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持续多年,对夏的影响非常大。简言之就是夏国不怕打仗,但害怕持续打仗。因此他是衷心希望李志远闹得越凶越好,他就可以趁机捞好处了。
于是连忙派出更多探子,务必了解最新动态再决定下一步是战是和。
至于其它国家如大理是因为段氏大权早已旁落,在宋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白族封建主高升泰谋反夺权,致使现在的王位只留个空名而已,国内实际是由高姓为首的几个大军阀割据,忙着争权都来不及,哪有心思去管大宋的事。而高丽国王王俣登基未久,而且又没有直接联系,宋朝内部的事跟他们关系太小了,一向就不怎么上心,现在也不例外。至于吐蕃类似于大理,甚至更厉害些,早在唐会昌二年(842)末代赞普被刺后,吐蕃就已经分裂成一堆小势力了,因此对宋的新情况基本无人关心,至于回鹘、喀喇汗由于与宋的直接联系很少,更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顶多当新奇消息听听罢了。
作者注:辽国鉴于上京过远,因此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初,在上京之南两百多公里处营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原属汉之新安平县,唐太宗伐高丽,便曾驻跸于此,其后曾置饶乐都督府。皇城之中,除祖庙宫殿外,有大同驿以接待宋使,朝天馆招待高丽使节,来宾馆招待夏使。在当时,上京只是虚名,而中京才是辽国的政治中心。
第八章 大战
在得到宋廷的作战意图后,李志远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后决定:一,水军立即出动,尽可能的俘虏、摧毁宋军的一切船只,包括内河和海洋的,以期迫使宋军无船可用,只能临时造船或以运河的平底船运兵渡过长江。
二,抓紧加强步兵第一师,军需物资优先供给,训练度加强。
三,军训部尽快将新兵训练好,组建新的部队到江南参战。
四,组建前敌指挥部,负责江南东路此次作战,任命陆富贵为前敌总指挥。
五,步兵第二师沿长江向下游进攻,夺取长江南岸的一些重要城市,以减少宋军渡江的可选择地点。
李志远特别郁闷,因为这次领军的谭稹不是瘾君子,本来到这个级别的官员李志远是不会放过的,但哪知道这个谭稹是个宦官,李志远看的历史书上总是说宋代宦官很少,而且没多少权力,整个宋代几乎没有宦官掌权的事,于是他就放松警惕了,结果这次指望不上了。
虽然“指挥”不动,但是情报工作影响不大,毕竟禁军中混入了不少自己人,对于大军动向还是能掌握得了的。
这样的话,由于水军已经基本控制了长江,因此自己一方调动兵力非常方便,尤其是从两湖向下游,更是神速,而且依着长江天险,占了很大胜算,而谭稹在渡江时则要冒巨大的风险。
十月初一,谭稹坐镇庐州(即后来的合肥)命令刘仲武指挥五万人,从无为军(即后来的无为)渡江,与铜陵守军汇合,分兵两路向太平州(即后来的当涂)和广德军(即后来的广德)进攻,以断贼军后路;刘世光领十万人,从扬州渡江,占据润州(即后来的镇江),向江宁进攻,务求歼灭匪军主力于江宁。在谭稹的情报中,中华军的主力大多集结在江宁一带,还在不断增加中,数量约四万人,谭稹打算迫使中华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只是他没想到,陆富贵也是同样的打算。
而此时,陆富贵手下已经拥有,步兵一师,二师,骑兵一旅,一个近卫团,江南东路守备师、两浙路守备师一部,以及水师等部队,总数超过八万人,数量上并不少,至于装备、士气、情报更是远远强于敌军,参谋部经过反复演算,决定全歼刘世光部,为确保全胜,对刘仲武部阻击为主。
十月初五,刘仲武在无为军糁谭镇渡江,由于早有准备,计算好时间,中华水军快速赶到,双方发生水战,这战斗完全是一边倒,宋军的战船极少,多数是平底的漕船,稳定性差,而且又低又矮,难以作战,而中华军水军船只虽少,但都是大型楼船,船上备有各种武器,包括可怕的大炮、燃烧弹等,只要指挥官别太蠢,用脚指头都算出赢定了。
