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个剑侠-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编辑语:借一位玩家的文字,再次表达对《仙剑》的怀念和敬意!
“总觉得是该为我的仙剑我的月如写点东西,每次一提笔,就会暗自伤神,再读那句,今生情尽空悲切,来生再续未了缘,不觉,已潸然泪下。
然后就会想起那幅永恒的经典,一袭紫衣的月如,撑着那把油纸伞,怀抱着忆如,静静地站在树下,缓缓地转身,嘴角荡漾着世间最美的浅笑,眼里流动着淡淡的忧郁和不灭的精魂。我一直深信那个月如不是一个只靠傀儡虫支撑的躯壳;我一直说,那个月如是在那等她的幸福,等她的逍遥大哥,来带她“吃到老,玩到老”;我一直任性地和别人辩解着,你看你看,月如眼里那逼人的灵气,那不是傀儡虫可以给予的。一边申辩着,一边心痛得泪流满面。十年了,人生风雨也以浅尝,本以为不会再做梦,不经意间又随逍遥情牵灵儿。灵儿去了,梦也醒了,眼角湿了…十年一觉仙剑梦!”
剑客小评:我不看电视剧,已经很多年了~~~~~~~~~~
剑客文摘 “支那”问题纵横谈
林思云
关于日本人使用“支那”一词是否含有侮辱中国的意思,最近又成为一个沸沸扬扬的话题,前些时候新浪网使用域名“sina”,曾引起一些爱国人士的呕血之愤。不过对于“支那”一词的由来,日本人为什么要用“支那”称呼中国等深层问题,却很少有人谈起,因此试图在这里对“支那”问题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
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一直怀有敬仰之心,在隋唐时代日本专门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这些结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与中国在文化上最亲密的国家。当今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除了中国之外只有日本了(韩国、越南等废除了汉字),这有点象英国和美国在语言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日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很深,日本文化比中国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的文化更接近汉族文化。英国和美国的语言文化纽带让他们成为密友,中国和日本的语言文化纽带让我们成为仇敌,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可是“中国”这个名称却意外地非常年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正式名称从来没有叫过“中国”。古代中国根据秦、汉……、明、清等朝代的不同,正式国号也跟着改变。比如清朝时中国的正式名称是“大清”或“大清帝国”。尽管正式的国号没有叫过中国,中国民间倒是有“中国”或“中国人”的俗语词汇。不过以前人们提到“中国”一词,一般狭义地指中原地区,“中国人”就是指中原人,以区别于新疆西藏蒙古的边民,以前并没有用“中国”代表国家的用法。
日本由于与中国接触密切,也按照中国的朝代名来称呼中国,不像与中国接触少的西方国家,不管中国什么朝代,都一律称之为CHINA。日本在隋朝时称中国为“隋”,唐朝时称中国为“唐”,所以有“遣隋使”、“遣唐使”的词汇。以前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把中国字称为“汉字”,把中国语称为“汉文”。日本古时既不用“中国”,也不用“支那”代表中国,这些词在日本出现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
到了日本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随着日本的对外开放,外来语用词也时髦起来。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不再称中国为“汉土”,而是按照外文音译把中国称为“支那”,结果这个称呼一下流行起来,一时间报刊书籍都用“支那”称呼起中国来。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日本人把中国音译为“支那”两个字,其中是不是隐含有侮辱中国的意思?
由于汉字是会意文字,每个字都有意义,把汉字作为拼音使用时,选用哪个字来表音还真是个问题。钻牛角尖的话,可以说汉语中的“美国”含有“美丽之国”的赞美之意,但是一般中国人并不以为“美国”一词含有任何褒义。有的网人把美国改写成“霉国”,这倒是别有用心的了。如果日本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不管用“Sina”称呼中国,还是用“China”称呼中国,大概中国人都不会生气,可是日本偏偏使用和中国一样的会意汉字,这一下问题就来了。
从汉字的会意角度出发,“支那”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隐含的贬义呢?如果使用文字狱式的考证,可以发现“支那”这个词背后还真有隐含的贬义。日语中“支”这个汉字有“末端”的意思,我们现在常说的 “支部”、“支队”,就是直接从日本输入的词汇;日语中“那”这个汉字有“地方”的含义;所以 “支那”可以用会意的方式从字面上理解成“末端的地方”。“支那”一词隐含有“末端的地方”的含意,这不是日本人有意借“支那”的会意来贬低中国吗?
