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责-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围。    
第三十九集《最后的坚持》    
1944年12月初,从越南北上的日军和23军在绥渌会师,日军的'一号作战'到此'任务'达成。    
“中国的领土,沿着南北纵贯干道被切成了两半。。。。。。但我军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竟然连失数十城的事实,则不禁令人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根据统计,民国33年初,中国陆军部队应为320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总数约在650万人左右。但事实上,这些部队多只是个番号而已。至于实际员额够不够4百万?谁都没有把握。”    
“更遭的是由于连年征战,伤亡太大,新兵体质已大不如前。根据何应钦民国32年的报告,当年征来的兵,10个人当中只有3个够得上最基本的健康标准。后来就把这3个送到远征军去,而把其余的留在国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们是用什么兵来打仗了。”    
这是1944年5月20—26日,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何应钦说:    
“自上年九月起,至本年三月底止,远征军已补充六万零四百三十二名,驻印军二万五千零一十四名。其他一般部队缺额补充,自上年七月起至本年三月底止,调拨补充团及壮丁,补充人数共计一、三三七、三八零名。”    
这就是说征兵总数为133万7千多人,其中远征军、驻印军补充兵员为8万5千余人,即远征军、驻印军补充兵员人数是征兵总数的百分之六点三(6。3%),而不是《一寸》中所说的30%。《一寸》公然篡改历史文献,在此又说了假话。    
那么,这一期间国军的战损数是多少呢?何应钦说:    
“自三十二年八月起,至三十三年四月底止;共计官兵负伤者四七、三八八人,阵亡者三二、四四八人。”    
也就是说,伤亡79826人。伤亡不足8万,补充133。7万,还说兵员不足?    
由于连年征战,兵员的合格率确实不高。何应钦在报告中说:合格率为33。7%。这就是说合格的兵员中有4/5补充到国内战场上,也就是36万人,是伤亡人数的4倍以上。还能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们是用什么兵来打仗了。”吗?    
何应钦在1944年4月五届十二中全会军事报告中说:    
“自抗战起至三十三年四月底止,。。。合计伤亡失踪总数二、七六二、七九九员名。”    
在1945年5月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军事报告中又说: “总计自抗战迄今,共征募壮丁一三、五五八、四九三名,。。。”    
这就是说:从1937年7月至1944年4月,国军伤亡276万余名。从1937年7月至1945年5月,征募壮丁1355万余名。考虑到1945年的兵员总额比1937年多200多万人,这里面有800多万人上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全死在征兵的路上?    
“滇西、缅北之战,从表面上看,是一连串光荣的胜利。但此一'光荣',是在我国对日作战最艰苦的时刻,投入了全部外援和最菁华的人力去堆砌起来的。我们看不出此一'光荣',在此时此刻对整个中国战场的意义何在?”    
是真的看不出滇缅战场的胜利对整个中国战场的意义吗?为了抹杀史迪威的功绩,又在这儿胡说八道了。    
滇缅战场的胜利意义在于重新打通这条国际运输线。前面我们已经看到驼峰空运代价太高,飞行员的损耗也太多。中国战区大反攻所需的战略物资仅靠驼峰空运是不行的。输送到中国的每五桶汽油,就有三桶消耗在飞航中;大战之前,燃油不足,机械化部队就无法作战。况且,大量的重装备难以空运。要迅速地将中国军队的装备美械化,为大反攻准备作战物资,必须打通滇缅公路。这是稍据常识的人都能理解的。    
若没有滇缅公路,雪峰山战役的那些美式重装备从何而来?那些整天在日军头上转的飞机的汽油又重何而来?这叫着:搁下筷子骂娘。    
罗斯福9月18日给蒋介石的电文:    
“阁下应立刻补充怒江方面之部队,并饬其加紧推进,同时,必须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以全权,指挥中国全部军队,此步骤之实现,将更增美国援华的决心。。。该一援华计划如再延搁或犹豫,便将完全消失。。。”    
“回想抗战以来,我们千辛万苦所期盼的盟邦支援,撑到现在只落到了这么一句话,不禁令人唏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罗斯福要来这样一份电报,全力支持与蒋闹僵了的史迪威呢?    
