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羽派了一个心腹校将去支援齐国,这个心腹校将就是被他视为“右臂”的龙且龙大将军。龙且这一去竟然带了三万多楚军,加上齐国的军队,齐楚联军得有二十万,而当初项羽率军回援彭城时才带了三万人马。龙且的到来,让田广大喜过望,他们两军一合,顿时人喧马嘶,士气高昂。
和齐王的大喜过望不同,韩信本来顺风顺水,正要把齐地踏平在自己的脚下,突然听说楚军最为得力的猛将龙且来了,心里顿时泼了一盆凉水。凭他临时在赵地征集的那点儿兵怎么能和龙且二十万大军相比,要行军打仗,如果手中没有兵马,你就算有千万妙计也白搭,这仗总得有兵才能打。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当时也一度想退兵避其锋芒再说,但转念一想,如果此时撤军的话,那么他整个军事行动将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了。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听郦食其的议和。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他最终决定来打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在这一战开打前,他还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马上向刘邦请求派兵来援。面对韩信的求援,刘邦可犯难了。眼下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是派兵去支援,那么他这边的兵力就会严重不够。
这个时候张良又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刘邦手下拥有太多的人才,不像项羽那样,没有了范增后,就只剩下他自己这个光杆儿司令。此时虽然萧何和韩信不在刘邦身边,但“汉中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就算张良不在,已排在智囊团第四席的陈平也在。正是他们的轮番献计使得刘邦每次在最危急的时候都能逢凶化吉。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他善于拉拢人才,又善于听从这些人才的意见,这就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刘邦这一优点恰恰是刚愎自用的项羽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在长达三年的楚汉相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刘邦的一脸难色,张良说:“现在我军有这条深涧做屏障,楚军一时半会儿还攻不过来,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于是,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于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派曹参、灌婴两员大将带领数万人马秘密出发了。韩信在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持后,不由豪气冲天,信心大增,营地上旌旗猎猎,鼓角频频,好不热闹。
那龙且早就在等着和韩信面对面地决一死战了,于是磨刀霍霍,秣马厉兵,准备大干一场。开战之前,有个谋士跑过来向龙且献计说:“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咱们本土作战,将士们容易涣散,不如挖深沟筑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让老百姓知道齐王还活着,楚国正派兵来救,这必定会使得老百姓支持我们,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
龙且颇有少年之才,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黥布、虞子期为楚军五虎。他从小和项羽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在跟着项梁闹革命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在追击黥布时表现更是了得,直打得黥布走投无路,逃离九江,要想他俩都是将军,不分上下的。在龙且眼里,韩信根本就是一个有运气没骨气的家伙,想当初他在楚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一直没什么立功表现,才跑到刘邦的地盘上谋生。龙且急于求得战功,拒绝了这个建议,率兵与韩信隔着潍水,呈东西向摆开阵势。
于是,他不顾众将的劝说,决定马上率兵渡河去追韩信。然而,韩信只退了三里路就没有再退了,似乎在等着龙且的到来。龙且这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在渡河之前还玩儿起了绅士风度,直接派人向韩信下了一道战书。韩信接到战书,欣然回书迎战。
龙且本来就没把这个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放在眼里,现在突然看到他撤军,他潜意识里第一反应就是韩信害怕而选择了逃命。因此,他没有多想就决定追击。龙且糊涂了,但他的部将却并非饭桶,偏将周兰就很尽职尽责地对他进行了劝说,他认为韩信素来诡计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诈。
龙且说:“韩信他现在不是突然退兵了吗?我不管他是真心退兵,还是假心退兵,我就是不追。我不追他,他反而会陷入困境。”
