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作者:陈辉亭-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作 者:陈辉亭 著
出 版 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8…1
版 次:1
页 数:586
字 数:658000
印刷时间:2008…8…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 :9787503321375
包 装:平装
目录
序言
关于本书的命名
1 到1958年,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
2 聂荣臻率团赴苏,中国地空导弹兵应运而生
3 尴尬的情书
4 苦训
5 粗心的苏联军工让“地对空”打成“地对地”
6 首都城郊 环形部署,手拉手把北京围起来
7 国庆十周年大典后,西北风刮过来了
8 一举击落RB…57D,首创世界之最
9 捉“飞贼”,原来只有一个飞行员
10 刘亚楼说:“用敌人来动员比我们还有说服力!”
11 阵地上帅星闪耀
12 庆功喜筵举杯问盏
13 晴天霹雳:“新枪”换“旧枪”
14 苏联人不干了。军事训练“瓜菜代”
15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16 U…2
17 混血的“黑猫中队”
18 U…2勒马调转航向直指中国大西北
19 地空导弹军列闻警出征
20 火城长沙大海捞针
21 轰炸机钓饵
22 “前置法,导弹三发,39公里发射!”
23 周恩来总理电话打到阵地上
24 全世界都在猜谜
25 几天里三次见到毛主席
26 一石激起千层浪
27 原子弹
28 耐人寻味“*”
29 开天线距离与杀伤区
30 8秒硬功
31 到哪里去张网
32 好事多磨
33 三个导弹营没逮住一个U…2
34 逃脱的飞行员是个至今未解的谜
35 战前磨箭
36 刘亚楼调兵遣将
37 扒军列的妇女和丢五好的战士
38 导弹车冒险夜过木桥
39 火速建阵地
40 夜抢战机——与U一2争夺“摩天岭”
41 一箭报三仇
42 陨落的“战斗英雄”
43 刘亚楼和许世友都开祝捷会
44 预警装置现原形
45 无法归根的叶常棣
46 真正的空军战斗英雄在大陆
47 大青山下先遣组蒙冤
48 “中央石油勘探队”
49 漳州设伏,神鬼不觉来了支导弹部队
50 准备着——谁先来。先打谁
51 送死的人
52 英雄营
53 被RF…101打断的座谈会
54 毛泽东建国后接见一支完整的战斗部队绝无仅有
55 老大哥部队在中越边境的失利
56 保卫原子弹紧急出动
57 成钧痛惜走错棋
58 新干扰——第13系统
59 如坐针毡的检讨会
60 一营猛药吃了一百零七天
61 苦尽甘来
62 雪野里主动找上门的“国军英雄”
63 彻底拆穿“13系统”,二营卸了包袱
64 一包岔守株待兔
65 转战青藏护氢弹
66 六发导弹打了个窝囊仗
67 电子对抗,一波三折
68 十四营海岸高空电子战
69 月圆时分,屡与战机失之交臂的营长怅然望着部队南下
70 最多的作战对象,最复杂的敌情,最难搞的训练
71 误我为敌——惊心动魄的插曲
72 南疆机动阵外趣事
73 英雄营的最后一战
74 “天窗”关闭后的凯旋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序
陈辉亭同志写的《飞鸣镝》一书出版了,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也了却了当年参加这一战斗活动的许多老同志的心愿。
20世纪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美蒋勾结达成协议,由美国提供飞机,台湾蒋介石集团提供飞行员和基地,使用高空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获取中国的战略情报,尤其是中国的核武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生产和试验情报。
美蒋的这项高度机密的军事行动,原则上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台湾的蒋介石直接负责,具体办事机构:美国是中央情报局,台湾是空总情报署。
这是新中国与美国用高科技制造、装备起来的高空侦察机,在高空领域里的一次对撞和较量。
为了打击敌人的高空侦察,我地空导弹二营和老大哥一营及先后组建的地空导弹营一起,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央军委、总部和共和国元帅们的亲切关怀和亲自组织指挥下,给予敌人以重创。先后击落美制蒋帮各型高空侦察机九架,仅二营一个营就先后击落敌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U-2型高空侦察机三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全营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一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一次,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的称号,全营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年在地空导弹部队战斗工作过的干部战士,是党和人民的一群优秀的男儿。十年间,他们上不告父母,中不告妻子,下不告儿女;隐姓埋名,蹲山沟,走戈壁,住帐篷;酷暑五下江南,严冬六进西北。他们有父母不能尽孝,有妻子不能团聚,有儿女不能施教,舍弃一切个人问题,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一心一意打击敌人,保卫国家领空的安全,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直至停止了对中国大陆的侦察。
《飞鸣镝》一书的出版告诉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一群优秀的军人,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以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防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陈辉亭同志写这本书,我认为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二营机动作战过程中的一切战斗活动。二营刚组建时他任作战训练参谋,后来又下放当过指挥连连长,任过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一直到机动作战结束后,才离开了二营,到师里去任师参谋长、师长。他对二营的情况,知根知底,知梢知末。后到空军任副参谋长,又接触并阅读了当年空军在组织地空导弹部队机动作战时的大量档案资料和被俘虏的飞行员的供词。
书中描述的一切战斗活动的重大事件,翔实可靠,记述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都是真人、真姓、真名,个别没有出现名字的也都是确有其人。
吧在此之前,对这段历史,也曾有人做过片断的披露,但因为他们未身临其境,缺乏战斗和生活实践,对兵器性能也不甚熟悉,写的书中有许多错误及失实之处。如有的文章把萨姆-2地空导弹兵器的性能说得过于神化了,认为敌机来了,只要一按发射按钮,就把飞机打下来了;还有许多事情是张冠李戴,给人以许多误解。
这本书,是陈辉亭同志在年近70岁的时候,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独自执笔,多次修改完成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完整准确地展示历史本来面目、记述地空导弹部队十年征战并在战斗中成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二营第一任营长
空军战斗英雄
2004年3月16日
关于本书的命名
“飞鸣镝”是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句词。《飞鸣镝》书名题字体使用的是毛泽东主席那飘逸流畅、苍劲有力的亲笔手迹。鸣镝,是古代一种能发出响声的箭。
《飞鸣镝》一书,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整个60年代,我军刚刚诞生的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南征北战,英勇顽强地捍卫祖国领空安全的故事。
