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夫所不齿。因此当时修史得不到士人的支持。延至康熙年间,又出现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再一次牵延时日。
真正动手修史,是1679年以后的事。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这里,应当提一提我国史学史的一段公案。原来,明清之际,有一些明朝遗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视明史的研究。杰出思想家黄宗羲曾编《明文海》四百多卷,并著有《明史案》240卷;顾炎武也辑存有关明朝史料一两千卷。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社会名流,曾有意开博学鸿词科。黄、顾等人虽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为着保存明朝真实史迹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参与明史的编纂。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万斯同,便是当时被委派参加明史的编撰人之一。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事。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万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清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评论他:〃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上完成了。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裁的王鸿绪,把万氏的明史稿进行了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引起后来文坛的非议和责难,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王鸿绪实际上是掠夺了数十年来以万斯同等人为主力的几十个学者的劳动成果,属于剽窃行为。
到1723年至1739年,清政府又命张廷玉等人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
雍正皇帝觉得有了张廷玉的帮助,自己编修完了《圣祖仁皇帝实录》,《明史》也正在编修之中。一切似乎都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雍正皇帝终于觉得自己稍微安心点了。现在的问题在于,雍正皇帝应该如何报答张廷玉呢?
                  第71节:雍正王朝时期的张廷玉(1)
上一讲,我们为朋友们介绍到了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为了堵住后患,第一,下手干掉了自己讨厌的、也讨厌自己的诸位兄弟;第二,亲自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一书;第三,任用张廷玉先后编修了《圣祖仁皇帝实录》和《明史》。
但雍正皇帝也非常清醒地知道,如果自己的统治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那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可是谁都知道的。所以,雍正皇帝知道,只有自己的统治深得民心,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的统治得以巩固、得以长久。
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哟。
这个时候的张廷玉,想雍正皇帝之所想,急雍正皇帝之所急。这个时候的张廷玉,尽自己的所能,为雍正王朝的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个时期的张廷玉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呢?〃棚民〃问题。
1张廷玉解决〃棚民〃问题的建议
棚民指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山区或丘陵地带居住的外来农民。他们因生活所迫,到异地谋生,或开山种地,或开炉铸铁,或当雇工,因系搭棚而居,故称〃棚民〃。
说到〃棚民〃和〃棚民〃问题,话还要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说起。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人口死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每次战争之后,受到破坏而人口稀少的区域以及条件恶劣、僻远而尚未开发的山区遂成为贫民理想的好去处。社会的剧烈变动和经济的巨大差异是明末以来棚民出现的基本原因,而清初政府的大力提倡与优惠政策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中国古代的历代政府在其初期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和振兴经济,主要采取以鼓励垦荒、轻徭薄赋为核心的传统政策,地尽其力以养民。
正是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相对过剩的农民,扶老携幼离开原来的人口密集地区向边远省份和山区,甚至广阔的边疆地区流徙,形成移民大潮。这些省际移民的主体是贫苦流民,他们初到山区,由于生活贫困只得〃搭棚居住〃,故土著和文献多称之为〃棚民〃。他们主要集中在几省交界的广袤山区,如湘赣、赣鄂皖、闽浙赣、闽粤赣、川楚陕等边区。
大量〃棚民〃的出现引发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外地棚民与土著居民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棚民向土著租种山地,二者结成租佃关系。刚开始土著获得地租收入,乐于出租。随着棚民逐渐从劳动中获取丰厚的利润,他们由贫苦变得强大,甚至反客为主,土著不免愤愤不平;而且,在宗族组织发达的地方,棚民的行为还会破坏宗族的经济基础。前者以江西万载县为例。清初施闰章的《万载谣》说:〃土人拱手客种禾,杀牛沽酒醉且歌,满眼芜田奈尔何〃;又《麻棚谣》也说:〃主人不种甘宴处,客子聚族恣凭凌,主人胆落不敢语。嗟彼远人来乐土,此邦之人为谁苦?〃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土著的同情。后者以徽州为例。徽州山多田少,因此山林在族产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大部分山林是以族山的形态而存在,构成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徽州地区宗族制度高度发达,这种情况下,棚民一般难以租得到山场。但在棚民高价租金的诱惑下,山主不能不为其所动。黟县境内的大山,大多为各族祠产,安分守己的族人本来不想或不敢将公山出租,不过还是有〃无赖不肖之徒,妄图私利,勾串外来棚民,潜行立约,租与开垦〃。
而且,出租山场的族人从中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就会效仿。如休宁境内浯田岭、江田村等七村公家山场,其中程姓股份较多,〃自程姓族人召租棚民,以致各村纷纷附召〃。棚民凭借手中的货币租得山场进行经营,对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然,土著与棚民的矛盾在习俗观念、教育资源(如学额)等方面也有所反映,这些方面都有待专文讨论,此不展开。
另一方面,外地棚民威胁了地方治安,增加了社会的隐患。有地方绅士忧虑地说:〃棚民皆外来无籍之人,其平素本不可知,耐苦作,似甚贫;挟重资,又似甚富。郡本瘠土,郡民多逐什一于外,而棚民反远离乡井来此山中;且其年俱强壮,所盖棚屋多在山野旷僻之地,一棚之人不下数十,此又意外之虑,不能不思患预防也。〃当地绅士和地方官员都视棚民为不安定因素,其观点虽不无偏见,却也是事实。而这种情况在川陕楚三省边区就更为突出。地方官员说,棚民〃扶老携幼,盈千累万,择肥勒食,一餐石米,伊自号曰'吃大户'……其艺既精,其党亦固,小则拒捕抗官,大则揭竿谋逆〃。