随后他又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韩信现在身在齐国境地,齐国地大物博,绵延数千里。到时候如果齐国的百姓们知道齐王有咱们数十万楚军的支持,必定会自发组织人力、物力来反击韩信的入侵。到那时,韩信得不到齐地老百姓的支持,他的粮草就会出现接济问题,一旦断粮,我们再出兵,韩信就必败无疑。”
应该说这的确是当时最佳打败韩信的办法。这样的坚守除了齐地百姓会纷纷来反抗外,更重要的是刘邦已派了不少兵来支援韩信了,一旦他在这里始终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刘邦兵力空虚的情况一旦被项羽察觉到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真是这样,楚汉之争的进程和格局将彻底改变。
也许是因为立功心切,太想擒住韩信去交差了。追到潍水中央的龙且,这时居然没有发现今天的河水一夜之间就变得特别浅,居然骑着马就可以蹚过河去。
他手下有个叫周兰的部将发现了这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说话的机会,因为龙且已经一马当先地渡过了潍水,他要生擒韩信立战功。周兰没办法只得追随龙且而去了,然而,很快他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楚军的大部队正走到河中央时,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洪水就像猛兽一样猛扑过来,顿时泛滥成灾。
事实上韩信事先就早有安排了,他连夜叫士兵用空粮袋装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流的水。韩信渡河去,只是为了引来龙且这条大鱼而已,等他一过河,上游就开始放水。可惜龙且明白得太晚了些。这时韩信、曹参、灌婴三人成三面夹击之势攻过来。而唯一没有兵马的一面又是波涛汹涌的潍水。
但他毕竟是项羽手下最强悍的部将之一,虽然明明知道这样的抵抗是没有用的。但绝境中的他依然勇猛至极,带领楚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汉军数万人马居然对这几千人屠杀了几个小时,才完全搞定。龙且最终血染衣袍,耗尽最后一点儿力气而死。
龙且的死,对项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条右臂断了后,项羽的元气大伤。韩信杀死龙且,按项羽来说,韩信跟他已是不共戴天。但问题是项羽虽然粗鲁,虽然也很想报仇,但出于战略的考虑,他决定派一个人去跟韩信谈谈,这个人就是武涉。
田横听说田广死了,就自立为齐王,回兵还击灌婴,却被灌婴击败。田横只好继续逃亡,逃到了中立国梁国,归顺了彭越。这边厢曹参继续进兵,杀了田既。于是齐国终于平定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是功不可没的,可能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功劳,可以挺直腰板说话了,便写了一封战报,上面只有八个字:“龙且被歼,齐地被平。”这八个字使得当时原本被箭伤得不轻的刘邦马上忘却了痛苦,龙且死了,意味着项羽的末日已不远了。然而,他还没高兴多久,第二天,接到韩信第二封信。
这封不是战报,而是威胁信:“齐国和楚国临界,我的权力太小,如果不立个代理之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地。”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个王做做。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然想自立为王。刘邦的反应吓得信使脸色发白、腿脚发抖,心里道:怎么这回我就成了这次送信的倒霉鬼呢?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不如趁这个机会立他为齐王,也好让他暂时安定下来,好好待他,让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马上就改口说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岂能做贪生怕死之辈,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个假齐王呢?”原来如此,信使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下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刘邦觉得他们说得也有道理,为了稳定和拉拢韩信这个至关重要的势力,分封仪式举行得很隆重,刘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张良亲自带着将印去了齐地主持授王仪式。张良把韩信扶上齐王宝座后,乘他欢喜之时就劝他尽快发兵攻楚,这个时候的韩信自然满口答应了。
失败的说客
然而,张良前脚刚一走,项羽的说客武涉后脚就到了。齐国失利,龙且战死,项羽一下子方寸大乱,非常恐慌,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武涉这时充分发挥其夸夸其谈的口才,见了面后就不客气了,他对韩信说:
“刘邦的第一大罪状是试图延续秦朝暴政统治。天下人苦秦暴政已经很久了,大家于是同心协力合谋推翻了暴虐的秦王朝,在德高望重的楚王项羽的协调下,按照各自的功劳大小,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土地。
