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在胡思乱想,突然了望手传来消息,东北方向有船只,距离太远,看不清旗号。
钱丰兴奋起来,心里盘算,倭人现在的船不多,那么。。。十之八九是海盗船,否则做何解释,希望海盗多一点,这样功劳就大一点,官也升得快一点。
越想越美,心里也急了起来,差一点就想爬了桅杆上看一眼,正想着,了望手大声叫了起来,已经看清了,有三条,都是大船,不过是咱们的船,钱丰顿时没了劲。但是检查还是有必要的,虽然三条大船的船队几乎不可能是海盗,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呢?
对方似乎也发现了,改变航向靠拢过来,了望手传来让钱丰更受不了的消息,对方不但挂着帝国金龙旗,还挂着海军旗,看来是海军兄弟。双方越来越近,对方打出旗号,钱丰大吃一惊,原来这三艘船是帝国远洋探险船队,两年前奉旨前往南美洲,如今才回来,看到帝国的船只,三艘船上的人都又笑又跳,有的人甚至都哭了,好不容易总算回家了。
钱丰虽然一开始很失落,但是看到同袍从万里之外归来,也是非常兴奋,也陪着掉了些泪。然后下令掉头护送船队回港。
历经两年有余,前往南美的远洋探险船队终于回到了杭州,去的时候四条船,回来时只有三条,其中一条船在南美极南之海峡沉没,有十七名水手遇难,因此命名为十七勇士海峡(今麦哲伦海峡)。
这只船队带回了李志远梦寐以求的辣椒和橡胶,看到摆在御案上的红红的辣椒,李志远差点掉下泪来,不是因为他爱吃辣椒,而是想起以前的日子特别感触。现在他完全融入了眼前的生活,几乎已经忘了自己的前世,恍惚中还以为自己的过去不过是做了一个梦,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
辣椒和橡胶的价值只有李志远才明白,但是并不是说没人关心这些了,商人们对远洋船队带回来的其它东西更感兴趣,那就是黄金白银。
除了船队带去的货物外,海员们都随身带了些小货物,用这些瓷器、丝绸、纸张、玻璃珠换回了大量黄金白银,每个海员都发了一笔财。每个人都绘声绘色的述说着美州的富裕,用瓷器就可以换回同等重量的白银,用丝绸可以换回同等重量的黄金!这个消息令沿海的商人兴奋得睡不着觉,虽然路途遥远一来一去花了两年时间,但是对财富的追求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作者注:庄周梦蝶,原文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解释:庄周做梦,在梦中自己是一只蝴蝶,醒过来自己却是庄周。那么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第二十六章 蔚蓝色
在帝国的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在新闻报纸的大肆宣传下,中华帝国的商人们迅速行动起来,纷纷要求帝国开辟通往黄金之国的航线。在这一背景下,帝国的海洋贸易热迅速升温。
李志远也适时推出巨著《海权论》,从贸易和军事方面谈论控制海洋霸权的重要性,虽然对于帝国来说海洋的利益并不显著,因此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然,不过,这份文件仍然成了帝国内支持海洋贸易以及海军的人的尚方宝剑。
在贸易中,李志远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不能光是卖东西,必需要适当买进才行。非常简单,如果光卖东西给别人,把别人的金银都赚完了,以后就没有赚的了,因此也要适当的购买,只有这样经济才能长久。这个道理是他前世听说的,但不知叫什么名字。但是对于帝国的贸易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但是俗话说,知易行难,比如现在南洋的贸易就是完全不对等的,帝国出售瓷器、玻璃、丝绸、染料等等,但是南洋有什么东西呢。贝壳?谁会要,香料?国内产量不低,只能卖到欧洲,但现在航线未开辟。水果?以现在的运输速度,还没到就烂了。橡胶园?那倒是好东东,可惜种子和种苗太少,目前已经在海南、广东、台湾的种了一小片,还得等几年吧。
不行啦,想得头昏,李志远揉揉太阳穴,喝着参茶润了润嗓子,心想怎么老是参茶啊,不能换点别的,比如燕窝汤之类的,嘴里正嘟哝着,突然间一下子站起来――燕窝,这不正是南洋产的吗?咦,为什么到了宋朝这些年都没喝过呢?难道还没有?找来管尚膳监的太监一问,果然没听说过这东东。李志远乐了,好啊,俺来发现吧。
马上提笔写了关于燕窝的情况说明,要求贸易部等相关部门组织采购专供皇宫使用,不过特别地把血燕列为不祥之物,食之不吉。心想只要大家知道连皇帝都喜欢吃,那么其它人肯定会紧跟潮流。燕窝肯定会流行起来,从穷人都不屑于吃的东西变成价比黄金的高档营养品。
这个燕窝不过是贸易发展的一个小小故事,后来,被许多文人改编成动人的故事,主题当然是歌颂伟大的皇帝陛下担心南洋土著太穷,所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事迹,此是后话不提。
