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割爱正法,为后来之戒。”顺帝尚未答言,伯颜已饬卫士,扯皇后出宫。卫士不敢动手,伯颜大怒,竟走至皇后前,揪住皇后头发,拖落地下。皇后号泣道:“陛下救我!”顺帝至此,只呜咽道:“汝兄弟为逆,朕也不能相救。”七月,伯颜杀答纳失里皇后。燕铁木儿家族彻底败亡。 
顺帝又将燕铁木儿及唐其势引用的人员一并黜逐。自此,朝政全由伯颜(蒙古人多用这名字,非灭宋之伯颜)把持。伯颜得势之后,也就作威作福,贿赂公行。在元朝历代宰相中,伯颜权势之显赫,是少有的。他排斥蒙古诸王,仇视汉人,扬言要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还下令废除科举,禁止汉人、南人学蒙古、色目文字,开历史倒车。   
惨遭流放   
元顺帝虽年幼,却心机颇深,深藏不露,伯颜跋扈;让他跋扈。太皇太后虚荣,让她虚荣。顺帝表面上对他们尊宠有加,可是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夺回大权,一刻也没有忘记父王母后被害以及自己流放边地、颠沛流离的往事,他在暗中等待时机。 
1340年2月,顺帝20岁那年,伯颜的侄子脱脱暗中得到顺帝支持,乘伯颜出外行猎,发动政变,将他贬黜。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顺帝起用脱脱为相,力图革新朝政,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大权在握后,开始对卜答失里进行无情的报复了。 
善于揣摩帝意的近臣们知顺宗之所想,于是摇唇鼓舌,朝夕怂恿,把太皇太后过往之事,及文宗在日的情形,也一古脑儿搬将出来,还加上了许多捕风捉影之言,说:“太皇太后离间骨肉,罪恶尤为重大。便是这太皇太后的徽号,也是从古及今所罕有的,名分俱在,岂有以婶母为祖母的道理。陛下若不明正其罪,天下后世,将以陛下为何主?”把顺帝心中的旧怨激了起来。遂不假思索,不与脱脱商量,就在同年六月,颁布诏书,撤销文宗庙主,削除太皇太后的徽号,流放东安州(今河北安次)。燕帖古思年幼无知,放逐高丽。诏书中历数文宗、卜答失里谋害明宗及八不沙皇后的罪行。《元史?后妃一?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列传》:“至元六年六月,诏去尊号,安置东安州,寻崩。”这诏书颁发下来,廷臣大哗,公推脱脱入朝,请顺帝取消成命。脱脱驰入内廷,当面谏阻。顺帝道:“你为国家而逐伯父,朕也为国家而逐婶母,伯父可逐,婶母难道就不可逐么?”说得脱脱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得将太皇太后的私恩提出陈奏,不是太皇太后的内外保护,怎得嗣位?顺帝却置之不理。 
当下由顺帝的左右,口称奉了旨意,逼着出宫。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正在得意之际,对顺帝毫无戒备,突遭变故,一时束手无策,只有对着燕帖古思,母子二人失声痛哭。那些趋炎附势的监押官,见了这般模样,非但没有怜恤之心,反倒恶言催逼。太皇太后由悲生怨,哭泣着说道:“我不立自己的儿子,让他为君,他反如此待我,天理何在?良心何在?我要到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评一评这个道理,然后触阶而死,使这个昏君蒙受千古不孝之名。”说着,便向外面奔去。 
那些奉命而来的近臣,如何肯由她前去,当即一拥而上,硬生生地把太皇太后和燕帖古思拖入预备下的车子,推出宫来,任他母子如何哭喊,也不理睬。刚出宫门,母子即被强行分开,不准同行。卜答失里面对生离死别,大声责骂顺帝不该如此对待她母子。那种凄惨的情形,真是目不忍睹。恰值御史崔敬由此经过,见了这般形状,大为不忍,急急趋入台署,奏请顺帝不要流放年幼无知的燕帖古思,顺帝坚决不允。太皇太后母子遂无法挽回,只得悲啼就道。 
太后到了东安州,人地两生,满目凄凉,旧日侍女也大半散去,只有老妪两三人在旁侍候,还是呼应不灵,直把她气得肝胆俱裂。一日三餐,还得自己操作,生熟不知,竟遭嘲笑。联想到昔日煊赫之势,禁不住悲愤交加,不久,便忧愤成疾,郁郁而死,年仅30余岁。临终时含泪说道:“我悔不该不听燕铁木儿的话,落得这种下场!”说到这里,又倚定床栏,向东呼道:“我儿!我已死了,你被逐东去,从此以后,母子再无见面之日了。”说到这里,已痰喘交作,不能出声。想要喝水,身边已无可唤之人。迁延了一会,双脚一蹬,遽尔长逝。还是好心的邻人,出一芦席,草草裹了安葬了事。 
燕帖古思被押解官押着东行,那押解官名叫月阔察儿,乃是个极蛮横凶暴的人物。燕帖古思年纪尚幼,离开了母亲,已经哭得半死。月阔察儿闻得啼声,便加威吓。燕帖古思自幼便做太子,娇养已惯,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从来无人敢违拗他。如今遇到月阔察儿不是痛詈,便是毒打,如何经受得住?因此不多几时,在流放途中即被折磨而死。卜答失里做梦也未曾想到,她在扶立顺帝时所打的如意算盘:“若武宗、仁宗故事”,竟是如此结局。 
从此文宗图帖睦尔的后嗣,已无孑遗了。 
顺帝既逼死了太后母子,余怒犹是未平,又命帖帖木儿将文宗的神主撤出宗庙。文宗在日所置的官属,如太禧院及奎章阁、艺文监等,也一齐革除。翰林学士承旨 ,见顺帝迁怒至此,便上章谏道:“人民积产千金,尚设家塾以训子弟,岂堂堂天朝,并一学房亦不能容,未免贻讥中外。”顺宗这才有所收敛。 