不过考证一下“支那”一词的由来,就会发现最早把中国称为“支那”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自己。古时印度人称中国为cina,据说cina是来自“秦”的音译。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 (见《旧约全书》),后来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据说均来自这个语源。现在英语中Chino或Sino的词头代表中国,比如Sino…Japanese War表示“中日战争”,Sinology 意思是“中国学”。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的佛经以后,懂得梵文的人太少,所以要把佛经译为汉文。高僧翻译梵文佛经时,按照音译把 cina翻译成“支那”,现在中国的佛经中还是用“支那”这个词称呼中国。佛经传到日本后,也把“支那”这个词带入日本。
由于发明“支那”这个词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自己,所以可以排除日本人假借汉字的会意方式贬损中国的可能性。
二、辛亥革命前的“支那”称呼
上面说过,“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把义和团事变称为“北清事变”。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日清战争”称为 “日支战争”,把中国话称为“支那语”。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中国人为此而气愤吗?非也。原来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
那时中国汉人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暗中支持中国革命,所以一时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乐园,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由于那时“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支那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启超,也用“支那少年” 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当时很多中国的革命家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自己,亦说明那时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含有对中国汉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把中国人称为 “大清人”,把中国话称为“大清语”,对中国的汉人来说,反而会感到被侮辱了。在辛亥革命前, “支那”这个词是被中日两国都承认的名词,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什么异议。可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正式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支那”争论。
三、辛亥革命后的“支那”称呼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正式称呼“中华民国”,但“中华民国”这个国号并没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清王朝倒台后,中国发生了内乱,各省独立,南方的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叫 “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但那时“中华民国”的范围只限于南方数省,北方的大片土地并不属于“中华民国”。此时清王朝倒台,已不能称中国为“清国”了;而称“中华民国”也不合适,一是因为那时 “中华民国”还不能代表中国全国(南北和谈后北方才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号);二是因为日本政府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放弃“清国”的称呼转而用民间惯用的“支那”一词称呼中国。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 “支那”称呼中国。
1913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同时,日本表示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可是日本政府只是在中文的文书中使用“中华民国”,而在日文的文书中,则使用“支那共和国”称呼中国。开始日本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遇到多大问题,因为“支那”这个词在日本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中国人一时间也没有多想这个问题。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这是中日关系恶化的起点。1919年的日本转接德国租界问题,又引起“五四”运动的反日热潮。当时爱国人士提出的一个抗日话题,就是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一些爱国青年提出日本称中国为“支那”是有意侮辱中国人,于是一把爱国大火便烧了起来。爱国志士纷纷向政府上书,要求抗议日本政府使用“支那”和“支那共和国”词汇的做法。此后中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但都没有结果。
日本不使用“中华民国”的称呼,除了有上述1913年7月日本政府的规定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认为“中华”一词暗藏着对日本的轻蔑。原来历史上“中华”、“中原”是为了区别周边异民族国家的用词。以前中国把东方的异民族称为东夷(日本人、韩国人),把南方的异民族称为南蛮(东南亚人),把西方的异民族称为西戎(西亚人),把北方的异民族称为北狄(蒙古人)。中华和夷蛮国家的关系不是对等关系,而是上对下的朝贡关系。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自称“中国”,含有天下之尊、文化上优越的骄傲感,因此一些他们认为改称“支那”为“中国”,有承认自己是“东夷”朝贡国的被侮辱感。这是日本不愿意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国”的内在原因。
“中国”这个词汇,尽管中国人未必认为它就是“中央之国”的含义,但不可否认按照字面可以把“中国”解释为“中央之国”。当然中国政府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时,并没有想到要侮辱日本;而日本政府使用“支那共和国”一词,也未必有侮辱中国之心。可是汉语是会意语言,一个词汇有很多引伸意义,在词汇上做文章就会搞出好多名堂,因此中国才有文字狱的出现。
清朝有个大臣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被搞文字狱的人引伸出“清风”就是比喻“满清人”,结果该大臣被砍了头。近代中国和日本的爱国人士又把文字狱引伸到国际舞台,中国人说日本称“支那”是有侮辱中国人之意,日本人说中国自称“中华”有侮辱日本人之意,对一个名词内在含意的不同理解搞成一场国际纷争,也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难于理解的。
不过在中国政府的再三抗议和敦促下,1932年日本政府终于承诺在政府公文中不再使用“支那”,一律使用“中华民国”,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为“支那”。一直到日本战败后,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中日间这场关于中国国号称谓的争论,在战败日本的全面妥协情况下彻底解决。
四、现在的“支那”问题
日本战败后完全接受中国的条件,在公开场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词,此后一段时间内“支那”一词被中国人忘记了。一直到1960年代美国出兵越南时,中国大陆报刊上再次出现了“印度支那”一词,原来欧洲人把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地区称为“印度支那”,越南等国所在的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半岛”。中国大陆照搬西方的称呼“印度支那”,当时大陆人对“支那”这个词似乎并不在意,不过台湾国府却把“印度支那半岛”称为“中南半岛”。
可是到了1990年代以后,随着大陆反日情绪的升温,“支那”一词又被中国人回忆起来,作为日本侮辱中国人的罪行之一。现在日本的主要媒体看不到“支那”一词,但是一些右翼分子却不时挑起这个话题。东京知事石原就在公开场合说“支那人”,引起得中国爱国志士的气愤填膺。而石原却辩解说“支那人”一词不是贬低中国人,反而是尊敬中国人的意思,因为“支那”这个词最早是中国人发明并被中国人承认的。
然而石原的说法显然是强词夺理。比如现在中国人把日本人称为“倭奴”,明显有强烈的贬损之义。可是古代日本人却自称自己是“倭奴”,中国汉书上有“倭奴国”的记载,日本也出土过中国汉朝皇帝赐给倭奴国王的金印(金印上刻着“汉倭奴国王”)。如果现在有人把石原称为“倭奴”,并说这是为了尊敬石原,因为“倭奴”这个词最早是日本人发明并被日本人承认的,我看石原也未必能接受。
目前一些日本右翼人士别有用心地挑起这个话题,与其说他们主动挑起事端,不如说他们是在对中国爱国人士骂日口水战的“应战”。中国爱国者在网站上铺天盖地散发“倭奴”、“鬼子”、“小日本”等辱日称呼,难免激起日本爱国者的反击,重提“支那”这种让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