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縯阴沉着脸,并不回答。邓晨看了看刘秀,叹道,“此处乃新野都乡,正是王莽当年的封国。”

王莽,字巨君,其姑王政君,为汉元帝的皇后。王家也正是凭了王政君的裙带关系,迅速崛起,一门之中,先后出了九个侯爵、五个大司马(大司马,位列三公,权位更在丞相之上,为当时最高官职),权倾朝野,威慑天下。三十年前,即公元前16年(汉成帝永始元年),王莽时年三十,靠着王家荫庇及自身钻营,获封为新都侯,封国在南阳新野的都乡,就是此刻刘秀三人所看到的这块地方,食一千五百户。

王莽虽然封国在此,但却一直留在首都长安,呆在权力中心。汉哀帝即位之后,王莽在和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被迫从大司马的位置隐退,这才回封国避祸,从而和新野发生了真正实质性的联系,时为公元前5年(汉哀帝建平二年)。

王莽在新野封国,一蛰伏就是三年时间,后经多方活动,终于被长安朝廷召回,重新掌握大权。再过十一年,王莽改朝换代,据汉朝江山为己有。

虽然王莽只在新野呆了三年,但三年时间毕竟也不能算短。因此,在新野便流传着许多关于王莽的轶事。

譬如,王莽回新野之后,祭出了孙子兵法,杜门自守,夹起尾巴做人,老实得不能再老实。孔休时任新都相,掌管王莽封国之内的大小事务。王莽尽力结纳孔休,一点也没有曾经做过大司马的架子。某日王莽患病,孔休前往探视,王莽解其所佩玉具宝剑相送。孔休不肯受。开弓没有回头箭,送礼不敲退堂鼓,王莽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孔休从他这里收下点什么,于是道:“诚见君面有瘢,美玉可以灭瘢,欲献玉瑑耳。”即解剑瑑。孔休再次辞让,不肯受礼。王莽道:“君嫌其贵重兮?”遂椎碎之,然后以布巾包裹碎玉,再送孔休。孔休无可奈何,这才受礼。

通过这则轶事,很多人会说王莽工于心计,不择手段地收买人心。然而在新野,这则轶事却是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的人性和价值标准作了精妙而犀利的概括:

“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新野人乃至南阳人,对于王莽的评价标准与别处人不同。新野乃至整个南阳的老百姓,为本地出了王莽这么个皇帝而深感骄傲,他们并不在乎王莽是善是恶,他们只知道,王莽成了皇帝,让他们也跟着颜面有光,即便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实惠。而且,王莽的国号“新”,正是从他曾经的爵位“新都(新野都乡)侯”而来,正如刘邦曾为汉王,后来便以汉作为国号一样。所以,即使王莽已经离开新野多年,并且没有再回来过,但这里的老百姓还是想当然地觉得王莽很是亲近,是自己的半个老乡。在空闲的时候,他们往往便会聊起这个曾经在这里呆过三年的当今天子,聊聊他的八卦,谈谈他的趣闻,从中收获许多的自豪和快乐。

刘縯看待王莽的标准,又和普通百姓不同。王莽虽然和他也算半个老乡;但王莽更是他的仇人,是篡夺了刘氏江山的奸贼,必须铲除而后快。当刘縯俯瞰着脚下王莽曾经的封国,恨不能时光倒流,而王莽依然困顿在眼前这座城堡之内,那就坚决不用客气,立即冲进去一刀解决了伊。

反观刘秀,当他看到王莽曾经的封国近在眼前时,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兴奋。以前的王莽,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名字,现在则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具体的存在,而这一切,有眼前这座王莽曾住过三年的城堡为证。刘秀凝望着城堡,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王莽是如何在这里韬光养晦,假意归隐,又是如何在这里遥控着长安政局,谋划着东山再起。

王莽贵为天子,都乡作为他曾经的封国,作为他的故居和龙兴之地,并没有被开辟为旅游景区,供世人瞻仰,而是建起了王氏宗庙,每年祭祀,而且并不对外开放。刘縯好奇心起,眼前毕竟是王莽曾经呆过的地方,便欲冲入城堡,一窥究竟,于是打马下山,刘秀邓晨唯恐有失,赶紧跟上。

卡夫卡笔下的《城堡》,折磨得主人公K够呛,虽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但任他费尽百般周折,却至死也不得其门而入。而新野的都乡城堡,则是从一开始便扼杀掉任何外人企图进入的野心。刘縯三人刚刚来到城堡跟前,便听得箭楼之上一声大呼,道,来者何人?

