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章 称帝
    (作者言:有朋友担心陆富贵势力过于膨胀。非常好,一针见血,不过李志远并非没有准备,第一军政分离,陆管不到政府;第二,镇江大捷后,陆只是得了几个荣誉,仍然是个师长,权力并没有增加;第三,军队中还有政委、军训部、军法机构、参谋部、等分走一部分权力。所以谈不上权力膨胀,李志远不能因为别人水平高反而不用吧,也不能凭空怀疑别人的忠诚,李自成、洪秀全的教训李志远还是知道一点的。)
没想到的是江南西路转运使汪文居然主动派人前来联系投降事宜,原来汪文看到四周的地区纷纷起义后,一开始非常惊恐,拼命向朝廷报急,又加紧备战。后来看到中华人民军对宋朝的降官都非常客气,连郑居中、陆秀峰等都身居高职,不但生命得到保全,而且还可以继续做官,在中华人民军截断江南西路与宋廷的联系以后,从战略上江西已经被包围,失败的命运几乎不可避免,再加上对李志远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信心,于是汪文决定投降,不过,很意外的是,他提出了一个联姻的请求:汪文有个小妹,希望能嫁给李志远做妾,使者向李志远保证汪氏美貌无比,堪称羞花闭月,吹得天花乱坠的。
李志远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心想:笑话,轻易得一个省,不要说是个美女,哪怕是无盐嫫母,老子也认了。
在汪文的配合下,江南西路很快就平定了,比两浙路容易多了,毕竟现在不比年初,李志远的实力已经被大家认可,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下,就算有些人有些想法,也只能乖乖低头了。
与此同时,陆富贵在淮南东路也是大展拳脚,不但连取高邮军(今高邮)、楚州(今淮安)、真州(今仪征)、海陵(今泰州)、通州(今南通),几乎夺了半个淮南东路,与刘仲武的部队在滁州(今滁县)、泗州(今盱眙)多次交战,由于按李志远的要求分出大量精力在协助政府建立,因此暂时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目前李志远的势力几乎快赶上宋朝了,已经据有两湖、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广南东路、淮南东路一路以及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占据了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拥有和宋分庭抗礼的力量,无论是在朝庭控制地区还是江南,许多人心中已经不再把中华军看成土匪,开始对中华军的未来产生新的想法。
随着势力的扩大,一直以来,大臣们以及投降过来的官员们都不断上书,希望李志远称帝,获得江西后,更是反复劝说,刘之华(现在已经因功被李志远赐其用刘姓)甚至搬出“攀龙附凤”的典故,最终李志远被说服,决定称帝,以坚众臣下之心。
宋大观四年正月初一,即公元1110年,李志远正式称帝,立王氏倩儿为后,定国号中华,以后就称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永乐元年,这个年号大臣们是选了不少,但李志远感觉没什么气势,想取个好的,奈何古文水平太差,对经典如《周易》《尚书》一窍不通,只好回忆明清的年号,据为已有,想了半天,觉得永乐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
当皇帝可不是那容易的事,尤其是那帮礼部大臣们,这个礼部本来就是闲职,是李志远用来按排那些降官和腐儒的,可是这些人抓住这个重要的机会拼命表现自己的学识,整天就搬出周礼之类的东东来说明各种仪式典礼,还要给李志远的父、祖、曾祖、太祖立庙。虽然李志远下令战争期间一切从俭从俭再从俭,但还是累得够呛。
比如光皇帝印信就好几种,各个印都是专用的,比如祭祀天地,册封官职,答谢外国国书,赐番国国书物品等等。
除了这些虚的东西以外,军队政府架构几乎没变,只是多了一些闲散的部门,以安排那些降官们。政策方面也没太多变化,目前当务之急是打败宋朝,因此平稳过渡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李志远本身受的影响还是蛮大的,现在他是皇帝了,言行举止包括家庭都要被一些闲得没事的大臣们管束,比如要自称“朕”,下书称诏,回复称制等,另外举止要端庄,更不可以随便跟臣下开玩笑,搞得李志远头都大了,又不好发脾气。
