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东风云人物-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月7日晚8时45分,阿拉法特的座机从利比亚雷达上消失。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得悉这一消息后,十分焦急不安。他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利比亚有关方面马上采取紧急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找到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不仅是巴勒斯坦国总统和国际知名人士,也是卡扎菲的挚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位领导人会晤达15次之多。他们就中东形势、国际形势、利比亚革命与巴勒斯坦革命等问题经常交换看法,共商对策。
卡扎菲决定亲自指挥这场搜寻和营救阿拉法特的战斗。鉴于利比亚东南部沙漠地域广大,沙暴仍未停息,利比亚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利比亚政府与国际红十字会、国际气象组织、人造卫星机构、国际民航组织及其他有关国家进行联系,要求它们帮助营救阿拉法特。与此同时,利比亚出动数十架侦察机、直升机、急救飞机、战略和轻型运输机,派出大批车辆和数千名军人,在当地警察、治安人员和群众的配合下,形成搜索网,仔细寻找。经过12小时的努力,利比亚营救人员终于找到了阿拉法特的飞机。
阿拉法特的座机上共有17人,在座机着陆的过程中,机组人员做出了最大努力,保证了阿拉法特的安全。但飞机遭到严重损坏,折为三截,3名人员死亡,5人受伤。
阿拉法特脱险后,利比亚营救人员把他送往一家医院治疗,并专门成立了由一批高级医师组成的医疗小组。医疗小组为阿拉法特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认他健康状况良好,并无内伤,只是右眼上方受了点轻伤。接着,利比亚当局又把他送往地中海海滨城市米苏腊塔。卡扎菲偕其子女前往医院慰问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对卡扎菲一连说了6个“谢谢”。他说,他在4月7日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到耶路撒冷祈祷。他表示,相信他与卡扎菲将有机会一道去耶路撒冷祈祷。当天晚上,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动人的镜头。当巴勒斯坦人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阿拉法特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感谢真主。不论是阿拉法特的友人还是敌人,大家一致称他为“巴勒斯坦的不死鸟”。
1992年4月10日,阿拉法特康复后离开利比亚前往突尼斯。接着,他又访问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他作为一位幸存者,继续为追求他的目标而奋斗。在阿拉法特的记事本上,从来没有专门用作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一年365天,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每天工作一般都在18小时左右,每天睡眠一般不超过5小时,甚至这5小时也要分作两段时间,第一段是在清晨4时到7时,第二段是在下午4时到6时。他处事果断,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他不吸烟,不喝酒,惟一的嗜好是喝茶时放上一匙蜂蜜,这算是他最好的享受。
他的婚姻同样传奇
阿拉法特的婚姻家庭
阿拉法特是个传奇人物,甚至连他的婚姻问题也带有传奇色彩,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阿拉法特在科威特工作期间,发生过一个令他终生难忘、也为世人广为流传的爱情故
事。阿拉法特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当时风华正茂的阿拉法特,对革命事业有强烈的热情,对爱情婚姻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他作为一名精明强干的建筑工程师,在盛产石油的科威特工作,完全能够积聚大量钱财,成为富翁。他也完全有条件成家立业,享受天伦之乐。当时,他的好友曾屡次为他巧搭鹊桥,他都予以谢绝。据他的战友说,阿拉法特曾经有过恋人,但他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忍痛割爱,一度做出一辈子不结婚的决定。在若干年之后,他在回忆这件痛苦的往事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凡人,何尝不想有妻室儿女,但我知道,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等着我,我不忍心让一名妇女承受这些艰难困苦。因此,我决定终生不娶。我认为,我应该为我的人民,为所有的孩子做出牺牲!”这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的钢铁誓言。1985年,当阿拉法特的大姐英阿姆对我们提及这件事时,颇有感慨地说:“他为了巴勒斯坦人民做出了最大牺牲。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儿女,但所有巴勒斯坦孩子都是他的儿女。”
