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时空穿梭幻想-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相关
西周之前的年表
    燧人氏:约一万年前
神农氏:约7000年前
黄帝:约5000年前
尧舜禹:约4000年前(进入父系社会)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部分商王具体在位年为
盘庚、小辛、小乙:公元前说不准—前1251年;
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公元前1191—前1148;
武乙:公元前1147—前1113年
文丁:公元前1112—前1102年;
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
帝辛(纣):公元前1075—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各王具体在位年为:
武王:公元前1046—前1043年;
成王:公元前1042—前1021年;
康王:公元前1020—前996年
昭王:公元前995—前977年
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
(穆王在位55年而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公元前922—前900年;
懿王:公元前899—前892年;
孝王:公元前891—前886年;
夷王:公元前885—前886年;
厉王:公元前877—前841年
共和:公元前841—前828年;
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
幽王:公元前 781—前771年。
部分书评回复(1)
    昵称存在:内容该丰富点。有点流水帐的感觉,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对人物的描写。有限的那几个也非常没性格。
回复:正在努力改进。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虽然是第二本,但是第一本和该书相差只有三天,没有积累什么经验。以后我会努力写好的。
赤蝎:作者大大,燕的人口在燕历二十四年不是达到50万了么?而且商周大战,燕不会趁火打劫么?就算不开括领地,也可以劫掠人口呀!!在加上鼓励生育的国家政策,燕的强大国力,没有大规模的灾难死人,一百年的生养,人口可以增加10倍左右呀!花个八,九百年才建立帝国也太那个了吧!!!!!
回复:那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的,只有不到0。3%,我算过,到燕历七十年的时候人口大约只有四十多万。尤其是和商或者周的五百万人口比,太少了。不是说鼓励生育就一定会快速增加人口。这些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面我会详细说明的。劫掠人口虽然可以快速增加人口,但是燕国周围没有什么人口众多的大国,这时的人口主要都集中在中原地区。至于统一的时间的确有些长,我会适当缩短的。
九天宝儿:商末的时候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高潮期,你怎么能把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弄在那个时候呢??不说国内的反应,商王朝怎么会让你这么搞呢?
回复:对于商末的时候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高潮期这一论断,史学界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马克思的那一套历史学观点不适用于中国。就像马列主义在中国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一样,马克思的五级社会分划也要结合实际。纵观世界历史,奴隶制仅仅在地中海地区高度发展过。历史注重的是证据,不是理论。此外,我的那些措施基本没有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那些措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采用过的。至于商王朝的反应,一方面燕国地处偏远,商王朝管不到,另一方面也和燕国威胁不到商王朝的王畿地区有关。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到底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从商到秦灭亡有800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没有统一中国???还会有汉、隋、唐王朝的出现???还有主角能活多长(长生不老)那女主人公呢?
回复:谈不上什么发展模式,最多算是重商不轻农。统一的问题还是和人口、生产力有关,历史上,从夏朝建立到秦灭六国一统华夏,用了大约两千年。就算我加快一下历史进程,也不会缩短太多。关于秦、汉、隋、唐王朝的出现,是由于我的行文比较乱,使得原来的历史和书中的历史有所混淆。这些问题我会找机会修改的。最后关于女主角的问题,很好办,同化一下让她也长生就是了。关键是本书我还没有确定要不要女主角。
恶狼:哈哈!既然知道人侯的狼子野心就应该乘现在他虚弱的时候要他命!现在人侯无可用之兵明的不来,来暗的,派几个精明的刺客把喀嚓就可以了!
回复:刺客这个方案似乎行不通。这个时代君王将相基本都是勇武的,而且国人也不会出卖国君,这样就找不到内应,要刺杀人侯基本不可能。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周朝建立之后的情况是按历史发展还是直接跟燕开战???后者显然不太现实(那就不用写了)估计只会把燕周围安几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限制其发展时不时地骚扰一下!!!现在燕需要的时间去发展!!!
回复:你的设想比较符合实际。具体内容请看第四章。
龙冰焰:我晕,还幽默???我看完了都没搞懂到底写的什么意思???虽然我学问不好,可小说我可看多了。说句实话,这书真的很菜,第一次写??
