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决战1984-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国各工会组织5月13日举行了总罢工。七十万人走上街头。在“戴高乐该去养老院”的呼声之中,78岁的总统仓皇逃离即将被包围的爱丽舍宫。当然他并不甘心千万法国人就这样一笔抹煞了他的不世功勋。他依旧保持这一个领袖的气度,在向新任美国大使萨金特。施赖弗说出“未来已不取决于我,而取决于上帝”的名言之后,戴高乐在他女婿布瓦西厄将军的陪同之下乘坐军用直升机离开巴黎,前往他家乡科隆贝50公里的圣迪济耶,在那里他将会见了法国陆军参谋长拉隆德将军以及掌握有法国精锐机动部队―阿尔萨斯兵团的雅克。马絮。

戴高乐显然没有忘记,1958年正是法国伞兵部队指挥官雅克。马絮在阿尔及利亚率先发起叛乱,才最终促成他的东山再起。但是在政坛之上长袖善舞的戴高乐却似乎忘记了曾利用过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驻军对政府不满的他,最终抛弃了无比信赖他的军队。就在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之后,他便宣布法国将赋予阿尔及利亚独立自主权。并将拒绝承认国家元首作为军队首脑权威的夏尔、萨朗、泽勒和儒奥四位曾经对他忠心耿耿的宿将投入监狱。

而当戴高乐自信他可以故技重施之时,他却意外的发现在圣迪济耶的着陆点上,闪烁的跑道信标旁站立的不仅有拉隆德和雅克。马絮,还有另外一个他无比熟悉的身影,那是应该肩负着颠覆国家罪而仍在监狱之中法国陆军将军―萨朗。戴高乐的心情也顿时也随着飞机一起迅速的下落。

这一次意外的战友重逢对于戴高乐来说并不是愉快的事情,他不得不表示因为“暴徒们随时可能冲进爱丽舍宫,杀死他们全家。”所以他才向军队“寻求避难所”。戴高乐甚至表示,他将召见法国驻德大使,以便让科隆方面着手安排他的“庇护”和流亡事务。但是刚刚走出囹圄的萨朗却用法国人一贯的幽默回应着戴高乐的表演。“您的前线在巴黎、在法国。为我们所热爱的伟大的战斗者戴高乐将军,你应该在前线战斗到底。”

萨朗不会忘记在戴高乐第一次被赶出巴黎蛰居科隆贝之时,正是他这位手握着法国数十万精锐部队的将领在阿尔及利亚为他布置一切。而当戴高乐要求自己派人到科隆贝来向他报告一下阿尔及利亚的情况――尽管他声称自己只是普通公民,对一个手握数十万军队的将军说起话来却俨然是上级命令下级的口气。而自己却表现出了足够的恭敬。

正是因为敢于蔑视中央政府的权力的暴虐的叛军,却像一个恭顺的孩子一样听从一个隐居乡下的老人在千里之外发出的指令,才最终让第四共和国的政客汗颜无比的知道,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戴高乐重新上台了。但是在那之后自己得到了什么?3。3万名法国军人用生命保卫的阿尔及利亚被他们无比信赖的戴高乐所抛弃。而自己这个一手将戴高乐扶上总统宝座的人却要面对军事法庭的审判。

萨朗当然不会允许法国军队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而他同样不会同意让戴高乐流亡国外。毕竟他清晰的记得就在法国即将沦陷于德国陆军的装甲洪流之时,身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准将利用送英国陆军斯皮尔斯将军回伦敦之际突然钻进舱门,从此自封为“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对于戴高乐当时究竟是出于爱国情节还是政治投机作出这一举动,萨朗已经不想去深究了,但是他却坚定的相信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被军队“护送”回巴黎的戴高乐通过广播发表了他的引退声明,随后刚刚抛出了无条件答应学生们所有要求的方案的总理蓬皮杜宣布鉴于法国目前所出现的“紧急状况”。法国政府决定释放此前被错误关押法国军队之中爱国将领,并由他们组成公共安全委员会直接领导法国军队。尽管他并没有明说这么作的原因,但六千万法国人无不心知肚明:如果骚乱继续,军队将开进巴黎;捣乱分子将被逮捕、监禁而后审判。

而此时学生运动也已处于强弩之末,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逐渐意识到,被称为“红色达尼”的学生领袖已经不再是更公正、更自由的象征了,他们是一群得寸进尺、无法无天的青年叛逆者。他们的种种行径,无非出于青春期的极度骚动,而不是国家与社会对他们有多不公平。

