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乱世风流-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霸时,还得左右讨好,得罪了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卫国便是这种情况。从《春秋经》上看,春秋时期,即使不是针对卫国开展的盟、会,卫国也都要参加,对大国的朝、聘更是不敢少。不管晋国还是楚国(也有其他大国)发动的战争,卫国都得追随,如果晋楚作战,卫国只好硬着头皮选择一方。如《左传&;#8226;成公十年》载:“卫子叔黑背侵郑,晋命也。”《左传&;#8226;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于鸣雁,为晋固也。”晋要伐郑,让卫先出兵,卫只好领命。即便如此,晋国仍不断蚕食卫国。《左传&;#8226;襄公二十五年》:“晋侯使魏舒、宛没逆卫侯,将使卫与之夷仪。崔子止其帑,以求五鹿。”崔子作为晋国的一个大夫,竟敢要卫国给其土地,卫国的处境可见一般。除了这些,人口也是大国争夺的对象,《左传&;#8226;定公十三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直接向卫国索要劳动力。春秋网http://bbs。cqzg。cn
四地理形势的不利影响
卫国的地理形势对其发展非常不利。卫与齐、晋、楚、秦等大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客观因素的不同带来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条件,对各自的内政外交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山东半岛三面环山,一面又以泰山等山地与中原隔开,几乎是半封闭状态。在齐国周围是杂处的和未开化的东夷少数民族部落或国家,它们与齐国相比,无论在军事力量还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都要落后许多。这客观上为齐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晋国初受封时,中心地在太原一带,国土面积不算大,但与其四围邻国比起来,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先进。北方是未曾开化的群狄,其他邻邦要么是些小国,要么是落后的少数民族部落,都不是晋国的对手。晋国很容易发展力量、扩张领土。况且平王东迁时,晋有功于王室,晋向四周发展,有时还能得到周王室的直接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晋具有得天独厚的扩张发展条件。
春秋网http://bbs。cqzg。cn
楚国的先祖在商末受周人逼迫由黄河流域南徙到江汉之间,杂处于蛮夷之中。而夏商时代,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在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西周时期,楚国以先进的经济、文化不断渗透和影响着周围的小国,同时也不断地吸取当地土著文化的养分,实力不断壮大。春秋时期,楚国已是江汉流域最强大的国家,不断对周边的弱小国家发起进攻,扩张实力。楚远在江汉流域,地险路遥,中原诸国只能坐视其发展壮大而无能为力,地理环境的优越给楚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处于西边的秦国也是如此。
春秋网http://bbs。cqzg。cn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齐、晋、楚、秦等国的扩张很少遇到阻力。
而卫国的情况与之恰恰相反。卫国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区,介于鲁、齐、晋、郑、宋诸国之间,这样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卫国向外发展和扩张。因为这些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文明程度较高,要攻伐他们,实力必须特别强,况且还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同时,因为卫国是交通要塞,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大国控制了此地,便能对其霸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四周大国强盛后,都竞相争夺卫国。如晋向东发展,就要征服卫国。楚国要向北发展,同样对卫国虎视眈眈。城濮之战就是晋楚两国为争夺卫国发动的战争。这样,处在大国包围之中的卫国很难有发展的机会。且卫之领土畸零,与周围诸国犬牙交错。春秋时,南阳'20'为卫之西境,与晋接壤,莘(今山东省莘县北)为卫之东界与齐为邻。东北边邑与齐、晋、鲁接壤。南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为卫之南部边邑,与曹、宋毗邻。春秋初年霸业大兴,诸侯相互兼并,这样的地形,又无天险屏障,易攻难守。司马迁《史记&;#8226;十二诸侯年表》曰:“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霸主。”霸主国的称霸与其地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相对而言,卫国的地理条件对其发展固守相当不利。中原的其它中小国家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其结果是“春秋列国,则齐、晋、秦、楚分建四隅,迭相争长,号为大国,鲁、卫、宋、郑介乎其间,时受扼制,而吴越抗衡江表又后起之劲者也。其强弱之势常以地利形势为之。”'21',正说明地理环境对不同国家带来了不同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地理形势对卫国的战略发展极其不利。与西周时期不同,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卫国的经济发展也相当不利。春秋网http://bbs。cqzg。cn
古代中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农业生产工具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否,大部分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卫国地处黄河中下游,自然条件具有以下特点: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湿润肥沃,是发展农业的优越地带。卫国又地处十字路口,交通便利,对其商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对卫国经济的发展有利,西周时期卫国的经济基于此得以发展提高。但是,春秋时期由于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卫国的这一优势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春秋时期的卫国在各个大国的欺凌压榨下,国土面积日益缩小。土狭地窄,物质资源就缺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卫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卫国从西周时期的诸侯之长到春秋时期的看人脸色,卫国在不断衰落中体验到了国际冷暖,其中原因令人深思。面对急剧变化的中原政治形势,其统治者还沉浸在奢侈腐化、争权夺利中,没有象其他强国一样及时进行改革,而是一味地因循旧制。同时,外交策略的一再失误,遭受了其他国家的严厉报复,使得国土日削。再者,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如果不能成为强者,就只好任人宰割。在沦为小国之后,虽有卫文公的励精图治,但在群狼环伺下,已失去了称霸一方的可能,终春秋之世,再也未能复兴,而是一步步走向衰弱。
西周政治制度(1)
    一、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
