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恩来的智慧-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造的关键”。1955 年12 月以来,周恩来仍然坚持这一基本观点。他认为国
家工业化还没有实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不能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
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难
以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说:“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即使合作
化了,也不巩固。手工业也是如此”。这是对当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急速发展的深刻而有力的批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五”时期,周恩来是从实现
“一化三改”整体目标上全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的,如果只从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其计划、预算这一方面研究反冒进,是难以完整反映周
恩来当时经济思想的全貌的。

“一五”时期,周恩来从“一化三改”两个方面闸明的既反保守又反冒
进的思想,深含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学理解,具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点上对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躁冒进倾向的批评,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理的光
辉。虽然,1955 年下半年以米,他的这一思想未能贯彻实行,但它却是党的
“十三大”提出并被党的“十四大”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先河。
奔向四化振兴中华——提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中同有两句古语:
“有志者事竞成”;“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有志”即有追求
的目标。有了追求的目标,奋力拼搏,年少者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追
求的目标,磋跎度日,即使活到百岁也是虚度一生。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也需要有一个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
“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周恩来的经济智慧之一是提出了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


四个现代化。1964 年12 月,周恩来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
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
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上义强同,赶上和超过世界
先进水平。”

周恩来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
着社会主义道路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
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
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
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
民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要求。“现在世界上
各方面的事业娜在飞跃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着重研究现代的问题,”
“我们要发展,就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一代胜于一代,做出比前人更
大的贡献。”

其次,四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
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到卫业现
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农业、
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尽可能迅速地用世界最新
的技术把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装备起来。”

再次,四个现代化是全国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
地区现代化,让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下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
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肉治的地区都现代化。个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
发展起来,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我们50 多个民族必须大家合
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
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
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现代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
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
独发展。

复次,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与具体步骤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一个
的具体步骤去实现。第一步,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用15 年时间,建立一
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 年时间,即
在本世纪内,把我同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
会主义强国,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两步走的步
骤还不够具体;当时用30 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也过于乐观了些,
对用这样

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艰巨性、困难性估计得还不够
充分。但无论怎样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
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着现实可能性,具备各方
面的有利条件。①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团结一致,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表现的积极性和热情;②有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能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们的祖先有过许多发明,我们应该
超过自己的祖先;④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
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⑤有了一支比建国前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
学技术力量;⑥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自己能
够制造或生产。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共同
纲领》中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
为工业同”。实际上,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摆在第一
位,经济建设尚属其次;与此相联系,在实现工业化的远大目标下,具体的
现实的目标是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
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实现工业化成了具体
的现实的目标。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基
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直到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还在探讨怎样使中国由农业国
变为工业同的问题。3 月,周恩来仍然说:“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
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1951 年9 月23
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强大的现
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并提出
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的思想。但是,不能说这是
我国建设以工业化为目标向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变。现代化的概念,周恩来在
1949 年12 月就提出过,他说:“必须把城市工业组织起来发挥领导作用,
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1954 年,他所提的“四个现代比”,摆在首
位的是“现代化的工业”;他所提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
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几年后,周恩来曾把工业化、现代化并提,
说:“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60 年代初,在总结“大跃
进”的经验教训,针对农业没过关的现实,改变了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战略,
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 年1 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
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延用至今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被放在首位,并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
关键作用。1964 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郑重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分两步走的设想。”文化大革命”动
乱打断了原定的进程。但是,1975 年1 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给中国人民鼓舞
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斗志。


目标远大步骤具体——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周恩来认为,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一步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要求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
导下,建立起工业部门基本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
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
要的工业体系。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指不能只建成一个
工业体系,不能光提工业把农业丢了,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科学技术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使其按比例、协调、
均衡地发展。

二年经济恢复以后,周恩来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我国当时还
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的情况,开始酝酿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1953 年9 月29 日,周恩来指出:没有动力工业、钢铁工业、
机器工业和化学工业等这些重工业,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完全独立,就谈不到
国家工业化。如果说我们的兄弟国家重工业有基础,让他们搞重工业,我们
搞轻工业,这样的分工是不可能的,这就等于让苏联背上一个比他更重的包
袱。我国的人口比苏联多两倍,苏联怎么能担负得起呢?1956 年党的八大会
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并闸明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的思想:第一,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
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
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
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第二,我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
系是可能的、必要的,专门靠国际援助的依赖思想是错误的。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需要量大。大小的回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
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第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同时需要同世界各国发展
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关门建设是错误的。即使建成了也是基本上完整,
不可能一切都完全自足,仍然需要发展国际经济交流。

60 年代,周恩来的上述思想有了重大发展:第一,针对60 年代世界科
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指出我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应是30 年代,40 年代
的工业水平,而应是60 年代的工业水平,是原子、电子、喷气机这样的水平;
不应片面追求数量,而要求质量、求品种、求规格、求技术的发展。第二,
针对“大跃进”以钢为纲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和农业没有过关的现
实,指出不能只建成一个工业体系,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科学技
术等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1964 年12 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严重干扰
了这一部署。1975 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一步设想,并由此向四个现代化的
第二步设想前进。周恩来的上述思想,给我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到1980
年底,我国基本上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统战篇

联合战线率先垂范——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这个法宝的形成,同
周恩来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胡耀邦曾说过: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
个模范。这不只指的是他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贡献最大,而已也应该包含着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最早。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党成立后不久和大单命时
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领袖孙中山就同共产国际的
代表有了联系。1921 年7 月,中国出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中共的成立大会。8 月,孙中山在
广州写了一封长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热情地表达了向列宁及其他
苏俄友人的敬意,并般切地希望与之取得联系。12 月,马林和参与中共创建
的张太雷到桂林同孙中山会谈。马林向孙中山建议: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
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建立革命的武装核心,应先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
命骨干。孙中山表示赞同。

中国共产党在它诞生一周岁的时候,即1922 年7 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确
定先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开会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