刘縯仰头,道,Iam刘縯。

“混帐,没听过。”说完,箭楼上一箭射下。刘縯右手一探,接箭在手,便欲回射。邓晨担心惹事,连忙阻止。刘縯道,“放心,我自有分寸。”张弓搭箭,径向箭楼射去。刘縯想得挺美,打算一箭射落那人的头巾,既不伤人又逞了威风。无奈箭术不精,一箭射出,正中那人左眼。

那人掩面大叫,“你究竟是何人?”

刘縯心中有愧,耸耸肩,道,Iamsorry。

三人见惹出事来,也断了进入城堡游览的念头,策马而逃。城堡的卫兵开门追来,然而哪里来得及,只得眼睁睁地目送三人绝尘而去。

 第10节

日期:2008…9…254:51:11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12:

远行

且说刘縯和刘秀自新野返回老家舂陵,还未进门,便遇见叔父刘良。刘縯眼前一黑,暗道呜呼,以为又要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拔腿便欲逃窜。刘良冷哼一声,道,“别逃,早看到了。不找你,找文叔。”

哦,好。刘縯将信将疑地收回脚步,将刘良迎入屋内。三人坐定,刘良取出一封信来,对刘秀说道,“长安纳言严大人来信,言及朝中禁令稍弛,命我遣子弟入太学,日后若欲仕宦富贵,也可有一进身之阶。未知文叔意下如何,可有意游学长安?”

消息来得突然,刘秀一时不知如何反应,拿眼看向刘縯。刘縯涨红了脸,好半天才说道,“文叔不能去。”

刘良一番好意,遭刘縯迎头一盆冷水,面上也挂不住,怒斥道,“不问你,问文叔。”

刘秀既不敢违拗长兄,却也不能得罪叔父,夹在两人中间,煞是为难。刘良见刘秀不答,便又质问刘縯道,“文叔为何不能去?”

刘縯道,“人人可入太学,惟我刘氏不可入太学。”

刘良明白刘縯的意思。在刘縯看来,刘氏和王莽势不两立。如今天下已是王莽的天下,太学便是王莽的太学。刘秀一旦入了太学,便无异于他刘縯承认了王莽政权的合法性。况且,刘秀一旦太学毕业,在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那更直接变成为王莽卖命了。认贼作君父,耻莫大焉,是以刘縯态度才会如此决绝。

刘良瞪了刘縯一眼,冷笑道,“好,很好。那就让文叔继续呆在舂陵,也不读书,也不游历,昏昏无知,以至终老。你身为长兄,可是想要文叔这样?”

尽管被刘良施以强大的道德压力,刘縯却并不愿屈服。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他的底线就是,哪怕全世界都承认了王莽,他也绝不承认,至死也不承认。刘縯此举,颇有些春秋笔法的意思。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要知道,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事实,人家在乎的是怎样粉饰事实,从而安抚自己失落的自尊,就算不能战胜敌人,嘴巴上也一定要过过干瘾。由此看来,阿Q先生的精神胜利法,渊源固已流长也。

刘良乃是善辨之人,见刘縯以沉默为抵挡,便再冷笑道,“周武王以臣弑君,代殷而有天下。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俱饿死也。伯夷叔齐,非殷之宗室,而义高如此。今王莽篡汉,以伯升之意,我刘氏身为大汉宗室,岂可让伯夷叔齐专美于前,皆当不饮不食,饿死以殉国兮?”

刘縯若是争辩得过叔父刘良,也用不着每次见到刘良就本能地撒腿就跑。遭刘良这么一问,刘縯只得喃喃答道,“饿死自然不必。”

刘良道,“既不能死,则生乎?”刘縯只能点头。刘良再道,“既生,当求进乎?”刘縯还是只能点头。刘良这才加重语气,得意地质问道,“文叔入太学,求进也。何谓不可?”

刘縯自知被刘良绕了进去,但他理屈颈不屈,硬是不肯点头,还是重复着那句话:“汉贼不两立”。

在许多人看来,刘縯的这种执迷,根本就是死脑筋,丝毫不懂变通。刘秀读个太学怎么了?如果刘縯真要造反的话,一个受过太学教育的刘秀,总比一个只做过农夫的刘秀更为有用。再进一步说,刘秀在新朝做官又怎么了?刘秀完全可以一边做官,一边为刘縯做卧底。但这些眼见的好处,刘縯完全置之不理。他就是骇于家国之仇这类抽象的大义,吓完自己,再拿来吓唬别人,结果往往作茧自缚,固步自封,最终必然是误人误己。

刘縯如此顽固,刘良也无计可施,只是一味生着闷气。一直保持沉默的刘秀,这时小声说了一句,“太学乃天下公器,王莽安得而私?”