回复:的确是第一次些东西,把握不好还请原谅,以后我会努力改进的,希望继续支持。
有关统一的一些解释(zz)
    五千年各朝各代所留给后人的(从网上转载的)

时间:2005…3…13 20:02:55 来源:青年论坛 作者:春晖堂 阅读31次
我听说现在是历史堆积起来的。于是我有一个想法,到过去每一个朝代去为今天取一礼物。是的,就一件礼物,不必贪心。很多人不喜欢历史,主要是他们觉得以往历史中有很多让他们不高兴的东西。我没办法让他们高兴起来,但我更喜欢钱宾四的态度:怀着温情。
夏:夏历 
现在正在过春节。我想,这应该感激夏人。没有夏人固然我们也过春节,但那可能要跟国庆节或者圣诞节一块儿过,假期不免要被国家贪污几天。 
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够在该过春节的时候过春节。事实上殷人有殷人的阴历,周人也自有周人的阴历,他们似乎都有点性急,殷人要赶在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过春节,周人则干脆提前到十一月。《春秋 成公八年》里讲“二月无冰”,是当特异气象来记录的,后人不免纳闷:阴历二月不结冰很正常啊,有什么好大惊小怪?其实《春秋》采用的是周历,二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北方还河水潺潺就需要研究研究了。稍晚些时候,《左传》采用的却是夏历。这说明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夏历殷历周历都有人使用,于是就有了哪个正月算正月的争论。 
现在看来,或许提早一两个月过春节都无所谓,但在古代就很有所谓。一个是它涉及农事的安排,再一个是涉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正朔”问题。这两个都是大问题。后夏、殷、周都不存在了,这个“正朔”最后是由汉武帝来确定的,他选择了夏历。再后来,虽然偶有短暂的复辟,比如王莽这个周公崇拜者就恢复了周历,但夏历还是一直坚持使用下来。 
这就是夏人送给我们的礼物。 
殷: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所以殷人的这个礼物也还不错。但甲骨文是到清末才发现的,以前没一个人知道,未免显得太“新”了一点。何况现在还有半吊子书法家到处写甲骨文蒙事儿,我也实在看不出怎么美来。 
我希望能找到一件影响贯穿古今的礼物,但似乎周人有点像后来到达美洲的西班牙人,玩命把被征服者的一切痕迹都毁掉或者覆盖了。这也不是胡说八道,孔子那是殷人的后代,却坦白道:殷礼吾不知之,宋不足征(大意)。也就是说,周人在文化覆盖方面做得是非常彻底的。 
还有所谓“周人事天,殷人事鬼”的说法,殷人装神弄鬼很有一套。联想到民间一向盛行鬼神崇拜,不知道这里边有没有殷人的影响。但既然证据不确凿,恐怕也不能算是殷人送给我们的礼物。总之,殷人手面上要差一点。 
周:中国人 
周人送给我们的礼物是“中国人”这个概念,不是血缘关系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们的意思是,接受我们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人。孔子的表述是:夷入夏为夏,夏入夷为夷。 
这个胸怀相当了不起,纵观世界历史,大概也只有今天的美国人差可近矣,何况美国人并不随便给你绿卡的。他只能做到,接受我美国人权民主观念的,就是我美国的好朋友,俺们就不打你。 
中国这地方虽然总体上与世隔绝,但内部也并非一马平川,如果没有周人强调的文化认同感,想必后来秦始皇的大一统观念也不会成为历史的主流意识形态。 
先有中国人,后有中国。 
其实周人的胸怀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殖民形势使然。周人以西鄙小邦入主中原建政分封,人数自然不占优势,必须跟原住民搞好关系,若是大搞种族主义,可能没几年就得滚回老家去。后来蒙古人可强大得多了,但他们搞种族隔离政策,没一百年就只好继续回戈壁滩牧马。这方面周人要聪明得多,他们搞了个文化概念,就是周礼,用礼来弥平种族差别。大家都还觉得这个可以接受,就都成了中国人。后来,居然有很多少数民族也争着往中原老祖宗这里攀亲,也算是周人政策成功带来的利息吧。 
这个利息让我们一直吃到今天。 
差不多比周朝稍晚些时候,地中海沿岸也曾经历过“泛希腊化”,同样表现为文化战胜,但终于没有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希腊人”,这就较周人为逊了。 
秦:大一统 
我常想,要是从来没听过广东话,我一定会觉得它比朝鲜话还难懂。其实如果细听,朝鲜话里许多单词的发音都跟我们差不多。 
广东人之所以没变成外国人,广东话之所以没变成外语(如果当外语来学,还未必好学),往老根儿上找,怕还得感谢秦始皇。秦始皇规定全国必须使用同一种文字,各地说的再“鸟语”,也蹦不出高粱地去了。再一个是,其实从体质和遗传上看,南北汉人差异是足够大的,硬要分成两个民族也无不可,但终于没分,这还是“书同文”的功劳。 
