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的地方完全扎下根来。虽然他曾打败秦宗权并占领蔡州,但在与官军作战的屡屡失败,再加上朱温的反叛,黄巢的处境每况日下。而部众也纷纷倒戈,最后被围剿大军困于狼虎谷。当时黄巢部众仅余千人,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在死之前,他对自己的外甥林言(可能是黄巢的私生子,“言,巢所出也”)说:“我起兵是为了讨伐国家的奸臣,为朝廷除诟病,事成之后自己称帝,这也是不对的。你如果把我的人头献给唐天子,是可以得到富贵的,这个好处不要让给别人了。”林言当然是先要说不敢了。但是随后就照黄巢的话去做了,并且不但杀死了黄巢,也杀死了黄巢的兄弟和妻子,然后把他们的人头上准备交给了唐朝的征剿官员时溥。不过林言还没有见到时溥,就被朝廷的博野军给杀,当然人头还是交给时溥,只是功劳就变成博野军和时溥的了,虽然击溃黄巢的关键一战是李克用打的,砍下黄巢人头的是林言。黄巢终于死了,虽然他还有一个儿子黄浩,但再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
黄巢起义失败了,按理来说唐天子是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很遗憾,唐天子的苦难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刚刚开始。这不得不说一下给黄巢致命打击的两个人李克用和朱温。
第一部 后梁与后唐的恩怨
    唐朝懿宗年间,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再次科举失败,在落第惆怅之余,他写了一首诗,咏菊: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可以说是气势磅礴,十分的大气,这个书生就是后来率兵攻破唐朝都城长安大名鼎鼎的黄巢。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位黄巢的档案吧。
姓名:黄巢(别号不详,曾自称“率土大将军”)
性别:男
民族:汉
藉贯:曹州冤句人
血型:?
学历:秀才
职业:皇帝(就是没当多久,别笑话我吗,换作是你一天皇帝也当不上,好歹我还当了三年)
家庭出身:私盐贩子
生卒:?——884年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有咏菊诗为证,加上他本身姓黄,后来还称了黄王)
社会关系:父亲:不详(只能怪黄巢没能当上长久的皇帝,不能好好御用一批文人来为其来修史。结果自己被列入了叛臣传不说,弄得父亲的名字也入不了正史)
母亲:(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既然我要的你不给我,那就只有我自己来取了,而且还是要利息的哦。
主要经历:
?年——875年 贩贩私盐(虽然贩私盐是违法的,但利润可观值得一做)读读书(虽然没考上他想要的功名,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对后来的发展大有好处)做做生意(据说他做生意是挣到了钱的)练练武,交交朋友(这个太重要了)
875年——881年造反(这个猛)
881年——884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就是皇帝当得太累,而且不大安全)
说到黄巢起义不得不说一下唐王朝当时的情形。唐王朝从李渊晋阳起兵争天下开始,一直到李世民击败突厥,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天可汗,唐王朝才一度达到鼎盛。虽然中间经过了武则天的改号为周,但在则天皇后驾薨之后,政权又重新回到中宗李显之手。而随后继位的玄宗的统治却是从极盛到极衰,特别是后期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实力大大削弱。虽然,安史之乱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征剿下得到了平定,而肃宗也重新在长安当了皇帝,似乎一切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是就在这时,中央政权的力量开始逐渐削弱,而一些权臣们纷纷登场,一些地方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敢于谋反叛乱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但这个衰弱的王朝还是在艰难的运行着,虽然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直到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这个王朝终于要迎来了最后的尘埃。