在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周天子,即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从理论上讲,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居于宝塔式等级的顶端;但实际上,由于西周时期各种政治措施还不完善,专制主义还未形成,周天子的权力还未达到绝对专制的权威。
西周王朝的职官主要是*******:太保、太师、太傅;掌管六事之大臣,即六卿: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史等。
太保,《尚书&;#8226;顾命》曰;“乃同召太保姡А!薄渡惺&;#8226;召诰》:“太保先周公相宅。”保的地位非常显赫,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周初的太保是召公姡А
太师,西周的太师是武官,地位非常显贵。《诗&;#8226;大雅&;#8226;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诗&;#8226;小雅&;#8226;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大师,即太师。《伯公父簋》铭文有“伯太师”,可能与太师同属一种官职。师是一种军事长官,负责指挥军队、参加战争等。《周礼》中的“太师”是乐官。古代最早的乐是军乐,配合作战、练武而进行。乐官最初亦与军事有一定关系,以后又逐渐地分职,乐官成为专门的职业,太师也在战国以后发生职务的变化。
太傅,《礼记&;#8226;文王世子》云:“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傅是教养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职。
以下属六卿之官职:
司马,《说文》云:“马,武也。”司马是职掌军事的长官。司马,亦有称司武。《左传&;#8226;襄公元年》曰:“司武而梏于朝。”杜注:“司武,司马也。”目前发现的西周早期的金文材料中尚未见到“司马”一词。西周中晚期以后,有关“司马”的记载逐渐增多。《谏簋》铭曰:“王在周师录官,旦,王各大室,即位,司马共右谏入门。”
司徒,即司土。西周早期铜器铭作“司土”,西周晚期才出现“司徒。”司徒管理农业和田地的分配等;所管辖的职官有司虞、司林、司场、司九陂等。《牧簋》铭曰:“王若曰:牧,昔先王既令汝作司土。”可证西周时期已有“司土”的职官。
司空,即司工。空、工同音假借。司空是管理土木工程的长官。《周礼&;#8226;考工记》郑玄注曰:“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建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司工管辖职官有司刍等。
司寇,是管理刑法的官。西周初期,卫康叔曾做过西周王朝的司寇。刑法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司寇是西周王朝的显官。
司士,《周礼&;#8226;夏官&;#8226;司士》云:“掌君臣之版,以治其政令……以诏王治,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正朝仪之位,辨贵贱之等。……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司士是职掌群臣的考察任免,进退禄爵,以佐王之吏治的显官。
西周时期,史官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活跃的官职。西周王朝有“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书起草,记载国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务,以及王的活动和言语,编订史册,并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等。史官系列中还有“史”、“内史”、“右史”、“御史”等。
太祝,古人崇拜鬼神,凡事都要祝告祈祷,设祝官,并设太卜,以管理占卜。
西周官制逐渐完善。*******六卿的设置,使西周王朝既有辅弼天子的重臣,又有管理国家军事、土地、工程、司法、官吏升黜、文书典册、祈祷占卜的重臣。这些大臣皆为周天子所任命,又必须为周天子竭诚服务。周天子通过这些重臣去控制全国的臣民。
西周王朝的职官是世袭的。如西周初年,周公、召公二人在王朝执政,《史记&;#8226;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召公各有长子分别被分封在鲁国和燕国为国君;除此以外,周、召二公各有后裔在周王朝世袭为师、为保,亦称周公、召公。《左传》中还常见东周王室的周公、召公的活动。见于《左传》的周公、召公是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周、召二公的后代裔孙。其他官职如太史、太祝、太卜及司马、司空、司徒等官职亦是世代相袭。
二、西周王权的进一步神化
西周王权相对殷商王权,进一步神化。如果说殷商国王把天上的帝称“上帝”,把死去的祖先称为“帝”或“下帝。”下帝在上帝左右;而至周代,西周国王不仅把死去的祖先与天帝一起祭祀——禘祭,而且正在位的国王也把自己与天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周王把自己神化为天的儿子,即周天子。《尚书&;#8226;召诰》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元子,就是大子,即皇天上帝的大子。《释诂》云:“元,首也。首是体之大,故传言大子。”
《尚书&;#8226;召诰》把周成王说成是天之元子,曰:“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言咸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这段话的意思为:成王即位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是天之元子,他肯定能和于小民,成今之美政。王营建洛邑之政务不敢推迟,能用之士必任之,顾念下民,则美道成矣。成王是承上帝为治,躬自服行教化。周公旦说:作大邑亦是配皇天而治,则慎祀于天神地祇,则可在天下中部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建立都邑。王既有天之成命,必获太平之美政。
周王把自己神化成天子,自出生就与众不同。《帝王世纪》云:“文王梦日月着身。”日月着身,就是王兆。周王既是天子,那么他就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周天子治理国家和人民就是代天行命。《尚书&;#8226;牧誓》武王伐纣时说:“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阙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数说了殷纣王的罪行后,指出自己是“恭行天罚”,代天惩罚商纣的,从而把自己的行为神化为天命,天的意志。
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统治的象征。
鼎、簋、壶、鬲等原是古人烧饮用的炊煮器和盛水器;觚、角、爵是盛酒器和饮酒器。这些器物是人们的生活用具。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中有人死去,活着的人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进行随葬,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使用。由于远古的人们极度迷信,相信人死后仍然有一个魂灵存在,于是他们拿出最好的食物,盛在最好的器皿中,去供奉祖先和神祇。用以盛祭品的器皿,如鼎、簋、鬲等就被赋予神圣的含义,成为礼器。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如周公、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在今洛阳市内),其意则为周公在洛阳建成东都,亦是周王朝的权力所在。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至于雒。雒邑是周天子的国都。楚庄王耀武扬威,观兵于周疆,向周王室的使者王孙满询问:周王室的镇国之宝鼎的大小和轻重如何。以后的人们则把“问鼎”当做欲夺取权力的代名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叄埂3赏醵ǘτ谯`r,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