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字条,征询她现在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
阿鲁特氏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陵的隆福寺。光绪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营建山陵。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始终未提及陵寝之事。直到同治帝驾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东陵的双山峪龙气舒展,堂局宽平,罗城周密,屏障全备。“后有大山以为靠,前有金星山以为照。金星山之两旁更有万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是真上吉之地”。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召见了相度大臣。慈禧详细询问了相度陵址的情况,由恭亲王奕䜣做了回奏。最后集中在是用东陵的双山峪,还是用西陵的九龙峪这个焦点上。慈禧征询相度大臣们的意见,奕䜣回奏说:“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下不敢言。”明显流露出应选用双山峪的意向。奕䜣所说的“理”,是指乾隆帝规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咸丰帝已葬在东陵,同治帝就应葬在西陵。奕䜣所说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咸丰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都建在了东陵,如果顾此之情,使娇儿长倚膝下,同治帝就应葬在东陵。奕䜣非常圆滑,善于词令。他明明倾向于选用双山峪,却说“臣不敢言”,意在让慈禧自己作决定,自己免担破坏“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时就明白了奕䜣的心思,当即决定将东陵的双山峪定为惠陵陵址。任命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为承修大臣,于光绪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时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时兴工,经过三年紧张施工,到光绪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园寝及礼部、八旗、内务府衙署、营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规制虽然逊于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为坚硬名贵的棧荆虼嘶萘晁赜小巴禾敝啤!
帝后入葬。经钦天监择吉,定于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皇后入葬惠陵地宫。三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由京启銮,去东陵参加同治帝、后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达东陵的隆福寺,并住在了那里。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宫和孝哲皇后的梓宫从隆福寺暂安处奉移惠陵。光绪帝跪送后,由间道至惠陵,敬视方城、明楼、地宫后,于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皇后梓宫到惠陵,两具梓宫均停放在隆恩殿内。三月二十五日,光绪帝在同治帝、后的梓宫前行迁奠礼后,奉移两梓宫于方城前芦殿内,安奉在龙车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皇后梓宫随同治帝的梓宫葬入地宫。同治帝的梓宫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皇后梓宫安奉在同治帝左(东)旁,均棺头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皇后的谥册、谥宝于梓宫入葬前安放在地宫左右册宝石座上。众大臣退出地宫后,敦宜皇贵妃(即慧妃富察氏)等进地宫敬视同治帝和孝哲皇后梓宫。随敦宜皇贵妃进入地宫的可能有瑜妃赫舍里氏、珣妃、瑨嫔西林觉罗氏。她们与自己的夫君同治帝和皇后阿鲁特氏作最后的诀别。同治帝的这4位遗孀,当同治帝驾崩时,年龄最大的瑜妃19岁,年龄最小的皇贵妃富察氏(慧妃)才16岁,刚刚进入花季妙龄就开始了数十年的漫长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贵妃等退出地宫后,在石祭台前奠拜如仪。掩闭地宫石门,大葬礼成。
地宫被盗。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发生在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东陵地区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时局动荡、政权交替的混乱之机,制造了东陵的第二次大盗案。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被盗陵寝之多,损失之惨,比上次更为严重。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报》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
又据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 孝哲皇后棺内的这些随葬品以及同治帝棺内的随葬品全部被盗走了。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一丝不挂,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
孝哲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阿鲁特氏出生: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
属相:虎父亲:崇绮
丈夫:同治帝载淳子女:无
入宫: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五日
册立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
最得意:被选立为皇后
最痛心:夫君早死最大遗憾:未生子女
卒年: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享年:22岁
入葬: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陵寝:惠陵
谥号: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孝定皇后
最后一位皇后——孝定皇后
清廷入关后,历经10帝,然而最后一位皇后却是第九帝光绪的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这是因为第十帝宣统帝只在皇帝宝座上坐了3年就退位了,当时只有6岁,还未大婚立后。所以孝定皇后就成了清朝的,也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后。
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史书和清宫档案中都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有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说她叫“静芬”。孝定皇后生于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十日,比光绪帝大3岁。其父桂祥当时任副都统,是慈禧的胞弟,孝定皇后是慈禧的娘家侄女。