一般来说,一个虚弱的王朝再加上天灾人祸,那么这个王朝的统治也就要结束了。大凡像大的旱灾、水灾、蝗灾都有可能成为王朝灭亡的催化剂。连年的灾荒都会造成大量的流民,而流民的问题若是处置不当,那是会出大问题的。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些流民如果都有饭吃,日子还能过得下去,统治者们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临界点,那就是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从这些子民身上捞取更多的油水,而这些饥肠漉漉的子民,还甘于做一个良民,不会起来反抗,但是这个临界点是不容易划定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总是无限的。当然,如果这些流民全部都饿死了,统治者也是不用担心的,怕就怕这些半死不活的人聚到一起来密谋一些什么东西,比如造反。其实这些流民起初的愿望无非是想让自己和家人每天吃上二顿不算太饱的饭而已,可是像这种要求也是常常不能达到的。于是经常会出现一群群愤怒的农民聚在一起,一群愤怒的农民也是非常可怕的,其实他们心中都是早有不满,在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被饿死的饿死、被逼死的逼死之后,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自己了。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能打响第一枪,那么响应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当时有一句谣言在民间广为传说:“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就在唐乾符二年(公元876年),结果有一个叫王仙芝的人在长垣这个地方造反了,并且开始攻略城池,不久就攻陷了曹州、濮阳及郓州。一般来说,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通常是不能笑到最后的。王仙芝也没有例外。而黄巢是一个平时又喜欢读书,又喜欢练武,还喜欢结交各种朋友的人,他很快就积极响应了王仙芝的起义。而王仙芝的起义由于影响非常的大,朝廷也是十分的重视,对于造反者的态度,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派人去镇压,用武力解决问题,一种是招降叛乱者,让他们到朝廷来做官,为朝廷效力。据唐书记载:王仙芝曾经和朝廷谈和,朝廷为王仙芝封官。但是黄巢他不同意,说道:“你一个人投降去做官了,那兄弟们怎么办啊。如果你一定要去朝廷做官,把军队给我留下。”说完还打伤了王仙芝的头。结果王仙芝因为怕犯众怒才回绝了朝廷的招安。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说明黄巢比王仙芝更有远见,虽然黄巢是非常想做官的,(这从他多次科举考试中可以看出来。)虽然唐书中说是因为朝廷给黄巢的官职不如王仙芝那么大,但是本人认为这里面还有其它的原因。首先,起义军本身的实力已经不亚于那个腐朽的唐王朝,如果能把众多的农民军组织起来,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可能性非常大。而黄巢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下面有一首黄巢本人的诗为证,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次,接受朝廷的招安通常是没什么好下场的,你降了朝廷之后,你的兵,你的将,那些认为跟了你之后,就有出头之日的人,还会死心蹋地的跟随你吗?朝廷的人会让你过上安稳的日子吗?这些风险其实都是比战死的风险还要大,因为带领军队与朝廷作战,命运多少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一旦受了招降,那命运就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了。黄巢明白这个道理,而王仙芝不知道,这便是黄巢的高明之处。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王仙芝与黄巢之间有了较大的矛盾,军队也一分为二,虽然中间曾经有过短暂的合作,但最终还是分开各自为战。黄巢就成为了其中一支中的首领。
王仙芝的结局,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王仙芝依然有投降的准备。当剿贼监军杨复光(属田令孜一派)派他的部属吴彦宏下诏前来招降时,王仙芝也派部属蔡温球、楚彦威、尚君长来降,要向朝廷请罪,投降的条件是想当个节度使,做个藩镇。当时剿匪(招讨使)大将宋威,就假装答应了他的条件。但是等到尚君长等人来降的时候却把他们给逮捕了,说是自己打了胜仗,把这些人俘获的。结果尚君长等人就被宋威给处斩了。王仙芝愤怒了,率军攻打洪州,结果被宋威大败于黄梅,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被斩首五万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五万余人全部被斩首到一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就连王仙芝本人也被俘获了,他的下场当然是被斩首。而杀死王仙芝的宋威本来以为自己杀了匪首,马上就应该升官了,但是唐僖宗却因为宋威杀死尚君长是不对的,而且征讨反贼无功,诏还青州。而让他的副使曾元裕当上了招讨使。
