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浙残明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宗羲得知,便与周延祚、夏令商量对策。

正在商议间,忽见门外有人问声:“余姚黄宗羲义士是否住在此处?”

黄宗羲忙应声道:“黄宗羲在此。敢问是哪一位?”

门外答应一声,推门钻进来一个歪嘴斜眼、儒生打份的年轻人。

但见那人气喘吁吁进来,随手将一包重重的东西搁在案上,轻声道:“在下姓袁,为丁卯科举人,受李公公手下司房孙升之托,专程来访。区区薄礼白银三千,不成敬意,恳求黄相公在明日公堂上看觑一二。”

黄宗羲一听孙升之名,想起在京郊林中险遭毒手。心下大怒,猛抓起银子正待抛出门外,转念一想,便放下来,道:“我知道了,回去禀告孙司房,银子暂且收下。明日公堂我自有主张。”

袁举人大喜,拜谢出门而去。

周夏二人见黄宗羲收下银子,只道他见钱眼开,暗道:“没想此人如此贪财忘义,枉我一直将他当成节烈之士。”不由心下愀然不乐。

宗羲见二人心疑,便附耳嘀咕了一阵。二人方大悟,连连点头称好。

六月二十日,九卿科道会审三太监。主审者除了刑部左侍郎丁启浚,还有新任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等以及九卿科道官员。

黄宗羲与周廷祚、夏承一同来到刑部大堂。

丁启浚首先发问道:“李实,黄宗羲告你曾上疏诬陷其父,可有此事?”

李实自恃没有把炳被他们抓着,仍不肯承认此事,当下道:“回丁大人,咱家并无其事。初时黄御史被捕,咱家曾一再营救。怎奈人寡力薄,致使一生引以憾。”

黄宗羲早忍耐不住,挺身而出道:“李公公,敢问此为何物?”

冷笑几声,将三千两银子扔于地下,转身对丁启浚道:“丁大人,李实先前以墨在朱上狡辩,此无非为贿赂而成之缘故。李实今日还能公开行贿,其所辨岂足以信?”

丁启浚大怒,将脸一沉道:“李公公,可有此事?”

李实面如土色,抵赖不过,只得承认。

黄宗羲骂道:“奸贼,纳命来!”

当即利锥出袖,将李实扯过便扎。可怜娇生惯养的大太监李实当即被刺得哇哇怪叫。

乔允升见状,忙命人制止,好言安慰一番,宗羲这才放手。

李实缩在一旁,痛得直叫唤。

丁启浚于是继续道:“李实,诬陷黄尊素等人之奏疏,究为谁出?”

李实仍不肯认错。黄宗羲怒道:“李贼休得抵赖,你与魏忠贤表里如一,相互勾结,,陷害忠良何可胜数?今日还敢狡辩!”

李实见其右手一动,只当又要拿出铁锥,吓得哑口无言,只得认罪。

于是,丁启浚等便将此据实上奏,拟判斩决不待时。

接着提审李永贞。李永贞倒有自知之明,便老老实实地认了罪。于是以《大明律》“奸邪进谗言佐使杀人”条,议处斩决不待时。

刘若愚则以次一等论罪。

 

李实为崇祯帝父亲光宗当年的心腹太监,崇祯帝在这方面终究手软了些。

他读罢刑部论诸阉罪奏疏,便在便殿召见丁启浚等问道:“李实一案,有疑惑无疑惑?有暗昧无暗昧?”

丁启浚答道:“九卿科道会问,据实回奏。”

崇祯帝又道:“李实何以当决不待时?”

丁启浚答道:“李实与李永贞构杀七命,不刑自招。”

崇祯帝道:“岂有不刑自招之理?”于是转而问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不好说黄宗羲利锥刺奸之事,只得答道:“李实原先也不肯承认,及用刑,他就承认。”

崇祯帝道:“重刑之下,何求不得?李实为魏忠贤追取印信,空本令李永贞填写,如何含糊定罪?”言罢怒形于色。

群臣惶恐不已。丁启浚从容奏道:“好生者人主大德,执法者臣存职分。臣等据律定狱,惟乞圣上裁夺。”

崇祯帝怒气稍息,这才道:“持法要本,朕岂为李实?李实奏疏为墨填朱上,明显为魏忠贤取李实的空头本陷害七臣。李实以无辜议斩决不待时,那‘五虎’、‘五彪’之辈又何以处之?”

群臣唯唯而退。

次日,崇祯帝复召对。特地从御案取李实原疏公布于众,斥责阁臣道:“此为李实参七臣原疏,卿等可详细观看,是朱在墨上,还是墨在朱上?”

