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乱世风流-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著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著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麼?」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後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秦军经过滑国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贩了牛准备到周去卖,见秦军,就将所带的十二头牛全部迭给秦军,说:「听说大国将要诛灭郑,郑君已经作好迎战的准备,派我先迭十二头牛犒劳贵军士卒。」秦军三位将军商量道:「郑国已经知道我军要去袭击,去了也没有用。」於是灭了滑国,往回撤兵。滑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对襄公说:「这三人挑拨我们两国国君的关系,穆公对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杀他们呢?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穆公去将他们煮死!」晋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人,说:「我不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位遭受耻辱,你们有什麼错?你们要专心谋划报仇雪耻,不可懈怠!」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两次较量,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
当峙,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後,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後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後,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後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後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将这麼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卫国资料
    卫国是西周初年康叔的封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卫国有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的特点。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但入春秋后,却日渐衰落,成为各大国交相侵伐的对象,最终灭国绝祀。历史给卫国带来的巨大反差令人不能不深思。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卫国的历史和当时的列国形势,便不难发现卫国由盛转衰的各种原因。它的衰弱和灭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一保守、因循旧制
春秋时期,卫国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因循旧制,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
卫国被封时,周公曾要求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使用商朝的统治制度。当时周王朝刚刚建立,没有统治经验,而借鉴商代的统治经验,对于初建立的卫国是有利的。但是,入春秋后,王室衰微,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列国逐渐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政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诸侯国纷纷打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世官制度,先后建立起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新的统治秩序。如鲁国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都是春秋时期新旧势力斗争而最终新势力战胜旧势力的典型事件。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期,卫国在政治体制上一直因循旧制,没有改革,弊端严重。国君大多任用卿族执政,如孙氏、宁氏,是卫国重要的卿族,在卫国历史上主政时间比较长,对卫国的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可以代卫君聘问、盟会、出征、对外修好,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玩弄权术,阴谋叛乱。甚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连国君的废立都要由他们决定。如孙、宁合作赶走卫献公,立公孙剽,二人担任相职。孙氏在强国的支持下,竟敢要求国君给其土地,“讨卫,强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2'宁氏专权,更换国君就像下棋一样随便。以臣为君,不可一世。
西周以来,各国普遍实行井田制和爰田制,这对当时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到后来,由于“民犯上力役,解(懈)于公田”'3',使统治阶级的收入锐减,财政发生很大困难。这种情况到春秋时期越来越严重。因此,春秋时期的各个大诸侯国,为了扩充经济实力及称霸需要,都陆续进行了经济方面的改革。比如齐国,齐桓公为富国强兵,政府对全国的土地和人口进行清查,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对之征收赋税。还推行“相地而衰征”“案田而税”'4'的措施,在广大农村对土地进行普查,根据占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规定应缴纳的贡赋多少和种类。此外,为增加军赋,对于犯罪的人,根据情节的轻重规定不同数量的处罚,罚交兵器和铜铁,用来铸兵器或农具。这样,齐国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增强了军事实力。同时金属农具的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齐国的改革,使农、工、商各业都得到发展,实力大增。齐桓公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再如晋国,早在晋惠公被秦俘虏时,晋国大臣就曾矫称君命,把田地赏给国人,“作爰田”'6',废除了土地分配制度。接着又“作州兵”'7',扩大了兵源。为晋文公时期的经济改革作好了准备,奠定了晋国强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晋文公采取“弃责(债)薄敛”“旧田半税”'8'的新制,轻徭薄赋,奖励农桑;节省开支,振困救乏;开通贸易,便利商旅。