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人联想起明清之际的另一桩历史疑案:天地会(洪门)的起源之谜。
2天地会的起源之谜
由于真实影响过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一百多年以来,洪门(天地会)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但由于天地会本身留下的文字资料极少,关于它的创始人,就有郑成功说、殷洪盛说、朱洪英说、洪二和尚说等;发源地也先后有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山西等不同说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更为蹊跷的是:学者们对天地会的研究也彼此牵袢、互相对立,最后竟陷入一个越研究越复杂的沼泽泥潭。如著名史家罗尔纲就曾慨叹:〃天地会问题,循环论证,终至无解〃;整整一个清代,清廷对天地会的明察暗访一直没有断过,〃研究〃文字也汗牛充栋,但始终不得其要领……这确实是一段堪称离奇的历史。
在当代,经由金庸等演绎,神奇的天地会再度令华人世界倾倒、痴迷。金大侠演绎的天地会,蓝本出自一个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天地会会簿《西鲁故事》,大意为:清顺治末、康熙初,退守台湾的郑成功为团结将士抗清,效仿梁山结义,首开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随后又遣蔡德忠、马超兴、李式开、方大洪五人回大陆发展。五人拜福建莆田少林寺方丈智通为师,秘密发展会众。康熙纵火烧毁少林寺,蔡德忠等五人逃脱,辗转至襄阳万云山万云寺,投奔明亡后出家的万云龙。万云龙又结纳陈近南,在红花亭聚义,奉崇祯太子朱洪竹为王。后为清兵所败,万云龙死,陈近南遣众散于各省,自行开山立堂发展……
《西鲁故事》虽有文字依据,但早有专家指出:这份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天地会会簿,是后人附会记述,只能当成传说来看待;同样,福建莆田是否真实存在过一座南少林寺也一直遭人质疑。武侠娱乐自然等同不得历史,真实历史也不是区区武侠所能推动得了的。值得思索的是:一段历史逝去了,但它却持续不断地让人困惑,如此地让人着迷。这中间莫非有着什么关键人物和情节的缺失?
3方以智与天地会
方以智1652年北归后,师事南京高座寺的明末名僧觉浪道盛。
觉浪,福建莆城人,俗姓张。他曾用自己的声名保护过金陵城南免遭清兵劫掠,被尊为〃江南三宝〃。这可能是后世攀称福建莆城有座南少林的原因。
明末清初,觉浪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明遗民。在觉浪1659年离世后,这个遗民僧人团体转为以方以智为中心。这批人中,包括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和被称为〃岭南画僧〃的石濂大汕(下称大汕)。此外,在方以智晚年停留时间最久的庐山山中,有魏禧等人结庐读书讲学,称为〃易堂九子〃,九子中还有一位变姓易名的明朝宗室林时益(朱议霶)……
明遗民的〃出家〃,多是为躲避多尔衮损毁汉人尊严的剃发令,或者只是托身空门方便奔走四方联络豪杰。如经方以智引荐、师事过觉浪的大汕就曾与九子之一的曾灿一起到过安南(越南),试图搬取救兵;大汕行事豪迈、夸张,被安南国王封为国师,他一次就使1400余人受戒;在清初粤案30多年后的1705年,大汕忽然被捕押回江南原籍,〃死于路途〃。他的死因和死法和方以智都有些相近(王坚《岭南奇僧大汕和尚》)。
                  第15节:方家之谜(2)
方以智在寺院中还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从事一些隐秘活动进行联络和沟通。1656年,粤案中一同被逮的二儿子方中通游楚地而归,欣喜地向父亲汇报工作:〃楚国逢遗逸,人人感至今。云沾王父泽,聊慰老亲心〃。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明亡前曾任湖北巡抚,是曾与绰号〃曹操〃的农民军罗汝才一起八战八捷的明末名将。后仅因一次失利就被下狱,楚地和粤地多散落有方孔炤的军事旧部。在广西时,他们还曾想推举方以智出任军事;这样的〃身份〃和经历,纵使匿身寺庙,方以智也不得不倍加谨慎、小心。
就算方以智不去犯粤案,但远在千里之外的粤案未必就不会来找他。东南复社文人屈大均,广东番禺人,青年出家后又还俗。1653年他北游南京、北京、山海关等地,后被查出曾参与导引郑成功、张煌言部攻入长江,曾遭到通缉。1658年,为父守墓期满的方以智回到江西,他在建昌府周围四处走动,惹得议论纷起;还有他长达一年之久的武夷山之游也给后世留下谜团……
方家和广东、福建沿海的不解关系,让人推测方以智生前曾领导一个什么秘密团体,以为海上策应。这个团体在粤案后被他的继承者加以保存和延续。还有一个可兹证明方以智正是早期天地会领袖的实据是,清中期接连查获的会簿中留下著名的〃木立诗〃(《三六底》)。不但天地会会众中多有〃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来结义〃之类的歌诀流传,还有〃攻打木阳城〃的入会仪式,考古界在据信为天地会发源地的福建漳州碑亭上也发现有〃木立斗世清皆绝,万里和同再复兴〃的模糊碑文,多处提到〃木立〃。
