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
新华社内部报道说广东增城县遭受重灾,“总的印象是情况很好,比想象的好。受灾之后并不是什么都‘荡然无存’,农民生活安排
生活安排得不错,生产蓬蓬勃勃”。
毛泽东看后更加深了人民公社和食堂“一定垮不了,人为地解散也是办不到的”的认识,要求继续进行“大跃进”。到1960年3
月习仲勋送来安徽“饿死人事件”的群众来信,周恩来等才对真实情况有所了解。在此之前,尽管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也进行了各
种抗灾斗争,但并没有及时地作为全国的中心工作,报刊上反而更加宣传“有了人民公社什么自然灾害都不在话下”的“豪言壮语”
。综合国力的低下,也使当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60年代中央财政补助各省的特大抗旱经费实际支出,年均只有0。61亿元,50年代
更少。
接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经济好转以后,国家对防灾抗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
广积粮”政策。在具体部署上,1966年由国务院召开了北方8省市区抗旱会议,周恩来亲自主持,强调指出:“北方抗旱是长期的事
情,要做长远打算。”决定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余秋里等国务院领导分别担任各省区的抗旱工作组组长,周恩来还亲自担任
河北组组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1972年、1977年国务院又先后召开了14和17省区市抗旱会议。从1971年起,成立了中央防汛抗
旱指挥部,由总参、计委及水电、农林、财政、商业、交通各部组成。各地区、各部也建立了相应机构,防治自然灾害成为全国的长
期性工作。70年代,中央财政补助各省的特大抗旱经费实际支出,年平均为2。05亿元,相当60年代的3倍以上。
1978年出现大旱灾之初,国务院即召开全国会议,王震、康世恩讲话动员,要求各部门地区作为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李先念、陈
永贵还亲临灾区视察和指挥。11月,国家决定拿出10亿元支持各地抗旱。对防治灾害的重视和投入,成为1978年战胜灾害的重要因素
。
三、两个时期的自然灾害和决策错误持续时间、影响程度不同。
1959年…1961年连续三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其损害力及致使人类承受灾难能力的衰减,绝非算数级数
,而是成几何级数。
而1978年的灾害虽然严重,只集中在一年,1977年和1979年自然灾害属于轻度和中上度。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一直持续了三年,有的“左”的政策到1962年才全面纠正。
而1978年开始的“跃进”则在提出时就有不同意见,纠正较早。197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规划时,邓小平提出:还是说
稳当一些好。我们的总产值达到美国的水平,按人口平均也比美国差得多。到那个时候,农民的比重仍然会这么大。就是160元,生
活也不怎么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了调整的新八字方针,盲目“跃进”只实行了不到一年就得到抑止。而且,由于国际环境和思路
的变化,1978年“跃进”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大量引进外资,以后分期偿还。虽然超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对农业影响不是很大。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因素必须考虑:
四、两个时期的生产力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与1957、196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96和14。5倍,化肥施用量增加
了22。7和12。4倍,农村用电量增加了179。7和14。7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巨大的。灌溉面积与1957、1962年比增加了64%和47%,
而且质量有很大变化。1958年“大跃进”中的兴修水利,成绩很大,但片面追求数量,缺乏科学论证,发挥效益不高,有不少半途而
废。1959年6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已经指出:“水利建设经过去年的努力虽然获得了很大成绩,全国水利工程的设计灌溉面积已达
十亿亩,但其中有一部分‘有库没有蓄上水’或‘有库有水而渠道未修好,土地未平整好’等等原因不能发挥作用,或者不能充分发
挥作用。” 在耕作技术上,1958年曾经盲目提倡土地深翻,打乱了耕作层,将生土翻上来,不仅浪费劳动力,而且土壤肥力下降。
从70年代初期起,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全国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高潮。平整土地、治河修渠、坡
地改梯田、治理盐碱地、打井抗旱、兴建水电站、生产农业机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据统计,1978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农田机
耕面积增加14。4倍;机电排灌面积增加19。7倍,占总面积比例由4。4%上升到55。5%。虽然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违
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现象,但总的说来,成绩是主要的,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了一个大台阶,“因此可以说,从70年代开始
