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决战1984-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奥地利宣布独立之后,原有的警察部队改组为奥地利联邦人民军,有趣的是这支由现役、民兵役和预备役三部分组成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和北日本公安军一样都只有一个大军种―陆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地利的军事力量便停留在地面,除了拥有各下辖1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轻装山地旅的军级单位之外,奥地利联邦人民军还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陆军航空兵和一支不弱于小国海军的多瑙河内河舰队。

奥地利的军事力量对于战云密布的欧洲而言或许根本无足轻重。但是其所位于的地理位置却成为了华约方面对北约意大利方向的防御前沿和进攻基地。尽管现役兵力不足5万人,但是而和华约国家一样,奥地利也维持着巨大的预备役和动员机制。奥地利宪法规定,凡年满17周岁且未满50周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因此奥地利在72小时便可动员预备役7。2万人,参加训练的非义务性预备役99万人。

针对过去奥地利军队所奉行的一旦遭到入侵,主要在本土内进行全面纵深防御的区域防御作战方针,战后在苏联军事思想的影响之下,奥地利防务思想从区域防御转向主要在边境地区实施机动防御,并将分散的兵力部署调整为相对集中部署,后勤补给的配置也作了相应调整,重点是加强边境控制,保障边境安全。陆军作战部队主要部署在重点城市和东部边境地区。一旦遭遇来自北约的进攻,奥地利军队将在西南战区进行机动防御,逐步削弱其进攻力量之后,再退守其东部平原,等待来自华约南部集群的支援。

编组为南部集群的华约军事力量除了苏联在该地区的驻军之外,主要由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两国组成。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曾经被作为苏联与这个华约成员国关系的冰点。但是1967年两国续签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68年8月,匈牙利支持苏联策划的以华约缔约国的名义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

1965年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委员。此后主要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亚诺什是“匈牙利”事件中最大的赢家,他上台执政之后不机械抄袭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作法,考虑历史经验和成就,根据本国特点,沿着匈牙利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他重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发扬民主,贯彻“谁不反对我们,就是同我们在一起”的联盟政策,积极改革管理体制。传统的奥、匈联盟在卡达尔手中得以发扬广大,除了双边贸易往来日益繁荣之外,两国在防务合作上也日益密切。

奥地利虽国小人少,军备规模不大,但其军事工业却颇具规模,构成了一个门类较全、基本配套的军工体系。其特点是:军民结合、自我发展、科研领先、重点突出。参与军工生产的企业约250家,从业人员4。2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600人。所有军工企业既生产军品,也生产民品,一些生产线还可平战转移。在科研上注意跟踪国际军备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常规武器弹药技术的发展,重点开发具有本国技术优势的项目,如大口径火炮、装甲车辆、轻武器和工程后勤装备等。本国军队现役装备的80%以上为自行研制生产。

而这些武器装备除了供应西方世界之外,也大量的走入了华约组织成员国的武装部队序列,匈牙利内务部队和边防军便装备闻名遐迩的AUG自动步枪、SSG系列狙击步枪。而斯泰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研制的“游骑兵”轮式装甲车也由于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采购订单而在80年代初便开始大量的生产。

一旦维也纳发出“为了维护国家独立”的求援信号,匈牙利人民军陆军第1集团军的装甲洪流随时可以紧随着苏联驻军的脚步进入了奥地利东部地区。尽管匈牙利陆军仅有3个师和2个旅属于常年战备状态。但是在多年的南线战场,双方第一时间都不可能展开过多的兵力。匈牙利人民军有信心在不晚于西线部队2到3日内穿过奥地利到达意大利北部的战场。



第二章:华约东进(五)

如果在东欧的华约组织成员国之中评选一个与苏联最为亲近的“兄弟之邦”的话,那么保加利亚恐怕将是当仁不让的优胜者。在这个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的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民间所弥漫的那种浓厚的反苏情绪,几乎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相反,倒是处处彰显着这个国家与莫斯科之间的亲密。

在保加利亚的许多大城市里都有纪念1877―1878年战争的纪念碑或雕像。那场战争被称为“俄土战争”,曾经虎距巴尔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沙皇俄国所击败,而保加利亚人也藉此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为了纪念在这次俄土战争死去的20万俄国士兵,保加利亚还于1882年专门在索非亚开建了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大教堂,1913年又修建了圣尼古拉俄罗斯小教堂。这两座教堂至今仍是索非亚的代表性景点。