还有的大臣要给李志远选秀,认为妃子太少,不合“礼”,李志远算算自己现在妻妾侍姬也有二三十人了,虽然自己比较好色,对美女多多益善,可是在战争还未结束前就选秀,跟自掘坟墓没多大区别,这是李志远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不过立了后,就得有妃,妃子封号,按古代规矩来说是有四个排名最前的一等妃子,依次名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然后才是一般妃子,李志远考虑到现在就有这么多复杂等级的话,不利于提高老婆们的干劲,于是以战时为由,所有老婆以及前期收的姬妾一律是妃子,不分高低,但后期收的姬妾则当然不在此列。
至于下跪等礼节,李志远规定战时从简,只有在重大典礼等场合使用,平时鞠躬即可。
关于避讳,李志远一开始从来没有想过,那是李志远称帝之后的某一天,李志远接到好几封“手书”,一开始还没在意,后来越来越多,李志远奇怪了,平时都叫信,偶尔有叫手书,但最近全是手书,怎么回事?有一次跟刘之华聊起来,才知道这原来是由于避讳的原因,古代人要避尊者讳,李志远给自己取的名叫李信,所以信字就成了忌讳,以前没有称帝,因此大家也不太严格,现在当了皇帝了,天威难测,因此凡是相关的文字大家都开始避讳了。
李志远听得好笑,笑过之后还得想办法解决。当然李志远也算是个聪明人,知道这种事别人是好心,没必要搞些武力,只要找个理由就行了。
于是李志远下诏,称据仙人言:凡人上人者,都是承天之命,名字无须忌讳,自有天宠。只有那些逆天窃国之贼或者命薄无福之人才忌讳上天惩罚,所以千方百把名隐去以防天知。以前大家不知,所以被那些窃国贼子所误,自今任何人如果再避讳,那就是故意诅咒他人命薄无福。
然后找了一些御用文人来,造了番势,又大力宣扬自古以来的圣人如尧、舜、禹、汤从来就没有避过讳,一样为万民敬仰,可见得根本不存在讳一说,所以皇帝从今以后禁止一切避讳之说是万分正确等等,然后又大拍一回马屁:皇帝是红太阳,永远照耀四方,皇帝是指南针,永远指出我们的方向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注:其实刚造反就大选美女的人可不少,比如洪秀全,在造反前是一个落第秀才,穷光蛋,造反后没多久就大肆抢掠,还没打到江宁就霸占了三十多个老婆。汪文送妹的情节其实是有原因的,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初期还很弱小,他派出谋士联系一郭姓的军阀,希望得到对方支持,姓郭的没多大志向,因此决定支持刘秀,条件是刘秀要娶他女儿,刘秀的谋士想都没想,立即就替他做主答应了。另外,好象古代的妃子们死得太快了,从政和二年到重和三年,光贵妃就死了三个,昏,是碰巧还是宫庭斗争?
第十一章 挫折
    在李志远忙于登基时,宋廷正在忙于与辽夏和谈,由于接连的败仗,大宋朝廷乱成一团,一方面追究战败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则要下一步怎么办,但是由于几次抽调禁军,现在京畿地区兵力严重不足,为了消灭李志远,必须从边境抽出更多的部队,而这些首先要获得辽国的同意,然后才是与夏停战的和谈。
辽国的使者刘嗣昌探听到宋军在前线屡屡失败后,便公开提出重新商定每年的辽贡,宋廷一开始还指望打个胜仗之后就免了这次和议,不须在此事上受辱,因此能拖就拖。结果随着战事进行不利,辽使刘嗣昌不断提高要价,在镇江大战结果传来之后,宋廷再也不敢拖延,全部答应了辽国的勒索,每年辽贡增加到绢四十万匹,银二十万,整整比以前多了一倍,而且这是从当年算起,也就是说刘嗣昌回辽时就可以带上今年多出的这一倍,刘嗣昌喜喜滋滋的想回去后皇帝应该会对自己的能力另眼相看了吧。
宋夏和谈也迅速进行,在镇江战役的影响下,和谈也取得了进展,双方停战,宋每年“赐”夏绢二十万匹、银八万两、茶四万斤,几乎比以前多了一倍,对于李乾顺来说宋军转入防守后,由于龟缩在各处堡垒中,夏军需付出重大代价才能攻下,往往得不偿失,消耗很大,因此军队也不想再战,得到这个结果也算是可以接受了,再说了一旦发现有更好的机会李乾顺肯定也不会放过的,反正这种停战协定对于他的约束力有限得很。
和谈成功后,宋廷不断抽调各地边军,而且破天荒的大举征兵,强行征召强壮的青年男子入伍,准备尽快消灭匪军。
趁着李志远登基,士气大振的时机,陈飞的部队发起了福建攻势,福建守军放弃了多数地点的守卫,大多集中到福州城内,因此,陈飞部很快就打下来建州(今建瓯),南剑州(今南平)等地,在正月二十日,围住了福州城。
福州城池坚固,一面临闽江,护城河又宽又深,城内原有士兵一万人,而且福建转运使柳士敬还临时征召了大批青壮入伍,又将官绅的护院家丁组织起来,现守军已达两万多人,由于福建路很早就被孤立起来,因此柳士敬城内积了大批粮草武器,完全可以坚守很久时间。
