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朝那些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三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大顺、大西、明军的余部都己经转移到南方,使北方出现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几率,比南方降低了。

以上即是南北方汉人在第一次反清斗争中的表现,最后,让我总结这次斗争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虽然斗争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迟滞了清军的南下,为隆武及鲁监国政权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第十七章 一皇帝三监国

在阎应元、侯峒曾据坚城与清军血拼的时候,有一个名人,意识到,这样做,不行。

这个名人,就是明末的大儒——黄道周。

黄道周,福建漳州人,一个王阳明式的圣人。

他在天启二年中进士后,因为几次上巯为倒了霉的大臣求情,结果是弄得自己也跟着倒霉,官是越做越低,有几年还被削职为民。

在崇祯继位后,黄道周被再次启用,但后(:文:)因对大学士(:人:)杨嗣昌(:书:)作法不(:屋:)满,竟当面指责崇祯帝用人不当,结果是被降官六级,贬到江西按察司当了个小小的照磨(从九品,相当于副科)。

但这“副科”,黄道周也做得不安分,两年后又因为“胡言乱语”被判处到广西“劳改”。

可黄道周的名声太大了,在崇祯朝堂内部分“高干”的运作下,还没到广西,圣旨就下来了,免其劳改,官复原职。

这时的黄道周,已从冶国平安天下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重新定位自已的人生坐标——开坛讲学、传道授业。

经过数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春种秋收,他被大明知识界公认为儒林领袖、一代宗师。

连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跑来拍他的马屁,称赞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

知识多了,眼界就高,因此在江南地区各自为战时,黄道周却在思考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汉族应该向何处去?”

经过一番思考,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汉族要想复兴,捷径就是再打出“大明”这块牌子!

想打“大明”这块牌子,就需要再次推出一个“朱姓皇帝”。

如果再按大明帝位继承权来操作,现在唯一的人选就是桂王朱常瀛了。

但这个桂王现在远在广西,且名声也不太好,这让刚刚从“弘光恶梦”中惊醒中的他心有余悸。

这时,一个叫朱聿键的唐王进入到黄道周的视野。

朱聿键,朱无璋第二十二子的第八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从血缘上说,与崇祯帝已拉开了千山万水,按继承法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黄道周认为,目前的唐王,有做一个“好皇帝”三大优势。

第一优势是身世坎坷。朱聿键虽然出生在王府,却从小饱经忧患,原因是他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很不喜欢他的爸爸,而喜欢他的叔叔,从小就把他和他的爸爸关在深宅大院里。

不但限制了这父子俩的人身自由,到后来,他的爸爸也被叔叔毒死了。

这是因为,他那个小老婆生的叔叔太想得到唐王那顶王冠了,而大老婆生的朱聿键之父是他唯一的障碍。

费尽心机的叔叔却没有如愿以偿,因为当地官员介入了此事,做贼心虚的老唐王赶紧立朱聿键为唐世孙来遮人眼目。

不久老唐王就归天了,正式当上唐王的朱聿键,第一件事就是宰了他的叔叔,替父报仇。

因报私仇怕被追究,朱聿键想到了立功折罪。

恰巧正值清军入侵,朱聿键便招募了一支人马,跑到北京去“勤王”。

结果连清军的影子还未看到,朱聿键就被大明的特殊执法机关——锦衣卫逮捕法办,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关进凤阳的“宗室专用监狱”服刑。

这是因为,大明法律明文规定:藩王不得擅自拥有和调度军队,违者一律法办。

不懂法的朱聿键再次被剥夺了人生自由,直到弘光继位,宣布大赦,他才被放了出来。

仔细算来,现年43岁的唐王朱聿键,其中24年就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他不叫悲惨谁还叫悲惨。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喜朱聿键先生,正因为你这段悲惨的经历,历史将选择你去完成一件大事,使你的人生从此将不再枯燥乏味。

第二优势是喜好读书。在24年的囚禁生涯中,朱聿键喜好上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书,陪他渡过无数漫漫长夜;书,让他看到“铁窗”外广阔的世界;书,也让他懂得古今兴亡之道。从这一点来说,胜过不读书的福王百倍。

第三优势是封地有重大含义。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阳,这里是东汉“中兴之主”刘秀的故乡,刘秀当年兵起南阳,扫平妖氛,恢复汉家天下。而今中原“遗民泪尽胡尘里,企盼汉家再一统”,让南阳的唐王朱聿键继承大位,领导大家干“革命”。一句话——吉祥啊!

