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个剑侠-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张自忠灵柩在此换船,溯江而上重庆。28日晨,船抵储奇门码头。蒋介石、
冯玉祥、何应钦、孔祥熙、宋子文、孙科、于右任、张群率文武百官臂缀黑纱,
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志哀。蒋介石看来真的动了感情,在船上抚棺大恸,
令在场者无不动容。据说,蒋介石的办公桌上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
28日下午,蒋介石率文武百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
的祭奠仪式。蒋亲自主祭,气氛庄严,极尽哀荣。
各地军政当局和人民群众纷纷举行隆重悼念活动,军政要员及各界名流纷纷
赋诗题词,以志哀思。甚至有的沦陷区人民得知消息后,也冒着生命危险暗中举
行追悼仪式。举国上下形成一股颂扬张自忠,痛斥投降派的声浪。
中国共产党对于张自忠将军的牺牲也深为震惊和痛惜。8月6日,延安《新中
华报》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高度评价张自忠的抗战功勋。
8月15日下午,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齐聚中央大礼堂,为张自忠等殉国将领
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和“为国捐躯“的
挽词。朱德、彭德怀联名题词:“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
死;会议给张将军的家属拍发了唁电。
1943年5月16日张自忠殉国3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共驻重庆
代表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追念张荩忱上将》的代社论,文中说:
张上将是一方面的统帅,他的殉国,影响之大决非他人可比。张上将的抗战
,远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越超群,迨主津政,忍辱侍时,张上
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
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的楷模。而感人最深的
,是他的殉国一役。每读张上将于渡河前亲致前线将领及冯治安将军的两封遗书
,深觉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虽死尤生
一个军人,战死沙场,可谓死得其所,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张自忠之死
却有着其非同寻常之处: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
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阵营50余国战死沙场的最高
将领。因此,张自忠之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大事件
,此其一。其二,张自忠的死,决非仓促成仁或遭不测,而是怀着我死则国生之
壮志,抱定为国家民族尽忠的久决之心,力战不退,以身殉国的,这是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和军人武德的最高表现。他的死,使中华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痛失
一员大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但另一方面,他的死却有着比生更加伟大的
意义---他的死,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忠勇奋斗的榜样,坚定了中国人民的
信心;他的死,震动了那些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动摇妥协之徒,促使他们忏悔
省悟,改过自新;他的死,更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昭示了中国人、中国军人的庄严
人格,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救国的坚强决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用奋斗和牺牲支撑起
民族精神的大厦。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表现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对于维系民族的生存,推动民族的历史进
程具有重大意义。
张自忠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英雄,在于他能经得起生与死的最严峻的考验,
并把个人的生死与民族的存亡合为一流,与亿万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到了这步
境地,他便能够超越一己的利害,敞开宽大的胸怀,变得忠勇、谦恭、坚忍、无
私,便能够在国家忧患、民族不幸的关头挺身而出,担当重任,誓死奋斗,为国
捐躯。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
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张自忠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实践了孙先生的遗训。从这个
意义上说,张自忠虽然死去,但他的气节和精神,已经超越了他的生命和他所处
的时代,而汇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浩荡长河之中。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之所以长
久地纪念他,缅怀他,原因就在于此。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张自忠耗尽心血,勤恳工作,为国家练就10余
万抗战劲旅,培养了数千名抗战的中坚干部;他身经百战,拼死杀敌,率部歼灭
日本军队不下6万人,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一代抗日名将。
张自忠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死于忧患。他在忧患中奋斗了一生,竭尽了全
力,最终却未能看到胜利的一天,这是多么遗憾的事!但他的奋斗没有白费,他
的努力加速了胜利的到来。他为国家、民族付出了一切,也得到了很多,这就是
良心的安慰和后人的敬仰。他以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活要活得
像个样子,死要死得像个样子!他的一生,没有愧对国家民族,没有愧对祖宗后
代,没有愧对长官朋友,更没有愧对军人的称号。他的战功可夸,他的品行可嘉
,他的气节可颂。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为数并不多。
文学家郁达夫说得好:“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
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这是多么精辟的真知灼见!