在《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中有一段话,也许可以作为旁注:    
我在1942年第一次会见史迪威之日,也正是他在寻找原因之时,他开始领悟到这是可怕的命中注定。他的最大职责是要把中国军队训练成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使中国军队成为一支真正的作战力量。其后,他的战略职责便是:用这支现代化的军队去切断日本军队占领的缅甸防线,从而打破对中国的封锁;到最后,再组建—支更为强大的中国军队,加入太平洋联盟,实施对日本的总体反攻。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传教士、顾问、教师等西方人一直想改造这个中央王国,但充其量只是对它有点干扰而已,而史迪威则不过是这个长队列里的最后一名队员。在史迪威第一次同我见面时,他开始领悟到的就是全部战争的最高水准是受制于政治的,在中国,没有政治的变革便不会出现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个使命是单纯的,但却又是盘根错节的,最明显的,莫过于缺乏有效的政治。但事情尚不止于此——史迪威是如何被错误地引进到这种政治里,才是他倒霉的关键。如果中国士兵不能打仗,他要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将军们偷士兵的薪饷,士兵们吃不饱肚子;士兵们有病,士兵们营养不良,要使他们再进入临战状态,那就意味着要揭发出:是谁偷了他们的薪饷,为什么不能撤换或枪毙那些不称职的将军?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能在危急关头使用共产党的部队?归根到底,两党都是抗日的嘛。为什么蒋介石不让他最精锐的20万部队去抗日而用来封锁中国共产党?这一切究竞是为什么?史迪威对此冥想了两年半的时间,依然对这些“为什么”不得其解。最终,问题总是出于政府。一支军队是一个社会及其信仰的外在表现,每支军队都在反映出派它出去打仗的那个政府的面貌,年复一年,渐渐使史迪威看明白了。中国那个得到美国承认的政府并没有发挥政府的职能。作为一个美国人;史迪威得出一个令人畏惧的结论:如果要使中国政府变得对美国有用的话,就必须更换,——即使不能这样,它的国家首领也必须靠边站。    
我现在清楚,我那时转向史迪威方面反对陈纳德,根本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史迪威的压力。那时候,我开始相信中国政府已完全丧失了统治能力。中国不仅是个供我们试验武器的发射台。它是一个实在的国家。它的本身和内部是辽阔的,神秘的,残酷的,在我们使用它的领土作为消灭日本的发射台的同时,同它的正在变化中的人民交朋友的目的是必要的。经过事后漫长的顿悟,我现在才算看清了史迪威的用心。他企图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去处理一件使命,一件不是身穿军服的将军们所能完成的使命。    
是河南的大灾荒才使我从赞同陈纳德的立场上转变,转而赞成史迪威的意见。甚至就在那时,它就使我知道史迪威的使命是多么无望,他将见到他怎样的下场,然而灾荒直接给我的教育还远不止这些。它教我懂得了混乱和秩序,生存和死亡,在我心灵的烙印中,最深刻的莫过于河南的灾荒,直到今天仍栩栩如生。    
“蒋主席此时此地面临着,国家生存与民族尊严之间的痛苦抉择。9月24日蒋主席约见赫尔利,表明了他的基本态度:”    
“一、决不能变更三民主义民主政治,坐看共产党赤化中国。”    
“二、凡属损害中国主权之事决不容许。”    
“三、两国合作必需互尊人格,互守信义,在友好的空气中进行,不容含有丝毫强制,或出以强迫之手段。”    
很好!从蒋介石的这份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冲突结症究竟在什么地方!就在他的第一句,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决不能变更三民主义民主政治,坐看共产党赤化中国。”这就证明了许多美英记者所言非虚,而《一寸》对这个事情的说法全部都是谎言。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史迪威只是一个军人,执行的是按美国利益作出的决策。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中国最多的是人,应该让中国人使劲的打日本,以减少美国士兵的伤亡。所以史迪威要奖勤罚懒,要把美国军械发到最能打日本人的军队手里。在他看来,将美国军械发给那些不能打日本的军队是浪费美国人的钱。    
而蒋总统的想法是:让盟军替他打败日本人,然后,再用美国的军械消灭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来,两人的战略目标就完全没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才有那样激烈的冲突,所以才有五角大楼、罗斯福支持史迪威的举动。但是,史迪威不是政治家,而罗斯福是政治家。罗斯福考虑到了战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因而只好牺牲史迪威。    
“赫尔利听过这番话,终夜不能成寐,天不亮就给罗斯福发出了电文。。。”    
需要注意的是,赫尔利给罗斯福的电文是在10月13日发的,这是在10月3日,美军参谋部降低了中国战区的作用后发出的。这时军事考虑已不重要了,它让位于政治考虑。而蒋介石对赫尔利讲这番话是9月24日,《一寸》中所谓“赫尔利夜不能寐”完全是鬼话,如果真的夜不能寐,为何要拖19天才给罗斯福复电?    