“在这种大好的政治环境下,大家本该停止战争,安分守己,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去,放弃武斗,休养生息,谋天下苍生的持久和平与安康福乐。可是汉王刘邦呢?逆天下时局而动,磨刀霍霍,骤起刀兵,与天下百姓的善良愿望背道而驰,他频频侵犯别人的主权,掠夺别人的封地,用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刘邦的第二大罪状是毫无个人信誉,多次背叛项王。他刘邦落在我家主公项羽的手上有好些回了,每次都对项王好话说尽,诸如对项王表忠心或者作深刻检查,多次表示,一旦被我家主公释放就会知恩图报,践守诺言,停止对项王的反叛活动。可是他检讨书上的墨迹还未干,就开始了阴谋策划推翻西楚政府的颠覆行动。他的背信弃义和不可信赖就是这样。”
讲完了刘邦的两大罪状之后,武涉又对刘邦的人品和韩信未来的命运作了一番延伸和推断。他对韩信说:“大将军,您要当心,刘三儿不是好人,他吃人不吐骨头的,他口是心非,比童话里的狼外婆更阴险可怕。我私下提醒您,现在他不伤害您不等于他将来也不会加害于您。您现在之所以活着,那决不是刘三儿仁慈,而是您对他还有利用价值呀!或者说,您之所以现在还能苟活于世,完全是因为我家主公项羽还活着,如果项王今天被消灭,他刘三儿就会立马来收拾您。所以,项王活着您才能活着,项王没了,您也就要步其后尘了。大将军您和项王实在是一体相承的生命共同体啊!希望您以您的利益和生命为重。”
见还没有打动韩信,武涉又进一步以天下的大局来“开导”韩信,这就是一个优秀说客所经常要展示的策论了:“现在项羽和刘邦已是一个平衡的天平,而大王您支持哪边,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哪边。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刘邦只是在利用大王,项羽一旦败了,刘邦下一个对付的目标就是您了,请大王三思。而您和项王有旧交情,熟悉彼此,友谊如美酒,历久弥新,您何不与项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呢?如果您肯背弃汉国而跟楚国联合,您不就可以和项王、汉王并列而三分天下为王吗?假若您放弃这个机会,自己一定要投靠汉王,去攻打楚国,最后又被汉王所消灭,我困惑,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当作出如此下策吗?”
尽管武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韩信却谢绝道:“我侍奉楚王那么多年,只不过做到了小小的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我冷的时候脱衣给我穿,我饿的时候分吃的给我,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这样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羽的美意。”
武涉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他走后,蒯通则继续做韩信的思想工作了。
背后的阴谋家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拢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恰恰韩信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却“天与弗取,时至弗行”。
“臣最近在学习相术。”蒯通一开始就话中有话。
“那你帮我看看相吧。”韩信顺应形势,先中套再说。
“大王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蒯通懂得欲擒故纵之术。
“把实话说出来,把假话留给别人吧。”韩信眉头有点儿微蹙了。
“我观大王的相,如果单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个侯而已,而且还会有危险。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形容。臣看了一辈子的相,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富贵相。”蒯通不急不慢地说道。
“先生请详说。”韩信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相居然这样的好;忧的是为什么面相只能封侯,而且还会有危险。这是蒯通撒下的一个诱饵,目的就是引韩信上钩。
果然,面对韩信的询问,蒯通不主张他归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劝他顺应形式的需要自立门户,以齐地为中心,和项羽、刘邦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应该说他的理论水平的确很高。但当时韩信却丝毫不为所动。
他直言不讳地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刘邦的提拔和重用就没今天的他。蒯通这时拿了一个例子来说他。就是张耳和陈余反目成仇的事。
张耳和陈余两人还是平民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胜似亲生兄弟。而一旦参加革命后,在个人利益面前却最终反目成仇,甚至到了最后都想置对方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一旦产生谁也无法预料后果。然后他反问了韩信一句,你和刘邦的情义比得上当年的张耳和陈余吗?韩信知道不如,但他还是不为所动,在危急时刻刘邦宁可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宁可自己没得吃先给他吃,这种大恩大德无以回报。风遗尘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