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宋王朝-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乱杀一人,违令者斩!这真是一句让人钦敬的话!要知道,赵匡胤的时代,是一个杀人杀了一百多年的血腥时代!或许有人说他是在做秀,但能够把秀做到这种程度,而且付诸实施,你还能责怪他什么?建国以后,他又立下严令:普天之下皆我赤子,绝不允许任何人草菅人命。他又为子孙后代定下规矩:除谋反者、贪污者、失入死罪者之外,所有大臣都不得处以死罪。这三条定得多妙:谋反当然罪不容诛,任何王朝都是如此;贪污受贿,今天也是死罪;只这第三条,恐怕还没有那个皇帝提出来过。什么叫“失入死罪”?就是官吏们误把不该判死罪的犯人判了死罪,朝廷会毫不留情地追究他的刑责。这样的仁政,恐怕是连孔子、孟子都难以想象的。我有些不相信,于是翻检所有宋籍,最后惊奇地发现,终宋一代三百多年,被明令误杀的人真的只有靖康时期的陈东、欧阳澈和绍兴时期的岳飞父子数人,就连指着鼻子骂秦桧的胡铨等人,也不过受了些流放之苦。这并不是说那些奸臣有什么好心眼儿,然而“祖宗法度”的约束力量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迫使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妄杀臣民,则是那段历史中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又是今天许多人不甚了解的。宋代大大小小的党争不下六七次,如庆历党争、元祐党争,两派政治势力水火不容,但却没有哪个官员因为“站错了队”而遭受杀戮。按说王安石也算个铁腕人物了,但他不敢轻易杀人。不仅如此,就是那些被贬的官员,也很少有“永不复用”的情况,往往惩戒之后,重新启用。想想两晋时期,杀人比杀只小鸡还要率意;想想明朝,一个胡惟庸案,就杀了数万人,一个蓝玉案,又杀了数万人,至于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就更不用说了。元朝的戏剧家们为什么会塑造出一个包公的形象?一方面说明元朝统治的血腥,另一方面恰恰说明宋朝统治者明显而清晰的“以人为本”思想,元朝士子羡慕宋朝人,渴望有那么一个相对清明的朝廷,他们只能把这种渴望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吐吐胸中的块垒。关于民本的思想,先秦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提出来,而“民为本”是要以“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前提的,一个帝王如果不是从心底里重视他的臣民,爱养他的臣民,甚至把自己放在与臣民差不多平等的位置上,怎么可能做到以民为本呢?如果我们还不信,那就把历史翻一翻,比较一下,自会得出结论。苏轼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在“乌台诗案”中,有人想把他置于死地,神宗大笔一挥,判他流放黄州。为了不伤朝廷的面子,也不伤苏轼本人的面子,还特地给他留了个“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有人想把他置于死地”不足为奇,奇的是宋朝最高统治者却从不轻易把人置于死地! 对官吏如此,对偏安伪国、域外异族、国内叛逆又怎么样呢?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几乎平定了南方所有偏国,在征讨这些国家时,他总要对出征的将帅千叮万嘱:除了非杀不可的顽固分子外,只要他们投降,决不可妄杀一人。大将王全斌征讨蜀国,为了防止蜀人叛乱,坑杀了两万多蜀卒,赵匡胤大怒,把他贬到随州十来年不用;征讨南唐李煜之前,赵匡胤又预先把尚方宝剑交给总帅曹彬,谁敢妄杀降人,不用请示,就地处决!吓得副帅潘美等人直吐舌头。他还悄悄嘱咐曹彬:对李煜的家属,一个也不能杀。几乎所有偏国的大臣,到宋朝之后都做了官,而且与宋朝官吏一视同仁。没有阔大的襟怀和对人的爱护,哪个帝王敢冒这样的险?太宗赵光义完全继承了赵匡胤的思想,所以才义劝杨业投降,才有了后来的杨家将。要知道杨业是个相当顽固的北汉大将,连北汉主刘继元都投降了,他还在顽抗。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太宗杀了杨业,有谁会说不应该? 由于历史的原因,宋朝一直处在外敌威胁之下,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宋朝对这两个国家的一贯政策是“和”,只有在他们入侵时,才不得不以刀兵相见。从宋真宗始,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普天之下皆我赤子”,意思是异国的士兵也是苍生,不能随意杀戮。这其中固然有懦弱、畏战的心理,但不愿让自己的士兵和异国的士兵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也是遵从着赵匡胤的一贯思想。对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哪个朝代不是坚决镇压?宋朝之前之后,谁听说过“招安”这个词?《水浒》里那个呼保义宋江,虽然犯了不赦的反罪,朝廷还是给他出路。《皇宋通鉴纪事本末》里明确记载,征讨方腊的三军之一就是宋江。 宋朝大多数的皇帝对狱讼之事也十分重视,看看《宋史》、《宋会要》诸书,就会发现,大赦、减刑一类的记载触目皆是。逢到天气酷热或者严寒,“理狱囚”是皇帝必下的一道诏旨。所谓“理狱囚”,就是让狱吏改善囚徒们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不要死在狱中。逢到大庆大典、水旱灾情,“大赦天下,减死刑、减徒流”又是宋朝皇帝必下的一道诏旨。大赦天下并不是把狱中的犯人都放出来,而是死刑减为不死,流放三千里减为流放二千里之类。宋朝皇帝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是“狱空”,哪个州县真能做到牢狱全空,这位官员就会受到表彰和嘉奖,“狱空”这个词,在别的朝代很少出现,仅此一点,足能说明不少的问题。任何一个朝代不可能没有法律,但宋朝法官在执行条文时,大都就低不就高,这种做法反映的当然是最高统治者的思路。为了严防误杀,朝廷还特地在各路设有“提点刑狱”一职,目的就是监督州县官员在审理狱讼中有没有差误。