,我国灾害防御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1994年5月日本横滨联合国减灾大会中国政府文
件)。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现有水利设施的80%以上仍然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新华社2000年6月10日讯)。
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很大改善。袁隆平等人于1973年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开始在南方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76
年至1987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10。66亿亩,平均每亩增产108。3公斤,共增产115。45万吨。改革耕作栽培制度也取得很大成效,70年
代起北方扩大夏播作物复种面积,将两年三熟改为一年两熟;南方发展双季稻,到1977年比1965年面积增长72。5%。1965…1977年累计
增产稻谷4085万吨,其中靠提高复种增产的占30%(《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第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再加上前述
农业条件的改善,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大幅度提高,1978年与1957年相比,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69公斤,增产72。4%。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成因,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评价立场——应当将自然灾害和决策错误的作用结合进行
分析,否认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
那么,如何比较分别属于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这两者关系呢?我们可以把粮食作为一个比较指数,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考察灾
害时使用的方法。
因为:粮食在当时作为农业国的中国,是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基础,是一条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根据本文第二节的分析,这三
年农村粮食的减少量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1、因灾减产;2、因决策错误减产;3、因高征购而减少。第1、2项使农村粮食产量
的绝对量减少,第3项使农村粮食占有量相对减少。我们先考察一下因灾减产与其他因素的比例关系。
对于农业受灾减产的计算,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本文暂以“大跃进”之前的1957年粮食产量为正常产量标准进行比较(1958年
数字不确实),这三年共减产粮食数量(B )为1241。5亿公斤(未考虑年增长率,只能作为一个比较参数,不等于实际减产量)。其
中,根据前面计算出的结果,三年中因自然灾害减产的粮食数量(A )为888。8亿公斤,其余的352。7亿公斤可以视为决策错误引起的
减产(C ),大致由三种原因决定:(1)由于高估产而制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计划。(2)“共产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种植
面积和单产下降。
(3)大炼钢铁等工业“跃进”占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资金。自然灾害和决策错误导致减产的比例列为公式(一):
A :C :B =71。6%:28。4%:100%
在考察了粮食减产的因素后,我们再来考察高征购错误决策使农村已收获粮食减少的因素。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所多消费的
粮食,一般来讲,已包括在高征购所得之内。
高征购的决策源于高估产。1958年,根据有关部门正式公布的粮食预计产量3250亿公斤计算,核定各省市自治区征购粮食计划
579。5亿公斤。从表面上看,征购率17。8%比上年要少得多。但是按后来核实1958年产量只有2000亿公斤计算,净征购率(减去返销农
村的数量)就高达20。9%。1959…1961年三年遭受严重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而年平均净征购率反高达22。3%,大大超过1957年的
17。4%。按1957年净征购率计算,三年中共多征购240。51亿公斤(D )。这一数字与三年减产总数相加,大致就是这三年农村减少粮食
的总数1482亿公斤(E )。四者的关系如公式(二):
A :C :D :E =60%:23。8%:16。2%:100%
可以看出,因灾减产的因素(A )与高征购政策(D )及其他政策减产因素(C )之和的比,大约为6:4。如果我们再考虑到
1959…1961年国家通过调入、进口等办法向农村返销了大量粮食,三年共546。6亿公斤,占总征购量的34。4%(《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
》第1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那么这三年实际并没有多征购,高征购政策似乎不应成为农村发生严重缺粮危机的因