当然僖宗的处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在王仙芝、尚君长等人牺牲之后,就带上残余部队去投靠了黄巢。并推举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但黄巢的事业依然是不十分顺利,在得到了大部分兵力之后,黄巢的计划是北上攻打东都洛阳。但是官军得到消息之后,纷纷援救洛阳,而黄巢在各地的兵马纷纷打了败仗。黄巢非常沮丧,于是向天平军乞降,朝廷下诏授巢为右卫将军。但是黄巢很快就看出了朝廷藩镇诸多,又各自猜疑,不能同心协力。不久又叛变了,转而攻击防守相对较弱的闽地区。
当时军中有种说法,估计是黄巢规定的“见到儒生要给肉吃,好好招待,军队不能侵犯他们。”(逢儒则肉,师必覆)果然被俘获的百姓自称是儒者的,都给释放了。当黄巢大军攻破福州后,到处烧杀抢掠,但是当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乃下令说:“这是大儒的家,赶快把火灭了,不能烧。”(此儒者,灭炬弗焚。)其实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因为黄巢是个读书人,对读书人也是相当的尊重。当然对于不听话的读书人,黄巢却是会处别对待的。比如在福州抓到了一个所谓的隐士周朴,黄巢对他说:“你能跟随于我吗?”回答是:“我连唐天子的官都不愿意做,怎么能跟着你们这帮反贼呢?”说出这种话,下场当然是可以预见的,黄巢非常生气地把周朴杀了。在攻下闽大部分地区之后,黄巢的资本就更多了,他一方面向朝廷讨要节度使的名分,一方面又加紧军备准备向广州进发。朝廷接到黄巢的请讨书的态度是拒绝。
黄巢知道,这唐朝廷是靠不住的,王仙芝就是前车之鉴,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他马上带着兵沿海岸线从福建杀到广州,并且占领岭南重镇广州。在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后来广州这个地方发生了瘟灾,黄巢不得不离开广州,另谋出路。而当黄巢出兵北进的时候,封州刺史就成了刘谦了,刘谦死后,由其子刘隐继封州刺史,刘隐死后,由他的弟弟刘䶮即位,就是后来南汉国(关于国号本来起初是以大越为国号的,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南汉是写史的人加上的,因为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太多,以后说到的东汉、北汉、后汉等的称呼也是这样来的)的建立者,以后本人还会写到。可以说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其实不止十国)大多都受到了黄巢起义的影响。一般来说,唐末的节度使都是有机会称霸一方,只是看他有没有抓住机会。
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而黄巢的部众这时已经是号称有五十万之众。就在黄巢向北挺进,一路凯歌的时候。却在荆门这个地方吃了个败仗。而在荆门之战中唐军的主力竟然只是沙陀军的五百铁骑,沙陀军一遇上敌军便能一鼓作气,将敌军阵形冲破。据说战马能听懂沙陀语,听到沙陀人呼唤就会奔跑过去。结果荆门一战黄巢军损失了十二个头目。关于沙陀人以后还会重点提到沙陀人的头领李克用,虽然此时这五百沙陀骑兵不是由李克用带领。黄巢在荆门吃了败仗,就不敢再在荆门作战了,而是转战江东,因为荆门之战的损失是非常大。(史书上说是十有其八被俘)
从道理上来说,官军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是应该乘胜追击的。但是荆门之战的统帅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的想法是国家总是会捉弄人的,当他危难的时候是不会吝惜财产和官爵而来奖赏我们的,而叛乱一旦被平定他就要来收拾我们了,为了我们将来打算不如把反贼留下来。当然官军也就没有乘胜追击。
黄巢算是逃过了一劫,但荆州这地方是不能待了,那么就去江西吧,抢完江西,再攻打浙江。很快黄巢大军又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值得一书的是当黄巢大军将至临安的时候,守将董昌兵少,不敢出战,这时有一个人出来说话了,他就是钱镠(未来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国王)他说道:“现在我们城中兵少而贼兵多,难于与他们力拼,应该出奇兵来对付他们。”接下就带精卒二十人埋伏在山谷中,黄巢先锋骑着马就来了,钱镠下令让伏兵用弩射杀他们的主将,于是黄巢兵乱,钱镠又带劲卒冲杀一阵,斩首数百级。初战告捷,但钱镠认为这只不过是第一步而已,黄巢大军来了我们还是敌不过啊!但是我已经有办法让他们不敢来犯了。办法就是引兵驻扎到八百里,告诉道路旁边的老妇人说:“如果有贼军问你,就告诉他说:‘临安兵屯八百里。’”黄巢大军到了,听了老妇人说临安兵屯八百里,就说:“临安兵十几个兵就很难对付,何况他的兵力能屯兵八百里之远,那该有多少军队呀!”绝对不能和他打这一仗,于是就绕过了临安去攻打其他的地方了。这里面其实是个误会,八百里,其实是个地名,而黄巢认为是长度单位。不管怎么说,钱镠的机智还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他先用一场胜利镇慑来犯的敌人,再利用一个地名来糊弄不知实情的敌人。(据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也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