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卫秘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荒唐的指挥和轻信的皇帝,心底多少会有些悲凉之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能看到中秋的圆月,就将性命仍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战场上。

八月十五日两军交战,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明军自己相互践踏而死的比被敌人杀死的还多,朱祁镇在亲军的保护下屡次突围都被打回。乱军之中,王振被杀,皇帝亲军也被冲散,宦官侍从在大军压境之下纷纷投降,坚持留在朱祁镇身边的,是一个他从未注意过的小人物——锦衣卫的校尉袁彬。




患难纯臣(1)




锦衣卫属于军籍,允许父子世袭。建文四年,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自己登基做了天子,为了安全起见,他在任命亲信纪纲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同时,也将锦衣卫成员来了个大换班,从靖难军中选取忠贞之士调入锦衣卫。袁彬的父亲袁忠就是在这次大换班中进入锦衣卫的,袁忠为人老实忠厚,不会钻营,所以从朱棣直到朱祁镇,侍奉了祖孙四代皇帝近四十年的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一直只是个小小的锦衣校尉。

正统四年(1439年),袁忠老病退休,袁彬接替父亲的职务,继续担任锦衣校尉。袁彬当时已经三十九岁了,在表面衣着光鲜,内里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锦衣卫里是个异数。无论是刘勉、徐恭的谨饬,还是马顺的跋扈,都和袁彬毫无关系,他每天只是在皇宫里站好自己的岗,做好分内工作而已。当然,高高在上的皇帝朱祁镇,是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站在角落里的小人物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袁彬应该会像他老爹那样,熬到退休的年纪,然后由子孙顶班,虽无波澜但却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然而,“意外”发生了,袁彬终究没有父亲那样波澜不惊地过太平日子的命。

正统十四年七月,面对瓦剌来犯,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此次出战中,锦衣卫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马顺率领留守京城,另一部分则作为皇帝亲军随驾出征——袁彬被分在出征的亲军里,这不但是他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皇帝朱祁镇乃至整个大明朝命运的转折点。

且说八月十五日的混战中,也没人顾得上皇帝不皇帝的,逃命最重要。王振死在乱军之中,朱祁镇一下子感觉失去了主心骨,而他身边的太监各自奔逃,其中有个叫喜宁的太监更直接跑到也先跟前,主动请降,愿意为瓦剌军充当内应。当此危急关头,忠诚的袁彬一直守卫在皇帝主子身边,直到这位主子成为也先的阶下囚。

也先倒没有难为大明皇帝陛下,既没五花大绑也没大刑伺候,反而客客气气地,仍然让袁彬侍候朱祁镇。朱祁镇只会讲汉话,也先只会讲蒙古话,两人鸡同鸭讲,比手划脚地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也先找来了个一直在明军里从事翻译工作的蒙古人哈铭,向朱祁镇传达了致意。

随着哈铭的到来,朱祁镇惊魂稍定,袁彬也才相信自己确实是活过来了,不用和皇帝一起为大明朝殉死。

重兵环伺之下,也先仍不放心,喜宁主动向也先请求到朱祁镇身边去,可以将朱祁镇的行动详加侦查,随时报告给新主子。

也先平素虽有大志,但也明白自己的实力和明朝根本无法相比,他屡屡南下侵扰,也只想劫掠一番,扩充军资而已,没想到这一回竟然撞上大运,碰到了堪称史上最烂的军事指挥官王振,不但将明朝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且轻松地俘虏了皇帝!

十五日,朱祁镇刚刚被俘,也先这边就为如何处置明朝皇帝而炸开了锅。有强硬派,自然要求杀皇帝以显威风,但此说马上就被大多数人鄙视——能抓住皇帝本就是意外,如果杀了皇帝,明朝的报复会使瓦剌陷入灭顶之灾的。有温和派,主张好吃好喝地招待皇帝然后送回大明,换点金帛财物什么的也就行了,此说也先听了也不大满意。

这时的朱祁镇对于也先来说实在是个意外的宝贝。俘虏了大明天子,从小了说可以向明朝勒索无数财物,从大了说甚至有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此控制大明,恢复祖宗的光辉业绩。

于是也先将朱祁镇架到车上,一路烟尘,直奔明朝军事重镇宣府(今河北宣化)。在城下叫嚣着:“你们大明皇帝在我手里!立刻开门!”