果不其然宋军大败,毁船二百余艘,士兵战死约万人,更糟的是刘仲武好不容易收集到的船只几乎都没了,再想渡江除非游泳过去了。
在同一天,刘世光也在扬州渡江,与刘仲武不同的是,他没有受到打扰,前锋平平安安的占据了丹徒镇,斥候把几十里地都察了一遍,只有小股的中华军,发现宋军登陆后,也只有少量的中华军试探性的进攻了几次,由于全是骑兵,来去迅速,因此前锋部队没敢出击。
在渡江过程中,陆富贵非常配合,只有一小支水军出击,借机消灭了一些宋军的船只,毕竟中华军水军如此强大,居然完全不阻拦宋军渡江,这种事连宋军也不会相信的。这样才可以迫使宋军抓紧时间渡江,而不是“胡思乱想”。
刘世光确认过安全以后,便帅大军渡江,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将十万大军都运过江了,只在最后部份,中华军的水军才大举到达,大败宋军船队,一举截断了长江水道。也截断了刘仲武后续的大量后勤物资,尤其是各种攻城器械。
到这时,刘世光在感叹中华军水军强大的同时,心里开始隐隐有些不安,叛军实力好象比情报中说的要强大得多。
而陆富贵的部队也纷纷就位,步兵一师和近卫团进驻润州,位于宋军西面,步兵三师和骑一旅驻丹阳,位于宋军南面,两浙路守备师驻万岁镇,位于宋军东面,形成三面包围。至于北面的长江,晕,强大的水军还守在那里呢。
这两天,由于中华军不断的骚扰,宋军的营地仍然被局限在丹徒镇到大港镇附近江边一线,兵力根本没的展开,而在那个时代,密集防守也正是流行,也没人在意。
全部渡江后的当天夜里刘世光召开军事会议,准备明天大举进攻,一定要把润州夺下来。
正在议事时,突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中军帐里的军官们都吃了一惊,然后就听到士兵喧哗,接着卫士冲进来报告某部被雷劈,死伤数人,刘世光正在感觉这事大不吉利,没想到雷声不断响起,火光四起,其它部队的驻地也纷纷传来消息,都被雷劈了。
死伤的士兵虽然不多,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是最可怕的,军士们吓得到处乱窜,士气极其低落,而中华军的卧底则乘机大放谣言:雷神发怒,李志远是真命天子等等。
刘世光也是沙场老将,但这种事平生从未听过,一时之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下令全军枕戈待旦,禁止造谣传谣。
十月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而且宋代的气温比现代要低,因此这一夜士兵们过得有如地狱一般,又冷又饿还提心吊胆,又睡不着,因为过一会就会来一个雷劈,总会有几个倒霉鬼玩完。
炮击到第二天早上还未平息,从理论上来说火炮长时间开火会严重损害炮管,但陆富贵只是让每门炮偶尔开下火,毕竟夜间炮击的目的只是在于打击宋军士气,让他们睡不成觉,明天作战时省点力气而已。炮火主要由润州的第一师和水军负责。
炮击到了早上时仍未停止,刘世光本想休息半天,可是面对这无休止的打击,对士气影响太过巨大。他仔细看过,听到声音后能看到有一物飞来落地爆炸,威力巨大,如果落在士兵中间,立即血肉横飞,惨不忌睹。观察此物的方向,是从润州方向飞来,于是断定是中华军施展妖术,便点齐六万人进攻润州,其余人守营。
在润州城外,宋军第一次见识了火器的威力,本来火器就强大,再加上是最有利的防御作战,整个就是屠杀,不到半天,宋军死伤近一万五千人,而且由于李志远把近卫步枪连调给陆富贵,步枪的长射程对于军官几乎就是指哪打哪,完全是一种点名式的击杀,宋军军官大量伤亡,再加上火炮不断的收割人命,连很远处列队的宋军都随时有着死亡的危险,不到半天宋军乱成一团,陆富贵敏锐地发现这一点,于是发出全线攻击的命令后,第一师立即从开城门冲锋,宋军士兵本来就已经开始逃跑,现在看见魔鬼冲了过来,立即全线崩溃。第一师从后追赶,第三师和骑兵旅从侧面压上,引导宋军溃逃的路线,给宋军士兵们一个好消息:你不需要跑得比中华军快,只要比你的战友快就行了!