这个〃木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解释有很多种。其中,足以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是清朝政府最为相信的:根据清档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二年(1787年),接连破获被俘天地会众对〃木立斗世知天下〃一句的解释为:〃木〃字指顺治十八年,〃立〃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指雍正十三年,〃世〃指乾隆三十二年……
当然,上述说法完全不能让我们信服。不过,这里要引起我们给予足够注意的应该是:晚年方以智变幻无常的名号中,正有一个〃木立〃。行无定名既是身历亡国之痛后枯寂幻灭心境的体现,也流露出他成就无名之真名的自信。〃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么隐语,当作正解,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宙人生,敢于逆立斗世!木立即是晚年方以智的化名,联想到重重云遮雾罩的天地会传说中在襄阳〃万云山万云寺为僧的万云龙〃,〃万云龙〃未必就不是〃方〃氏去点为万、入云成龙的另一〃马甲〃。
方以智英雄,方以智的弟弟也很英雄。
4方以智的弟弟方其义
方以智名气太大,方家名气大的人太多,这样就掩了方其义的光彩。史料记载方其义,多附于方以智后,一带而过。找他的痕迹,大体只能在他哥哥的年谱中或者其他同辈人的事迹文字里。方其义被作为附录一带而过,还因为他死得太早,以至于未能尽展其才华,成就其事业。否则,以方家当时的盛况,以方其义早年的修为和行径,他未必不能像乃兄一样,做出许多大事情来。
方其义,字直之。方以智弟也。生于1620年初,死于1649年,仅活了29周岁。虽是生在官宦富贵之家,但他短短的一生其实是尝尽凄苦的,概括而言,应是生而失怙,长而动荡,死而忧患。
他一岁多丧母,幸好二姑方维仪寡居娘家,又无儿女,便接过了抚育侄儿的重担。哥哥方以智长他将近10岁,他视之为师,方家弟兄就这么两个,手足情深不难想象。《桐城耆旧传》载方以智〃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奇。〃这样早慧的哥哥给小他10岁的弟弟当启蒙老师也确是绰绰有余。
和哥哥一样,他的名字也出自于《易经》。每个方以智的研究者都会提到他名字的出处:《易大传》第十一章〃耆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经学大家方大镇据此为其长孙命名方以智,字密之,真是巧合天成,高明之至。《易文言传》对〃坤〃卦第二爻的解释〃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我想方其义的名字恐也是方大镇取的,姓方名其义,字直之,对照《易》之传辞,同样也是奇巧之合,天衣无缝啊。
                  第16节:方家之谜(3)
幼年丧母的方其义,在姑母的恩养和兄长的教诲下成长,也是聪灵早慧,学有建树。在《方以智年谱·传略》里,说到他这唯一的弟弟,附有这样的释文:〃方其义,字直之,中丞孔炤仲子也。未入塾,能辨四声。属以对句,出人意表。长而笃嗜古学经济之书……其兄愚者,诗名倾当世。其义出,遂与齐名。又矫捷多力,挽强善射……其义博洽多艺,临池篆刻,击剑弹棋,无所不工。里人宝其书法。所著《时术堂集》十卷行世。〃可见方其义的才情智能和方以智不相上下。
惜乎生逢乱世,他求生于战火烽烟的夹缝中,虽有文才武略,又有何人来识?报国无门啊!他的郁闷可想而知。1634年桐城民变后,方家移居南京,其义年才15岁。跟在哥哥方以智和姐夫孙临后面,也是好武任侠,狎妓斗酒,名士做派。《桐城耆旧传·方密之传》后,关于方直之附录有这样的文字:〃好侠,工为诗,力能挽五百斤弓。尝客黄靖南侯所,较射连发皆中的,侯大惊。〃在同一本书《孙临传》中则附有这样的文字:〃尝偕方直之大雪中,挟妓游钟山下,戎服骤马过通衢;避不及者或至颠扑。〃
方以智于1640年进京为官,此后至1644年明亡国破,这四年间方其义在南京一定是情怀激烈,悲不能抑的。首先他的父亲方孔炤因战事失利被下在京城狱中,其次他的岳父张秉文战死在山东济南抗清前线,岳母同时也是他的大姑母方孟式投大明湖殉节。他独立支撑着一个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家,其痛必是难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痛心。接下来,天崩地坼,国破朝改,他们一家人分散逃亡,流离数年,才返回桐城家中,依老父隐居在白鹿山庄。可是,1646年,姐夫兼挚友孙临又战死福建莆城,姐姐方子耀和外甥孙中岳流落在外,哥哥方以智更是在秘密斗争中生死未卜,嫂子和最小的侄儿也不知漂泊在何方。可以想见此时的方其义心中之悲苦以及肩上之责任。
方其义虽因自身年幼和政局动荡未曾参加考试取得功名,但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遗民本质,而他也一直跟在哥哥方以智和姐夫孙临后面,参与了复社的许多活动,他的女儿就许给了复社名士陈名夏之子。他还有一个儿子方中发,在他死后,这个儿子也和方以智另外三个儿子一起,参与了方以智的许多秘密活动。国破家亡之际,方其义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死的死、逃的逃,而他却使不上一点儿力量,能不摧肝裂胆,壮怀激烈!