刘秀这句话,可谓是一言而解纷。刘縯仿佛是终于卸掉了压在背上的巨石,神情顿时轻松下来。刘良闻言也是又愧又喜,枉他用了半天的归谬法,最终还是不得要领,而刘秀这小子,一出口便击中要害,解决问题。

刘秀这句话,其核心内容便是:反王莽不反太学。太学是天下人的太学,而不是王莽私人的太学。有了这样的定义,入太学便和反王莽的事业不存在任何冲突。心结已然解开,刘縯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极力主张刘秀入太学就读。把刘秀禁锢在舂陵这种小地方,刘縯作为兄长,说实话,其实也是于心不忍。

刘縯以一个前太学生的身份,鼓吹起了上太学的诸多好处。其实重要的不是你学到多少东西,而是你可以结识很多同学。这些同学,皆是精挑细选而出,或有背景,或有才华,日后正可互相扶持,相为利用。即便世态炎凉,通货膨胀,而同学间的情分,总还是不至于太过贬值。倘若无心向学,至少人在长安,也足以开阔眼界,观九州风云,明天下大势。再不济的话,上过太学毕竟也是一个资历,多年后也可以拿来向人吹嘘,“想当年,兄弟我上太学的时候……”

太学之事就这么决定了下来。而一想到马上就要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去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融入一群全然陌生的人,刘秀既害怕,又兴奋。

刘良不放心刘秀独自远行,几千里长路,保不准有什么差池,于是叹道,“文叔此去,须结伴而行。只是这一时之间,到哪里找这么个人?”

刘縯道,“叔父难道忘了,有三表哥在呢。”

刘良一惊,道,“三表哥?”

 第11节

日期:2008…9…303:11:47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13:

入学

刘縯口中的三表哥,姓来名歙,字君叔,乃刘縯姑母之子。

来歙和邓晨一样,也是南阳新野人氏,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六世祖来汉,汉武帝时任光禄大夫,随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父亲来仲,汉哀帝时官居谏大夫。

来歙也是一个奇人,读了十年太学,还没有毕业,有人戏称他为赖歙,赖在太学楞不肯走。好在他的家庭背景摆在那,学费不成问题,而他也不会有非急着就业不可的压力。当然,我们绝不能因为来歙读了十年太学,便武断地认为他有智力障碍,或者是一个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相反,来歙素有大志,性情慷慨,和刘縯有得一比。事实上,再过数年,我们便可以领教到来歙的真正实力。

眼下,来歙正在新野老家探亲休假,不日便将重返太学,正好可以带刘秀同行。刘秀旅伴的问题解决了,三人都松了一口气。刘良悠闲地啜了口茶,瞄了瞄刘縯,道,“我说伯升啊……”

刘縯一看架势,就知道老爷子又要趁机训话了,慌乱之下,也顾上不什么礼节,猛跳起来,夺路而逃,眨眼便没了踪迹。

且说刘秀揣着刘縯给的盘缠,在三表哥来歙的带领下,踏上了离乡之旅。一路无话,将将大半个月后,便抵达了长安,抵达了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然而,暂时还顾不上进长安城游览参观,得先赶去太学报到。

太学,位于长安城外东南七里,最早由大儒董仲舒提议,汉武帝创立。创立之初,学生仅五十人。后来规模渐渐扩大,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二百人,汉元帝时,增至一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四年,当王莽还是宰衡①的时候,对太学进行了大肆扩建,修宿舍万间,专供教师和太学生居住。太学由此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扩招高潮,注册学生一万零八百人,其规模之大,较诸今日大学也不遑多让。

太学类似于今天的大学,也分为不同的系,系下面又分为不同的专业。太学的分系原则,是根据教材的不同。太学共有六种不同的教材,即我们所熟知的六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乐经》(其中《乐经》为王莽时新增),每经便是一系,每系学生也只专攻该系所对应的一经。

于是有问,既然一个系里面读的都是同一本教材,那为什么还要再分专业呢?这是因为,所谓的六经,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解读。对经文的解读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而又各不相让,解读者个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在握,才是经文作者的隔世知己,于是便分裂为不同的门派,各自招揽信徒。经文的作者早已作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