让我们用金色的大家,把“张自忠”这位胆气豪壮、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的
名字,镌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上。
剑客小评:无语~ 
  
剑客文摘 杨森情色简史
杨森 Yang Sen (1884…2…20~1977…5…15)
国民党军将领。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属猴,四川省的广安区龙台寺乡人,祖籍湖南衡州府草堂寺。杨森幼时,家境一般,其父为邑武庠生,受此影响,他自小便对习武从军深感兴趣。1904年,杨森在顺庆府(今南充)中学毕业,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唐式遵、潘文华等同学,这些人后来形成以刘湘、杨森为首的“速成系”四川军阀集团核心人物。毕业分至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见习,又分派出任四川副都督的朱庆澜的六十五标任尉级军官,始而步入职业军人生涯。1910年升任第二营右队队官。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师营长,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投滇军曾任护国军第一军少校参谋、参谋处长。1915…1月参加护国战争,立下战功。1917年任滇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4月脱离滇军,投川军刘湘部任第二师第一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继升第九师师长。1922年任川军第二军军长。1922年在一、二军之战中战败,逃住宜昌投靠吴佩孚,任中央军第16师师长、四川省省长等职。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易帜),任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等职。1929…1月下川东之战,攻刘湘失败,退入渠县。1933年10月被任命为第四路总指挥“围剿”川陕苏区。1937年任第六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长沙之战,历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调任贵州省主席,1947年调重庆市市长。1949…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辖五路总指挥。11…30日重庆解放,逃到成都。1949…12…18日飞往台湾,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省“奥林匹克委员会” 理事长等职。1977…5…15日病逝于台北。
杨森情色简史 ⊙陶朱问 著
'原载序'站长之所以收录此文,是因为杨森的一生从某种角度暴露着中国社会的恶疾:娶妻妾十二人,有所不从,想杀就杀,双手沾满三条生命的鲜血,在1949年飞往台湾后,仍因几十年剿共有功大受蒋家款待,到了晚年,杨森更以高龄登山,好玩古玩字画等而风光无限……
在没有法制只有权势的社会中,草菅人命似乎可以心安理得,没有人追究他欠下的命案,只有人赞叹他的一生是何等传奇!
这才是中国社会的“奇迹”。
在众多的现代军阀中,原国民党陆军上将、二十军军长杨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早年讨袁护国。炮击英舰、保护朱德、陈毅、胡志明的正义之举,又有勾结吴佩孚破坏革命、制造“平江惨案”和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斑斑劣迹,最后逃至台湾而以96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四川军阀中活动空间最广、经历最复杂、寿命最长的一个。
同时,杨森在国民党军阀中,以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而出名,他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间曾蒙上千古之谜。
杨府“十二钗”斑斑血泪史
官越做越大,老婆越来越多。循着这条官场腐败轨迹,杨森经过10余年间的搏杀,踏着士兵的累累白骨,喋血封疆,成为执一方牛耳的大军阀。由此,杨森利用手中的权势,玩尽各种手段,倒置人伦,将一些无辜少女娶进府中,横榻陈床,形成一条奇异的私生活风景线。