一个大家族随着国祚崩坼顷刻间也已分崩离析。昔日的荣华不再,从各地辗转逃回桐城的方家眷属陆续齐集到白鹿山庄隐居。方其义当然成了少庄主,点数人数,上有历经坎坷年逾六旬的老父方孔炤和二姑母方维仪,下有不知父母死活的侄儿方中德和方中通,还有自己的一双儿女。而此时中德、中通尚在幼年。同在幼年需要他照料的亲人还有张秉文的三个儿子张克倬、张克仔、张克佑。张秉文既是他姑父又是他岳父,而这三个年幼的孩子还是他的妻弟,父母殉难后,姐姐、姐夫肯定是他们的精神依靠也是经济依靠。还有那流落在外的大哥、大嫂和侄儿(方以智夫妻及幼子),还有那不知死活的大姐和外甥(孙临妻、子)……还有钱澄之、吴道凝、方尔止等许多家族亲属、桐城学子、复社朋友都还逃亡在外,生死不知…… 
这些责任和苦难压在他的肩头、心上,怎不叫他忧心如焚,痛楚难当?更别说遍地狼烟,清兵和农民军以及残存抵抗的明朝旧部仍在各地燃烧着战火,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发令又是多么让人感到苟活的凄凉以及偷生的耻辱!我不知道忧愤之中死于顺治六年的方其义,隐藏在小龙山下的白鹿山庄有没有躲开剃发令。我想,如果方其义没有英年早逝,而是活到了方以智从粤西归来。那么方其义一定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兄弟联手,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做学问,我想方其义都将是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惜乎英雄末路,天不假年。
我们的问题在于,明清之际的何家、张家和方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英的父亲、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第17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1)
前面,我们给朋友们介绍了张家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
1张秉文的抗清阵亡VS张秉彝的毅然降清
其实,在上一讲的结尾处,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同样的张家子孙,张秉文的三弟张秉彝怎么就降清了呢?更有甚者,张秉彝的儿子张英怎么就居然成为了这大清王朝首屈一指的宰相了呢?
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我们在开始正式讲授张英的崛起之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讲下去了,您想啊,我所讲述的人物,连正义与邪恶都不能够区分的话,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到底是要宣传什么样的道德伦理观念啊?
这里,我们很多的朋友必然要问上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明末清初各色人物的各种行为?简单点说,我们以张家为例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秉文的抗清阵亡?又应该如何评价张秉彝的毅然降清?
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是一样的:在明末清初那个独特的时代,我们应该向张秉文学习,坚决抗清到底!只要背叛了这个宗旨,那么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汉奸〃或者是历朝历代史书中通常写的〃贰臣〃。
这里,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理解〃汉奸〃和〃贰臣〃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词汇。因为不讲这些,我们就没有办法正式开讲张英。
2汉奸VS贰臣
〃汉奸〃一词的由来,据1903年章士钊先生写的《汉奸辨》上说,〃中国汉初,始防边患,北鄙诸胡日渐构兵。由是汉人之名,汉奸之号创焉。〃可见于汉时乃指媚胡之人。后来,〃汉奸〃一词发生了变化,开始明确指向为汉族的败类,据1903年章士钊先生写的《汉奸辨》上说,〃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再后来,汉奸特指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