同样对于这件事情,石岛纪之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第139页写道:    
但是,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美国军作出了进一步降低对日作战中中国作战的地位的决定。也就是说10月3日,美国综合参谋本部放弃了预想将要作出很大牺牲的台湾、厦门作战,决定了攻克吕宋岛战略以及绕过台湾向硫黄岛和冲绳前进的路线。结果,被指定支援太平洋战争的中国战场对于美国的作用,进一步下降。因此,美国政府得以优先考虑政治判断而后考虑军事判断。    
美军为何改变作战路线?显然国军的战斗能力已经被看成一文不值,美军只好自己干了。    
1944年12月2号日本军攻陷独山,重庆震动。日军入独山如入无人之境。29军孙元良带900多人在那拼死打了一仗。没有几天,收复独山。    
“。。。独有一座孤零零的纪念碑(独山抗日纪念碑),在黄昏里矗立着。过路人当不会知道,这里正是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扭转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也是迎向21世纪的001号里程碑”    
2000多日军,作战保障完全没有,却敢孤军深入296公里。说“日军入独山如入无人之境”,这句话好听吗?    
既然29军孙元良带900多人先期赶到,其主力部队应在第2天也能赶到。不能全歼该敌,让其退走。就能功勋卓著吗?    
把独山抗日纪念碑说成是“中国人扭转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也是迎向21世纪的001号里程碑”,实在是太过誉了。因为直到第二年8月15日之前,国军也没有发动战略反攻。独山之战只是一个防御战,其后的雪峰山战役也是一个成功的防御战。若论第一个胜利的防御战,则是第一次长沙战役。第一个全歼日军的战斗,则是平型关之战。第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应属台儿庄。独山之战是哪个第一都没捞上,就连最后一次也没捞上。    
把独山之战说成迎向21世纪的001号里程碑,实在是句笑话。    
对于那段扑朔迷离的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日本人又是如何看的呢?    
石岛纪之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写道:    
P127    
对此中国战场最高司令官蒋介石的参谋长并兼在华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坚持夺回缅甸公路,并依靠由此而得到加强的中国陆军,来反击日本军。这本是美国陆军的构想,史迪威想实施这一计划,他为了在中国保持空军活动,认为“第一重要措施是拥有能够占领并保持航空基地的陆军”。史迪威的想法,引起了不愿意将国民政府军投入战场的蒋介石的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从1942年中期开始逐渐恶化。    
北缅甸的反攻作战,是中国军第一次从正面进攻日本军并取得胜利的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中国土兵具有“我们也能够打败日本兵”的信心,史迪成亲自向世界证明了他的信念“如果得到适当的指导,中国土兵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军队匹敌。”    
P129    
所谓打通南北大陆交通线作战是指打通平汉线(北平至汉口)、粤汉线(武昌至广州)、湘桂线(衡阳至柳州)等各铁路——贯穿中国南北大陆的战役。日本军发动作战的目的,是歼灭中国西南部的空军基地,挫败美国空军空袭日本本上的企图;依靠打通中国南北的铁路,确保与南洋方面的陆上交通;挫败中国军的抗战意志这三点。日本军为了这次作战,动员了日中战争开始以来的最大兵力,即15个师团,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