在确定了被选举人人选后,黄道周便开始了联络选举人的行动。

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和人脉,联络了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泰枝、南安伯郑芝龙等,请他们和自己连上三道劝进表,请朱聿键同志为了大明、为了人民,勉为其难,出任监国。

少年时的坎坷、青年时的理想、中年时的磨难,铸就了朱聿键同志勇于担当的性格。六月十七日,在浙江衢州,借着阅兵的机会,他宣布自己将出任监国。

鉴于清军已经占领杭州,浙江已成为抗清前线。为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在黄道周、郑芝龙两个福建佬的劝说下,朱聿键领着自己的“流亡政府”,继续南行,翻越仙霞岭,进入福建。

1645年闰六月初六,朱聿键在郑芝龙统兵护卫下,到达福建首府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监国。

二十天后,他又在臣僚的拥戴下,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度七月初一开始,改称隆武。并改福州为福京,作为战时首都。政府命名为天兴府。

南明历史上第二个政权——隆武政府成立了。

去年还在牢内作囚徒,今年却在宫中当皇帝。没有任何班底和亲信的朱聿键同志,首先把在福建既有钱把子又有枪杆子的郑氏家族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即位伊始,就把自己唯一的礼物——官帽,大批量赠送给郑家兄弟,封郑芝龙为平虏候,郑鸿逵为定虏候,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

在中央核心机构——内阁的组建上,他也一口气任命为黄道周、苏观生、陈子壮、姜日广、傅冠等二十余人为大学士,一同入阁,创下了有明一代的内阁人数之最。

同时,还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张肯堂为兵部尚书,何楷为户部尚书……

在完善了中央机构后,隆武帝颁诏各地,很快就得到了两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末沦陷区”残明政府的承认。

刚把台子搭好,还没赶上唱戏的隆武帝,马上碰到一件“闹心”事。

这件“闹心”事和敌对的清廷无关,而和自己的一个远方亲戚——鲁王朱以海有关。

朱以海,明鲁王朱檀的第九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

和朱聿键一样,朱以海同志也是一个有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经历的“苦命人”。

在1642年那年,南侵的清兵攻破衮州,朱以海的一家被清军残杀,只有他,躲过了致命的一刀,侥幸活了下来。

因为他的哥哥鲁王朱以派也在这次大屠杀中殒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他承袭了鲁王的爵位。

后在1644年的大动荡中,他南逃到浙江台州作了“寓公”。

在博洛诱降活动中,内心受过深深伤害的他,没有上这个当,再次成功地躲过了一劫。

就在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后,曾经在抗倭战争中饱受锻炼,赢得过胜利和尊严的浙东人民不干了。

先是绍兴,后是宁波、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都纷纷打起了“护发战争”的大旗,公开和清廷叫板。

在战争中,有两支著名的正规部队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中来,他们是撤退到钱塘江东岸的方国安部、宁波反正的王之仁部,两军共有三万余人,战斗力远远强于临时组建的民兵武装。

在形势一片大好下,当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国维和“在乡高干”陈函辉、宋之普把选举“最高国家领导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几位并不知道朱聿键已出任监国,在经过一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选”后,发现在浙东地面上,有资格出任“最高领导”的,只剩下没有随博洛进京的朱以海同志了。

与清朝有着国恨家仇的朱以海不用群臣多费口舌,接到劝进表后立即到达绍兴,于1645年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

同时,改明年为监国元年,至于今年后五个月的纪元,则仍用“弘光”的年号。

随后是例行的“答谢功臣”活动,方逢年被封为首辅,张国维在进封为次辅的同时,还被任命为督师,朱大典、宋之普封为大学土,入内阁办事,方国安、王之仁则被分别加封为镇东侯和武宁侯。

由于“烽火连三月,消息不灵通”,朱聿键和朱以海互不知道对方已经“建国”,到了七月间,局势暂时平稳,南明的老百姓发现,在自己的上空,竟然同时升起了两个太阳。

这自然让隆武帝很“闹心”。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况且大敌当前,更需建立“抗清统一战线”。隆武帝认为,鲁监国应该取消“监国”的名号,归属到自己的名下。

因为论辈分,虽然他和朱以海同为疏藩,但自己却比朱以海大一辈,后者见了他,还得张嘴叫一声“大叔”。

论登基时间,自己无论称监国,还是称皇帝,都比朱以海同志要早,监国、皇帝这种特殊的“交椅”,自然先来先得,后来无份。

论名号,他是皇帝,朱以海是监国,皇帝>监国!

