直至1962年他停飞时,近二十年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摞,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对飞“驼峰”的记录。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文革”中“两航”人员被整,我们家随时处于可能被抄家的危险之中(已经上了黑名单),父亲为了避免惹出更大的麻烦,忍痛亲手将所有宝贵资料付之一炬。母亲回忆说,父亲在把这些资料一本本、一张张、一篇篇投入到炉膛中去的时候,双手一直不停地颤抖。母亲说,那是父亲的心在流血……
  为你提供的情况不一定有用,但是我们已经尽力了。
  好材料,还有。
  刘记者:我的父亲周丕显已逝世,我们小的时候,父亲从来没给我们讲过“驼峰”的事情。
  后来我们知道是因为有一次,父亲听半导体广播,里面说的是美国一个“驼峰”访问团来中国昆明访问。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和平时不一样,父亲听完广播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一直是站在那里沉思,我实在是感到奇怪,就去问,父亲还是半天不语,最后抬起头来说,你知道吗,这“驼峰”,我就飞过……
  我顿时就瞪大了眼睛。
  父亲说,有一天,他们飞印度,两架飞机。在印度再往回飞时,天就要快黑了,赶巧另外一架飞机还坏了,那架飞机的人让父亲他们先走,等他们修好再走。父亲说,回来的路上,走的是另外一条航线,正飞着,前面突然出现一座巨大的山峰挡住去路,幸亏天还没黑,父亲说他们急忙拉杆就过去了。父亲说,后面那架飞机一直没回来,可能是撞在父亲他们差点撞上的那座山峰上了,因为他们回来的时候天就黑了。
  “另类人物”——老“顽童”陈应明绝对是个“特殊”人物,不是飞行员,也没在航空公司上过一天班,和悲壮的“驼峰”
  飞行挨不上边,与中国空军也毫无关系,和印中联队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但,如果谈航空、写飞行——只要是涉及人造的“翅膀”,就必须要提到他,否则,中国的航空史就要遗漏很多。
  一个从小就对飞机入迷的航空“发烧友”,一个非常可爱、老“顽童”一般的老人。
  只举几个例子。
  史迪威将军在日记中提到运往中国途中在埃及被转至英国的A…29,这个飞机型号听都没听说过,于是看得是一头雾水。请教老人,老人在电话那边张口即来:“啊,A…29哇,中国空军共有十八架,1942年进来的。”
  后一查资料——果然。
  所有的资料中都说,当年“飞虎队”从美国运来一百架P…40战斗机,只有他,只要见到一个前来找他了解历史的人,就不遗余力地大声“更正”:“什么一百架呀,是九十九架,有一架中途掉到海里去了。”
  我在美国方面的资料中,得到了证实,老人的“数据”是正确的。
  关于那架DC…3在宜宾机场被日本人击坏机翼后,又换成不对称的DC…2机翼,我也是请教老人。老人依旧是在电话中说:“我和负责指挥维修的总工程师吴敬成熟得很,哎呀,要是早几年,我都可以让你见到他……”
  2002年,北京,老人和我一同和原中国空军、1944年成功炸断郑州黄河铁桥迟滞日军南下、蒋委员长亲自给他颁发“武功状”的中美混合团B…25飞行员杨训伟老人一同吃晚饭。饭后,同样是八旬老人的杨训伟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陈应明踯躅而去的背影,疑惑不解地看着我:“这个陈老先生够可以的,我们空军的事情,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他怎么比我还清楚!”
