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画外音】刘据可以说从小生长在蜜罐中,享受了父亲汉武帝的万般宠爱。没成想等到太子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的这颗慈父之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据《史记》记载,刘据是个仁义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么在这个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之下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难道只是刘据不像汉武帝那么简单吗?
第三个阶段,心口不一。这个阶段就很重要了。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是二十多岁了。你想想卫子夫多大了,汉武帝是十七岁邂逅卫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岁,她入宫有一年没见面。第二年才重新宠幸她,那就基本上十九岁才开始给他生孩子,到了她生出来皇太子的时候,她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等到太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我们经常说什么一枝花,什么豆腐渣之类的词,反正是卫子夫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可以说在汉武帝眼里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魅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说卫子夫现在就是豆腐渣,我们还说她是个漂亮妈妈。但是比起更年轻的嫔妃卫子夫失宠了。卫子夫的失宠,就让武帝和卫子夫的关系又捎带着卫子夫儿子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汉武帝宠幸谁?先宠幸王夫人,但是王夫人很可惜早死。然后再宠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宠幸,李夫人的大哥李广利就做了贰师将军。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了汉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宠幸,两个哥哥都搭了便车一路飙升。卫子夫冷落了。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感到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觉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慌。汉武帝就找卫青,因为卫青这个时候还在世。找卫青跟卫青讲一番话,让卫青把这个话捎给皇后和皇太子。汉武帝跟卫青说什么呢?说了这么几点,第一就是我们现在执行的这个政策,我对外征伐四夷,对内变更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干?说我如果不变更制度的话,将来后世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法则。我现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后世就没有一个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这样做,殃及了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这说明第一点,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解释他所执行的国策。第二点他说太子在我眼中是个好孩子。太子很稳健,我执行的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儿子不能在走我的老路,我的儿子如果再这样做,就会走秦朝灭亡的老路。而太子刚好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现在在我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好儿子。当然天下是老子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归根结底这个江山还是儿子的。所以说了一番话,让卫青捎这个话给卫子夫、给太子刘据说你们不要担心。我对你们还是我心未变,我的心没有变。这个话说完以后,卫青的反应是顿首谢就是卫青非常感谢。皇后听说了这话,史书的记载是:“脱簪谢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这番话,我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有问题。这个话叫我看来是做秀,而且是个政治秀。为什么说它是个政治秀呢?我讲几点理由。第一、这个话刻意掩盖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汉武帝公开说出来太子“不类己”。他对太子是不满意的。但实际上他对卫青说他对太子非常喜欢,他把他的不满意掩盖,这是他的第一点。再一点,皇后已经失宠了。汉武帝回避了皇后失宠的一个现实,他还说我还很信任她。实际上他又一次掩盖了对太子的不满,对皇后的失宠他掩盖了。你想想一个皇帝掩盖了这么多东西,这个话能是真心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违心之言。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只能说明汉武帝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饰一些什么东西。
【画外音】通过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皇后卫子夫由于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慢慢不喜欢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了。但是《史记》记载,汉武帝还是很信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给太子处理。宫中之事都托付给皇后处理。那么太子刘据失宠的背后有什么隐秘呢?
那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汉武帝跟太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当然第一个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失宠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汉武帝这个人他是一个爱屋及乌的人,就是他喜欢这个女人,他连她的儿子也喜欢。这个女人失宠了,她的儿子也不待见。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卫青去世。这是个大事情,无论是皇后卫子夫,无论是太子刘据,他们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支柱。虽然从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去打仗,卫青后来在家里闲居了十几年。但是只卫青在,反对太子的人就不敢那么嚣张,因为卫青尽管不领兵出征,卫青的地位尽管下降了,但是卫青仍然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侯啊。他那些东西都没有变,所以朝臣们在朝中议论到太子的时候都不敢太放肆。但是元封五年,这一年卫青去世了。卫青的去世,对于卫子夫跟太子来说打击太大了。就是卫氏家族整个失去了一个支柱,朝中无人了。卫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个支撑失去了。所以说卫青的下世,可以说让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所以到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皇后卫子夫要见到汉武帝变得非常得困难。皇后不能轻易地见到皇帝了。这可是个重要时事件,因为这个事件一旦出现以后,一旦遇到危机情况皇后不能够跟皇帝直接地沟通。他们俩不能够直接见面了。太子更是很少见到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他的母亲不能见到,他也不能见到。两个人都不能见到汉武帝,这就是一个大麻烦。还有一个太子和汉武帝政见不和,就是政治见解上差别很大。汉武帝是一直主张对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屡屡劝阻汉武帝不要打了,这仗不能再打了,打得国家撑不住了。所以面对太子的劝谏,汉武帝说了这么几句话,“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这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干这些累活,而把一个安逸的天下留给你,把一个太平的天下留给你,不也很好吗?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将来你做天下,不是很好吗?汉武帝是笑着对儿子说的,实际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后已经隐含着对太子的不满。两个人政见不和,就是在政治见解上,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权术。太子这个人他跟武帝的出身虽然都是七岁当太子,但是汉武帝七岁当太子。你知道那五个女人的竞争中间,汉武帝学会了多少本领啊。而汉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当的,没有任何的宫闱的斗争。所以这个太子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雨的磨练,他对政治权术一窍不通。我的主张是你可以不玩弄权术,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权术。如果你在政治斗争中间,你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恰恰武帝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就公开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这样导致父子的关系其实也在变化,这样就带来了父子之间的政见的不和。带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画外音】太子刘据出生的时候,头上充满了光环,但是在他母亲卫子夫和舅舅卫青失宠以后,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匈用兵的问题上,父子之间产生了重大的分歧。进而在朝廷上也出现了支持太子的一派。这是大权独揽的汉武帝最不愿意看到的。恰恰在太子倒霉的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太子刘据打起了小报告,那么汉武帝会不会乘机向太子发难呢?
