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张洁文集-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歌颂去消解文化布置下的残酷与丑恶,就像一个少女面对淫邪会拼尽全力去坚守自
己的贞洁和浪漫。
由此,我们看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那种虔诚的宗教膜拜情绪,那种由古典
崇尚和唯美的传统偏爱所造成的她对历史、社会、现实人生太理想太纯真太朴拙的
体认。这样的世界感,无论在女性的意义上还是在具有普泛性的人的意义上,都只
能造就古典唯美风格的张洁。
这时的张洁,肯定有自己心中的上帝。
3
你是否相信,无论是谁,只要他有自己心中的上帝,那个上帝实在不那么容易
死去。然而,宗教般信仰灵光的暗淡,会使人们不甘于诗情画意的迷惑与陶醉,而
对自身和世界的审视更富于现实感,对人生的理解也更接近原色。
虽然说不清为什么,但是你恐怕也像许多人一样会慢慢意识到这个世界怎样以
一种巨大的迫力冲击着人沉溺在宗教情绪中的世界感。你一定体会到了时代的变革
怎样校正和改变着全民的心态,使人们不再少女般的纯情甚至开始反悔自己的朴拙。
于是,你感到自己不能不变得复杂,不能不去直视和证实种种人生的鄙陋和人性的
诸多缺陷。但是你依然没有丧失自己对世界的正面理解,你固守着一种正统的世界
态度,即使有满腹牢骚也会把握分寸。
这也是张洁。
告别古典唯美,对于她或许只是一个早上的事。她不再劝诫,不再镜花水月般
地理想和浪漫,也不再继续古老的文学主题。她像妇人一般地成熟了,并且喜欢以
一种冷静、客观、老练的中性眼光审视生活,观照文学。既非古典又非现代的严肃
的社会人生把握把她送进文学的成年时代。作品内质的现实化和批判力,作品秩序
的均衡与常态化,叙述格调的生活化、非诗意色彩和向原生状态的趋近,使张洁这
一时期的小说具有冷峻的现实主义力度。
张洁在转型。人们像以往一样欣赏她,同样给予她获奖的殊荣。这样的接受,
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共鸣,一种基于共有世界感的认同?
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条件尚未成熟》可视为一篇契诃夫式的心理
暴露小说,张洁对为政治和仕途异化了的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给予无情的解剖,其
风格之冷峭,感觉之锐敏,思想之深刻,使人几乎看不出那是出于女作家,特别是
张洁这样曾有着唯美崇尚作家的笔墨。浪漫的情致再也无力消解积垢于现实人生的
假丑恶,内视知识分子的丑灵魂则打开了对于整个民族进行文化反省的空缺。获茅
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紧紧追随改革,其政治意识和对现实的透视力
亦没有局限于女作家狭窄的视野和纯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中,人情人性的贯穿又
相应地使硬性大题材得以软化,避免了同类题材的弊病。
几乎一下子就找不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就像你,像许多许多人再也找不
回自己以往对世界那份宗教般的虔诚,像人类再也找不回被岁月埋葬的遥远的童年。
世界感的变化使张洁即使用纯然女性的眼光观照人生与文学,也不可能是虚幻地飘
浮于理想王国的精神邀游。她不再古典。
《方舟》的题记道出的是身处男性宇宙格局里的现代妇女的忧怨——“你将格
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感觉不到《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里那
种少女般的情愫,没有了温婉、痴诚、深挚的古典诗式的情绪流动,更没有了从女
性的心灵升腾起来的对人生和爱情的童话般憧憬。大多的尘世磨砺和人生受戒后的
成熟,好像使张洁的心和感情一点点变冷、变硬,痛苦理想主义的张洁,无穷思爱、
九死不悔的张洁终于成为陷入世俗人生的愤懑与幽怨的张洁。于是,她以一种严刻
而冷峻的老练苛责世间的不平,特别是处在男性宇宙格局里坚持“反宇宙”态度现
代妇女的不幸。或许,只有张洁这样的女作家才有资格说明女人的处境,才能从骨
子里理解荆华、柳泉、梁倩们为什么身在男性为中心的宇宙里偏偏以反叛和受挫的
态度来对付这个世界。独立的人格意识使这些“寡妇俱乐部”的成员执著于自己超
现实的能力,于是不趋附于现成的价值认同,不屈从传统的公众舆论,甚至不屑于
世俗的安逸。她们以无性的姿态面对事业与人生,却无时无刻不为男性宇宙中传统
的价值观所排斥,落入孤独、困窘的境遇中。生活的图样在这些足以与男性匹敌的
强女人手下绘制得无味、马虎又潦草,她们甚至养不活一盆花,没有闲暇生炉子,
不愿意认认真真地做饭、煮开水,却又不能不像男人一样为了起码的生存去卖苦力。
得不到异性的抚爱与帮助,也无需像贤妻一样去操纵丈夫,自由和独立携着沉重的
生活压力和灵魂的无所依傍。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酿制若酒,再与自己干杯。彻底