阿拉法特在青年时代曾立下终生不娶的誓言,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他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他在贝鲁特巴解总部工作时遇到了一位他所喜欢的女人。她名叫娜达·亚鲁斯,皮肤白皙,长着一头棕色头发,身材娇小但充满活力。娜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她热爱自己的祖国,决心为巴勒斯坦事业而奋斗。她加入了巴解组织,并是该组织中一位活跃人物。她嫁给了法塔赫组织的一位领导人,夫妻志同道合。他们常住在黎巴嫩,与黎巴嫩当局及各派都保持良好关系。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
1971年,阿拉法特在贝鲁特第一次见到时年30岁、丧偶的娜达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们交往甚密,逐渐产生了感情。1975年,黎巴嫩爆发大规模内战,黎巴嫩的穆斯林与巴解组织为一方,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为另一方,双方展开血腥激战。由于娜达与交战双方都有良好关系,她便成为沟通交战双方的桥梁。一天夜里,她从总统府返回住所时,突遭暗杀身亡。当阿拉法特听到这一噩耗时痛哭失声,悲恸欲绝。后来,当有人问起这段恋情时,阿拉法特坦诚地说,确有此事,他已经向娜达求婚,娜达也同意嫁给他。但不幸的是,这段恋情以悲剧告终,阿拉法特再次把个人婚姻问题置于脑后。
对于阿拉法特来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句俗语也同样适用。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时,偶然遇到一位苗条漂亮的金发女郎,这位女士叫苏哈·塔维尔。阿拉法特对她产生了好感,便询问了有关她的家庭、身世、学历等情况。阿拉法特了解到,苏哈为巴勒斯坦人,其祖父是个农场主,在海法以北拥有一座城堡和大片庄园,其父亲是个银行家。苏哈的三个姐妹及一个兄弟分别在巴黎、罗马和华盛顿受过教育,苏哈本人在巴黎大学读过外国文学。苏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苏哈热爱巴勒斯坦事业。阿拉法特在征得苏哈同意后,便把她带到自己身边担任秘书和参事工作。他们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情,便于1991年10月在突尼斯结婚。为了这桩婚事,苏哈这位女基督教徒同意按伊斯兰教方式举行婚礼。他们的婚姻最初严格保密,但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他们在伊玛目面前交换了结婚戒指。他们的婚礼操办得非常简朴,阿拉法特照旧穿着那身军装,头上照样裹着那块方格头巾。苏哈当时依旧穿着平时穿的衣服,只不过在外面套上一条浅色裙子。
以色列爆炒他的绯闻
阿拉法特与苏哈的婚后生活是俭朴的,也是幸福的。苏哈说,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家具,一切都是临时凑合。出于安全原因,他们一接到电话马上就动身转移,他们的全部家当只用一辆汽车后备箱就能装下。阿拉法特这种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已过了40多年,苏哈婚后也适应了这种生活。苏哈说,他们对人生的价值看得要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阿拉法特与苏哈团聚的时间极为有限,他们偶尔在一起的时候,也像其他夫妇那样互
相说笑爱抚。他们的年龄虽相差33岁,但感情非常融洽。他们喜欢在一起欣赏古典音乐,看看电视,互相推荐名著,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当人们问苏哈为什么要嫁给阿拉法特时,她回答说,她是百分之百心悦诚服地要嫁给阿拉法特。她说:“我对他的感觉大概同二战期间法国人对戴高乐的感觉差不多,他是独立和统一的象征,是靠憨直与真诚打动了我。”当记者问阿拉法特为什么改变初衷决定结婚时,阿拉法特当着苏哈的面说:“我为什么突然决定要结婚呢?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接受我的女人,而这样的女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苏哈喜欢称呼阿拉法特为老头子,有时叫他阿布·阿马尔或主席。她这样评价阿拉法特:“在形势最恶劣的紧张关头,他从没有沮丧气馁过。他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属狮子星座。”他们婚后于1995年7月23日生一女儿,名叫扎海娲,与阿拉法特的母亲同名。据苏哈说,这是阿拉法特为纪念早逝的母亲而给女儿取了同一名字。苏哈非常喜爱自己的女儿,为其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条件。她祝愿自己的女儿能度过美好的童年并有理想的前途,但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她对此解释说,政治生活太困难太艰苦了。
阿拉法特与苏哈结婚后,并未改变他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天亮。有时,阿拉法特的岳母塔维尔夫人出面要求阿拉法特多关心一下家庭生活。有几次,塔维尔夫人对阿拉法特说:“现在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你的妻子和女儿在等着你哪!”阿拉法特听后将两手一摊,直言对岳母说:“你看,我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处理,怎么能离得开啊?”他不顾岳母的劝告,继续工作。
1999年8月4日,阿拉法特在加沙庆祝了他的70周岁寿辰,但他夫人和女儿扎海娲都未能出席庆祝活动。这不免引起一些流言飞语,一些新闻媒体刊登消息说,阿拉法特与苏哈的婚姻出现了危机,甚至苏哈的母亲塔维尔夫人也一度加入到这种议论的行列之中。