第四个阶段,疑窦重重。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这个阶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开跳出来给太子找麻烦。而且找太子麻烦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小太监都敢给太子下药,下套了。出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太子去拜见他的母亲,皇后。在皇后的宫中待了时间长了点。结果有个小太监就给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到皇后的宫中待了一整天,在那干什么呢?在跟皇后中间的宫女玩了。汉武帝一听,立即给太子的后宫增加了两百多个宫女。太子回到宫中以后,他的宫女一下子多了两百多个年轻的宫女。他并没有要求啊,皇帝也没有解释什么原因啊。他觉得这个后面有文章,一打听,原来是有小太监打他的小报告。这个太子跟皇后对这个小太监恨得是咬牙切齿。特别是皇后恨得不得了,但是太子这个时候还很幼稚,太子说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而太子这个时候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因为太子觉得他的父皇是个很英明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难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个大弱点,偏听偏信。这是一个人性的大弱点。汉武帝身边有这么多小太监,他整天见着小太监。你想想这些小太监在汉武帝身边经常这么吹风,汉武帝信啊。汉武帝要是不信怎么会给太子宫中增加两百多个宫女啊。这是第一件事。过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汉武帝得了一个小病。得病以后,他就让小太监去叫太子来。结果这个小太监回话就告诉他说,说太子一听说你父皇得病了,太子乐死了,高兴得不得了。汉武帝一听这脸一沉,就没吭气。过了一会儿太子来了,太子来了汉武帝一观察,发现太子尽管强颜欢笑,但是太子的脸上挂着泪痕。他就很纳闷儿,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刚刚大哭一场。太子听说父亲有病,先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来见父亲。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这个小太监捣鬼了。就把这个捣鬼的小太监立即给杀了。但是你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小太监之所以敢给太子下套,下药。首先是小太监已经觉察到太子跟父皇的关系已经疏远了。如果父子关系非常亲密的话,这个小太监敢下药吗?不可能啊。而他们敢于从中间,特别是一个外人敢于挑拨父子关系,他一定是闻到了什么东西,嗅到了什么味道。他才敢下这个药。所以太子这个时候处境的困难,首先是小太监觉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至少是有距离,有细缝了。再一点,汉武帝相信啊。听说我一得病儿子笑了,皇上的脸马上就一沉,后来还是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个冤案。这说明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对太子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所以这个阶段应当说太子的位置很艰难了。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对太子刘据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没有机会很好地沟通,于是父子二人的关系越行越远。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刘据刚刚逃脱小太监们的群起进攻。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么这个强劲的对手是谁呢?
第五个阶段,危机四伏。这就是一个最可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间第一件事,尧母门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汉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猎,走到河间(就是我们今天河北省的河间县)。走到这个地方,当时就一个会算卦的人,告诉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汉武帝后来就派人去找,结果找到了一个小女孩,十几岁的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有一个特点,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以后,她的两个手就是拳着的,伸不开。汉武帝这个时候多大了,汉武帝已经六十了,碰到了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这个小女孩很漂亮。结果汉武帝用手给她一掰,这个手就开了。这个手十几年谁也掰不开,汉武帝一掰就掰开了。所以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叫这个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来的拳,叫拳夫人。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后宠幸的一个女子叫钩弋夫人。这个钩弋夫人大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喜爱。而且这个拳夫人还很争气,后来竟然怀孕了十四个月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弗陵,号叫钩弋子。汉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兴。而且这个钩弋夫人长德很漂亮,汉武帝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加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嫔妃和她生的这个小娃娃身上。他觉得当年尧舜禹,那个尧就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如今他得这个小儿子呢?也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所以他就把生他儿子的这个地方取了个名,搞了个命名仪式,叫尧母门。如果说钩弋夫人是尧母的话,那钩弋子岂不就是尧吗?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汉武帝是不是将来想传位给这个小儿子。这个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司马光的评价就是: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
【画外音】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为汉武帝生下一个皇子。老年得子的汉武帝很兴奋,并把钩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为“尧母门”,等于说把钩弋的儿子比做尧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尧是古代的圣人,这是不是暗示汉武帝此刻要废掉太子刘据呢?刘据的太子之位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呢?
司马光的那个评价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我们要讲的是这个尧母门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这个时候想废掉太子,立他的这个小儿子。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我的看法,没有。汉武帝无非是作为一个年长六十多岁当父亲了,而且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几岁的一个年轻女子。汉武帝很高兴。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当年那个卫子夫生太子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兴了,一高兴就命名尧母门。其实他就是一种炒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没有更多的意思。为什么说汉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