抛掉了无穷思爱和脉脉含情的张洁,极力用现代妇女的幽怨说明女人完全有理由也
完全有可能不去崇拜男性创造的神抵,不把男性的宇宙当作卓越的现实,不认同这
个宇宙格局中习俗的绝对价值,甚至不顺从此种文化布置下分派给她的角色,女人
有权力反叛或否定一种不合理的文化并改变这种文化给予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张洁
并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与悲哀,她看到了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联合起来向现存世界挑战
的现代妇女悲剧的必然,并使人认识到妇女的真正解放除了有赖于个体或群体的精
神觉醒与实现水平,也有赖于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解放尺度,没有物质文明与精神
文明的和谐发展,任何超前的精神追求都会落入现实的窘境中。《方舟》中妇人的
不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老实说,在我们目前的社
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承担太多的人生角色,无力独自一个人应付繁重驳杂的生活压
力,传统习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使当代中国妇女难以享有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
与自由。由西方女权运动衍生出来的独身女性的那种对性别角色的否定态度,那种
贪欲一切足以增进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那种沉湎于借游戏、旅行、艺术等满足个
人发展的愿望,那种执著于按照个人的兴趣自由从事休养、娱乐、社交、社会工作
或私人慈善事业的追求,对于挣扎于“方舟”的中国妇女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
张洁怎能不慨叹:“做一个女人,真难。”她穿透了人生。“方舟并骛,俯仰极乐”,
那极乐的世界在哪儿?
张洁在幽怨中怀疑。然而,正统的世界态度的左右,又使她不失批判现秩序的
节度。
4
张洁在文学成年时代所显示出的自我超脱力是惊人的,表现为与社会和政治意
识的亲合,与以往的女性情绪的疏离(比如《方舟》中所谓的“女性雄化”),以
及对于正统、严肃的世界态度的烙守。她把自己以往建立在古典唯美之上的那份独
有的璀璨,淹没在保持着正统严肃面貌的社会现实批判中,淹没在对政治的领会中。
她的转型,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代价的付出。
从《他有什么病》开始,张洁好像突然变态了。在这一次大幅度的转型中,她
反叛了自己在文学成年时代那种成熟的严谨,那种寓于常态情绪的人生感慨和幽怨,
那种不失正统面目又饶有分寸的社会把握和文学观照。仿佛是终于沉入到生活的渊
底,把这个世界看了个底儿掉,张洁不仅仅是怀疑,而是对世界彻底失望。如果说,
这样的失望带给人类的是精神的衰老和畸变,带给张洁的则是一种犹如人生更年期
的焦躁和怪癖。变形的中性眼光的文学观照,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作品
内质的超现实化和文学情绪的非常态化,作品秩序的不均衡、紊乱与抽象化,以及
创作心态的审丑趋向,使她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出一种来自反面的指控、反抗、否定
的性质。张洁变得老辣、尖酸、刻薄,显得玩世不恭,又好讽世讥俗。她似乎在着
力于一种恨与厌恶的宣传,在充满无人情的恨怨和以毒攻毒的嘲谑中,戳穿的是世
道人心的阴暗,使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犹如恶作剧式的游戏谜底。
是由于社会本体日复一日地堕落?对心中上帝信仰的毁灭或抛弃?由于对这个
上帝恋情的历史惯性?虽然依然难以说清,但是你不能不承认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太
多的人生悲剧体验使人们普遍被一种“畏”苦苦折磨着——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
郭尔把人们无名的世界虚无和恐惧感概括为“畏”,认为它包含着厌烦、忧虑、失
望三个层次。——谁能对“畏”的世界感所激起的那些怨声载道,那些亵渎,那些
调侃,那些扬着突发机智的黑色蓝色灰色黄色的“民间幽默”无动于衷?张洁尤其
不能。她肯定像许多人一样被“畏”的世界感所笼罩。不然,她为何携着同样的亵
渎、调侃和杂色的民间幽默,彻底跳出了美的圈定,落在了“对抗美学”的边缘,
偏偏为自己挑选了一付丑的滤镜?倘若你能够欣赏此时的张洁,我敢说,这样的接
受就是一种共鸣,一种世界感的认同。
是存在的荒诞不经逼出了现代主义的离奇古怪的恶作剧和文学游戏,也迈出了
张洁独有的文学机智。这样的机智使张洁再一次获得她在文学的成年时代被一度淹
没的辉煌。《他有什么病》以亵渎的口吻、放任又欠节度的情绪宣泄,暴露现实人