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也为了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发展海上霸权。李志远借口打击海盗,下令清扫远洋航线,消灭一切其它国家的大型船只,无论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因此由中华帝国海军在各条重要远洋航线上巡逻,凡是非中华帝国船只一律以海盗之名消灭。
由于在目前的海洋上,中华帝国是唯一的强者,即便是阿拉伯人也不过正在学习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如船尾舵之类,因此,其它国家根本无力阻止。经过几次“不对称”战争,中华帝国的海军毫不费力地迅速清扫了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弱不禁风的水师,而自己仅仅有几条船受了些轻伤。很快,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万里海面上,只有悬挂着中华帝国金龙旗的船只才能自由通行。
虽然李志远脸皮够厚心够黑,也想顺手把别人的商船给灭了,但是他毕竟不能跟日本鬼子那种禽兽相比,面对手无寸铁的商船实在下不了手。因此,最后采取折中办法,对于航线上的商船,帝国海军没有采取消灭这种方式,只是很客气而又坚决地将船带回港口――打击海盗人人有责,让你们协助调查海盗,谁敢说不字!再说了又不会抢你的货物。
只不过到了港口限制区,吃的住的都贵得惊人,然后经过N个月的调查之后才考虑放人。到那时商人往往都不得不低价变卖货物,而且那些船只据说都由于“长期”不使用,都出现故障报废不能出海了,商人们只能改乘中华帝国的商船。经过几次这样的折腾,其它国家的商人纷纷选择帝国的商船为唯一的交通工具。
不但如此,海军还四处出兵抢占重要的岛屿,在当时很少有国家注意岛屿的价值,因此中华帝国的海军几乎没有遇到阻拦。
永乐二年底,海军在马六甲南端登陆,设立海军基地,宣布该岛为中华帝国所有,正式命名为新加坡,成为中华帝国最南端的领土,也将是南海舰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由于新加坡舰队的存在,整个南海以及孟加拉湾都在打击范围内。
事实上,新加坡早已成为中华帝国海上贸易航线的一个补给站,只是考虑到先中国后海外的原因,所以没有建设城市,也没有移民。而现在国内大局已定,开发海外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新加坡可是中国通往西方的最重要的通道,怎么可能让别人占据呢。
在新加坡的建设并没有招来太大的抵抗,当时,在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是吴哥王朝,地跨现今的柬埔寨、越南、泰国诸国,而当时吴哥王朝的国王苏利亚拔摩二世正在忙于修建吴哥窟,这个巨大的工程历时37年才完成,耗费了王朝的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帝国海军的扩张几乎视若无睹。
目前在马来半岛上只有一些较小的国邦和势力,他们对强大的中华帝国毫无反抗之能,在建设新加坡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小冲突,打死几十人,但帝国海军只有一个受伤。
不过海军申请占据江华岛(今韩国济州岛)的报告却被皇帝陛下驳了回来,虽然该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紧邻高丽和日本,便于将来的征服。但由于该岛距离高丽极近,且上有高丽王的行宫,估计高丽国反应会非常强烈,不但会引发长时间的战争,而且会影响目前的贸易,所以先暂时放过。反正没有炮台的港口随时都可以轻易拿下的。
新加坡岛的建设获得了从帝国海军到帝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前宋有大量的犯人,并无大罪,但是前朝的遗留下来的。直接免罪又不太合适。因此李志远直接将他们的罪行改为劳改,一律发配到各处参与建设海军基地,到期就地释放,由海军协助安排工作。这一来,劳动力有了,而且有很多犯人抓住机会利用良好优势开展海上贸易,结果成了富商。
新加坡建成后,通往西方(指阿拉伯)的贸易更加容易安全,促进了帝国贸易的飞跃,以往宋朝时,华人一般只到到中南半岛或者印度就交货,再由阿拉伯人运向西方,现在华人直接把货运到巴格达的越来越多。
帝国从海外贸易上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培养了强大的海军,要不了多久,这支海军就会将帝国的武力扩展到全世界。
注:燕窝,东南亚一种燕子(金丝燕属)的唾液富含胶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用唾液做成的巢,称为燕窝,大约是明末此物被我国一极具眼光的商人发现并大力推广,后来便成为高档营养品。血燕,燕窝的一种,由于被人采去燕窝后,燕子再次筑巢,如此反复几次,燕子唾液不足,只得吐鲜血混杂其中,惨乎哉!某些变态富人居然还以吃血燕为荣,真是冷酷心肠!跟那个虐杀小猫的贱人有得一拼!