更何况,在停水断电、交通瘫痪、邮政破产、商店歇业十几天后,人们开始抱怨、发牢骚、喃喃咒骂。人们开始希望回到原本正常、平静的生活中去。群众运动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周期性的爆发,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人们积压着鸡毛蒜皮、芝麻西瓜,并暗暗萌生着对新奇事物的渴望,对政府来一次“清算”的念头。当这种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偶然性的小事件都能演变为全社会的集体狂欢;而随着骚乱的行进,人们渐渐精疲力竭,群众运动也就走到了它的尾声。

在几天之后已经淡出法国民众视野近十年之久萨朗才以公共安全委员会领导这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巴黎,他宣称法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一直有一个政治团体试图将法兰西重新拖入集权统治的深渊,搞垮法兰西共和国。但是“共和国决不会屈服”、“法国人民决不会屈服”,现在这个邪恶的政治团体已经被粉碎,“人民将重新呼吸自由的空气”。但是如果有人继续捣乱,他就不再客气了,“我将依照宪法……采取其它做法”。

当萨朗以“共和国万岁”、“法兰西万岁”的口号,结束了他的演讲之时,欢呼声和《马赛曲》响彻了波旁宫。“前进,法兰西!萨朗,前进!”几千万法国人几乎同时这样呼喊着。虽然警察闯进巴黎大学,将占领者通通赶了出去;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地,雷诺工厂区、弗兰工业区、邮政局、铁路公司不久之后也都恢复了开工。

6月23日,法国全民投票。在五月风暴之中一直宣扬“克制”的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联盟赢得了485个议员席位中的358个。自从法兰西第二帝国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哪个政党联盟赢得过这样的胜利。随即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乔治。马歇宣誓就任法国第六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密特朗被任命为总理,历史在这里和蓬皮杜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萨朗将军在和这位总理谈判之时曾经表示,他不会撤换对方。这让在五月风暴心怀叵测的蓬皮杜一度以为这位将军是真的老糊涂了。

应该说从“五月风暴”开始之初,北约方面便密切关注着法国国内政治风向的变动。但是当时正深陷越战泥潭的华盛顿方面对法国的骚乱却有心无力,一方面北约在欧洲的武装力量面对正面华约庞大兵力的牵制,无暇西顾,另一方面在1966年戴高乐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与美英同享决策权遭到拒绝之后,这个自大的法国便撤销了北约对法国空军和舰队的指挥权,进而退出北约。迫使美国撤出在法国的所有驻军和基地。

尽管戴高乐将退出北约看成是自己的辉煌胜利,在日记里还自豪地写道:“对外国舆论来说,我国突然成了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人们再也不把它当作一个跑龙套的了。”但他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事实上也关上了西方能够给予他援助的大门。尽管法国还是北约成员国,但是法国军队却不受北约的指挥和调遣。因此原本只需要北约方面一纸命令便可以直接进入首都的法国军队,戴高乐却不得不放下身段亲自去哀求那些将军。

而萨朗将军所主导的法国公共安全委员会自成立伊始便宣布封锁了边境地区,拒绝北约理事会向法国派遣包括观察员在内的一切军事人员。北约方面任何武装力量进入法国领土、领海和领空的行为都将被视同为入侵。面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欧洲军事大国,北约方面也只能选择以观后效的态度。但是当时的北约理事会显然还没有想到法国会在随后的几年里迅速的投入苏联的怀抱。



第四章:祸起萧墙(七)

事实上以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都并不喜欢戴高乐这样一个高傲自大又自以为是的法国人执掌一个欧洲大国。这里从这位固执而倔犟的将军开始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开始便已经初现端倪。在整个二战期间,戴高乐念念不忘的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历史地位,力图使法国在战后作为一个殖民大国继续存在。而这一点显然与他当时所掌握的力量不成正比。

戴高乐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但是如果和罗斯福对于“自由法国”以及戴高乐本人的态度比起来,丘吉尔可以算至少还保持着一个英国绅士应有的礼貌。尽管戴高乐表示他对罗斯福充满了敬佩之情。但向来只承认势力的美国总统却认为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友谊,罗斯福数次企图扶植相对听话的法国人来取代戴高乐。

美国为插足北非,决定让军衔高于戴高乐的吉罗将军出面主持北非局面,配合盟军在北非登陆。戴高乐被完全撇在一边,甚至对盟军登陆北非的“火炬”计划都毫无所知。而当盟军登陆受到维希部队抵抗时,美国又同维希政府的实权人物达尔朗海军上将达成协议,临时改由达尔朗掌握北非权力。戴高乐和“自由法国运动”的地位岌岌可危。