陈飞到达后,由于一向以来屡战屡胜,骄气日盛,到达福州城下,并没有太多的仔细研究过城防情况,对参谋部提出的暂时围城,等待海军到来的建议也不加采纳,便直接下令攻城。
这一天的攻城战极其血腥,经过长时间的胜利以及优秀的政治动员,中华军士气极高,连新编的部队都勇敢向城头冲锋,前一波倒下来,后一波马上跟上来,可是城内的守军也被告知,一旦城破,中华军就会屠城,因此也非常拼命,大量的滚油擂木将第三师的士兵挡在城下,城墙下短短几十米的地面上,到处是残肢断骸,血流成河,多次抢上城头,但又被打了下来,那些小小的区域象绞肉机一般,将双方投入大量的有生力量转化成一堆堆的血肉,陈飞又急又怒亲自带队冲锋,结果全队人只有十几人活着回来,陈飞受了重伤,被护卫拼死救回,被迫撤退。
这一天的战斗损失极其惨重,师长重伤,战死三千余人,伤两千余人,幸好福州宋军无能,否则趁机冲出城外,恐怕损失更大。其实福州宋军根本不知道对方主将重伤,因为中华军跟以往军队不一样,没有所谓的将旗等,所以根本看不出来。
陆军第三师本身是在湖南才组建的,多数是新兵、实力较差,而且只有两个团配备火器,而且还没有师属炮兵,大多数士兵都用的冷兵器。总体来说是不如一师和二师的,这也是陈飞如此拼合的原因之一,他想获得更大的战果来表明自己比别人强,结果却适得其反 。
战后,由第三师高级官员开会后,政治委员庄进宣布,由副师长张超担任临时指挥,对福州暂时围而不攻。
在接到战报后,李志远气急败坏,摔了一堆杯子碟子之后,总算安静下来,陈飞是自己的老下属来,而且在近卫队是时候一向勇猛直前,在一向的剿匪作战中表现也相当不错,只是这一次太顺利了,所谓骄兵必败,也算是给自己也给所有人提个醒,兵凶战危,不可轻易视之。
由于湖南这边正在准备“冰山行动”,部队正在扩编,抽不出来,目前近卫旅已扩编成近卫师,正在组建陆军第四师,师长赵远,陆军第五师,师长花来福。赵远本来是骑兵团长,但由于马匹太少,各部队的通信侦察等都需要骑兵,因此骑兵部队从起义以来没扩大过,只扩编成旅,旅长又没自己的份,赵远看着眼红,三天两头找李志远求情,李志远一开始舍不得,这骑兵培养可不容易,这次组建第四师,李志远想通了,至少打败宋朝以前都不可能有足够的骑兵,那又何必浪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呢,当初这些人都是一手带出来的,无论步兵骑兵都练过,因此赵远摇身一变,从骑兵转到步兵了。
由于一时之间扩编太多部队,因此军官奇缺,各个部队都在抢人,为了保证战斗力,第二师、军训部甚至连正在作战的第一师等许多军官都被填进新编的部队,由于都是新人,所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训练演习才能真正具有作战力,目前都派不出去。
李志远思前想后,最终命令:由于陈飞重伤,免去陈飞第三师师长之职,待伤好后安置。此次福州战败,陈飞负有指挥失误之责,记大过一次。另外由于陈飞一向以来的功劳,晋升为二等忠勇伯。
虽然李志远非常不高兴,但他还是很有容人之量的,而且他一向认为一个勇敢的将军哪怕打败仗也值得信任和培养,因为他有勇气,只要能吸取教训,那他总有可能变得更优秀;而一个懦弱畏敌之辈,哪怕碰巧打了胜仗,都不值得培养。因此他对陈飞这次失败还是相当宽容的,并下令医生一定要尽力救回陈飞的性命,表示如果陈飞不能移动,那就马上把人派去。
至于福建战事,就由李新(时任广东守备师长)暂兼任第三师师长,负责福建战役。
这一下广东也是忙得鸡飞狗跳,李新想了好久,他一开始是想直接坐船到福州接管第三师,但是想了又想,决定一路打过去汇师为好,自己亲自带广东守备师两个团和师直属队从福建南部打过去,另外两个团单独进攻汀州(即后来的长汀),从情报来看,一、福建守军大多聚集在福州,而且福州基本上被封锁,福建各地守军互不统辖,没有统一的指挥。其次,第三师已经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并得到海军的供给,只要不冒险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不需要担心。三、自己率部从漳州、泉州打过去,一路有海军支持,不至于危险。四,就是李新的私心了,他想带着一支胜利之师与第三师汇合的话,自己的形象要高大得多,然后一举攻克福州,这样第三师的上上下下应该会对自己心服口服了。
考虑周全后,李新通令第三师,在已经占领的区域开展政治宣传运动,包围福州,除此之外唯一的作战要求就是加强防守。然后自己率领广东守备师大部出发进攻漳州,李新独出心裁,没有从潮州集结,然后沿陆路进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