书同文只是大一统的一个方面。大一统的主要意思,是整个中国文化区域必须服从于一个最高领导之下。秦虽二世而亡,这个信念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家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老百姓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代统治者若要取得合法地位,就必须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哪怕没那个实力,也必须搞搞军事演习做做样子。 
因此,台湾问题并非仅仅是领土问题,它更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汉:汉族 
我们汉族的主体形成于汉朝,因此叫汉族。 
周人的中国人(夏、华夏)只是文化概念,因此难免松散,本来被看作是中国人的,若跑出去也就不算中国人了。照这个理解,现在出国的大都没有资格再自称中国人了。真正关系紧密的族群,需要有血缘的纽带维系彼此,汉朝就完成了这个工作。以后再混血,但颜色不改了。 
由于民族主体确定,国家观念自然也随之确立。以前的人是不怎么有国家观念的,春秋战国净是这样的事。屈原的爱国主义,只能算是反动派爱国主义,因为他跟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差距太大。到了汉朝,替谁卖命就很有讲究了,李广这个家族有古风,所以他的孙子李陵后来给匈奴当差去了,还被灭了门。相反,苏武这种没什么古风的死硬份子,倒成了人人钦敬的爱国主义楷模。还有被网上愤青屡屡引用的陈汤都督的叫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确都是爱国主义。 
汉人、汉字、汉化……汉奸,凡是带“汉”字的,大都可以说是汉朝留给我们的礼物。当然还有汉朝本身,那是汉族最强大最自豪的朝代。往后唐朝也强,但李氏有胡人血统,元朝清朝干脆是胡人,宋朝明朝倒是纯汉人,却多半只剩下给人总结经验教训的份儿了。
晋:知识分子 
在谈论知识分子之前,先讲两个小故事。西晋二陆兄弟临刑,感慨说:以后再也听不到华亭鹤唳了。嵇康临刑前则说:可惜广陵散从此而绝。 
作为对比,秦相李斯腰斩前对儿子说:可惜以后再也不能牵黄犬出东门了。 
都是大有学问的人,但临死的境界却大不同。晋人很雅,把自己看得很高,秦人则只是东门黄犬。 
把自己看得高,那是因为自己欣赏自己,对生命对自己的身份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而这种审美意识,又来自独立的人格意识,在早先的知识分子身上就似乎很少看到。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士本身就是一个依附阶层;即便谈论理想,也很少超出义利家国之辨,总之知识分子是一种工具,是为了有用的。孟子说要养浩然之气,但也无关个人感受,只是为了去实现王道。 
魏晋知识分子,由于特别在意个人感受,终于使知识分子具有了独立人格,或者说是主体意识。这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不衰。 
说到魏晋风度,似乎主流观念认为是政治黑暗所致。但问题在于,政治黑暗无代不有,为什么单单魏晋人有“风度”?我以为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国运衰微,甚至有亡国亡种之虞,此实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局面,知识分子既无能武力,只能从文化上救亡图存,努力给同胞做出中国人的样子来。外表奇装异服,内里则试图更深刻地认识自己,通过培育审美意识来找寻自我。 
他们基本上成功了,从此也成为中国人的代表或者标杆。说到标杆,魏晋以前的知识分子或许以为自己是,但实际上不是,早先的标杆是“吏”,以吏为师,统治者觉得这样对教化老百姓遵纪守法更有效。 
知识分子需要“修身”,但如果纯粹按照孔子那一套来做,难免清苦甚至不近人情,只有辅以魏晋培养的审美意识,才可以相得益彰。 
隋:大运河 
隋朝太短命,除了大运河,基本上乏善可陈。但这个礼物似乎不够保鲜,因为自从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就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唐:诗 
唐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东西,主要是唐朝国势昌盛,开疆甚广,激励着我们继续做大国梦。但有一点应该注意,唐朝的开边武将,一多半是胡人。因此,如果我们放心把解放军交给外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