群臣认真审视,齐答道:“回圣上,果是墨在朱上。”

崇祯帝道:“可见此为空头本。”于是再命传与九卿科道递阅。

结果,在崇祯帝的亲自“关照”下,最终改票李实为发配充军。

李永贞仍判斩决不待时,于七月十六日押赴正义街斩讫。

 

 

 



会审结束,诸贼伏法,黄宗羲与天启死难诸臣家属这才稍解心头之恨。于是在当年诸大臣遇害的诏狱中门设奠祭祀先人。

这天黄昏,到场者除了黄宗羲、周延祚、夏承,还有杨涟长子杨之易、左光斗长子左国柱、魏大中次子魏学濂、周顺昌长子周茂兰以及李应升子李逊之等人。

自褒恤命下之后,各家诸子纷纷赴阙谢恩,上诉先臣受冤始末,陈事各有主次。如杨之易、周延祚、夏承请退还原“赃”;黄宗羲请诛仇人;李逊之请为祖父母封诰;还有请母氏封诰的等等,不一而足。

这群人中,魏学濂最早刺血上书,疏陈父魏大中受冤狱后,兄魏学洢复死于孝③。崇祯帝见疏分外感动,特下诏旌表其兄为孝子。因此,魏学濂在东林遗孤中名声最大,文名最显,大家提议由他作祭文追悼先人。

当下魏学濂含泪宣读祭文,东林诸遗孤俯伏在地。

宣读未毕,不知是谁当先哭出声来,顿时诸遗孤哭声如雷,旁观者无不泪下。

崇祯皇帝方起居寝居,闻有哭声传来,便问左右内侍道:“何处传来哭声?”

内侍答道:“禀万岁爷,此为东林一班遗孤,在诏狱中门设祭追悼先人。”

崇祯帝不由黯然,良久,长叹一声道:“忠臣孤子,朕怀亦为之恻然!”

 

祭奠罢,东林众遗孤便在父辈灵前结拜为异姓兄弟,并叙爵里年齿编成《同难录》保存,相约再相会然后分手。

黄宗羲与周延黄宗羲与周延祚、夏承回到客栈,夜已深,三人仍旧涕零不已。店家任掌柜过来,自然也免不得劝慰一番,好歹总算将他们劝住。

次日,众人齐到乔允升、程注、倪元璐等黄尊素生前好友处辞别,然后相互道别,离京分道扬镳。

黄宗羲扶柩南归,特地经过通州蛮子营拜谢王忠、赵猛、章来三人。

三人见他已为父报仇,十分高兴,挽留他在通州一连耽连了十数日。

其时正值浙江杭州、嘉兴、绍兴三府连日大风雨,据说海水漫溢,席卷沿海诸地,一时房塌树摧,被漂没水中挣扎呼号的老百姓多达数万人,宗羲不得不暂时滞留通州。直至八月初,挂念家中老母与祖父母,执意要回。王忠等三人苦劝不住,送出十里之外洒泪而别。

宗羲归心似箭,一路南下。到了镇江府,宗羲一路贪行,不觉天色已黑。他便寻觅投宿之处,发现前面有一座寺院。

于是牵马前往,寺院内正在做佛事。宗羲便进入观看,发现有一木主,上题“大明故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公讳尊素神位”字样,堂前设有伊蒲馔。

宗羲见此,猛然间如梦如醒,似见父亲头戴梁冠身着官服,神采奕奕立于眼前。他不由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痛哭而拜。

寺内众僧正在默然诵经,忽闻有人嚎啕大哭,一寺皆惊。经询问方知原来为余姚黄公子。主持慌忙出来招呼。

原来此寺主持就是当年黄尊素宁国府赴任时在郊外饭店里讽刺他的老者。他本为宁国府学一秀才,因愤世嫉俗,出家为僧,法号洞然。后云游至此定居下来,拜原主持为师受戒,饱读佛经,渐成高僧。师父谢世后,他便继任主持一职。闻黄尊素冤案洗白,特地为他做佛事超度。现见黄尊素长子在此,自然热情挽留。连叹当年狂妄,有眼不识真正直臣。

黄宗羲在此住了两日,禁不住思乡心切,决然南归。洞然亲自送出数里之外。

宗羲告辞洞然大师,快马加鞭,绝尘而去。

待到他回到浙江时,一路上只见到断垣残壁、卧树折枝,尸体交错,哀鸿遍野。所幸黄竹浦地处山内,影响不大,家人俱皆无恙。

这场突如其实的大雨,在宗羲看来,犹如阴沉着脸的老天爷,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抑郁之后,突然将所有的泪水倾倒出来一样。

 

 

 

 

————

①明崇祯帝一人多尊谥。南明安宗(弘光帝朱由崧)尊庙号为“思宗”,谥烈皇帝,故也称“烈皇”;寻以“思”字非善谥,改尊毅宗;绍宗(隆武帝朱聿键)尊其庙号为威宗。清朝则另尊为怀宗,后又追谥庄烈愍皇帝,故也称“庄烈帝”。这里采用“毅宗”尊谥。

