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川军抗战-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在旧中国的各类枪械中,恐怕没有什么枪能象毛瑟手枪那样装备的那么广泛,发挥的那么淋漓,受到那么的青睐,富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了,在民国军事历史题材的小说和电影中,被俗称为“大肚匣子”、“盒子炮”、“驳壳枪”、“二十响快慢机”、“自来德”的毛瑟手枪,就象美国西部片中的“左轮”一样,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然,就现在的眼光来看,毛瑟手枪的体积是大了些,质量是重了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50年前到100年前去看,它曾拥有过的辉煌则是任何一支手枪都不可与之媲美的。
关于毛瑟手枪的诸元与在德国诞生的经过,网上可以轻易搜出,无需我来贅述。
我只说它在中国的历史。
从1921年开始,汉阳、青岛、太原、沈阳、大沽、长沙等11家兵工厂先后进行仿制。这还只是政府控制的规模较大的兵工厂,那些军阀自办的小型兵工厂,也都纷纷效仿,到底有多少家兵工厂生产毛瑟手枪,又生产了多少毛瑟手枪,已经难以计数。各国的仿制品有的是原样仿制,有的又略有改进,德国也一直不停地改进,这样,就使各种型号的毛瑟手枪达到数十种,还不算同一型号的不同枪管长度的手枪。
虽变形枪很多,但毛瑟手枪的原理和基本形状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口径多数仍为7。63毫米,少数有7。65毫米和9毫米的。而9毫米口径的手枪又分为发射9毫米毛瑟手枪子弹、9毫米拉果手枪子弹和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三种。毛瑟早期的试制品中,还有8。15毫米口径的,未批量生产。枪管的长度,一般来说,以132毫米和140毫米为多见,短管的则多为97毫米,西班牙制的毛瑟仿制品中,枪管长度有155毫米和181毫米数种,这都只是较长见的,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几个标准。
国人区分毛瑟手枪的方式很多也很不一致,因为都是俗称,各地区的叫法和标准也有区别。较多使用的有“头把”、“二把”和“三把”(或“三号”)的区分方式。但这“几把”是怎么区分的,说法却各有不同。一种说法是:“头把盒子”口径9毫米,长枪管;“二把盒子”口径7。63毫米,长枪管;“三号盒子”口径7。63毫米,短枪管。另一种说法是:“头把”指的是长枪管即140毫米枪管的毛瑟,也称“长苗盒子”,此称在冀中用的较多,小说《烈火金钢》、《小英雄雨来》等书中都有对此枪较形象的描述。“二把”指的标准枪管即132毫米枪管的毛瑟,“三把”与上一种定义相同。但不管怎么定义,用的最多的都是“二把盒子”。另一种叫的比较多的是“大镜面”。一般是对毛瑟手枪中一款“平坦侧面”样式手枪的通俗叫法。此枪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头大而圆,机匣两侧无任何凸起与铭记,光滑如镜,故称大镜面盒子。大沽曾仿制此枪。有回忆文章称杨靖宇将军最爱的就有一支“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开头描写的武工队梁队长使用的“金鸡圆眼大镜面盒子”均指该枪。该枪是十响半自动的。至于“二十响的长苗大镜面”,指的则是西班牙造阿斯特拉902式手枪。对应大镜面的,还有小镜面一说,但很少使用。此枪系指由国内某个小兵工厂仿制的一款小握把短枪管毛瑟手枪的俗称,原因是该枪其它地方都类似毛瑟警用型,连机头也是小环的,但机匣侧面则是光滑平整的,故称小镜面。小说《烈火金钢》中区委书记齐英所用的一支,就应该是此枪。由于此枪生产量极小,流行面极窄,故“小镜面”一称也极少听到。在山西,还有仿制的11。25毫米口径的毛瑟手枪,俗称“大眼盒子”,为数极少,仅在阎锡山晋绥军中列装。在冀中,又有称作“马匣子”的毛瑟卡宾枪,其意为“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德国在一战时即曾生产此枪,天津的大沽造船所亦有仿制。其特点是木制枪托固定在枪上,枪管达254毫米甚至更长。该枪多数是半自动的,天津造则还有全自动的,故也称其作冲锋枪。也是在小说《烈火金钢》中对此枪有描写,即汉奸高铁杆的卫兵中,有二人使用的就是“马匣子”。七七抗战时的二十九军也曾配备此枪给副排长使用。
7。63毫米口径的毛瑟手枪子弹初速为425米/秒,作为手枪来说,如此高的初速,为毛瑟手枪所独有。
