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论-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谈到这里; 我们认为已经把数量上的优势的重要性说清楚了。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 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
但是; 如果因此就认为数量上的优势是取得胜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那就完全误解了我们的论述。我们只是想在结论中指出军队的数量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只要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 那就完全符合这个原则了。至于由于兵力不足是否应该避免战斗; 那只有根据总的情况才能决定。
第九章 出敌不意
为了达到上一章所谈的到处要争取的相对优势; 就必然要到处争取出敌不意。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 因为没有它; 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 出敌不意是取得优势的手段; 但除此以外; 就其精神效果来看; 它还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因素。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 从而会成倍地扩大胜利; 这有许多大的和小的例子可以说明。这里谈的不是狭义的出敌不意——进攻范围内的奇袭; 而是一般地用各种措施; 特别是用调配兵力的方法达到的出敌不意。这种出敌不意在防御中也同样可以采用; 特别在战术防御中更为重要。
我们说; 一切行动都无例外地要以出敌不意为基础; 但是; 行动的性质以及行动的条件是不同的; 因此; 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程度是极不相同的。
这种差别由于军队、统帅以至政府的特点不同就已经开始存在了。
秘密和迅速是出敌不意的两个因素; 而两者是以政府和统帅具有巨大的魄力和军队能严肃地执行任务为前提的。软弱和松懈是不能达到出敌不意的。虽然出敌不意是到处应争取的; 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确实是不会毫无效果的; 但是; 非常成功的出敢不意也确实是不多的; 这是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 如果认为在战争中用这种手段一定能得到很多收获; 那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想象中; 出敌不意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但在实行中; 出敌不意却多半因为整个机器的阻力而难以实现。
在战术上; 由于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都比较小; 出敌不意自然就比较容易实现。因此; 在战略上; 越是接近战术范围的措施; 就越有可能出敌不意; 越是接近政治范围的措施; 就越难出敌不意。准备一次战争通常需要几个月; 把军队集中到主要的配置地点; 多半需要建造一些仓库和补给站;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行军; 这些动向是很快就会被人知道的。
因此; 一个国家出敌不意地向另一个国家挑起战争; 或者出敌不意地将大量兵力指向另一个国家; 这是极少见的。在以围攻为主的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中; 人们曾尽力争取出敌不意地包围一个要塞; 并认为这是军事艺术中特有的重要的一章; 但是; 成功的例子仍是罕见的。
与此相反; 一两天内就可以完成的活动; 出敌不意的可能就较大。因此; 比敌人抢先一步行军; 从而先敌占领某一阵地、某一地点或者某一条道路等等; 往往并不困难。但是很明显; 这样的出敌不意虽然较容易达到; 但效果较小; 不是这样的出敌不意虽然较难达到; 但效果较大。谁要是相信这样一些小规模的出敌不意往往能取得很大的效果; 例如赢得一次会战; 夺取一个重要仓库; 谁就等于相信那些可以想象; 但在历史上找不到证明的东西; 因为一般说来; 这种出敌不意产生很大效果的例子是罕见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通过小规模的出敌不意要收到很大效果是很困难的。
当然; 凡是从历史上研究这些问题的人; 都不应该只注意历史评论家那些渲染的词藻、说教和自鸣得意的术语; 而必须正视事实本身。例如在1761年的西里西亚战局中; 就有过以出敌不意闻名的一夭。那是7 月22日。那天; 腓特烈大帝在向尼斯附近的诺森行军时; 比劳东将军抢先了一步; 据说; 这就使奥军和俄军不能在上西里西亚会师; 因而他赢得了四个星期的时间。但是; 谁要是仔细阅读一下大史学家们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 并且不抱偏见地看这些记载; 那么; 他就决不可能认为7月22 日的行军有这样大的意义; 而只能看出对这次行军的流行看法是充满矛盾的;并且看出在那个以机动闻名的时代里;劳东的行动有许多是没有道理的。在渴望了解真相和获得确证的今天; 人们怎能容忍那些流行的历史证明呢? 要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 就必须积极地活动、迅速地定下决心和进行强行军。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是大家公认在这方面造诣最深的统师; 但是; 从他们的战例中也可以看到; 即使充分地作到了这一切; 也并非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腓特烈大帝在1760年7 月曾非常出敌不意地从包岑袭击拉西将军; 转而又袭击德累斯顿; 在整个这段插曲中他不仅实际上一无所得; 反而丢失了格拉次要塞; 使自己的处境明显地恶化。