保加利亚是南部斯拉夫民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与巴尔干半岛其他斯拉夫国家并不同宗。它是由斯拉夫化了的色雷斯人与保加尔人融合而成,带有不同地区多个民族的血统。保加利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受到了多种文化影响,如古马其顿、古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土耳其等等。

这一点,从索非亚和普罗夫迪夫的名称变迁和现存文物古迹中也可见一斑。索非亚地处巴尔干半岛中央,色雷斯人公元前7世纪建立它时叫塞迪卡,斯拉夫人到来后改称维斯雷德茨,11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称特里亚迪察,14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才叫索非亚。

普罗夫迪夫位于色雷斯平原,公元前3世纪作为马其顿主要贸易城市时称菲利波波利斯,古罗马统治时期称特里蒙迪乌姆。现在残存的国会大厦、竞技场等遗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罗马的痕迹。而14世纪建造的久马亚。加米亚大清真寺则无疑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不同文明的载体不只是替代,更有相互交叉和并存。这种长期与多种文化相适应的经历,塑造了保加利亚与大国的独特关系。

保加利亚的地理位置不同于中、东欧的那样“四战之国”,也不同于处在三大势力夹击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区。作为中世纪东欧原野的族群同拜占庭争夺的前线,和后来斯拉夫国家同奥斯曼土耳其对垒的据点。保加利亚除了在历史上建立过两个短暂的地区性大国之外,从古代到近代的大部分时间虽然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主权,但是却无一不受制于来自小亚细亚或东欧的超级大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加利亚的历代统治者似乎练就了“认命”和随遇而安的实用主义性格,对于它所依附的大国,往往都能保持顺从和良好的关系。当然只要妙笔生花,这样朝秦暮楚的性格同样可以解释为保加利亚是一个能够包容的民族,待人比较宽厚云云。

因此所谓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和苏联充满了感恩之情,不像其他东欧国家对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耿耿于怀的说法,其实在历史上并不真正的能站住脚。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战败之后,保加利亚当政者为了收复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站在了奥匈和德意志帝国一侧向虚弱的沙皇俄国宣战,只是那一次保加利亚人压错了宝,不幸再一次成了战败国。

根据1919年的《纳伊条约》,保加利亚不仅将许多领土割给了南斯拉夫、希腊和罗马尼亚,而且还要赔偿巨款,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限制。于是,急于摆脱失败命运的保加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急功近利站在了德、意法西斯一边,不过面对扑朔迷离的东线战场,和罗马尼亚、匈牙利这样老冤家,保加利亚人选择了出工不出力而已。

只是允许德军假道自己的铁路线进入希腊,保加利亚在二战初期便轻松的获得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希腊的爱琴海色雷斯和塞尔维亚的部分领土,加上在希特勒仲裁之下,罗马尼亚归还的南多布罗地区,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可谓赚的盆满钵满。但是随着战局日益不利,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应希特勒邀请,出访东普鲁士。当希特勒要求保加利亚出兵抵抗苏联红军的节节推进之时。鲍里斯三世却拿出保加利亚人民的亲俄情绪作为挡箭牌,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

鲍里斯三世显然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他回国时便发现身体不适,胸口疼痛。随后便在王宫晏驾。鲍里斯三世的死因顿时成为一个谜团,美国报刊宣称国王是在从德国回国途中,在飞机上被杀死的;而英国媒体起初说国王是在索非亚火车站被谋杀,后又改称被希特勒毒死;而保加利亚共产党则大肆宣扬,鲍里斯三世是希特勒的牺牲品。无论如何,这位长期制衡保加利亚国内左、右两派势力的国王之死,直接导致了保加利亚不战而乱,同时也证明了“出来混早晚要还”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1944年夏末罗马尼亚退出战争,苏联红军的兵锋逼近保加利亚的边境。此时一直在保加利亚国内踌躇着夺取政权的保加利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迅速制定了起义计划。在首都卫戍部队的帮助之下,保加利亚人民解放军迅速控制首都的政府大厦和各个要害部门。

9月9日,电台广播了以保加利亚共产党为主体的祖国阵线第一个政府成立的宣言,所谓的“法西斯傀儡政权”顿时土崩瓦解。10万保加利亚正规军调转枪口指向德国人,他们紧随着苏联红军的脚步不仅参与了解放巴尔干半岛的战斗,甚至还赶上了苏、德之间最后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德拉瓦河至巴拉顿湖之间发动了“春醒”战役。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与苏联陆军第57集团军、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并肩作战,挡住了德国人的首轮突击。