  除了天上的飞鸟外,只要是人造的飞行器,外国的、中国的,过去的、现代的,没有他不知道的。
  说起飞机型号、人员配置、武器配备,他如数家珍——什么这架飞机机徽是什么图案、那架飞机的保护色如何,连C…53和C…47的舱门相差多少都一清二楚。
  喜欢“飞”,没当过飞行员,于是就画飞机。
  别的老人如果能到他这个年龄,都是打打牌、喝喝茶,靠在墙角、坐在门前晒太阳,打发时光、颐养天年,他不,每天在他的居室里涂涂抹抹——画的全是飞机,黑白的、水粉的,什么三面图、透视图……八旬老人,眼睛萎缩得快成一条缝了,还是那么写、画。他的房间里也没别的,全是飞机——航空书籍和图片,美国、日本、台湾的。有一年,台湾有个出版商想出一册中国空军战机图集,特地从台北来成都找他。
  很多喜欢飞机的年轻人,到他那里,看见一本书,就厚着脸皮说,陈老,这本书您借我看看……
  哦,拿去嘛,拿去嘛。
  等一两个月后,给你打电话,“喂,我的书你拿回来,我要用。”可能借书的人把这事儿都忘了,他还想着。
  他记忆力极好。
  也是2004年,为纪念飞机诞生一百周年,民航学院邀请航空爱好者参观飞机、体验飞行。去的都是年轻人,就他一个老头,也和那些孩子们一样,在飞机里外爬上爬下……

第十六章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10)
  看飞机、画飞机,自己还“造”飞机。
  整个2004年,老人让我目瞪口呆的事情一个接一个。
  两个月不见,再一见,“哗”,老人推开一座车间大门,一架莱特兄弟一百年前制造的1∶1仿真飞机跃入眼帘,连发动机都和图片上的一模一样,整个世界只有三架,他这儿就有一架。又过两个月,再去,刚一拐过墙角,就被吓了一大跳——车间前的院子里,竟摆放着一架苏…27,昂首挺胸,一副积蓄待发之势。
  只有在珠海航空展上看到过的家伙现在就在伸手可及之处。
  “怎么样?”老人一副神秘的表情,“车间里还有一架卡…50……”
  迫不及待地走进车间,哈,一架先进的俄罗斯武装直升机安然趴在地中间、连配备的火箭、反坦克导弹都赫然在目。
  我急了:“陈老,您什么时候倒卖起军火了,这可是犯法啊!”
  老人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小伙子,你看清楚,那都是1∶1模型,是我指导我的学生们做的。”
  我恍然大悟。对了,老人是制作航空模型的行家里手,年轻的时候,国内很多将要定型或是没定型的飞机模型,都是出自于他的手,并培养出多批学生。
  祖籍广东,在越南出生并长大的陈应明,打小就喜爱飞机,热爱飞行。
  1944年8月的一天,回到国内的中美混合团一次和日本人交火,空战从云南保山一直打到越南老街、红河,后又延至接近河内一带。追杀所经之处,恰好在陈家的“上空”。
  老人说,自打一出生就在枪炮声中成长,消停的日子加一起也不到三个月,你杀我砍的场面已经熟视无睹了,可还没看见过空战、没看见这么激烈的在天上的厮杀。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上面炸翻了天,大人们全藏了起来,就我,哪有炮声往哪钻,就想看日本人的飞机是怎么被打掉的。虽然家里在当地算是“大户”,平日里日本人还算客气,但他是侵占了我们的祖国啊,表面上过得去,心里还是恨他们!
  那仗打得,看着真过瘾。零式机被打得溃不成军,摔的摔、逃的逃,我这个高兴啊,在地面上连拍手带蹦跳的,忘了身边就是日本人的岗楼。看见空中不断噼里啪啦开枪开炮,一边鼓掌叫好,一边用余光往四下瞄。这一“瞄”不要紧,真是倒吸一口冷气——岗楼里的日本人正拿枪冲我瞄准哪,妈呀,撒丫子就跑。
  老人说,那时以为飞机都是美国的,后来才知道里边有咱们中国自己的空军。
  抗战胜利了,陈应明跟着大人们(都是华侨)跑前跑后迎接前去受降的部队,本以为能看见让他心驰神往的中国空军,结果看到的全是陆军。国民政府派到越南接受日本人投降的是“云南王”龙云的93军,没见到空军,陆军也将就,反正都是中国自己的军队,又是半大孩子,照样屁颠屁颠地给大人们使唤。部队的人也喜欢他,93军后来奉命回国,陈应明跟着就回到广州。
  在广州,老人在一家广告公司画广告,没事儿就爱往白云机场跑,看飞机、画飞机。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空军中有人看中他的绘画才能,让他也去。一开始也想去了,老人说,都上飞机了,一个当官的把守舱门,见他领着未婚妻,只允许他一个人上,还告诉他,女人是衣服,现在“脱”,到台湾再“穿”,那里有的是!
  陈应明不干了:“在你们那儿是‘衣服’,在我这儿可是宝贝!得,台湾我不去了。”
  台湾没去,解放军过来了,就去参加解放军。到那儿一看,整整有一个连,都“蹲在地上吃饭”,又回来了,去香港。在香港,没事还是看飞机,连看带画,他打工那家公司就在机场边上,当时,跟随国民政府一路退却的“中航”,也把大本营设在香港启德机场。这下好了,没事就爱往那里跑,一来二去,和大家混得熟了,人家飞机修好后,要试飞,让他上去坐一坐,他就乐呵呵上去。
  C…46围着机场转一圈,一个倒栽葱,掉下来了,再一摸,门牙摔落两颗。
  1949年年末,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酝酿起义,有人找到他:“跟我们回去吧,一起回去,你就可以在公司里上班,天天能看飞机……”
  这回好,不仅能看飞机,还天天和飞机打交道,一辈子,就喜欢这玩意儿,再说,当时大家伙一致认为我是惟一一个不是“两航”职工却跟着“起义”回来的人。
  起义呀、表彰啊、发证书啊,统统没他的份,没关系,毕竟没在航空公司上过班。
  从太原干到成都,正像那句口号中说的那样,就把自己当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陈应明乐此不疲,不管怎么“搬”,还真是一直都在“航空”圈子里转,可以看飞机啊,高兴着呢!