拿破仑在1813年曾经两次突然从德累斯顿袭击布留赫尔( 至于他从上劳西次突入波希米亚就根本不用提了);两次都完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兵力; 扑了个空; 而且反而使德累斯顿几乎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因此; 在战争中要通过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 只靠指挥官的活动、魄力和果断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其他有利条件。但是; 我们不是想完全否认出敌不意可能取得巨大的效果; 只是想指出巨大的效果同其他有利的条件是分不开的; 而这些条件并不是经常具备的; 也很少是指挥官所能创造出来的。
在这方面; 这两位统帅也提供了另外两个鲜明的例子。1814年; 当布留赫尔的军队离开主力军团向马恩河下游移动时; 拿破仑对它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袭击。要想以两天出敌不意的行军取得比这更大的战果是不容易的。 首尾相隔三日行程的布留赫尔的军队被各个击破了; 遭受了相当于一次主力会战失败时那样的损失。这完全是出敌不意的效果; 因为; 假使布留赫尔预料到拿破仑可能对他袭击; 他就完全不会这样组织行军了。这次出敌不意的袭击所取得的效果同布留赫尔行军组织的错误是分不开的。当然拿破仑并不知道这些情况; 因此; 他的成功掺杂着一种幸运的偶然性。
1760年的累格尼察会战也是如此。腓特烈大帝在这次会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刚刚占领了一个阵地; 在当夜又转移了; 这完全出乎劳东的意料之外; 因而使劳东损失了七十门炮和一万人。虽然当时腓特烈大帝为了避免会战; 或者至少为了打乱敌人的计划; 经常采取忽东忽西地运动的原则; 但是14日夜间转移阵地; 却正好不是由于这个原因; 而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是因为他不喜欢14日的阵地。因此; 偶然性在这里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劳东的进攻不是偶然地碰上了腓特烈大帝在夜间转移了阵地; 不是偶然地碰上了难以通过的地形; 那么; 结果就可能不是这样了。
就是在较高的和最高的战略范围内; 也有一些利用出敌不意获得巨大成果的战例。为了证明这一点; 我们只要指出以下几个例子就够了:大选帝侯同瑞典人作战时; 从弗兰肯到波莫瑞以及从马克到扑烈哥尔河的两次辉煌的进军;1757年的战局;1800 年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的那次著名的行动。在1800年这个战例中; 一支军队投降后交出了整个战区; 在1757年的战局中; 另一支军队几乎也同样地交出战区并投降。最后; 还可以举出腓特烈大帝侵入西里西亚作为一场完全出敌不意的战争的例子。上述各例中的战果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 如果不把这种情况同一个国家由于缺乏活动力和毅力而没有作好战争准备的情况(如1756年的萨克森和1812年的俄国)混为一谈;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
现在还要谈谈关于出敌不意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是:只有能够左右对方的人才能做到出敌不意; 而只有行动正确的人才能左右对方。如果为了出敌不意采用了错误的措施; 那么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反而会招致恶果; 至少敌人对我们的这种措施不必特别担心; 他会从我们的错误中找到防止不幸的对策。进攻比防御包含更多的积极行动; 因此; 出敌不意自然也就更多地为进攻者所采用; 但是正如我们在后面就要谈到的那样; 这也不是绝对的。进攻者和防御者也可能同时采取出敌不意的行动; 这时候; 谁的措施最恰当; 谁就必然占上风。
按理应该如此; 但实际生活并不这样严格地符合这一准则; 而且原因很简单。出敌不意的精神作用; 往往能使最坏的事情变成好事; 并使对方不能正常地定下决心。特别是在这里; 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对方的高级指挥官; 同时还指每一个指挥官; 因为出敌不意会使部队涣散; 因而每个指挥官的个性在这时都很容易表现出来。在这里; 许多问题都取决于双方总的情况的对比。如果在总的精神方面占有的优势;能使对方士气低落和惊慌失措;那么利用出敌不意就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甚至在本来应该失败时也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第十章 诡诈
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 因此它是同直率的、无所隐讳的; 即直接的行动方式相对立的; 就如同双关谐语和直接的表白相对立一样。因而它和说服、收买、压服等手段没有共同之处; 但是和欺骗很类似; 因为欺骗也同样隐蔽自己的企图。如果诡诈完全得逞; 它本身甚至就是一种欺骗; 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直接的言而无信; 因而和一般所谓的欺骗毕竟还有所不同。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 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 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因此可以说: 如果双关谐语是在思想上和概念上变戏法; 那么诡诈就是在行动上变戏法。