赣西的棚民问题最早暴露出来,引起了清廷的关注。1648年,朱益吾率福建棚民响应金声桓的反清活动。1659年,郑成功起事,赣西棚民再次遥相呼应。1674年〃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军队占据长沙,棚民再三响应,至1678年乱事方才平息。而且,1723年万载县又发生了一次小动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1724年,张廷玉上书雍正皇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籍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
张廷玉此疏反映了浙江、江西的一些抢劫案与棚民有关,建议设法安辑棚民,把他们变为土著,编入保甲,由地方官严行管理,并促使棚民读书入学,以求得地方安宁。
雍正帝令有关官员议处。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初六,户部等衙门将两江总督查弼纳、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关于安置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棚民的办法向雍正帝汇报,主要内容是:照现行的保甲之列,按户将棚民编审入册,责成山主、地主、保长、甲长对所管棚民进行担保;情愿编入土著者,准其编入,与土著一体当差;编册之后,续到者不得容留,有愿回本籍者,准其回籍;棚民入籍20年以后,以愿参加文武生考试者允许参加,于额定人数之外酌量录取;凡棚民多至数百户或千户以上之地,添拨兵丁防守;棚民有窝匪奸盗等情,地方官及保甲长若失察、徇庇,则分别惩治。雍正帝批准了这一安置方法,并且取得了清政府满意的效果。雍正帝曾得意地说:〃在昔棚民,何有近日光景!〃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清政府特定江西棚民入学之例,以笼络人心。
                  第72节:雍正王朝时期的张廷玉(2)
〃棚民〃问题刚有个头,西北又出大事了,雍正皇帝还得需要张廷玉来解决。话还要从屡次叛乱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说起。
2屡次叛乱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明末清初,蒙古分化为三大部落:漠南、漠北和漠西。其中,漠南、漠北两大部落先后臣服并归顺于大清王朝,只有这漠西蒙古比较麻烦。
漠西蒙古长期以来游牧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由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其迁徙至伏尔加河流域后辉特部跻身于四部)、杜尔伯特四部所组成。其中以准噶尔势力最为强盛,自17世纪中叶巴图尔浑台吉统治时期,以伊犁为统治中心的准噶尔部就已经称雄西陲,成为漠西四部的盟长。
准噶尔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伊犁河流域。1671年,噶尔丹夺得该部统治权后,多次出兵兼并邻部,势力扩展至天山南北。清廷多次抚谕,仍不能制止。
1687年,噶尔丹凭恃沙俄支持,率劲骑3万东进攻漠北。1688年,使正在抗击沙俄的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土谢图汗等被迫率众迁往漠南。1690年,准噶尔军借口追击喀尔喀蒙古,挥戈南下,兵锋指向北京。1690年夏,康熙帝下令亲征,很快,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不甘兵败,图谋再举,清廷调兵备战。1696年,康熙帝统兵近9万人亲征,进行昭莫多之战,再次大败准噶尔军。1697年,噶尔丹败亡,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继汗位。
1717年,准噶尔军攻入拉萨,清廷遣军入藏,又击败准噶尔军,迫其撤出西藏。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继续图谋扩张,并藏匿在柴达木之战中败逃的叛乱首领罗卜藏丹津。清廷欲发兵征讨,噶尔丹策零施缓兵计,清廷暂停进兵。1731年,清军轻敌冒进,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1732年,清军发起光显寺之战,歼灭准噶尔军大部。1734年,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达瓦齐夺得汗位后,与阿睦尔撒纳互相攻伐。1754年,阿睦尔撒纳降清。1755年,清廷乘机发兵,直捣伊犁,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不久,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卫拉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众叛乱。1757年,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阿睦尔撒纳全军覆没,只身逃沙俄,同年病死。屡次叛乱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话就从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后雍正皇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谈起。
3张廷玉和军机处
1727年,雍正皇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1729年,雍正皇帝正式出兵准噶尔部。与此相配合,雍正皇帝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3人,以后逐渐增加到11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32人,满、汉各16人,各分两班值班。
军机处首辅满族大臣是康熙诸皇子中与雍正最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硕怡亲王允祥,而汉族首辅大臣是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元老重臣张廷玉,从这里可知军机处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遵奉谕旨,写成文字,并予转发。也就是说,军机处主要是做文字工作。西北两路用兵时,内直自朝至暮,雍正每天召见张廷玉多达十几次。由于雍正不分昼夜地召见,以至张廷玉要到晚上一二更以后才能回去休息。
                  第73节:雍正王朝时期的张廷玉(3)
这文书工作,由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来做,他自然就成了雍正皇帝的高级秘书了。乾隆时当过军机章京的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大臣实际上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这种地位和身份,张廷玉自然不能独树一帜,建立创新的大功业。因此,他的作用和政绩只能由参预机务和书写文字方面来体现。
根据历史记载,〃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这确实是张廷玉的〃大功业〃。
根据张廷玉的规划,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主要有以下十一个方面: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4确立并完善奏折制度
由张廷玉确立并完善的奏折制度,同样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并对清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