同样是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分割战后世界的巨头峰会也都没有戴高乐的份。如果不是戴高乐向斯大林秘密输诚的举动,使得英国认识到一个法苏同盟的欧洲是何等可怕的话。或许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便真的按照罗斯福的意见对法国进行军事占领。因为在华盛顿方面看来法国政府既然已经投降德国,就应该当作法西斯的同盟国来处理。

尽管丘吉尔力排众议,主张法国是保持欧洲平衡的必要存在,同时也是阻止苏联挥师欧洲的天然屏障。但1944年11月下旬戴高乐在莫斯科依旧向斯大林表示:“法苏之间没有任何分歧,不能将法苏关系与英法关系相提并论,英法之间有太多的利益冲突……”而在大权独揽之后,戴高乐也一贯利用着美苏的对立左右逢源。

因此当得知法国人自己把那位一天到晚自诩为英雄和拯救者的将军赶回科隆贝之时,英美等国的领导人第一时间的反应竟是弹冠相庆,毕竟在戴高乐眼里,英国是美国在欧洲的代言人,是想安插在欧洲共同体内的一个“钉子”,一匹“特洛伊木马”,他不能允许美国利用英国乘机插足欧洲。1963年和1967年,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申请两次遭到法国的否决。戴高乐从来反对超越国家的一体化的欧洲联邦,反对美国控制欧洲,主张欧洲人的欧洲,这种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

现在他走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去靠书写回忆录聊以自慰了。在英、美等国的政治分析家眼中,法国理所当然的应该回到由他们主导的西方世界之中,虽然以乔治。马歇和密特朗组成的左翼联盟暂时掌管着这个国家,但是这段政治婚姻根本谈不上稳固。

在华盛顿眼中机械工人出身法国共产党领导人并不具备一个政客所应具备的天赋和才能。这一点在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暴露无余。不管记者问的是什么问题,乔治。马歇只管抓紧时间阐述法共意识形态。直到对方听得莫名其妙不得不打断马歇说:“总统先生,这不是我的问题!”而马歇却眨着眼睛得意的说:“可这是我的回答。”

与之相比,雄心勃勃的密特朗更象是这个联盟的实际主导者。作为法国战后最为年轻的议员之一,密特朗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社会人望。60年代中期,密特朗与声望如日中天的戴高乐竞选总统,并出人意料地获近45%的选票,从而奠定了其左翼政党领袖的地位。尽管在“五月风暴”之中密特朗和他所领导社会党支持大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参与挑起政治危机。因此而造成巨大失分,但是一旦出任法兰西第六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总理,这位不甘寂寞的政客必然会挑战法国共产党的权威。

和莫斯科方面一样,北约方面也认为真正控制法国的并非是左翼政治联盟,而是萨朗将军所主导的法国公共安全委员会。毕竟拥有军队效忠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君王。而根据这位已经退役了的陆军上将的履历,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会相信这位曾在越南北部和阿尔及利亚与受到苏联支持的当地游击队鏖战的法国军队指挥官会对苏联有任何的好感。

但是事态的发展却令西方世界大跌眼睛,就在法兰西第六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阅兵庆典之上,全世界都通过摄象机镜头看到了身着军装的拉乌尔。萨朗恭敬的陪同在应邀来访的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的身旁,而稍后法苏双方所签署的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的条约之中,西方世界更看到了一个“准华约成员国”出现在了大西洋之畔。

苏联海军的舰艇获准使用法国沿海的各大港口,而在战时苏联空军甚至地面部队也可以自由的通行于法国的领空甚至国土。高傲的法国人向他们一向戒备的铁幕帝国打开了大门。而第一时间受到影响的自然是仍在第一线与之对峙的北约部队。尽管法国还没有向华约组织成员那样向莫斯科承诺:苏联遇到武装进攻时,法国应以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但是利用法国境内军事基地的苏联海、空军以及随手可能假道出现在防御方侧背的苏联装甲集群已经足以令北约原先的既定战略破产。

自冷战爆发以来,西方世界对于集结于德国中部直到捷克斯洛伐克一线的苏联重装集群的战略始终是“纵深防御”,也就是说利用驻欧美军以及各北约盟国的地面部队在双方比邻的边境地区,组成绵亘的防御体系。第一线为迟滞地带,其后则是主要防御地区。一旦华约军队进攻,北约首先以迟滞地带阻滞敌人,为跨越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抵达战场的英美军队主力争取时间,当华约的进攻受挫及后续部队展开之后,再进行主力决战,以恢复威慑为战略目标,争取能在不导致核升级的情况下较迅速地结束战争。

但是这一本身便存在着巨大漏洞的战略计划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