《赵宋王朝》 第一部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 二、文人治国的全新思路 文人治国是赵匡胤为子孙后代定下的一条基本国策。现在看来,这几个字并没有太让人感动之处,但在他那个时代,能有如此清晰而进步的思路,实在难能可贵。众所周知,唐朝是个尚武的王朝,五代十国时期更是武人专权,动辄杀伐。赵匡胤是从五代走过来的人,在那样动乱的年代里,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他是亲眼目睹的。他本身虽是个武夫,但有一颗仁爱之心,他把老百姓看成是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宰杀的动物,这是他与其他军阀截然不同之处。正是由于这一点,决定了他所建立的王朝,是一个“抑武重文”的全新政治理念的王朝,是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都不一样的王朝。在赵匡胤看来,文人是一批读过书的人,懂得圣贤大道理,用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要比用武夫专政文明得多,温和得多。这一点,在他刚刚执政时就已经显现出来,所谓“杯酒释兵权”,就是实施他“抑武”的第一步,随后他大胆任用书生赵普,又匆忙恢复国家科举,选拔有用之才。与此同时,他对武人滥杀严加惩处,哪怕是在收复伪国时,只要敌人投降,就不能再杀。在宋朝,军队主要用来抵御外侮,而地方州郡长官则统统改由文人担任,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武夫悍卒欺压民众的顽弊。当然,官吏的好坏并不能全以文、武区别,宋朝的皇帝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特地为州县官员制定了“亲民”之条,凡是在地方官任中有劣迹者,不准再委派同类官职,令其自省。 与之相应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宋朝的科举在中国科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明白:一个王朝的巩固靠的是人才,但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从两汉时期的察举,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最后都走向一个相同的绝路:不公正。隋文帝创立科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此前的弊端,但毕竟是初创,留下的漏洞还有不少。唐代的科举基本上沿袭隋朝,没有太多的创新,连考卷上的姓名都是公开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不公正的老路。从考试的内容上说,无非是考诗赋,所以中国的韵书才应运而生。历经五代至宋初,这种情况一直在延续,到了真宗时期,国家考试实行糊名制度,也就是说考官在阅卷时无法知道某张卷子是谁的,这就有效杜绝了考官作弊的可能性。仁宗时期,把科举考试的时间确定为三年一次。王安石变法,改考诗赋为考经义,他的理论是:学子们必须懂得圣贤之道,中了进士,才能按圣人的思想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如果学子们从小只会写诗作赋,怎么能有治国理民的能力?他的这种思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接受。至此为止,中国最近乎完善的考试制度建立起来了,尽管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又走向僵死,但它的公正性却是无可挑剔的。宋代确立的糊名、关防等制度,可以说一直沿用到今天,考试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主旨和精髓,也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其间并非没有人想再改变,文革时不是改为推荐上大学吗?那种做法对于所有青年人来说公平吗?那其实就是汉代察举的翻版,所以行不通是必然的,重新恢复高考制度也是必然的。由于有了合理而完善的科举制度,宋代选拔人才就有了根本性的保证。从理论上说,这些人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又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他们应该是治国理民的理想人选。在宋代,的确出现了许多良吏,这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制度保证是密不可分的。又有人会说:文人治国就那么好吗?文人就没有无德、无行、无能、无耻之徒吗?如果从微观上讲,这话绝对正确,文人的无德、无行、无能、无耻在宋代不仅有,而且表现得十分充分。