生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和心理畸变。种种早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可恶、可鄙、可悲、
可笑、可怒的症象,经过一种非常态情绪的渲染,在夸张和变形之后强化了各自的
性质。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处女膜在羞涩感的彻底摒弃下被丁小丽幻化出来,它大得
可以“节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卖给那些丈夫不中用的女人”,“薄得让风一吹,
就呱嗒、呱嗒地响”,“保证一吹就破”,使女人能受到道德委员会的嘉奖。恶狠
狠的近乎胡话般的诅咒,指控了世俗冥顽不化的处女嗜好,从反面否定了一种社会
丑心理。胡立川的日记以直言不讳的内心剖露显示出爱国知识分子现存的荒诞感。
外科主任陈莲生梦见自己变成一块华美的奶油大蛋糕,被四周的人用又粗又长的舌
头耐心地、慢悠悠地一丝一丝、一条一条地舔没了,他坐在公共汽车上的淌着口水
昏昏欲睡的呆状和丑态,把当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纳入丑的感性形态的描画中。
陈么妹面对众人对罗曼先生《肛门与蔷蔽》的讲演崇拜,向那位领导世界文学新潮
流的泰斗不恭的发问(如“阳痿”之类的恶语),显然从反面强化了其中“众人皆
睡我独醒”的批判意味,使之成为以恶抗恶的挑战或游戏般的挑衅。
《鱼饵》中语言的泼辣、尖刻和粗俗更令人瞠目结舌。“三八”一类的淋漓咒
骂,“嗅了嗅几个臭隔肢窝”,“寻了一番花、问了一番柳”一类的恶语亵渎,将
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与批判情绪置于审丑的形态之下。AB的鱼钩和BA的观钓完全是一
个超现实的故事,一场恶作剧式的人生游戏。他们因为那些“如指盖大小、多边的、
过渡颜色复杂得令人难以确认的,你可以说它是鱼又可以说它不是鱼,或随便说它
是你所希望的什么”的鱼非鱼所展开的争斗,他们在一场恶战后双双落水被鱼非鱼
所食的结局,实则一幕抽象化的人间悲剧。张洁以对丑事物的抽象,打破了现实世
界具象的秩序,摆脱了具象存在的偶然性,甚至控空了一切现实自我的内容,在一
种必然律与合规律性的追求中,显示出对现存世界的永恒观照。只有洞悉人间的丑
恶并为此而引起巨大的内心躁动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如此的具有超验倾向的抽象冲
动,并以抽象所构成的联想整体寄托自己带有批判和否定性质的观世应物的世界感。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人类抽象冲动的驱力来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不安
定感和渺小感,原始民族面对现存世界的变幻莫测,不得不在一种永恒的寻求中获
得心灵的栖息之所,正如沃林格所说:“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
心不安的产物”,“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
到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中从其变化无
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象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
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安息之所。”表现为现代艺术意志的抽象风格,自然也是
现代人侧身世界与丑恶人生所产生的不安定感和渺小感的结果。面对必然律和规律
性的永恒中被张洁抽象出来的鱼非鱼,你能说自己在人际世界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要多没意思有多没意思、要多复杂有多复杂,却又使任谁也摆脱不了逃避不了,并
且能将人置于绝境的无端缠绕中,比AB或BA的命运更好一些么?你能拍着胸脯吹牛
说自己不会在那个被鱼非鱼主宰的奇怪透顶的世界里充当可悲的鱼饵么?你能么?!
《横过马路》则有别于《鱼饵》的形而上魅力,带着形而下的粗俗,表现为一
幕幕乱哄哄的社会丑形的蒙太奇组接,仿佛一出玩世不恭的恶作剧,使人联想起陀
斯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在对浸淫于人的罪恶和人的内在生活的黑暗面的
剖露中,不难发现两者的契合,而文学更年期所特具的亵渎情绪又使张洁比陀翁走
得更远,似乎有意通过荒唐的文学游戏在整个人生的自我嘲讽中叫人难堪。
张洁当属于“极致型”的作家,当她走到审美的极致或审丑的极致时,便有一
种非她莫属的魅力。她注定不能“中庸”,只有置身于感性形态的极致状态下,才
能真正释放出自己的艺术天性。不管《他有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