杨森的第一夫人是其发妻张氏,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初,俩人感情甚笃,张氏孝顺体贴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俭持家,在杨家内外口碑甚好。后来,杨森考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后,张氏暴病身亡。杨森青年丧妻,很是伤痛,发迹后便让妻弟张元培来到二十军,充当了一位军需官,算是一种“遣悲怀”式的补偿吧。
1908年,杨森从军校毕业后,遵从父母意愿,续弦广安老家的谭正德填房。谭氏为其育有长子、长女。杨森妻妾成群后,谭氏被冷落,独自守着广安老家偌大的宅院,孤影清灯,直至1976年以92岁高龄谢世。
第三个老婆名为刘谷芳,云南禄丰人。1913年,杨森混迹在滇军中,替长官黄毓成在昆明的安宁温泉监造别墅。刘谷芳之父刘柱卿亦是当日施工现场的“小包工头”之类人物,因见杨森军人气质浓,身材魁伟异于常人,办事练达,当下不问青红皂白便将女儿草草许配。殊不知,歪打正着,刘柱卿的投资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在杨森飞黄腾达后,刘柱卿先后出任过二十军驻武汉、成都办事处处长和军长代表,狠狠赚了一笔。但女儿却没他那么幸运,抗战时,刘谷芳因患肺病而卒。
第四个老婆便是杨府十二钗中地位最高,家境最好,深得杨森宠爱的田衡秋。1920年,杨森因出卖滇军利益,在刘湘的支持下得以返回四川,擢升为川军第九师师长。一次,他率部进驻阆中市时,在大街上与田衡秋迎面相遇。但见该女子形貌旖旎,妩媚娇艳,心中顿掀波澜,当即骑马徐徐相尾,知道确切住址和家庭情况后,便派手下大张旗鼓地前去说媒。这时,田衡秋已有婚约,况且田家经商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殷实大户,根本不愿让女儿做妾。田父遂一口回绝。杨森并不死心,一面极力讨好田衡秋,一面对田家软硬兼施。次年,杨森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沪永镇守使,他更加有恃无恐,百般纠缠,田家被闹得不可开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女儿送往沪州了却杨森的色欲之心。但是,羞愤交加的田父受不了如此打击,不久便被活活气死了。
田衡秋毕竟出身于商贩世家,为人大气精明,理财持家颇有招术,又能揣摩杨森内心,自然而然便成了杨森的管家太太,深得宠爱。抗战时,杨森在重庆的“渝舍”借与何应钦、陈诚、毛人凤等国民党中央人员居住的机会,她陪同杨森接洽应酬,极力讨好巴结。
1949年,田衡秋带着杨森多年敛集的财富先行逃往台湾,足见杨森对她的信任。不过,田衡秋未过几年,前往香港探亲时,因突发脑溢血引起半身偏瘫达20年之久,杨森渐渐将她冷落一边。田衡秋晚年的生活、治病全靠美国的女儿担负,才得以走完痛苦的后半生。
第五个老婆萧邦琼,则是杨森长驻沪州时,依靠同样的手段将这位部属之女纳人府中,萧父本为杨森在滇军任团长时的秘书,一个典型的戎装书生。一次,赴杨森家宴时,萧父带上女儿随行。敬酒时,杨森眼中大放光彩,如长辈一样摸着萧邦琼的头赞叹道:“几年不见,小姑娘长这么大了,模样周正得很呢。”一位善于摇尾逢迎的下属瞥见这一幕,便鼓动如簧之舌说服萧家将女儿嫁与了杨森。萧邦琼原本就生得艳丽照人,加之自幼入新式学堂念书,又做过教师,颇有文化。比之田衡秋,她表现得更为乖巧、应对接洽,极有分寸,更重要一点,她不似田衡秋世故、虚矫和故意作态,这在杨森看来,就显得格外纯净,当然就十分钟爱。1931年,萧邦琼由沪州上船时,行至江中,因船覆溺水身亡。
陈顺容是其第六妾,一个粗眉大眼的典型的广东女子。原本为三姨太刘谷芳的贴身丫头,15岁,为杨森酒后乱性奸污,后收为妾。由于语言、性格之故,陈顺容畏畏缩缩,不善承欢,是“十二钗”中最不受杨森喜爱的一个。稍有不慎,便会被杨森用马鞭抽得体无完肤,陈顺容饱受刺激,后来得了精神病,被杨森差人用铁链绑着送回广安乡下。解放后病死于重庆。
第七个老婆曾桂枝,贵州毕节人。据说,她是杨森妻中身材最好的一个,本是杨森养女。早年,杨森率部入黔,在毕节收容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姑娘,交由属下代为抚养。流光催出玉人来,不曾想见,几年后,当年那个蓬头垢面、孤苦无助的小女孩竟然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后来交由刘谷芳当丫环,改名为杨家桂。家桂而不“嘉贵”,杨森每日见了这位健康活泼、丰满秀挺的养女,禁不住淫心荡漾。不久,他撕下伪装,全然不顾人伦道德,在田衡秋等的帮助下,迫不及待地为14岁的曾桂枝“破了瓜”。随后煞有介事地圆了房。曾桂枝天生机敏,求知上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