素。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这是因为:考虑到遭受灾害应当减少征购的原则,1959…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大幅度下降
,后两年甚至低于1936年的水平,按照1957年净征购率计算出的多征购粮食,显然是低估的数字。如果不考虑递增因素,按照1957年
每111。4亿公斤粮食占一个净征购率百分点的比例,1959…1961年的净征购率应该为15。3%、12。88%、13。2%,各年多征购的粮食是
215。9、123。4、63。4亿公斤,三年共计402。7亿公斤(F ),则三年农村共减少粮食1644。2亿公斤(G ),得出公式(三):
A :C :F :G =54%:21。5%:24。5%:100%
至此,我们得出最后的数据:从粮食看,因灾造成的减少略大于决策错误的减少,两者之比约为5。4:4。6。这仍然无法说明“三
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出现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因为还没有考虑到两个重要的特殊情况:
一、高减产、高征购集中在1959…1960年,和大量进口返销粮食的1961年之间有一个时间差。1959年全国因灾减产数量高达378亿
公斤,占三年因灾减产总数的42。5%;而这一年浮夸风仍在盛行,8月庐山会议后全国开始“反右倾”、继续“大跃进”和追求高指标
,10月中央批准了农业部提出的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争取达到6500亿公斤的报告,使得遭受灾害严重损失的1959年反倒成为建国以来
净征购率最高的一年,高达28%,比1957年多征购180亿公斤,占三年多征购量的44。7%。1960年,净征购率仍高达21。5%(《中国统计
年鉴(1983)》第393页)。这样,产量剧减,征购激增,竭泽而渔,仅滞后半年(征购年度为每年4月至次年4月),1959年底至
1960年底就爆发了农村缺粮危机的高峰。后果极为严重的河南信阳事件即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全国农村平均每人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
的204。5公斤急剧下降到1960年的156公斤、1961年的153。5公斤(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6页),人均
每天口粮不足一斤,重灾区只有几两,春荒时期甚至持续断粮。
农村的严重缺粮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上海会议的《十年总结》讲话中承认自己犯了追求高指标的错误。11
月3日,周恩来受中央委托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坚决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节约劳动力加
强农业第一线。12月,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粮食和市场问题的汇报提纲》指出了粮食多征购的问题,但其估计仍偏低,认为
“1958、1959两年大约多征购贸易粮200亿斤左右。”(《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第108页)从1961年开始,国家大量进口、调拨粮食
(1959、1960、1961年调入粮食量分别为…589。8、…169。5、409。4万吨,进口粮食量分别为0。2、6。6、581万吨),向农村返销,净征
购率降为17。5%。但是,已经形成了贻误救灾时机的一年时间差,这不能不主要归咎于1959年8月本应纠“左”,却更加向“左”的庐
山会议“反右倾”和继续发动“大跃进”决策。
二、还应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1958年起持续至1961年的大办公共食堂,使得农村寅吃卯粮,缺粮危机高度集中在夏粮未下的
次年春季,打击力度大大增加。从理论上和整个三年时期讲,提前消费并没有减少农村的粮食占有状况,但其严重打乱了农民为维持
全年温饱最低水平的平衡分配,使次年春荒人口大大增加,出现长期的缺粮、断粮期,不仅不能保证种子和其他再生产需要,导致次
年继续人为减产因素加大,而且影响到生存。
以1960年农村每人年均消费156公斤(《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6页)计算,平均每天消费0。425公斤,但如果办公
共食堂按每天每人消费0。5公斤,则要出现53天的无粮期,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为无法统计各地农村人民公社的积蓄粮食数字和因
办公共食堂提前吃光粮食频率,这个因素虽然难以列出数据,但恶性后果是很明显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1959…1961年农村人均年消费粮食量为164公斤,比1957年的204。5公斤下降20%,而同期城镇人口人均消费
粮食量只下降了2。6%(《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6页)。即使考虑到1957年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高于城镇4。3%,三年中
农村消费粮食减少的幅度也远大于城镇。这就说明,高征购、办食堂等错误决策对农村的影响极大,而对粮食定量基本有保证的城镇
影响较小。
由此可见,决策错误对1959…1961年农村粮食减少的实际影响,并不仅限于公式(三)的比例。从粮食减产看,自然灾害略大于
决策错误;从一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看,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可以说,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决策,使农
村因自然灾害遭受的损失增加了一倍。
这与刘少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