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路大军,全线溃败。当时有一位随军出征的官员写了一首《西征诗》,记录了灵州城下的惨状:

    青岗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宋夏双方战事的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五路大兵,出兵时约定到灵州会合,四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境内,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下场——惨败。唯李宪这一路没有到灵州,因此,他的损失最少。

    灵武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赵顼正要就寝,惊得他从床上爬起来,急得挠脑抓腮,绕床疾走,整夜都不曾入睡,从此便染上了疾病。

    事后他对左右说:“朕遣兵西征的时候,孙固力谏不可,朕以为他是迂阔,不肯听他。太后也说高遵裕不可使领兵、任攻取,朕也不听,如今果然遭此大败,悔之晚矣!”

    按罪论罚:高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刘昌祚、王中正都受到降职处罚。唯独李宪不加罪。

    孙固认为,各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唯李宪没有到,依军法论处,李宪当斩,现在不但不杀他,竟然连处分都不给,不合理。

    赵顼便降诏责问李宪,自要他说明擅自退兵的原因。

    李宪上表申辩,称因为粮草运输没有跟上,部队没有粮食吃,只好退兵。并说他正在筹办粮饷器械,图谋再举。

    李宪的狡辩,迷惑了赵顼。过了两天,李宪再上进攻西夏的策略,赵顼授他为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兼知兰州,并命李浩为副。

    吕公著再上书谏阻,赵顼仍然不从,吕公著托说自己有病,请求辞职,赵顼命他为定州知州。

    此时官制改革已经确定,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仆射,参知政事为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

    赵顼命王珪为尚书左仆射,蔡确为尚书右仆射,章惇为门下侍郎,张璪为中书侍郎,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102节:再败永乐城

    3。再败永乐城

    灵州之战虽然失败了,赵顼并没有放弃消灭西夏的愿望,李宪很会揣摩赵顼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开疆拓土的决心并没有变,于是就投其所好,提议再伐西夏。赵顼正在犹豫之际,种谔又向朝廷奏报,建议在横山筑城寨,取高屋建瓴之势以俯瞰夏境,并主张从银州进兵征讨西夏。

    这个建议是延州知州沈括提出的,种谔因为西征吃了败仗,想有一个建功的机会,便把沈括的建议上奏朝廷。

    赵顼非常重视种谔的意见,立即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李舜举到鄜延去落实筑城之事。

    王安礼认为徐禧志大才疏,不可大用,奏请赵顼改派他人,赵顼不听。

    李舜举领旨后去见宰相王珪,对王珪说:“古称四郊多垒,这是卿大夫的耻辱!相公当国,怎么能把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内臣呢?我们这些内臣,只能做些打扫卫生的后勤工作,怎么可以做将帅的重任呢?”

    李舜举的态度很明确,打锣卖糖,各做各行,他和徐禧都是宦官,只能做一些侍候皇上的事,领兵打仗是将帅们的事,不应该让他们来做。他的话,说出了宋朝的一个普遍问题,能带兵打仗的将帅靠边站,不会打仗的却去领军杀敌。

    王珪心里有愧,笑着说:“你也不要太谦虚了,老朽与你同殿为臣,不会领兵打仗,不能到边廷建功立业,正要借重你绥靖边疆,使朝廷无忧,我才好做太平宰相。你和徐禧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该出将入相,为朝廷出力,怎能说不能为帅呢?”

    李舜举知道再说也无用,叹了口气,只好退出。

    徐禧和李舜举到达鄜延,徐禧察看了地形后,不赞成筑城横山,要将建城地址选在永乐。

    种谔认为,横山控扼险要,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州、灵州,进可以直捣西夏巢穴,退可以自守,是筑城的最佳地点。征伐西夏,要从银州进军。

    徐禧则认为,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的交汇地,但旧城东南面已被河水淹没,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地势险要,应筑城于永乐。

    种谔则说,永乐距银州只有二十五里,是银州的冲要,在此地筑城,西夏定要力争,筑城不能有所益于国家,反惹起西夏的战争,这是失策。

    徐禧则认为,筑城于西夏必争之地,要让西夏感到恐惧,这才能显上国的威风,如果怕他来争,还能坐镇边疆吗?