正当外界盛传阿拉法特夫妇可能发生婚变的时候,苏哈回到了加沙。她说,她担任巴勒斯坦最高妇幼委员会主席,一直在为这项事业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为争取外援和募捐而在国外奔走,她是在执行阿拉法特的指示。她批驳了有关她与阿拉法特婚变的谣传,再三强调她与阿拉法特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的夫妻生活是美好的。她对《巴黎竞赛画报》说,她和阿拉法特都不是那种把爱情挂在脸上的人,他们相爱,但不外露。她对新闻媒体说,阿拉法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丈夫。对于她母亲的言行,苏哈直言不讳地说,以色列情报部门企图在巴勒斯坦队伍内部制造事端,以破坏巴勒斯坦事业,而她的母亲中了圈套,陷入了这一阴谋。苏哈为维护阿拉法特和她与阿拉法特的爱情,为维护巴勒斯坦事业,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宣布与自己的母亲断绝关系。她说,为了巴勒斯坦的神圣事业,全体巴勒斯坦人必须维护自己的民族属性,必须维护巴勒斯坦的民族团结。苏哈还强调指出,阿拉法特温柔富有感情,是个有魅力的男性,而且具有难能可贵的谦恭品格。她爱阿拉法特,不是把阿拉法特作为象征去看他,爱的是阿拉法特这个人。她说,她是阿拉法特的妻子,也一直在向阿拉法特学习。随着历史的发展,她已成为和平的战士,她要继续当革命者,为重建家园这惟一目标而奋斗。
传奇人物卡扎菲
卡扎菲“成长的烦恼”
传奇人物卡扎菲
卡扎菲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也是非洲、中东地区极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利比亚人对他顶礼膜拜,尊崇至极,称他为导师、统帅、领袖、革命志士、伟大骑士、“九·一”革命领导人、利比亚救世主、“世界第三理论”奠基人、“绿色革命”旗手、民众国创始人、沙漠雄狮、阿拉伯雄鹰、非洲
勇士、伊斯兰圣徒、穆斯林革命家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西方国家骂他是“恐怖公司”老板、“魔鬼”,美国骂他是“无赖国家”头目。当年利比亚与埃及互相攻击时,卡扎菲骂萨达特是“叛徒”,萨达特则骂卡扎菲是“疯子”。还有人称他为“不定向导弹”。尽管世人对他毁誉不一,褒贬迥异,但在国际政坛上,他被公认为是一位谜一般引人注目的领袖人物。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与邓小平举行会见,我作为主要译员参加了他访华的接待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1992—1995年,我在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担任政务参赞,曾数次见到他,并通过新闻媒体关注他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在中国人中,我是与他直接交往较多的人物之一。
卡扎菲的成长史
卡扎菲全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以南30公里一个贝都因牧民家庭,卡达法部落人。卡达法部落是个小部落,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这是一片灰色的原野,既有岩石也有灌木丛。该部落居民多为贝都因人,以放牧骆驼和牛羊为主,居住在一个个帐篷中。
卡达法部落的称谓系由柏柏尔文字转化而来,这有其历史背景。柏柏尔人为利比亚土著民族。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进入利比亚战胜柏柏尔人后,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逐渐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达法的名称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尔文融合的产物,卡达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混杂繁衍的产物。据史料记载,征服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多来自也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亚定居下来,其中有的人就辗转到锡尔特以南地区,逐渐形成卡达法部落。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就曾听过卡扎菲在一次报告中提到此事。他说,假如利比亚一切水源枯竭,我将回到也门去。我也曾问过卡达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亚学者,他们均称卡达法部落的根在也门。
卡扎菲的父亲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两人都是贫穷的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尽管家中贫寒,但卡扎菲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卡扎菲有三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死于癌症,另一个姐姐与当地人结婚,第三个姐姐嫁给了麦萨奥德·哈费兹,此人后来曾担任过费赞省的总督。
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卡扎菲靠父亲的放牧所得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艰苦环境中的部落生活显得十分枯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