第二十七章 货币
如果说永乐元年建立了中华帝国的话,那么永乐四年就是为中华帝国发展打下基础的一年,这是沸腾的一年,无数的新政策出台,工业、商业大发展。这一年影响深远!
在贸易发展的同时,李志远也开始考虑发行货币了,毕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才能称为商业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在中华帝国,工业商业虽然有巨大的发展,但并未真正形成产业,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工业不是靠某个人,某句话、某些投资就能产生的,它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催生的,它的发展首先要取决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则需要国家的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金融体系,包括货币、税收政策等。只要有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当工业获利能力超过其它行业时,经济自然会向工业倾斜,大量金钱流向工业,工业当然就能发展起来了。
因此首先要把银行货币等金融体系建立起来。而银行,目前发展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志远在台湾时就开设了银行,虽然规模很小,但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在开始造反后,银行更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协助管理没收财产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但那时仍然是以低收高贷的经营方式,再辅以一定的政府职能。在消灭北宋夺取国家政权后,李志远将原来的银行分拆成中央银行和两家商业银行――四海银行和工商银行,除了这几家银行之外,各地也出现了小型的银行。
货币是国家金融的基础,目前中华帝国仍然沿用银子作为主要货币、铜钱为辅,缺点非常明显,太重不便携带,价值不确定(指每次要称重,交易不便)。中国银矿很少,产银量低,主要靠海外输入。因此李志远早就想过印纸币,先前由于不懂防伪技术,再加上政府信用不足,因此一直没有推出。现在由于已经取得国家大权,防伪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因此是时候了。先把这事交给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分析,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讨论,两处送上来的意见仍然不是非常肯定这种办法――大家对由政府信用支持的纸质货币信心仍然不足。
在最后的御前金融会议上,李志远考虑再三,虽然纸币是先进,但如此太超前,得不到支持的话那可是大麻烦,尤其是经济方面最怕折腾,与其冒险,还不如先顺应民心为好。
于是,决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硬币和银票。银票面额为2两、5两、10两、20两、50两、100两几种。硬币分为银元和铜币,银元仅有一两面额。目前的铜钱全部回收兑换成银票,而银票可以直接到中央银行各处分支机构兑换现银。
李志远是打算让大家习惯于纸质后再发行纸币。银票全称为中华帝国中央银行银票,至于其它所有银行,均不准发行银票,只准发行自己的本票一类的票据。
永乐四年春,经过好几个月的准备,银票在大规模宣传后终于上市了,为确保流通制定严格的法规:任何人不得拒收银票,违者罚三倍金额,其中一份奖给投诉人,一份由当地执法队充公,一份收归国有。考虑到一开始肯定有许多人会立即兑换成现银,为了确保各地兑换处不会排长龙,中央银行征招了大量人手。
首先使用的当然是政府机关和军队等,虽然很多人一拿到手就去中央银行换现银,各处兑换点挤得不亦乐乎,也在许多地方出现拒收现象,但大多很快就得以解决,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
在银票发行几个月以后,商人们对银票的信心大大增加,由观望变成支持,毕竟每次背着那么重的银子满世界跑确实太累了,一开始商人们还采取有限度的使用,即在本地用银子去换银票,到达目的地们再换成银子,慢慢地,随着信心的增强,商人们将流通的银子几乎都兑换成银票,不再换来换去,每个人心里都有算盘:这东东交易方便,保管方便,携带方便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更何况,为了安全,银行会登记进出的大额银票(50两)的持有人和票号,这样的话防盗功能相当强,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在纸质货币,以及各种汇兑、担保、保管、信用等业务的支持下,金钱的流通非常便捷,在大量的资金的支持下,中华帝国的工业、商业象吃了枪药一样的迅速膨胀,全国各地都是兴奋的人群,看到手中的红利,无数人纷纷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游资注入又导致更大的发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