    两人为筑城地点相持不下,只好上奏朝廷。

    赵顼不明底细,竟然采纳了徐禧的建议,舍横山而筑城永乐,并诏命徐禧带领诸将前去兴筑,命沈括为援应,陕西转运判官李稷负责粮饷供应。

    徐禧奉诏后,因与种谔意见不合,奏请留种谔守延州,自己亲自率众将前往永乐筑城。只用了十四天时间便筑成。

    赵顼大喜,赐新城名银川寨。

    银川寨距离银州二十五里,地当银州要冲,为夏人必争之地。徐禧等去后不到十天,西夏便遣铁骑二千,来攻银川寨。

    曲珍派人飞报徐禧。徐禧命沈括留守米脂,自己与李舜举、李稷等驰援银川寨。

    徐禧率援兵刚到银川寨,西夏已调集全国三十万大兵来攻,显然,西夏对于银川寨是志在必得,这个结果,正是种谔担心的事情。

    大将高永能见夏军蜂拥而来,建议乘夏军立脚未稳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禧呵斥道:“王师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阵,便施攻击呢?”意思是他要与夏军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徐禧错过了一次打击夏军的良机。曲珍见漫山遍野都是夏兵,将士们面有惧色,建议撤军回城,以图良策,遭到徐禧一顿呵斥,只得列阵河边。

    西夏军铁骑先行渡河。

    曲珍见状,急忙说:“这个是铁鹞子军!乘他半渡之时发起攻击,定可得胜,若等他渡过河,占据有利地形,横冲直撞,将会势不可挡!”

    徐禧却说:“我正要他渡过河来,若半渡便去击他,不能消灭他们,反而会使他们乘机逃脱,岂不是要留下后患?”

    徐禧不懂兵法,又一次丧失了击敌的良机。在他的眼里,似乎夏军就是来送死的,宋军已经稳操胜券。

    曲珍见徐禧根本就不会打仗,忍不住长叹道:“大势去矣!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啊!”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西夏铁鹞子军见宋军并不出击,迅速抢过河,过河后也不列阵,直接向宋军冲杀过来,锐不可当,紧随其后的大批夏军纷纷过河,一齐杀奔宋军。曲珍部众不能抵挡,立即溃败而逃。

    徐禧见势头不好,早拨转马头,一溜烟逃进城中。曲珍带着败兵退入城中。

    西夏三十万大军将银川寨围得水泄不通,并切断了水源。徐禧束手无策,只能靠曲珍的部队与夏军浴血奋战,勉强守住城池。城中没水,士兵们到处挖井,很多士兵活活地渴死。

    李宪与沈括虽然引兵来救,都被西夏军所阻。种谔怨恨徐禧,按兵不动。银川寨的将士,几乎成了瓮中之鳖,釜底游鱼。

    银川寨里的将士因饥渴,几乎失去了战斗力。半夜时分,突然又天降大雨,城中一片混乱。西夏军乘势攻破银川寨。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103节:破灭的梦想

    徐禧、李舜举、李稷等死于乱军中,唯曲珍丢盔弃甲,在乱军中逃脱。

    永乐城一战,宋军阵亡将士二十余万。西夏兵追到米脂,沈括闭门死守,西夏兵攻打数天不下,撤兵退走。

    自熙宁年以来,赵顼数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盘仅葭芦、吴堡、义合、米脂、浮图、塞门六城,阵亡将士数十万,耗用钱谷银绢不计其数。永乐一役,败得更惨。

    沈括因此而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曲珍降职为皇城使。

    永乐城之战,彻底击溃了赵顼平夏的信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西征,在军事上,宋朝也由攻势转为守势。

    宋朝不再西征,西夏人并不甘心,仍然在宋夏边境东侵西扰,并致书泾原总管刘昌祚,责问宋军侵略西夏。刘昌祚将西夏的书信转呈朝廷。

    赵顼无话可说,只得令刘昌祚答应来使,同意与西夏通好。

    西夏遣使来朝,上表“乞还侵地,仍效忠勤”。

    赵顼下诏,说宋不会对夏用兵,也希望西夏遵守盟约,但只字不提西夏要求归还被宋夺取的土地。

    西夏使臣走了之后,赵顼下令陕西、河东经略司,所有收复的城寨,巡逻兵不得超出二三里的范围,对西夏的赏赐,仍按以前的数额拨付。

    夏主再次上书,要求宋廷归还失地,赵顼仍然不答应,夏主便心存二心,伺机报复。

    刘挚劾奏李宪,说永城之败是因李宪贪功所致,应受到惩罚,李宪被贬为熙河安抚经略都总管。

    元丰七年(1084年),夏主李秉常率兵八十万,围攻兰州,连续攻打十昼夜,李宪竭力御守,保得城池不失,李秉常因粮饷已尽,不能继续攻打,引兵退去;不久,又攻打延州德顺军、定西城及熙河诸寨,都没有得逞;转围定州,也被宋军击退。李秉常四出无功,只好收兵,宋夏暂时停止战争,依然通好。

