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记-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老用放大镜看图纸,解释道:“皮特森来信告诉我说,这张图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不久,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调查官在北京查寻‘北京人’时,找到了当时日本宪兵队的队长,从这个日本队长那里得到了这张图。后来,这个美国调查官将此图带回了国内。再后来,皮特森好不容易从这个美国调查官手上得到了它的复印件。”
“皮特森为什么要将这张来之不易的图寄给您呢?”我问
胡承志想了片刻,道:“我这也是个复印件,皮特森之所以要将这张图寄给我,主要是希望我能根据此图为他提供一些新的情况,因为皮特森在信中说,尽管他对‘北京人’的寻找已有十年之久,且手中的材料也有两英尺厚,但有价值的线索却不多。另外,这张图上有两个地方都标有我的名字,而且在我名字的下面还画有两道红杠,你看——”说着将草图推移过来。
我随着胡老手指的地方看去,在图的左下方和右上角两处,果然标有“胡承志”三个字——既有英文,又有中文。而且,在两处写有“胡承志”三个字的下面,确实都重重地画了一道杠杠。
胡承志指着图上的那些圆圈、标记和英文,向我作了一番耐心的解释和分析之后,愚笨的我总算大体明白了这张图的意思。简单说来,这是当年日本宪兵队在北京搜查“北京人”时,经过研究分析之后,画出的一张推测“北京人”去向的示意图。
第十章 世纪末寻找(2)
图的左边,首先列出了重点怀疑对象的名单,其排列顺序是:第一人,由于字迹不清,据胡承志反复辨认,应是协和医学院的人;第二人,是息式白;第三人,是德日进;第四人,是裴文中;第五人,是蓝玉田(管协和医学院地下室库房的人);第六人,何博礼(协和医学院教授,瑞士人,驻华领事);第七人,博文;第八人,胡顿;第九人,由于个别字迹不清,据胡承志辨认,为一外国医学博士;第十人,马文昭;第十一人,松桥。此外,图的左下方还列出了三个重点人物:第一个是美国陆战队的哈斯特上校;第二个是中国的胡承志(下面画有一道红杠);第三个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长谷部言人。而图的右边,则是由各种圆圈和箭头标出的“北京人”装箱后可能流向的各个地点。这张图所表示的意思是:装有“北京人”的两个箱子首先送到协和医学院娄公楼地下室保险库,然后送到美军陆战队兵营,再后来可能有六个去处(从右至左):或某兵器所;或丰台;或秦皇岛火车站;或某仓库,或天津巴斯德研究所;或直接到天津巴斯德研究所;或赫利孔山(由于字迹模糊,此处无法确认,不知是个什么地方)。
无疑,当年的日本宪兵队,就是根据这张秘密路线图,在北京和天津等地搜查“北京人”的。
面对这张草图,我的脑海里当即冒出两个疑点:一是近60年来所有关注“北京人”的中外人士都说博文先将“北京人”送到了美国公使馆,但这张图却表示得非常明确,装有“北京人”的箱子是从协和医学院直接送到美军陆战队兵营的,根本就没到过美国公使馆。二是这张图到底是谁画的?图上那些颇见功底的中英文字迹又是谁写的?从理论上说,图和图上的字应该是出自一人之手,但问题是,一个日本宪兵队的队长或者队员将中英文同时写得如此不凡,可能吗?
当我把自己的怀疑与思考提出后,胡老说:“送美国公使馆的事,没有一个中国人见到,我也是听裴文中说的。到底送了还是没送,我不清楚,恐怕裴文中也不清楚。”
当我向胡老请教第二个问题时,胡老重新拿起放大镜,把图上的字迹又反复看了看,然后说:“我也觉得奇怪,这图上的英文和中文看起来都不像是日本人写的。”
“那您看像哪个国家的人写的呢?”