其时天色已晚,宣府城门紧闭,城楼上有人高喊:“我们所守的正是皇上的城池,天晚城门已闭,不敢奉诏开门!”负责守卫宣府的罗亨信是个硬汉,他怕有人屈从,手拿宝剑坐在城门前:“出城者斩!”任凭瓦剌部队如何叫嚷,就是死不开门。

最终也先没有办法,只得折而向西,奔向另一个边关重镇大同(今山西大同)。八月二十一日,也先带着朱祁镇来到大同城下,故伎重施,要大同守兵开门。大同守将郭登也一样硬气,明知道皇帝就在眼皮底下,仍然闭门不开。而朱祁镇为了保持皇帝的脸面也算鼓起了全部勇气,任凭也先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肯亲自喊话。




患难纯臣(2)




也先见先前宣府不肯开门,大同也不肯开门,颇有些气急败坏,心说好不容易抓来个皇帝,怎么一点儿用都没有呢?没有用的东西还留他做什么?心念急转间已对朱祁镇起了杀机。

袁彬一直护在朱祁镇身边,他久在皇宫侍卫,对这些大人物的喜怒很能察觉。此时觉得不好,他冲到城门下,对大同城高喊:“郭大人!皇上与你是亲戚,你何至于如此忍心拒绝陛下?”郭登是明初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子,郭英的妹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妃子,郭英的儿子郭镇又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郭登的一个堂姐还是朱祁镇爷爷朱高炽的妃子,算起来,郭登不但是皇亲,而且还是朱祁镇的长辈。

郭登是个精明的将领,他对于朱祁镇被俘虽然痛心,但头脑一直都很清醒,知道绝不能因为皇帝在对方手里就屈服,于是对袁彬答道:“臣接到的命令是守住城池,其他的一概不知。”袁彬见状心中悲凉,只道今天得和皇帝一起送命,于是放声大哭,一头撞向大同城门。

不论是也先还是朱祁镇,抑或是守城的郭登,他们都被袁彬的举动惊呆了,赶忙叫人拦住袁彬。

也先经过宣府、大同两次拒绝开门,一腔热血一而鼓,二而衰,经袁彬这么一撞,已经是三而竭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反正灭不了大明,干脆趁着皇帝在手里多勒索点钱财,也算是对这次远征有所交代。他让朱祁镇命令袁彬向大同城索要财物,不然就当着他们的面杀了你们的皇帝陛下!

而朱祁镇则终于一扫被俘以来的郁闷,发现王先生不在了之后,自己身边还是有忠贞之士的。见也先不再强求开门,转而求取财物,他立刻满口应承下来。

于是袁彬对郭登喊道:“郭大人!你放我进城,我有话和你说!”郭登还在惊疑,袁彬又道:“你我曾同在锦衣卫,我不会骗你!”郭登也曾当过锦衣卫指挥佥事,只不过他一直领兵在外,很快又因战功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并没有真正在锦衣卫里做过事,但在袁彬看来,这点香火情总还是有的。

郭登不敢开门,他用绳索将袁彬提到城里。袁彬知道若是说也先要钱,只怕郭登不会理会,于是说是瓦剌远征,皇帝陛下要劳师,大同城须得贡献金银。听了袁彬的话,郭登不由得长叹一声,知道所谓“劳师”云云,不过是遮羞的借口而已,但已经拒绝了开门,如果再拒绝给钱的话,只怕朱祁镇的命真的不保。

于是郭登召集了大同城里的大小官吏,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大家东拼西凑了两万多两黄金和大批丝绸锦缎,由郭登亲自送到城外。

郭登见到面容憔悴、衣饰脏污的朱祁镇,心情激动不已,对着朱祁镇大哭磕头。朱祁镇从未想过会和自己的臣子在如此情境下见面,但他终究还记得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像郭登那样大放悲声,而是指着财物对也先说:“太师(也先自称大元太师),这些东西都是朕赏赐给你的。”

朱祁镇在这种情况下还矜持地“赏赐”也先财物,是他作为帝王的惯性使然,也是他成为俘虏,失去一切后唯一还剩下的一点点自尊。也先对这个年青皇帝不由得另眼相看起来,本来以为是个昏聩的君主,却没料到被俘后不失镇定,还能在如此狼狈的情况下维持君主的威严,倒真有些中原人说的天子气概。也先一时气短,恭敬地接受了这份赏赐。

当夜瓦剌大军扎营在大同城西,也先并没有将朱祁镇当成犯人一样捆绑起来,而是让他单独一个帐篷,由袁彬和哈铭、喜宁服侍,只在营帐四周加强戒备而已。

深夜时分,郭登派来劫营的人被也先一举擒拿。

原来袁彬在大同城里和郭登密议过,也先如此轻易就得到财物,只怕不会立刻撤兵,而是会纠缠到大同城献出所有财物才会罢休,郭登可以趁这段时间找机会劫营,如果能救回皇上,那就是大明之福,万民之幸了。

袁彬回到朱祁镇身边时将此事告诉了朱祁镇,他并没有避开喜宁和哈铭。哈铭虽是蒙古人,但好几代在大明朝为官,内心早将朱祁镇当作君主,一心侍奉。但喜宁却是也先放在朱祁镇身边的棋子,扎好大营后立刻将此事告诉了也先,于是郭登的劫营计划功败垂成。而朱祁镇也不笨,稍加思索就知道问题出在喜宁身上,从此对喜宁多了个心眼,只是碍于喜宁总在左右,无法提醒袁彬注意——袁彬是个实诚人,一直以为是郭登计划不周,而非有自己人告密。