    4。破灭的梦想

    十二月,司马光历经十九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这本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备列事目,又参考群书,评列异同,共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将书送呈供御览。

    赵顼见了这部《资治通鉴》,非常喜悦,夸赞说,这是一本前代不曾见的伟大著作,比荀悦作的《汉纪》要好多了。于是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

    有一天,赵顼正在批阅《资治通鉴》,正好蒲宗孟进见奏事,赵顼拍拍书说,如今天下人才寥落,幸得还有一个司马光。

    蒲宗孟对司马光心存嫉妒,随口回答说,人才多半被司马光的邪说引坏了,陛下怎么反而这么说呢?

    赵顼正在兴头上,听了此话很生气,逼视着蒲宗孟说:“你不喜欢司马光,是吧?朕以前曾命他到枢密院任职,他固辞不受,满朝文武,放着高官不做的,惟司马光一人,谁能比得上他?”

    蒲宗孟碰了个大钉子,满面羞惭,默默退出。

    次日早朝,赵顼罢免蒲宗孟,用王安礼为尚书左丞,李清臣为尚书右丞,调吕公著知扬州。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赵顼患病,高太后命人求神拜佛,祭奠宗庙,然而,赵顼病情不但未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大臣们乱作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立太子。赵顼似乎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

    赵顼有十四个儿子,有八个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存的六个儿子,年龄最大的延安郡王赵佣只有十岁。而两个同母所生弟弟岐王赵颢三十六岁、嘉王赵頵三十岁,论声望、凭地位,讲出身,都有资格做皇帝。岐王是昌王改封,嘉王即乐安郡王改封。

    员外郎邢恕想立异邀功,想在岐王赵颢、嘉王赵頵两王中选定一个皇位继承人,他去征询蔡确的意见。

    蔡确犹豫了半天说:“太后的意见如何?”

    邢恕信心十足地说:“岐王、嘉王都是高太后所生,母子的感情当然比隔一代的深厚,在她的儿子中立一个做皇帝,高兴都来不及,能不同意吗?”

    蔡确想了想说:“还是先奏知太后,有了旨意再说吧!”

    邢恕满怀信心地去拜访高太后的侄儿高公绘兄弟,寒暄过后,邢恕对高氏兄弟说,延安郡王年纪太小,岐王、嘉王都很贤明,他们都可以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高公绘听了邢恕之言,脸色大变,不客气地说:“这是皇家的事,我怎么能插嘴,你这不是要害我高家吗!”说罢,立即起身送客。

    邢恕碰了一个钉子,无奈之下,只得败兴而归。

    邢恕和蔡确见阴谋不能得逞,只得另想他法。

    朝中大臣对册立太子一事蠢蠢欲动,两位亲王也极为关注,他们到宫中探视皇上病情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躺在病床上的赵顼似乎觉察到两个弟弟的意图,但也只能“怒目视之”。两位亲王并常以请安为名,进宫谒见高太后,试图探听或议论立储之事。

    高太后出身尊贵,她的曾祖父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是仁宗皇帝的曹皇后,曹皇后视为己出,自小收养在宫里,与英宗皇帝是青梅竹马。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主持了两人的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高太后经历了仁宗、英宗、赵顼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赵顼朝的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算得上是见多识广,政治经验非常丰富。

    两位亲王的一举一动,并没有逃过高太后的眼睛。她见两个儿子居心叵测,立即有了警觉,当日,岐、嘉两王进宫探视赵顼病情,高太后冷着脸对两个亲王说:“从今天起,暂时关闭宫门,你们就不要进宫来,因为皇太子还没有立定,难保臣下没有立异的想法,免得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引避嫌疑为好。”

    两位亲王知道太后说话的分量,受命之后,匆匆退出,各自回到王邸,闭门谢客,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高太后禁止两位亲王出入赵顼的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她也加快了立储的步伐,暗中安排人赶制了一件十岁孩子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高太后在宫中做好了准备,邢恕、蔡确两人也没有闲着,两人密议,决定拥立赵佣,夺册立之功。

    邢恕和蔡确议定约请王珪一同进宫探视赵顼的病情,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侧,只要王珪稍有异议,便把他杀掉。岂料人算不如天算,蔡确、邢恕布置停当后再约王珪时,王珪早已进宫去了。

    三月初一,王珪进宫受赵顼顾命,草诏遗诏,册立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赐名赵煦,高太后代理军国大事,垂帘听政。

    五天之后,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