“我看有点像中国人写的。”
“中国人?”我有些吃惊地抬头望着面前这位和善的老人。
胡老说:“我只是这样猜测,但没有根据,只是感觉。因为日本人写的字笔画大都很硬,而这上面的中文字写得很潇洒,很漂亮,英文字也写得不错,一般的日本人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英文的。从英文的笔体来看,有点像搞财经之类的人写的。”
显然,如果这张图上的字不是日本人写的而是中国人写的,这个中国人绝非等闲之辈。此人当年若是没有参与日本宪兵队对“北京人”的搜查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画出这张草图的,更不可能准确地写出每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那么,画出这张秘密草图的中国人——如果真是一个中国人的话——又是谁呢?他或她当年在搜查“北京人”的过程中,扮演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张秘密搜查图出自日本著名侦探锭者之手。虽然并不知道锭者的中文写得如何,但他的英文却很不错,这是当时的中国科学界许多人知道的事实。
临走的时候,胡老表示可把此图送给我,或许以后还用得着。我怀着感激之情接过了胡老送来的充满了信任与期待的特殊礼物。
回到家后,在寂静的夜晚,我独自展开这张草图,再次进行仔细慎密地观察、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胡承志将“北京人”装箱并交到博文手上后,博文并没有送到美国公使馆,而是直接送到了美海军陆战队兵营。其理由和根据是:1.图上只有从协和医学院地下室到美军陆战队兵营的路线图,没有地下室到美国公使馆的路线图;2.日本宪兵队列出的14个追查人员名单中,也没有一个是美国公使馆的人;如果博文确实将“北京人”送到了美国公使馆的话,公使馆肯定会有具体的接收人,这个接收人也肯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因此,半个多世纪来关于博文先将“北京人”送到了美国公使馆的说法,不攻自破。
第十章 世纪末寻找(3)
为了验证这个推断,我再次打电话给胡承志,希望他就此事再查阅一下有关信件。第二天,胡老告诉我说,他仔细查阅了皮特森给他的所有信件,其中一封信中明确说,据那个美国调查官员讲,博文没有先将“北京人”送到美国公使馆,而是从协和医学院地下室直接送到了美军陆战队兵营。
至此,半个多世纪的谬传终于得以澄清,我为此长长出了一口气——后来的“北京人”搜寻者,可以不必为这一点再费尽心思而把精力用到别处了。
这张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草图,的确为“北京人”的去向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解开了关键的一环,但遗憾的是仍不能由此推断出“北京人”的真正下落。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日本宪兵队在北平搜查“北京人”的确下了一番苦功,而找到“北京人”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那么,“北京人”是否真的在日本人手中呢?
难忘的长春之夜
当历史的脚步即将迈过20世纪门槛,新世纪的曙光已映照全球时,随着人类对自身历史回顾与探讨,人们对“北京人”的渴望与寻找,似乎比以往更加强烈。当年在周口店那个荒凉的山野深处,继裴文中之后于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3个“北京人”头盖骨的贾兰坡,更感到了时间的紧迫。
1998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土、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贾兰坡,已是91岁高龄。在人类的生命史上,这无疑是个少有的年纪。
同裴文中晚年一样,面对匆匆掠过的时光和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状况,“北京人”的下落问题,越来越令贾兰坡挂念并为此焦虑不安。这种情愫渐渐郁结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心中膨胀,使他经常为之彻夜不眠。有时在梦中突然看到“北京人”就在眼前的某个角落,而伸手索取时又神秘地消失于一片茫茫不可辨的混沌之中,为此,他常常半夜惊起。
不堪忍受这种心灵与精神折磨的贾兰坡,强撑着身体,于1998年夏季,与14位志同道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写了寻找“北京人”的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人类立即行动起来,在新世纪的光照中,共同携手寻找失踪达57个春秋的“北京人”。倡议书通过媒体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这不只是贾兰坡与14位院士的心愿,它同样代表了具有文化良知和精神追求的全世界一切进步人类的希望。
于是,中外人士纷纷加入到寻找“北京人”的行列之中,并以各种方式为这一世纪末伟大文化行动,尽心尽力地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发表自己的推断和意见,从而再度掀起了一股寻找“北京人”的热潮。就在这股热潮中,一个日本人和一条新的线索引起了中外科学界的注意。
——此人的名字叫中田光男。