战后希腊曾要求保加利亚割让罗多彼山脉以南的全部领土,并赔偿9亿美元。但是在苏联的保护之下,保加利亚最终只需赔偿7500万美元,其中5000万美元给希腊,2500万美元给南斯拉夫。作为感激至今在在普罗夫迪夫最高的阿廖沙山顶上有一尊巨大的苏联红军战士塑像。碑座上有两个浮雕,描绘了保加利亚百姓见到苏联红军战士时又是送东西又是拥抱又是扑在怀里喜极而泣的情景,台座上还刻着:“光荣属于不可战胜的苏军解放者。”距此不远的一个矮山凹里,还有另一座1877~1878年俄土战争纪念碑,上面刻着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指挥普罗夫迪夫战役的俄国将军古尔柯的名字。

虽然这样的纪念碑在华约组织国家之中并不鲜见。但是多半都是一座高高的纪念碑,周边刻着某个城市哪年哪月被苏联红军解放这样简单的字句。像这样的苏联士兵高耸入云式的纪念碑还不多见,再加上沙皇名字的就更少。而且一大一小两座碑遥相呼应的方式,更可以反映出保加利亚人那持续且谦卑的感恩之情。

应该说保加利亚倒入苏联的怀抱之后比在纳粹德国的羽翼之下生活要舒适的多。德国在保加利亚的经济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强化农业。为了鼓励保加利亚多出口农产品,德国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保加利亚建造屠宰厂、冷藏厂、玻璃暖房等设备,法本化学公司还向保加利亚低价提供化肥和农药,以提高产量。

在战争中,保加利亚被迫每年向德国提供相当于30万头生猪、10万只羊、2万头牛所产的肉和皮革,此外还要运去大量油脂、罐头水果、蔬菜、烟草和几乎全部玫瑰精油。为了尽可能地多揩油,德国人为地将马克升值,并且扣留保加利亚应得的货款,让其在德国设立清算账户,用这些钱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大至机器、军火、药品和化肥,小到玩具、缝纫机、灯泡和打字机。随着战事的推移,保加利亚的粮食和原料出口不断扩大,德国工业品的输入却不断减少,到1944年9月,德国欠保加利亚的债务已经高达700亿列伊。

而苏联对保加利亚则援助建设了“列宁”炼钢厂、两个火力发电厂、以及众多的化工厂、电缆厂和机器制造厂,同时民主德国还援建了“恩斯特。台尔曼”纺织厂,捷克斯洛伐克则则援建了两个汽车修配厂。这也就无怪乎保加利亚共产党会一再强调保、苏之间是“生死关系”。1973年更进一步提出,要把保苏友谊和保苏全面接近及一体化当作首要任务去完成,两国的全面接近要达到统一步调、统一标准,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科技、文化方面联合与一致行动。

在华约组织之中,保加利亚拥有着不弱于波兰、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强大军事力量,其陆军所编制的3个集团军之中,驻守索非亚的第1集团军和斯利文的第3集团军5个师和4个旅处于全员满编的常年战备状态,而其余部队也可以在2周之内完成动员开赴战场。不过苏联并不打算将保加利亚军队用于意大利战场,在进入80年代之前,按照莫斯科的计划表,一旦战争打响保加利亚的首要任务是盯住随时可能倒向西方的两个邻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

70年代的冷战高潮时期,与苏联关系不睦的罗马尼亚一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视为“东方阵营里的特洛伊木马”。尽管和保加利亚一样,近代的罗马尼亚之所以可以获得独立,也有赖于沙皇俄国的南进才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钳制。但是身为一个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人却矫情的仍在使用着拉丁语,把征服他们的罗马皇帝当作自己的民族英雄,连国名也用上了“罗马”二字,以罗马为宗的民族意识一直延续到现代。

罗马尼亚凭着和罗马的这些关系成为了罗曼语族的一员,也和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同语族的国家攀上了亲戚,这在东欧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从历史上来看,罗曼语系民族虽然有过罗马帝国的辉煌,但在中世纪之后的历史中总是显得力量有限。另一方面,这些民族都以罗马人的血统为骄傲,不愿意把自己称为小国。结果它们既不愿和那些小国结成长期盟友,也不愿屈尊去做哪个强国的听差,乘机蠢动便成了它们的一贯方针。

因此罗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