作者注:其实宋代宦官权力还是不小的,只是由于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太多的宦官为祸的事,因此现代的人都以为很少,其实不然。比如在《宋史》里有传的北宋宦官共43人,曾带兵打仗者多达18人。在这之中,地位最高者便是童贯了,以一阉人而位列三公。
第九章 镇江大捷
宋军溃兵沿着来路逃窜,很快就逼进了宋军营地,看着溃兵冲过不,刘世光不是不想阻止乱兵进营,但他又有些拿不定主义,毕竟这六万人丢掉的话就算能暂时守住营地,但这场战斗肯定是输了。
在这一会儿的耽搁下,中华军内应开始引导营地的士兵哄乱,结果刘世光再想组织都难以组织起来,只有少量的守卫部队试图阻止,但好几万人的士兵,怎么可能被稀稀落落的弓箭吓住呢,至于那些拒马,栅栏更不在话下了,军营转眼之间就被冲开,而中华军当然跟着冲了进来了,刘世光一开始还想能把大部队接回营地,然后拦住跟进来的中华军,但事实证明这纯属徒劳。
被冲散的,失去了建制的宋军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作战力,而且由于他们的惊慌失措,导致原来营地留守的士兵们也失去抵抗的勇气和意志,随着中华军冲入营地,宋军士兵象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东一群西一群的,谁都不知道应该往哪里逃命,而禁军里的中华军的卧底纷纷冲了出来,公开收编投降部队,随着一声声的“投降不杀”的口号,到傍晚时,大部份宋军已经被歼灭,由于夜间战斗有可能导致意外的伤亡,因此,布下大量的哨兵后中华军停止了作战。
第二天,中华军开始清场,各处散落的宋军纷纷被俘,很少有人抵抗,只是刘世光带着两千余人被围在一处名叫黑狗嘴的江边,坚决不肯投降,陆富贵一声令下,近卫团便利用这个机会练起枪法来,场面极其血腥,宋军不要说驽,就连弓箭都没几支,毫无还手之力完全是一面倒的屠杀,这批士兵大多是刘仲武在西北边军时指挥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惊慌不已,但没有人出声求饶,刘世光看到自己的手下一个个被杀,而且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最终下令部下投降,但他自己在下令后自杀身亡。
陆富贵下令厚葬刘世光,一个勇敢的军人是值得赞场的。
战后统计,刘世光部九万七千人被全歼,击毙一万三千人,伤三万一千人,俘五万两千人。我军战死两千人,伤七千人。
收到捷报后,李志远大喜,封陆富贵为武英伯,升为少将,加太子少保。
并且李志远将润州改名为镇江,以纪念此战,让陆富贵以及第一师得意得不得了,感觉倍有面子,其实他们想不到,这个新名字纯粹是李志远的个人想法,镇江这个名字太亲切,早就决定要改回来的,只是顺便借这个机会而已,没想到无心插柳,反而极大的激发第一师的荣誉感,而且以后第一师的官兵复员都优先选择镇江,这是后话不提。
根据李志远的建议,战斗刚一结束,陆富贵便帅第一师进攻扬州,因为此时的扬州守军不足六千,而且为了这次作战囤集了大批作战物资,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
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极为富裕,只可惜转运使等怕死得要命,早就借迎接上官的名义躲到庐州去了。要不然搞个里应外合,那就赚了。
扬州的守军还不知道长江对面的消息,也没人相信这十万大军几天功夫便灰飞烟灭,直到中华军一师突然出现包围了扬州。
陆富贵经过试探,发现守军相当顽强,而且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为了减少伤亡,他再一次使用进攻江宁的方法,发动四里八乡的民众,用土豪劣绅的财富吸引农民,征集了大批民工,赶制大量投石车,不停的投石填平护城河,并在城墙外垫出一个斜坡。再用火炮,用实心弹轰击城墙,轰塌一部份城墙。而神枪手们,也正好练习枪法,只要敢在城墙上露头的,一个个被阎王点了名。
经过两天的投石和炮击,城墙支离破碎,许多地方已经倒塌或是堆出一个斜坡,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于是陆富贵下令开始攻城。
没想到守军的抵抗弱了很多,毕竟每天被压着打对士气影响太大了,而且看着大炮的威力,看着城墙被轰塌,无论多勇敢的士兵都会被吓着,所以两天后的攻城战远远没有想象的难打。
十月十五日,扬州解放。俘虏守军四千余人,缴获物资无数。
十月二十日,各部休整结束,按李志远的最新命令,李大勇率骑兵旅和一个近卫团,以及江南东路守备师一部沿长江向西进攻,从太平州(今当涂)出发,先后克铜陵、贵池、彭泽,一路势如破竹,在江州(今九江)与第二师汇合后,大举进攻江南西路,彻底解决江西问题,也为了更好的使根据地连成一片。
与此同时,师长陈飞率第三师和两浙路守备师一部,从宣州出发,先后攻占歙州(今歙县)、饶州(今鄱阳)、信州(今上饶)、向南攻入福建路。
两支部队进行得非常顺利,宋军几乎都不敢出击,呆在各个城中,虽然看上去不错,其实反而有利于我军迅速占领地盘,李志远最怕的就是这些宋军分散开来打游击,那就麻烦了。
最有利的是由于我军屡战屡胜,许多地方都是派人威胁一番就马上服软,有的地方甚至都不需要威胁,主动派人联系投降事宜,因此不到一个月时间两部都已经完成第一步作战计划。
考虑到宋军在短时间内损失近30万,估计一时之间也难以进攻我军,因此虽然部队比较累,但有必要抓紧时间继续进攻,力争在明年正月左右统一整个长江以南。
作者注:在政和三年,宋徽宗才把苏州改为平江,润州改为镇江,因此在大观三年,镇江这个名字仍未出现。
第十章 称帝
(作者言:有朋友担心陆富贵势力过于膨胀。非常好,一针见血,不过李志远并非没有准备,第一军政分离,陆管不到政府;第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