患难纯臣(3)




经过了劫营事件,也先知道了大同城的厉害,于是不再耽搁,裹挟着朱祁镇离开大同。连续几次招降不成,他觉得明朝的边境守军都是些硬骨头,不好对付,倒是在土木堡打败的那些中央军都是些草包,于是决定直奔北京城。

路上每经过一处城镇,也先就通过哈铭向朱祁镇提要求:写道圣旨让你们的官儿送点好东西来。也先大概以为所谓圣旨就是皇帝写的旨意,却不知大明朝的皇帝从来不会亲自写圣旨,五凤楼上金凤口衔,颁行天下的圣旨实际上都出自那些翰林编修之手。朱祁镇当然没有把此中内幕告知也先的义务,他又不相信已经叛变的喜宁和外族人哈铭,于是袁彬就挑起了“草诏”的重担。

凭着这一封封“御笔”信,也先的部队陆续讨来了不少财物。也先虽没拿到什么城池土地,但见到皇帝的旨意还是那么管用,对此次南侵的规划又有所改变。一次,他提出要将妹妹嫁给朱祁镇,效仿古代那些和亲政策,达到控制中原的目的。朱祁镇可不想做蒙古人的女婿,他知道如果答应,就不是瓦剌公主被和过来,而是他大明皇帝被和过去,于是婉转拒绝了也先。也先倒也挺有领袖的度量,不但不生气,反而对朱祁镇更加敬重。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大军逼近京城。此时的大明朝方面,以于谦为首的群臣已经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帝。

这样一来,再用朱祁镇的名号就唬不来钱了,也先勒索不成恼羞成怒,派人攻城。此时的北京城里,朱祁钰全权委托于谦组织防卫工作,于谦命人将九城城门尽闭,士卒于门外拒敌,绝他们的后顾之念。他还下令:临阵之时,将领不顾军卒而先退者,斩其将!军卒不顾将帅而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如此一来,将士们没了退路,破釜沉舟,同仇敌忾,无不听命,把北京城防守得固若金汤。

也先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败下阵来,带着朱祁镇狼狈逃回蒙古老家。

在大明朝边境转悠的时候,朱祁镇还能强做镇定,没想到北京一战,也先抬出自己的名头要议和却一点作用都没有。朝廷在弟弟的领导下不但不答应议和,那个于谦竟然还说什么:“今日只知有军旅战事,其他事不敢闻!”

也先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年轻的“太上皇”在袁彬的陪伴下,就站在德胜门外观战,瓦剌军大败,可朱祁镇丝毫没有享受到胜利者的喜悦。京城近在咫尺,他却没能回到曾经属于自己的皇宫,仍然身不由己地被也先带回瓦剌的大本营——对他来说几乎是天边的蒙古草原——似乎所有人都抛弃了他。

只有袁彬一直留在他的身边。喜宁叛变,哈铭是异族,只有袁彬一直忠心耿耿,虽然他不像王振那样懂得诗词文赋,但在这大草原上,袁彬是唯一能和他用汉语流畅沟通的人,那种武人的坚强给了朱祁镇极大的安慰。

从北京到草原的路上,有时遇到车马不能通行的地方,不用朱祁镇发话,袁彬就主动低下身子背着朱祁镇走路。到了草原之后,也先给朱祁镇的待遇不能说不好,有单独的蒙古包,时常还宴请朱祁镇欣赏歌舞,聊一聊天下之事。但也先毕竟不了解朱祁镇娇生惯养的生活,秋冬时节的大草原天寒地冻,尤其夜晚温度很低,朱祁镇在蒙古包里裹得严严实实仍然会觉得寒风刺骨,难以入睡,袁彬便每夜将朱祁镇的脚放到自己怀里捂暖,脚暖和了,身体自然也就暖和了。

种种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年过半百的袁彬对于二十出头的朱祁镇来说,是一年的俘虏生涯中最为温暖的回忆。随着回国的希望越来越淡,朱祁镇对于袁彬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两人在语言不通,生活习惯隔膜的大草原上可以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袁彬重感冒,发烧得不省人事,朱祁镇急得哭出声来,从没照顾过人的太上皇亲手照看袁彬一天一夜,直到袁彬退烧,这才安下心来。




患难纯臣(4)




然而喜宁却容不得袁彬的存在,像他这样的人,既然已经投降了也先,朱祁镇是不会再用他了,如果不能在也先面前表现得好,怕是没啥好下场。他向也先首倡挟持朱祁镇要宣府、大同开门投降,结果被明朝守边官兵拒绝;后来他向也先提议两国和亲,又被朱祁镇拒绝。加上他日夜监视朱祁镇和袁彬,对于袁彬的忠诚心里有鬼——越是没骨气的人就越对硬汉子心存不满,于是总想着除掉袁彬。

某次夜深之时,待朱祁镇睡下,喜宁以有要事相谈为由将袁彬约出营帐,准备将他带到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