1998年10月28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座公寓里,已是80岁高龄的中田光男正在书房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家人将几份刚收到的报纸送了进来。中田光男顺手拿起一份《朝日新闻》,当他刚翻到国际新闻版时,一则消息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消息是《朝日新闻》驻华记者从北京发回来的电传稿,标题是:《揭开世纪之谜,寻找“北京人”化石》。文中说:中国科学院91岁的贾兰坡院士仍没放弃在有生之年找回遗失的“北京人”的愿望。日前他联合14位中科院院士在新闻媒体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北京人”的下落,积极提供有效线索,力争让“北京人”早日回到现代人类的怀抱……
据中田光男后来说,他看罢这则消息后,不知什么原因,心里一下受到很大刺激,周身的血液仿佛要沸腾起来。他再也无法安心写作了,压抑已久的思绪不由自主地便回到了53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之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时年23岁的中田光男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刚一毕业,便被派往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参谋本部情报部从事搜集、研究苏联红军情报工作。在华期间,由于中田光男为日本关东军提供了不少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曾受到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的嘉奖。
第十章 世纪末寻找(4)
1945年8月,随着“蘑菇云”在日本广岛、长崎的升起和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军队开始全面崩溃。日本关东军官兵除大部分被苏军俘虏外,剩余的军政要人和官兵仓惶逃命。侥幸未被苏军俘虏的中田光男,也与溃败的队伍一起,踏上了狼狈而又艰辛的逃亡之旅。
就在这次逃亡中,与中田光男紧紧相随的,是他的一个名叫山口本秀的部下 (南按:因真名不宜公开,受中田光男先生特嘱,山口本秀为化名)。途中,二人几经商议,决定先去长春山口本秀的岳父家中暂避。
于是,经过几昼夜胆战心惊的奔逃,二人终于辗转逃到了长春,在山口本秀的岳父远藤博士家中暂时隐居下来。
远藤早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留学美国,是日本著名的考古、地质和古人类学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他被派往中国担任伪满洲自然博物馆自然科学部部长,专门从事地质、考古、古人类学研究。此次女婿和中田光男的突然到来,既为他带来了一份惊扰,又为他平添了一份乡情。正是这位古人类学家和两个情报人员的意外相逢,演绎出了一连串奇特而神秘的故事。
中田光男和山口本秀在远藤家中躲藏了三天三夜,感到这样下去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远藤本人也同样陷入了危险的旋涡,整个东北乃至中国已不可能再是日本人的长居之地。面对大势已去的败局,中田光男和山口本秀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化装成商人先离开长春,而后再由大连乘船逃亡日本。这个计划得到了远藤的赞同。
想不到就在临行前的晚上,奇特的故事发生了。
那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夜晚,远藤与中田光男、山口本秀二人交谈至深夜,主要话题自然是关于战争、日本的败局以及各自今后的命运与归宿等等。据中田光男后来回忆,这个晚上他们三人的脸上都刻满了惊恐与悲壮,对今后各自的命运谁也没有把握,每个人的心里仿佛都压着一块石头,沉重得让人难以喘息。可就在谈话快要结束时,远藤突然对他二人说:“我拿一件稀罕的东西给你们看看。”
远藤说完,起身走进他的书房。不一会儿,搬出来一个半米见方的木箱子。远藤麻利地打开箱子,从里头取出一个30厘米见方的用白布包裹着的盒子。借着幽暗的灯光,那包裹着的盒子在远藤手中被层层揭开。当最后一层白布揭掉时,蓦然出现在二人面前的,竟是一个茶色的骷髅!
中田光男和山口本秀由于事先没有心理准备,被眼前的骷髅惊得目瞪口呆。远藤望着二人惊恐的样子,微微笑了笑道:“别怕,这可不是你们关东军司令官的头,他的头没有这么宝贵。告诉你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真的?!”中田光男顿时惊愕不已。此前,对中国的“北京人”他虽久仰大名,但这“北京人”头盖骨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却一概不知。后来由于他所学专业和特殊工作性质的关系,“北京人”的事儿也就几乎从脑海中消失了。没想到自己在这生死未卜之际,竟有机会一睹“北京人”头盖骨的尊容,令他感到意外又惊喜。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把它带回日本。”远藤继续说道,“这件东西我是从来不让外人看的,今天晚上你们看到了它,这是你们的福气。不过你俩要发誓,今后不管日本政局和你们本人的命运发生了什么不测,都不许告诉任何人。”远藤脸上的笑容很快被另一种复杂的神情所替代。
面对远藤那既信任又警觉的目光,中田光男怔愣了好一阵子,才缓缓说道:“远藤先生,请您放心,我们会按您说的去做的。”接着,站在身旁的山口本秀也跟着咕噜了一句大同小异的话。
第十章 世纪末寻找(5)
随后,远藤又邀请中田光男出门散步。当时,长春已被苏军占领,市内治安极其混乱,日本人一般都不敢在夜间行走。由于中田光男懂俄语,可以与苏军沟通,因而二人并不太感到可怕。当走了大约三十分钟后,来到一个地方,只见一名年轻女子伫立路旁,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