1927年前的各型毛瑟手枪,全部都是半自动的,采用固定式弹仓供弹,容弹量多数为10发,少数8发和6发,还有二十发的半自动毛瑟手枪,则极罕见。到了1927年,西班牙生产的毛瑟手枪(在西班牙,并不称毛瑟手枪,而称皇家手枪和阿斯特拉手枪,因都是仿造的毛瑟手枪,为方便,故都将其称作毛瑟手枪),首次使其具有连发功能。毛瑟的故乡德国自然不甘落后,很快的,毛瑟M712式冲锋手枪问世了,这便是后来流传中国最广的人们最常说的“二十响大肚匣子”。
西班牙生产的毛瑟冲锋手枪有固定弹仓和可拆弹夹两种,固定弹仓的容弹量又有10发、20发两种,可拆弹夹除了常见的10发、20发外,还有少见的30发、40发弹夹。德国生产的毛瑟M712式都是10发和20发的可拆弹夹。对毛瑟手枪情有独钟的中国在几年内就仿制了毛瑟M712式冲锋手枪。具有的文献记载,曾有15响和24响毛瑟冲锋手枪,为数应该不多,但有一些影片中还是有体现的。比如特殊时期前老电影《独立大队》中老三使用的快慢机手枪,还有反映西南剿匪的老影片《云雾山中》解放军便衣侦察员使用的毛瑟手枪,从弹夹的长度上看,虽然长出了枪身弹匣插口,但长出部分不多,不及握把,肯定不是二十响,估计应该是十五响的。前几年新拍的电影《飞虎队》中,飞虎队员使用的毛瑟冲锋手枪,从影片的的特写镜头看上去,其弹夹的长度已经超出握把许多,估计应该是二十四响的。
武器的有效射程要满足两个条件,通俗的说,一要打的中,二要对目标达成理想的毁伤效果。对于手枪来说,主要是第一条不好满足。因毛瑟手枪子弹的高初速,长枪管,使得其有效射程较其它手枪大,达70米。如果将木制枪盒结合在枪尾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但这都只是对一般的射手而言的。旧中国,许多武装人员将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发挥到极至。据有的资料载,当年东北的胡子(土匪)能够在二百步开外用毛瑟手枪打中高梁杆。为抗日而英勇牺牲在东北土地上的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在被敌包围后,孤身一人,手持毛瑟手枪与敌对射,使数百想活捉杨将军的猖狂之敌迟迟不敢靠前,最后只好在远距离上将其射杀。因在敌伪中,早就传说杨将军能够在二百步距离上用毛瑟手枪左右开弓打落苹果。象这种例子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可举出很多。
因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只是根据手感概略瞄准射击,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这些早已不是夸大的传说了。中原大战中冯军失败,冯军的一个营在营长刘树森的带领下向黄河北撤退,因兵单势薄,两次遇到叛军拦路,意图缴刘营的械,刘一边与之周旋,一边用盒子枪甩手打下空中飞鸟,两枪两中,吓退两股叛军。抗战刚刚胜利时,国共美三方军调小组到新四军第五师驻地调停内战,曾流传着小组中的美军代表和师长李先念赛枪的故事。其时,美军代表用卡宾枪射击空中用降落伞飘落的小型靶标,而李先念则用毛瑟手枪射击向空中抛掷的砖头瓦块,枪枪命中,令在场各方人员惊叹不已。
电影《飞虎队》中,毛瑟手枪有很突出的表现,可惜好看是很好看,但使用则并不恰当,其一是片中的毛瑟手枪动辄连发,且实施长点射,就不是完全合适。因为毛瑟手枪是冲锋手枪,不是微型冲锋枪,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作为手枪设计的,只有在需要时,比如近距离的遭遇战、突围作战等场合才实施连发射击。其二是持枪的姿势不对。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有一个向上的跳动,毛瑟手枪也不例外,如果按射击教范的动作,即将枪身直立,缺口准星水平朝上,则实施连发射击时,除第一发弹外,其余都将越来越高地射到天上,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意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使用毛瑟手枪进行连发射击时,是将枪身翻转90度,将枪身平放,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在这点上,仍然是特殊时期前的老电影比较忠实于历史也与战术动作相一致。比如《南岛风云》中由仲星火饰演的张强这一角色,在掩护炊事员抢粮这场戏中,曾使用毛瑟冲锋手枪御敌,在远距离上,是将木制的盒套配接于枪把上抵肩行短点射射击,当敌人逼近时,则一边向后撤,一边单手持枪并将枪身平放向敌横扫。这是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那些老外们惊呼: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