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晋国政平民富、财用充足,迅速强大。楚、秦等国也顺应潮流,为称霸作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与上述国家相比,卫国没有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还一再地挑动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卫国位于东西南北的交叉口处,交通便利,接受信息快,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信息能最先感受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卫国本可以成为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带头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统治者缺乏改革意识,致使社会经济缺少活力,生产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农、工、商各业结构不合理,本末倒置,未能协调发展。这就导致卫国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去扩充军备,增加军事实力。军事力量薄弱,面对别国的进攻只能被动挨打。
二国君昏庸内乱频频
春秋时期,卫国统治者生活上奢侈腐化,暴虐无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导致内乱频繁,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春秋网http://bbs。cqzg。cn
卫庄公时,就因为外退贤者,内溺嬖孽,而导致州吁之乱。卫宣公昏无道,史册罕闻,又宠爱嬖妾,听信谗言,杀嫡立庶,废贤立谄。卫惠公时,左、右公子作乱,惠公被迫逃亡,为了入国,他连五国之兵伐本国。卫懿公奢侈浪费,荒唐无度,让自己喜爱的鹤乘大夫才能乘坐的轩车,以致当狄人侵伐时,卫人都不愿随其作战,让懿公带鹤御敌。卫献公暴虐更甚,连大臣都无法忍受,孙林父曾对蘧伯玉说:“君之暴虐,子所知也。”'9'师曠对献公被逐说:“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10'卫灵公是靠废嫡立庶得到的君位,地位本不稳固,但仍不思进取,昏庸。灵公后,卫出公、卫庄公又父子争国。卫庄公更为荒唐,《左传&;#8226;哀公十七年》载:“(庄)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荒谬之至,所以当他外逃时被己氏所杀。卫悼公阴谋篡国,攻出公之子而自立。卫国统治者昏庸暴虐,权利争夺激烈由此可见。
卫国统治者又刚愎自用,漠视人才。卫庄公时有大臣石碏,史书称其为:“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如此贤臣,卫庄公不用,任其告老还乡。寒士宁戚在卫国不受重用,去了齐国,齐桓公任为“大田”,管理农业,为齐国的霸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丘之盟后,晋讨卫,卫侯为自己开脱而把贤大夫孔达送到晋国任其处罚。反而是晋国认为孔达是良才对之赦免。别国都替卫国爱惜良才,卫的国君却对他们漠然视之,最后仍是“卫杀其大夫孔达”'11'。蘧伯玉,被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为春秋十五圣贤之一,与孔子同列,但在卫国历史上却未被重用,只能像《论语》中孔子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2'归隐了之。
三外交失误,大国侵夺
一部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强兼弱、大灭小的战争史。“春秋列侯,始而星罗棋布,继而强兼弱削”,'13'“终春秋之世,而国之灭为县邑者,强半天下,而诸国卒以强盛。”'14'这就是说,战争使许多弱小诸侯国变成了大国的县邑。齐、晋、秦、楚等春秋大国,西周时都不是很大的国家,“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15'子产曾说:“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16'可见,春秋时的霸主国无不是在大量灭亡小国,扩充版图,增强实力的基础上才取得霸主之位的。如果从发展基础看,卫国并不比这些国家差,在某些方面卫国还要更强一些。作为东方的方伯,卫国本身就拥有对其周边小国家的统治权。另外,卫国在西周时期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如能在春秋初年认清形势,趁机攻伐灭亡周边小国,扩充版图,增强国力,那么它首先称霸中原也不无可能。可是,卫国未能抓住这个大好机会。
春秋网http://bbs。cqzg。cn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外交已由西周时的遣使聘问为主,逐渐转化为结盟征伐为主。各诸侯国为在战争中取胜,都在积极寻找盟邦。外交政策正确与否,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而春秋初年的卫国在外交上却连连失误。
公元前719年,州吁弑卫桓公自立,由于不得国人认可,为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州吁决定发动对外战争,于公元前722年攻打实力远胜于己的郑国,结果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卫国企图依靠齐国,却遭到齐国的进攻。晋是卫的西邻,是继齐之后的中原强国。但卫文公对流亡过卫的晋公子重耳(即后来晋文公)无礼,这次外交失误,给卫带来了严重的后患。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时,卫作为中原国家,竟舍近求远,联楚抗晋,这是其外交政策的又一次重大失误。结果楚国战败,卫国被晋国报复,损失了不少土地。鲁国原是卫国的友国,卫却帮郑攻鲁。卫连陈抗郑,陈却与郑结盟。这一系列外交上的失利给卫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土地急剧减少,国力削弱,西周时期的风光只能成了美好回忆。
据《春秋经》记载,整个春秋时期(共242年),列国之间的战争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大都具有侵伐和掠夺性质。如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有协而盟”'17',借此从小国那里掠取财物。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办法希望免受大国的欺凌,在大国之间总是“唯强是从”'18',“朝贡不乏,玩好时至”'19'。如《左传&;#8226;昭公十三年》:“次于卫地,叔鲋求货于卫,淫蒭荛者。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曰:‘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委曲求全由此可见。此外,小国人民还要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小国对大国是“无岁不聘,无役不从”,战战兢兢,不敢“忘职”;当面临大国争霸时,还得左右讨好,得罪了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卫国便是这种情况。从《春秋经》上看,春秋时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