光绪十四年(1888),18岁的光绪帝载湉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了。顺治帝14岁大婚,雍正帝成婚不晚于14岁,嘉庆帝和同治帝均为17岁成婚。慈禧对以前清帝的成婚年龄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光绪帝到18岁了还不给他成婚呢?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光绪帝一旦成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了就要亲政,自己就得“归政”交权。这对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比失去什么都难受。精力旺盛、权欲极强的慈禧不甘心就此隐居幕后,退出权力舞台,她要为自己提前作好安排,以便即使光绪亲政,自己也还能实际操纵大清朝的政权。
据德龄讲,慈禧早在10年前就开始为光绪帝谋划婚事了。慈禧曾巧妙地安排这位未来的皇后与光绪帝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当时光绪只向静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兴。他觉得这个小女孩子,绝对不是理想中的同伴”。慈禧的这一精心安排,显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不情愿归不情愿,从小生活在慈禧的严厉管教和压制之下的光绪帝,性格懦弱,在这件事情上根本不可能有自主权。慈禧欲将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与推迟光绪帝的婚期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一个“权”字。首先,亲上加亲,可以使光绪帝更加俯首帖耳地听自己摆布。其二,将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常伴在光绪帝的身边,无异是在光绪帝身边安置了一个最忠实可靠的耳目和密探。这样,光绪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特别是在慈禧归政、长期居住颐和园以后,这一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在早已确定了皇后人选的情况下,慈禧于光绪十四年假惺惺地安排了一场“选秀”。表面上看起来皇后和妃嫔的人选是由皇帝自己做主选定的,实际上却是在慈禧的操控下表演的过场戏(详见“珍妃”章)。在这场选秀闹剧中,几个当事人都不痛快,光绪帝不能选立自己喜欢的江西巡抚德馨家的姐妹花,心中郁闷苦恼,在慈禧的极力帮衬下被选中皇后的孝定难堪羞恼,看到光绪差点没有按自己意旨行事的慈禧更是气恼不已。清朝最后一次大婚礼就在这几位主角各怀心事、别别扭扭的情况下拉开帷幕,操办起来了。
清朝最后一次大婚礼
不祥之兆。经钦天监敬择吉期,定于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六日举行皇后册立礼。光绪皇帝大婚时用过的喜轿就在婚礼前40天,即光绪十四年(1888)腊月十五日深夜,一场大火将太和门、贞度门和昭德门化为灰烬。太和门在明朝叫皇极门,是皇帝听政的地方。清廷入关后,《光绪大婚图》中喜轿出太和门场景
顺治帝曾在此门举行过登极大典。贞度、昭德二门是大臣们上朝、退朝的必经之门。这三门是大婚典礼的重要场所,三门的被烧,使皇宫上下极为震惊和恐慌。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十分迷信,认为这是上天示警。大婚在即,竟发生了如此一场大火,肯定是不祥之兆。因此在火灾发生三天后,慈禧下令“所有颐和园工程除佛宇暨正路殿座外,其余工作一律停止”,以表示“知儆修省”之意。
婚礼隆重。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初五日,慈禧颁布懿旨,正式公布了为光绪帝立后的理由和所立皇后的人选:
皇帝寅绍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著立之为皇后。
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五日,遣礼部尚书李鸿藻为正使、总管内务府大臣续昌为副使,持节诣皇后邸行大征礼。正月二十六日,遣大学士额勒和布为正使、礼部尚书奎润为副使,持节奉册宝诣皇后邸,册立叶赫那拉氏为皇后。行册立礼的同日,遣额勒和布和奎润为正、副使,持节诣皇后邸行奉迎礼。正月二十七日凌晨,皇后于邸第升凤舆,由大清门进入皇宫,进坤宁宫洞房,与光绪帝行合卺礼。这年光绪帝18岁,皇后21岁。
清宫档案《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详细记载了光绪帝与叶赫那拉氏大婚后第二天即正月二十八日一天的活动情况:
二十八日寅时,福晋等恭候皇后冠服,戴凤钿,穿明黄五彩龙袍,八团五彩有水龙褂,戴项圈、拴辫手巾,正珠朝珠,毕。皇帝率皇后诣坤宁宫西案、北案前行礼。次诣灶君前上香行礼。皇帝还东暖阁,升南床居左,皇后升南床居右,相向坐。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福晋等恭侍宴毕,皇帝、皇后乘轿,提炉前导,出顺贞门、神武门,进北上门,诣寿皇殿列圣圣容前拈香行礼。还,诣承乾宫孝全皇后(道光帝的皇后、咸丰帝生母)御容前,毓庆宫孝静皇后(道光帝的皇后)御容前,乾清宫咸丰帝、同治帝圣容前,建福宫孝德皇后、孝贞皇后神牌前,拈香行礼,毕。诣储秀宫皇太后(慈禧)前跪进金如意,行礼,毕。皇太后赐皇帝、皇后金如意,毕。还养心殿,诣东佛堂庄顺皇贵妃(道光帝妃,醇亲王奕母)神牌前拈香行礼,毕。皇帝升明殿宝座,皇后诣皇帝前跪递金如意,皇帝赐皇后金如意,毕。皇后率嫔御等诣皇帝前行礼。皇后由吉祥门还钟粹宫佛前拈香,毕。升前殿宝座,嫔御等率公主、福晋、命妇等诣皇后前行礼。
尽管光绪帝、皇后和慈禧三人之间互相递了许多如意,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门婚事她们三人都极不如意。叶赫那拉氏皇后是“后党”的重要成员,事事站在慈禧的立场上,与光绪帝作对。他们俩名为夫妻,实际上如同陌路,甚至是政敌。本来就没有感情的婚姻,又加上政治上的分道扬镳,使他们终生不如意。
在为光绪帝立后这件事情上,慈禧可谓用心良苦,虑事周详,但这一切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出发,为自己着想,根本不去顾及两个年轻人的感受。慈禧太后的专横跋扈,无视光绪帝本人的意愿,强行决断,给了光绪皇帝以很大的刺激,他不敢也不能对抗慈禧,只能把自己隆裕深深的怨愤转向皇后,从一开始就对她不理不睬,一心一意只是宠爱珍妃。没有享受过一天夫妻温情的皇后,处境尴尬,但她又无力、也无才无德去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向慈禧哭诉,只能持着对光绪不满、对受宠的珍妃妒恨的这种极不平衡的心态,度日如年。慈禧以一己之私,毁了一对年青人的终身幸福,使他们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最后以悲剧结束。
后人在看待这出闹剧时,多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光绪和珍妃,尤其因为珍妃的冤死,更将孝定视为进谗者和慈禧的帮凶。其实,孝定又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她肯定也渴望真挚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对生活也会有美好的期望。可是作为慈禧手中的一颗棋子,她注定摆脱不掉被利用的命运。纵使是自己的亲姑母,她可以补偿她以中宫皇后这么显赫的地位,可以帮她除去情敌,却不能强迫光绪帝去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