论行政区域,他己得到了南方各省的承认,而朱以海的行政区仅限于浙东一隅,只相当于自己的一个“地级市”而已!

但想法要靠办法去实现。为达到对鲁监国政权“和平兼并”的目的,隆武帝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前往绍兴颁诏,开出的价码是:

一、承认隆武政府是大明唯一合法的政府,鲁监国退位归藩;

二、鲁监国委任的各级官员均可“平调”到隆武政府任职。

刘特使的到来,立刻使鲁监国政府官员分成了“归统派”和“反统派”。

“归统派”成员: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

观点:强敌迫近,同姓相争,难以中兴,建议暂时以“皇太侄”的身份归于隆武帝名下,日后若能光复南京,皇帝大位自然非朱以海莫属。

“反统派”成员: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妆霖、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

观点:作为洪武爷的子孙,大家都有“登大位,救斯民”的权利,现在鲁监国已成为浙东抗清的一面旗帜。如果归统,鞭长莫及,领导乏力的隆武政府不但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使整个浙东的大好局面濒于瓦解。

争来论去,归统派暂时在道义和人数上占了上锋。

性格平和、耳根柔软的鲁监国见此,便宣布退位归藩,承认皇大叔朱聿键的正统地位,并在“下野”后自动返回台州。

刘特使不负使命,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福州。

然而不久,鲁监国这帮官员就发现,归统后,隆武帝并非兑现自己的承诺,换来的,是自己官位的降低,赋税的流失。

痛定思痛之后,他们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拒绝承认隆武政府,并再次跑到台州迎回朱以海同志复位。

见第一次“兼并”泡汤,隆武帝马上改变了策略。

他从紧巴巴的财政中挤出十万两白银,让都御史陆清源带着,以镐师的名义前往浙东,准备来金钱来“赎买”鲁监国政权。

同时,他还给这位皇太侄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说自己膝下无子,只要鲁监国退位归藩,那么在自己百年之后,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将由朱以海同志的合法继承。

但出人意料,陆清源刚进入鲁监国的辖区,就被人暗杀,十万两白银也不知所终。

而在鲁监国随后给隆武帝的上书中,只称皇叔父,不称陛下,惹得隆武帝龙颜大怒,杀其使者陈谦。

陆清源、陈谦两使者被杀,标志着鲁监国与隆武帝进入敌对状态。

撕破脸皮后,两家展开了激烈的“不正当竞争”,都不惜以厚爵丰禄来收买对方的“高干”跳槽,结果导致官帽泛滥,人心混乱。

至于其它在人员、物质、情报上面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状况,最终使清政府得以从容调集兵力,各个击破。

但鲁监国与隆武帝之争并不是本文故事的结束,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因为不久以后,隆武帝又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老朱家又一位不甘寂寞的子孙也跑出来自称“监国”,向他的正统地位发起了赤裸裸的挑战。

这个子孙,就是封地在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

明代的王,是爵位中的最高段位,但这同样的王与王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在于这个封号的字数上。

如果封的是一字王,如晋王、秦王,那表明这个王是亲王,和皇帝的关系就近。

如果封的是二字王,如枣强王、宁化王,那表明这个王仅是个郡王,和皇帝的关系就比较远。

有明一代,亲王和郡王在政冶权利、经济待遇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连清朝也是看“王”下菜碟,亲王投降过去,一年给银500两,郡王投降过去,一年只给银400两。

现在,想当监国的靖江王,我们一看就知道他是个郡王。

靖江王的祖上,就是那位想在朱元璋背后搞“小动作”造反,反而被其囚禁至死的亲侄——朱文正。

朱元璋囚死朱文正后,良心发现,封他仅七岁的儿子朱守谦小朋友为靖江王,成为明代唯一一支非朱元璋直系血统的王族。

传到朱亨嘉这一代时,已经是第14代了。

按照大明皇位继承法,无论是监国,还是皇帝,怎么排也排不朱亨嘉的身上。

但就在崇祯弘光相继完蛋,疏藩朱聿键称监国后,他那颗躁动的心变得开始不安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