脱脱当政,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势已去,积弊难返。汉族农民纷纷进行起义,元朝中央政权风雨飘摇,各大汗国坐视不救,无人发勤王之兵。至正19年,又发生了皇太子爱由识理达腊与其母第二皇后奇氏欲迫使元顺帝内禅事件。至正28年(1368年),明军大将徐达迫近大都时,元顺帝率皇太子退避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元顺帝于至正30年在应昌病故,元朝中央政权瓦解。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破应昌,皇太子爱由识理达腊率轻骑数十远走和林,并在和林称帝,仍沿用大元国号,改元宣光,在位8年,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病故于和林,庙号昭宗。至此,元祚终绝。 
这真是历史的奇迹。想当初(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大将伯颜率20万大军,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其势何其雄也。但仅仅过了百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忽必烈的子孙就被朱元璋的大将徐达逐出中原,而徐达率领的明军也同样是20万。众所周知,蒙古是马背民族,蒙古人的武功一度所向披靡,改变了亚洲乃至欧洲部分地区的政治地理版图。然而,作为大一统的王朝,有如此煊赫之势,统治时间却如此之短,面对中原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格局,却有些水土不服,无所适从,恰如深入宝山,日落时只能空手而回,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让人思考的东西。不说别的,仅层出不穷的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就耗损了朝廷太多的精力,内部矛盾尖锐是元朝贯穿始终的主要特色,以致无暇扑灭各地如风而起的民族怒火。可以说,元朝皇帝更迭的历史,既短暂又残酷。往往伴随着骨肉之间的血腥杀伐,最终导致元帝国的灭亡。     
勿生皇家:长平公主的民间形象 
明朝自始至终,边患严重,北方的蒙古、瓦剌、后金先后兴起,战争不断;而内部朝廷昏庸,不知危殆,宠信宦官奸臣,搞得社会一塌糊涂。特别是明朝末期,政治更加黑暗,盗匪横行、阉党猖獗、政争激烈。使朝廷内耗不歇,可谓内外交困。到崇祯继位时,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崇祯(1610~1644年)即朱由检,光宗第五子。即位后,罢奸阉魏忠贤,诛奸臣,欲挽狂澜于既倒,颇有新气象。但崇祯是一个具有神经质性质的人,性格特点是:多疑擅杀,而又刚愎自用;贪婪吝啬,刻薄寡恩,而又性情暴躁,急于求成……造成将士离心,不敢负责,最后只剩下了孤家寡人。所以明朝之亡,虽是国内外矛盾堆积的结果,是历史趋势的必然,但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明朝这辆巨轮向更深的深渊滑去。 
自己成了亡国之君不说,失去国家后最悲惨的就是末代帝王的子女了,因为他们生在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 
武侠小说中常伪托的长平公主,就是侥幸逃生的崇祯的长女,也是崇祯唯一存活的女儿。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长公主昏绝在地。五天后,长平公主居然奇迹般的苏醒了过来。顺治二年(1645),长平公主上书顺治皇帝,请求准予出家。顺治没有同意,为了统战的目的,将她许配给当初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并赐给府邸车马、金钱土地。但长平公主经历家破国亡之痛后,郁郁寡欢,次年逝世。   
多难帝王   
崇祯贵为帝王,可命染黄连,是一个苦人儿。少时多艰,做帝王也了无生趣。他的生母刘氏,海州(今辽宁海城)人,是太子朱常洛(明光宗)的侍妾,封为淑女。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他的父亲,而是宠爱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甚至几次起了废长立幼之念。先是封郑氏为贵妃,而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却还是一般的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为了能使朱常洵将来承绪大统,他竟荒唐的不让朱常洛接受皇室教育,人为的使其愚昧,以堵大臣们的悠悠之口。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虽然万历皇帝用心良苦,但每次都遭到了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拥立朱常洛为太子。就这样,万历年间的立储之争,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正是政治环境的严酷,使得朱常洛的性情变得孤僻怪异,脾气狂燥,甚至歇斯底里。 