但如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说,站在唐末五代那个特殊的时代来说,它的进步意义和历史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彼此之间无休止的攻杀带给老百姓的是什么?是残杀!而文人治国则没有这样的可能,就算文人再无德再无能,带给老百姓的至多不过是漠视和盘剥,顷刻之间要人命的机会总不算多,更何况宋朝还有对官吏非常严密的考核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人治国和民为本,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贪赃枉法者严惩不不贷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谁都明白,一个贪官污吏充斥的王朝,肯定不能称为圣朝。深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赵匡胤从一建国,就为他的官吏们规定了不容置辩的廉吏政策,看看《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朝廷杀了多少贪官!这种巨大的震慑力,一直持续了好几代,直到哲宗时期,贪官都不多,有那么几个要钱不要命的,也都杀了,这无疑是几代皇帝遵循祖训的结果。上面说到的庆历党争、元祐党争,为什么至今也没有人把对立的两派分出忠和奸呢?庆历初期的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是忠臣,对立面的吕夷简也照样“有功于社稷”;神宗时期的司马光是无可争议的忠臣,与他势同水火的王安石照样是无可争议的忠臣!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之间仅仅是政见上的不同,主观上都是想把国家治理好,没有隐含个人的私利。贪不贪,是衡量一个官吏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最基本尺码,一个为官者如果连最起码的廉耻都没有,还侈谈什么为国效力,与民同戚?这个道理不光赵匡胤明白,连我们这些愚氓也清楚得很,关键是有没有铁腕去治理它。对于贪官的漠视和袒护,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任。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赵匡胤把惩治贪污当作仅次于谋反的打击重点,而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都要严守这个规矩,他深深地懂得,一旦这个规矩被打破,他创建的大宋朝就岌岌可危了。举例来说,一个从西北调任郑州的官员盗伐了十几颗树卖钱归己,事发后,竟被判处流放沙门岛!身当西北防卫重任的大将尹洙,因为挪用了一些公使钱为部下还债,竟被贬到均州去监酒税!不管其中有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对贪污、挪用重拳打击,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情况到了哲宗以后变得糟糕起来,徽宗一朝,贪污腐败几乎贯穿了整个官场,祖宗法度破坏殆尽,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方腊、宋江们的起义,就是靖康之祸,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宋徽宗对祖宗遗训的背叛,不仅葬送了他自己,而且葬送了一个王朝! 同对待贪赃一样,宋人对枉法也同样不能容忍。就是在秦桧独相专权的年代,秦桧想让自己的孙子中进士,也要悄悄买通下官,不敢太露痕迹。从这一点看,尽管南宋政治弊端百出,祖宗规矩的约束力仍旧不可低估。这是一个以文明为主流的朝代,一个以人性为主流的朝代,一个强调人权、强调人性、强调人本、强调以理服人的朝代。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里,找不到哪个朝代比宋朝更讲人情。
《赵宋王朝》 第一部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4) 四、一个爱学习讲民主、让人说话的王朝 从来帝王,哪个不是唯我独尊?既已贵为天子,还用得着读什么书?宋朝的历代天子却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天子也必须读书。宋朝有个迩英阁,就是天子听大臣为他读书讲经的处所。迩英阁侍读、迩英阁侍讲,这样的官在宋朝的地位非常之高,因为他们是天子的老师。宋朝天子真的在听讲,他们不是在装样子给人看。比如侍读官王洙给仁宗讲《周礼》,讲到古时人才三年一大比,仁宗慨然说道:“如今科举,或三五年一比,贻误人才,自今起改为两年一比。” 宋朝的皇帝礼贤下士也是有名有实,尤其是北宋时期。神宗想召王安石为相前,特地征求老宰相韩琦等人的意见。王安石与苏轼在神宗面前争论科举考诗赋还是考经义时,神宗竟能折中二人的意见,决定既考诗赋又考经义,对二人皆不加责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宋朝的民主有些过分,凡事反复议论,久而不决,乃至金人笑话他们说:“宋人议论未定而金已渡河。”不管怎么样,一个开明的王朝,总比一个独裁专横的王朝要好得多。 “道路以目”这个词,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生活在宋朝的人们,除了秦桧、贾似道等人专权时期,大都不会有这种感受,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