自上个世纪初毛瑟手枪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国人无比的青睐。不管是正规军、游击队,还是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都以能够佩戴毛瑟手枪为荣。不论其装备的数量,还是发挥的程度,都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据保守的估计,从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的德国造和西班牙造的毛瑟手枪不少于50万支,而中国自己仿造的则多至无法统计。可以说,不管是德国还是西班牙,他们生产毛瑟手枪的主要出口,就是一个――中国。有一个事例不难说明这一点,因为中国仿造的毛瑟手枪在质量上还无法与列强相比,同样是佩戴毛瑟手枪,是不是德国造,已经成为一个带枪人身价的象征,这大概就和现代人开什么车,是不是原装车才算牛气一样的道理。于是德国毛瑟厂商投其所好,在后来生产的毛瑟手枪上,不仅有毛瑟厂的厂徽标志,还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以为标榜,其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不言自明。
在当时的中国,不仅仅高级将领的卫队和基层指挥员配备,就是作战部队也大量装备。1924年孙中山北伐韶关时,曾带两辆铁甲车(属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随行,该两辆铁甲车上配备了多少名官兵我没找到原始的数据,但两辆车上新配了手提机枪18支和驳壳枪250支却有据可查,足见驳壳枪所占比例之大。再以1933年编制的国军骑兵旅的轻高射炮连为例,其编制官兵148人,即配备毛瑟手枪56支,再如该旅的装甲汽车连,其编制官兵134人,配备毛瑟手枪竟达89支之多,亦可见毛瑟手枪之灸手。具一些曾参加抗日战争的前国民党军人回忆,中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密集度较日军为强,其实这就得益于毛瑟手枪的大量配备。擅长近战的西北军中,更是重视毛瑟手枪,从军到旅的各级长官,都直接控制着从团到连规模的手枪队,每到战斗的关键时刻,手枪队便成为一张王牌。1926年国民军与晋军战于晋北,石友三部曾一次集中3000人的敢死队,每名队员一把大刀,一支盒子炮,可见其装备数量之多。中原大战之前,西北军还曾编有手枪旅,后来由西北军分化出来的韩复榘第三路军中,也长期地保持着手枪旅的建制。几千人的部队,全部以手枪作为装备,这怕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样是以近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红军中,毛瑟手枪也被大量使用。宁都起义后任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的季振同,起义前任国民党军第七十四旅旅长,该旅前身即为西北军冯玉祥之手枪旅,起义时,绝大多数官兵仍保持着手枪旅的三大件:盒子枪、步枪、大刀,后该旅全部加入红军。红二十五军中也曾编有手枪团,是军长徐海东很惹眼的一个亮点。持毛瑟手枪奇袭、突击,在红军的战例中非常普遍。创造了惊人奇迹的抢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飞夺沪定桥的二十二勇士在突击行动时,便每人配备了一支毛瑟冲锋手枪。抗战时期,对于活动在敌后的我各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来说,既便于携带,又有很强火力的毛瑟手枪,就更是勇士们的必备利器。就象左轮手枪对于美国西部牛仔一样,毛瑟手枪也已成为我敌后武工队员的最明显的标志了。
因着毛瑟手枪的密集的火力和极富雄性美的威猛外型,使其不仅是特种部队和基层指挥员的必备,既是许多高级将领,也往往对其爱不释手。就象冯玉祥在其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那时的带兵官,见了盒子枪,没有哪一个手指头不痒痒的”。军阀混战时期,身为直鲁联军副总司令、统兵数十万的褚玉璞,经常手持两支匣子枪上阵搏杀。民国时期热河的两大匪首李守信和白凤翔,更是对毛瑟手枪爱到须臾不可离的地步。抗战前后,二人先后投敌,一个当上了伪蒙古军的总司令,一个当上了伪东亚同盟军的总司令,各辖五个师的兵力。就是在这个时候,身边一直有大量亲随卫队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