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问世三年前,这支部队已经连续几次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战果,这些战果无疑进入了诗人的视野——
1959年10月7日,国庆十周年大典刚庆祝完,保卫北京空中安全的地空导弹第二营,发射三发导弹,击落了蒋介石集团企图入窜北京侦察骚扰的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战报报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那里,他们听了这个由中国军人开创的、世界上首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先例的消息,非常高兴。以朱德元帅为首的六位元帅和多位大将、上将,前往飞机残骸坠落的现场视察,到二营的阵地上看望了全体官兵,参观了地空导弹兵器。
1962年9月9日,我赴江西南昌机动作战的地空导弹第二营,又击落了美国号称天下无敌的美制蒋帮U-2型高空侦察机,再次轰动了全国、也轰动了全世界。战后,地空导弹二营的营长岳振华回到北京,由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上将带领,前往中南海向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汇报。毛泽东主席听了汇报后,异常兴奋。他问岳振华,你的导弹响声大吗?岳振华说:响声大,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像打雷一般。毛主席又对岳振华说:你们打得好!从此,地空导弹和二营就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国际局势波云诡谲,起伏动荡,多数西方国家和昔日的“老大哥”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意有增无减,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亦高举“反帝反修”的旗帜,斗争气氛殊为紧张。
1963年年初,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词,送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欣然随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中上半阕的最后一句是“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年来,这句诗的权威解释是革命的力量,像带响的箭一样,射向敌人的营垒。简直像是在回应领袖的激情——这一年的11月1日,我地空导弹二营又在江西上饶打下了第二架入窜大陆上空侦察的U-2型高空侦察机,引来的又是一阵举国欢腾。一个月后,《毛主席诗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收入书中。
作为1959年10月初进入北京通县机场、历次战斗全过程的亲历者和战斗员,“飞鸣镝”所创造的氛围和意境多少年来一直包围、震撼着我,使我欲罢不能。
故此书以“飞鸣镝”命名。
在回忆写作中,我一直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对当年力主引进萨姆-2型①先进的地空导弹兵器的军队元帅和高级将领们表示由衷的敬佩。正是他们,以战略家的眼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引进了这种兵器,组建了中国自己的地空导弹部队,才在中国的大地上、蓝天里演出了一幕幕前无古人、威武雄壮的活剧,保卫了中国大陆领空的安全,保卫了我核武器的顺利研制生产,壮大了我国威军威。
试想一下,在当时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苏关系随时都有可能破裂的情况下,稍一犹豫或抓得不紧,错过或拖上一两年的时间,就丧失了引进的时机。如果中国当时没有这几个宝贵的地空导弹营对入侵高空侦察机进行追杀,中国的高空领域就会成为敌机肆无忌惮的侦察乐园。中国大陆高空的“天窗”就会敞开着让敌人任意窥探,中国核武器的研制生产之一举一动都会被敌人严密监视,且随时可能遭受“外科手术”式的摧毁和破坏,中国的防空导弹的研制生产也不知要推后多少年。由此看出,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故事的群体是以“英雄营”为主体的地空导弹部队。任何人物和群体,他们的外在表现,都是受其独特的内心世界所支配的。在和平年代,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在各方面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一切在常人看来不易克服的困难,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有信仰的群体——他们信奉的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张思德的一心一意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是白求恩大夫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境界,是愚公移山的锲而不舍的革命韧劲,是人人都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
他们的这种信奉,这种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全营攥成了一个拳头。这个铁拳最终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一直到停止了其对中国大陆的侦察,捍卫了祖国天空的安宁。
这支部队也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壮大,百炼成钢,成为一支政治思想、战斗作风、指挥操作和战斗保障四过硬的“英雄部队”,产生了营长岳振华这样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和一大批模范人物。
我在写这本书时,严格遵守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当年部队是怎么活动的,仗是怎么打的,就怎么写。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依据,力求用当时的文字语言,把故事写得真实可靠,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奉献给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奉献给现在和未来从事保卫祖国领空的同志们!
1 到1958年,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世界上形成了两大阵营的格局。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亚洲,中国自然就成了极度紧张甚至是恐惧不安的美国的主要对手。为此,获取中国大陆的战略情报,就成为美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对中国大陆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逃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来完成的。起初是依靠溃退时在大陆潜伏下来的特工人员来搜集情报。但经过新中国镇压反革命和肃清反革命运动的一系列打击,这些地下特工组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随着中国大陆政权的日益巩固,依靠地下特工来获取情报,尤其是获取重要的战略情报越来越困难,于是加强对中国大陆的空中侦察就越来越被美国和蒋介石集团重视。
50年代初期,蒋介石集团主要是使用美制的B-24、B-25、B-26、C-46等型飞机,进行空袭骚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接济潜伏在大陆的特工人员和残余势力搞破坏活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美国渴望得到中国大陆上的战略情报,而台湾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