就在朱由检五岁那年,他的母亲刘淑女偶逆朱常洛意,朱常洛在暴怒之下,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刘淑女毒打一顿,甚至命令下人将刘氏往死处暴打,刘淑女痛不欲生,最后绝望自尽。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失光宗意,被遣,薨”。 
但刘淑女死后,朱常洛立马就后悔了。这并不是他念旧情,想起了刘淑女平时对他的种种恩爱,也不是想到儿子失去母亲后的可怜,他是害怕他父亲万历皇帝知道此事后,正好有了废立的借口。恐惧之余,朱常洛就要身边知情的太监宫女们保守秘密,或贿以金钱而诱之,或施以威逼而胁之。要他们统一口径,谎称刘淑女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安葬在西山。 
朱由检10岁那年,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因为朱由检是天潢贵胄,被封为信王,其母刘淑女也母以子贵,被追封为贤妃。朱由检年纪虽小,知道了母亲屈死的实情后,想去祭祀自己的母亲,但又害怕光宗怪罪,只得私底下向太监打听,确定了母亲下葬的具体方位后,朱由检做些纸钱,委托亲信宦官去祭扫母亲。 
皇父朱常洛即位时间仅仅二个月,便因为纵欲过度而死了。帝位由他的同父异母哥哥、16岁的朱由校继承,即天启皇帝。天启帝对做皇帝没兴趣,对做木匠活儿却兴趣盎然。因此,朝中大小事体均委托自己的奶妈客氏和太监魏忠贤处理,逐渐形成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并逐渐坐大,控制了明朝中枢大部分的文臣武将。他采用特务手段,以皇帝的名义随便抓人,然后拷掠至死,搞得天怒人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天启七年(1627年)8月22日,熹宗朱由校无子早逝,按兄终弟及的传位祖制,朱由检是熹宗惟一幸存的弟弟,他幸运地成为明朝第16代皇帝。这一年他17岁。直到这时,朱由检才可以公开的到母亲的坟上致祭。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光宗合葬于庆陵。   
性格悲剧   
登基之后的朱由检,是一位意欲有所作为的皇帝。也曾以中兴为己任,力挽狂澜于既倒,颇有新气象。在熹宗去世不足三个月的时间段里,他以雷霆手段,一举摧毁魏忠贤集团。对依附魏忠贤集团的文武官员进行了彻底清洗,或处死,或下狱,或罢官,或削籍,或遣戍、或终身禁锢等。一时之间,朝野整肃,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人们仿佛又看到了明朝中兴的希望。而在铲除魏忠贤阉党势力的同时,崇祯帝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平反冤狱,起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对官员进行全面考核,规定内臣不得结交外臣,下令“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以防内臣与廷臣结党营私。又严令禁止大臣之间结成朋党。他还积极整饬边防,起用抗金名将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右都督史、总督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赐尚方宝剑,执掌辽东的军事大权,实际上等于把收复全辽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焕身上。崇祯力图重振朝纲,实现明朝的中兴。 
但不幸的是,朱由检随后却又因对朝廷大臣不放心,又开始重用宦官。当初他试图严禁宦官干政,如今却自食其言,重蹈覆辙。因此,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行使监军之责,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户部、工部都被太监接管,两部尚书被闲置一旁,坐了冷板凳。致使太监权力日益膨胀,朝臣痛心,将士寒心。阉宦都是身体特别是心里残疾的人,一旦权在手,就会肆无忌惮,作威作福。《明史》对此评价说:监军的宦官们侵占军饷,握有精兵,非为朝廷出力,而是狭于私心,只图谋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且宦官们贪生怕死,往往临阵逃脱,诸位大臣耻于为伍。宦官势力除在崇祯初期短暂受挫外,终崇祯一朝,重用信任有加。宦官对军政事务和朝廷监察事务、地方政务的全面干预,对明末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激化了宦官与文官武将的矛盾,影响了各级官员行政的积极性,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朱由检对文臣武将的要求又极为苛刻,一方面破格选拔人才,一方面频繁地更换和滥杀大臣,这也是崇祯朝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崇祯在位17年间,内阁大学士如风吹流云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