初看起来; 战略这个名称来源于诡诈这个词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从希腊时代以来; 战争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真正的和表面的变化; 但战略这个名称似乎依然表示它本来具有的诡诈的实质。
如果人们认为战术是暴力行为( 即战斗本身〉的实施; 而把战略看作是巧妙运用战斗的一种艺术; 那么; 除了各种感情力量( 象压缩待发的弹簧一样的炽烈的荣誉心; 不易屈服的坚强意志等等) 以外; 其他禀赋似乎都不能象诡诈那样适合于指导和鼓舞战略活动了。上一章谈到到处要争取出敌不意时已经含有这个意思; 因为任何一次出敌不意都是以诡诈( 即使是很小程度的诡诈) 为基础的。
尽管我们非常需要了解战争中双方指挥官在狡猾、机智和诡诈方面的较量情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战史中很少记载这些情况; 而且在大量的关系和情况中它们也很少是突出的。
产生上述情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它们与上一章所谈的大致相同。
战略的活动不是别的; 只是采取同部署战斗有关的措施。战略不象生活的其他方面那样; 可以单纯在口头和文字上进行活动; 发表谈话; 草拟声明等等。但使用诡诈进行欺骗时; 所要利用的却主要是这些廉价的东西。
战争中也有与此类似的活动; 例如; 透露只是为了骗人的方案和命令; 故意向敌人泄漏假情报等等。这些活动在战略范围内通常只起很小的作用; 只有在个别碰巧的场合才是合适的; 因此不能看作是指挥官可以随意进行的活动。
但是要通过部署战斗等这样的活动使敌人受骗; 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兵力; 而且活动的规模越大; 花费就越多。人们通常都不愿为此付出这种代价。因此; 所谓佯动在战略上收到预期效果的情况是很少的。事实上; 在较长时间内把大量兵力单纯用来装模作样是危险的; 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不发生作用; 而在决定性地点上这部分兵力却无法使用了。
指挥官能够经常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平凡的道理。因此他不喜欢狡猾灵活的把戏。单调而严肃的必然性经常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直接行动; 使他没有玩弄这种把戏的余地。总之; 在战略这个棋盘上; 是不存在诡诈和狡猾所不可缺少的灵活性的。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虽然诡诈在不妨害必要的感情力量( 然而往往是有妨害的)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统帅来说; 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诈更为必要; 更为有用。
但是; 战略支配的兵力越少; 就越需要使用诡诈。因此; 当兵力很弱; 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 一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 诡诈就成为最后手段了。人们越是在绝望的处境中; 就越想孤注一掷; 而诡诈也就越能助长他们的胆量。在丢掉一切其他打算; 不再考虑一切后果的情况下; 胆量和诡诈可以相互促进; 并使希望的微光集中于一点; 成为一道也许还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
第十一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 然后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因此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但这往往不是统而所能决定的) 以外;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除了为实现迫切的任务必须把兵力调开以外; 任何部队都不应该脱离主力。我们要严格遵守这一准则; 并把它看作是一种可靠的行动指南。至于什么是分割兵力的合理的理由; 我们将会逐步认识清楚的。同时; 我们也会看到; 上述准则并非在每一次战争中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于目的和手段不同; 它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些人只是糊里糊涂按照别人的习惯做法把兵力分割和分散了; 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这种现象听来好象难以置信; 但却重复过几百次了。
如果我们承认集中全部兵力是一个准则; 而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 只是有了充分的根据才是可行的; 那么; 我们不仅可以完全避免那种愚蠢的行动; 而且还可以杜绝某些分割兵力的错误理由。
第十二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概念在实际运用时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错觉; 所以有必要把某些概念阐述和明确一下; 为此; 我们再来作一次简短的分析。
战争是方向相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