②高煦、宸濠:即明宣德间的汉王朱高煦、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均以叛乱伏诛。

③魏学洢,字子敬,魏大中长子。父遭冤死后,他成天号泣,年约三十伤恸而卒。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11·《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十章 从学蕺山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240    更新时间:2008…12…5 


 

黄宗羲回到处于群山之内的故里时,黄竹浦父老纷纷涌到黄宅问寒问暖,得知已手刃仇人为父报仇,十分欣慰。

过了几天,黄宗羲携叶宝林去余姚城关拜望岳父叶宪祖。叶宪祖自回余姚后,一直以讲学为业,闻女婿上都为父诉冤、手刃仇人,分外高兴,抱病见他。

问起经过,方知过程如此曲折,不禁感叹。

宪祖道:“贤婿如今父仇已报,当思奋起,以继承乃父遗志,方是久计。”

黄宗羲点头称是。

宪祖又道:“吾等本事,已无法授你。今有府城刘子,为东林遗老,现讲学于郡城蕺山。当年周海门曾说‘吾老矣!郡城陶石梁、刘念台,乃今之学者,其相与发明。’①闻说你父当年有托孤从学之约,何不前往拜于他门下?”

黄宗羲道:“是有此事。小婿因遭亡父之变,心情郁闷,无法潜心于学业,故而不曾拜望刘先生。父事既毕,近日即往蕺山求学。”

叶宪祖见他如此,更加高兴,连连捋须莞尔而笑。

 

黄宗羲回黄竹浦后,果然收拾行李,辞别家人,前往府城寻刘宗周拜师问学去了。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启东,号念台,绍兴府山阴县城水澄里人,为明季一代儒学宗师。

他生下来时,父亲就已过世了。所以他从不知道父亲长得什么面目,只知道他是一位穷秀才。母亲章氏无所依傍,只好携他回娘家,居住在他的外祖父章颖家。家贫缺衣,外家为他制浚郏泶蟠钩ぃ渫厝缪B。长大后,还可以穿。

章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读书人,在浙东一带闻名遐迩,与族兄章礼、章焕并称“章氏三杰”,一代名臣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均出他门下。刘宗周在他的教诲下,逐渐长大成人。后来,他的祖父卧病在床,便回家侍奉。母亲却又身体潺弱,又思念儿子成病。待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刘宗周中进士。他正想将此喜讯告诉母亲,母亲却逝世了。刘宗周回家丁忧,日夜号泣。后来,他到湖州德清乌牛山麓师从著名学者许孚远。

万历三十二年(1604),服满赴京选授行人。行人司中书很多,他谢绝交际琐事,遍览群籍,又旁搜历朝掌故,名臣言行与治乱、否泰、邪正、消长之道理,眼界顿开。

不料过没多久,外祖父、祖父又相继去世,刘宗周承负重丧家居。服阙期间,在大善寺僧舍讲学授徒以自给。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才诏复原官。赴任时,路过无锡东林书院,与高攀龙切磋学问,甚为相得,因此后来也被视为东林党人。阮大铖编《点将录》时,就将他列为三十六天罡之一——“天异星赤发鬼”。

入朝后,仅隔七年,刘宗周见到的却已是面目全非。此时朝内豺狼当道,群魔乱舞,正直之士多遭贬斥。他忍不住上疏为遭受排挤的正直东林党人打抱不平,却遭到奸党攻击,他便告假回乡。

刘宗周归家后,远近青年多信其为真儒,纷纷拜在他的门下。于是,他便在府城石家池讲学。

天启元年(1621),东林党人重新执政,起用他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不久又因上疏弹劾魏忠贤、客氏,遭停俸半年。累迁光禄寺添注寺丞、尚宝司少卿、太仆寺添注少卿。天启三年,见魏阉肆虐,把持朝政,又托病乞归。次年,起为通政司右通政。到朝后,却发现阉党势力更加嚣张,于是再度力辞回乡。魏忠贤便以“蔑视朝廷,矫情厌世”的理由,将他削籍。

刘宗周却对此毫不在意,他干脆重操旧业,以聚众讲学为生。

山阴县城北有蕺山,又名王家山、戒珠岭,山南麓有戒珠寺,为书圣王羲之故居。相传越王勾践曾采蕺于此,故名蕺山。

蕺山东南戒珠寺后有一处讲学之处。南宋绍兴年间,这里为士子肄业之地,称宇泰阁。乾道年间有魏国公韩琦后人韩度在此隐居讲学,称相韩旧塾。天启年间,天津兵备道、上虞下管人徐如翰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藉回乡,也在这里讲学,称徐如翰书院。刘宗周也到这里与徐如翰会讲,改书院名为“蕺里书院”②。书院定每月初三举行一次,辰集午散,年终辍讲。

崇祯帝初立,徐如翰遇重新起用为陕西参政,书院里便只剩刘宗周一人主持。因此,他被时人呼为“蕺山先生”。

刘宗周以“慎独”、“诚意”理论构成学术体系,成为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