  新中国从建立到现在,几乎每一个新机种的模型,陈应明都动手做过。
  陈应明,在我的采访中,是惟一一位既不是中国航空公司、又不是中国空军,非起义又不是“投诚”,但又对中国空军抗战史非常了解的老人。
  一位童心未泯、可敬又可爱的老人。

第十七章 鲜为人知的中美混合团(1)
  得到蒋委员长支持的“中国姑爷”
  拼命地飞,在蒋介石、史迪威、陈纳德不断争执中,不要命地飞、没日没夜地飞,到1944年,中国航空公司在“驼峰”上,共穿越了9000个来回,所运送物资,占世界各航线运送的所有战略物资的百分之三十八。运量,仅次于一起穿越“驼峰”的印中联队。
  别忘了,这个数字,是在整个航空公司只有二十架破旧飞机不停地穿梭在“驼峰”
  航线上完成的。
  同期,印中联队通过“驼峰”输送到中国的战略物资月供应量,已上升为惊人的30000吨,但,前提是,美军中缅印战区印中联队,这个运量,是在拥有629架不同型号的运输机基础上完成的。
  但,即使如此,也依旧是“入不敷出”——作战物资消耗远大于所运量!
  还是难以满足国内反击战争的需要。
  为轰炸日本本土,美军陆军航空兵第二十航空队1944年4月就进驻中国四川,但对日轰炸却推至6月以后。
  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资——主要是缺乏航空汽油。
  凡事善于“统筹”的美国人计算,一次对日本土轰炸,起码要出动超过六十架以上B…29才能达到轰炸效果,而仅此一项,单消耗汽油就高达4400吨,这还不算其他诸如弹药、食品等给养。(注一)而为了给日本人生产、制造战略物资的基地以足够的打击,这样的轰炸就要不断、反复地进行,就是把“中航”和印中联队所运输的物资全部加起来,也不够二十航空队的消耗。何况,国内的战场上,不只是一个二十航空队消耗。
  处处都需要。
  在卡拉奇,一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中国空军有了新番号。
  组建中美混合团的计划早在中国空军赴美培训时期,就已经提了出来,差不多也是“争吵”出来的结果。
  “争吵”者不外乎三个人——蒋介石、史迪威、陈纳德。
  “陈纳德的为人、野心勃勃而自大,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他对战机了解得非常透彻,是个作战天才!” (注二)
  尽管一点都不喜欢对方,但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还是给予陈纳德这样的评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印战区》一文中,对陈将军和他的“志愿队”是这样写的:……现在是陈纳德发挥“天才”的时候了。他的基本机型是P…40,英国人曾用它来对付德国空军,但没有取得显著战绩。P…40战机机体重而耐用,并装有厚装甲板以保护飞行员。直线飞行速度也非常快,而且俯冲速度也大,但由于自身重量过重,因而在爬升过程中呆滞、操纵性不够灵活,比不上那些体轻、灵活的战斗机。 (注三)P…40最早是英国人按《租借法案》在美国的订货,但后因不满意其部分性能,此时恰好赶上陈纳德、王叔铭奉国民政府之命到美国购买飞机和招募“志愿队员”,于是转而买回这批飞机。别看英国人对此不屑,但在陈纳德眼中,P…40却是个好玩意儿。他心里有副算盘,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只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取胜应该还是在预料之中。
  陈纳德相信自己的判断,该文继续写道:陈纳德根据P…40的优缺点,制定出进攻性的战术——飞行员必须成队地对敌机一同出击,在俯冲中射击,然后利用俯冲时获得的最大速度散开,然后,可能的话,
  再一次俯冲、射击……陈纳德再三告诫他的队员:P…40千万不能以“特技”和“机动”
  制胜,因为它不如日本人的零式机灵活…… (注四) 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打了就跑的空中“游击”。从“志愿队”第一次和日本人交手,陈纳德的“战法”,他的队员们试用几次,“效果”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