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莽王朝-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句町一样,散居白山黑水之间的高句丽人,也是不愿接受大新的册封。王莽闻报气愤不已,就下令让高句丽王率军进攻匈奴。高句丽人岂肯替王莽当替死鬼?坚决不从。王莽无奈,诏令幽州各郡出兵,强迫高句丽人入伍。高句丽民众惊惶,相当多的人背井离乡,远远地逃走躲避。由于失去了老地盘,高句丽人心中怨恨,不断骚扰东北边境,动辄抢劫杀人。辽西郡大尹(太守)田谭带兵出击,却被途中暗藏的高句丽伏兵杀死。幽州郡长官将罪责完全推给了高句丽国王驺。
天凤三年(西元十六年)春,王莽闻讯大怒,准备下诏出兵讨伐。镇守幽州的纳言将军严尤心急如焚,急忙上奏:“貉人犯法,根本与国王驺无关,即使他们别有用心,陛下应把此事交给当地官府处理,岂能再下诏降罪乃至出兵讨伐?小臣以为,如果滥加罪名予高句丽国王,只怕会引起大变!如果高句丽与周边的匈奴、夫馀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如何得了!”王莽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一定要出兵。高句丽境内的秽貉人听到风声,干脆公开与大新对着干了。王莽急忙诏命严尤发兵进击。严尤接诏,叹了口气,也只好从命了。数日后,严尤设计诱杀了高句丽侯驺,传首长安。

王莽闻捷大喜,下诏将“高句丽”改名为“下句骊”。高句丽侯驺的无辜被杀,貉人闻讯极为愤怒。为了报仇,他们联络周围的匈奴、夫馀、乌桓等部落,不断南下骚扰。顿时,东北边境大乱,一如西南地区。
正北的匈奴、西北的西域、东北的高句丽、西南的句町,无不对大新朝切齿痛恨,他们几乎同时在边境上骚扰,情况十分严重。
王莽的心思很微妙:如果四夷不折腾初一点动静来,像以前那样一潭死水,怎能显示出朕的本事?因此,王莽对周边的这些“小问题”根本不在乎。在他看来,这些茹毛饮血的蛮夷根本不是大汉官军的对手,只要稍微用点心,把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还不是早晚的事?
大舜是王莽追封上溯的远祖之一,也是他崇拜的对象。按照《尚书》中的记载,大舜每五年到各地视察一次,顺序是:二月,去东方巡视,在泰山后,燔(fán)柴祭祀天地,又按等级依次祭祀其它山川,并接受东方各地诸侯之觐见。五月,去南方祭祀衡山。八月,去西方祭祀华山。十一月,去北方祭祀恒山。祭祀接见之礼一如泰山。回京后还要祭祀祖庙,考定四方诸侯政绩,论功行赏,奖优陟劣。
王莽推算了一下日期,眼下已经是正月了,二月就要到了。他急忙下了诏书:“本年二月,朕要去东方巡察,有司必须火速制定礼仪、考订程序,准备好一切事宜!”为了模仿大舜当年的巡守四方、抚慰四夷,他也要去四处走动走动,哪里还有时间考虑严尤说的那些屁话?严尤是当朝名将,素为王莽敬重。就连他的话都被崇古心切的王莽当成“耳旁风”,各地局面也就越来越坏了……

(八)焉耆之变

与西南、东北一样,在匈奴的插手干预下,大新朝在西域方面的局势也急转直下,不断恶化。
天凤三年(西元十六年),王莽令五威将军王骏、西域都护李崇、戊已校尉郭钦三人为特使出使西域。本来王莽的意图是想安抚西域诸国,不要弄出乱子。不料,王骏却被当年在匈奴的侥幸“成功”冲昏了头,竟然想杀人立威,再立奇功,好为自己的子孙谋一个长久富贵。当时,王骏、李崇、郭钦三人来到西域,各国国王热情招待,纷纷派人到边境迎接,并供应了民夫以及粮秣。
这天,王骏带兵到了焉耆国,国王听说大新特使光临,急忙派人出迎,又在王宫准备下了丰盛酒菜以及礼品款待。谁知,王骏这个贪心不足的蠢材,竟然黑了心准备袭击人家。
这天,国王亲自带人在路边迎接,王骏却突然率部将他拿下。国王为了活命,只得诈降。焉耆国王也不是个“善茬”,在被羁押之后,他的心中大怒:“王骏!你这狗杂种真不识好歹,寡人好心招待,你却坏了心肝!你这是找死啊!”他设法派人溜了出去,通知国中军队主力准备战斗。国王还吩咐报信者:“妄动者斩!一切按寡人的计谋行事!”
王骏一见不费吹灰之力就令焉耆国王屈膝投降,好不得意。他令戊已校尉郭钦、五威佐帅何封所部为后卫随后前进。他将随行的莎车、龟兹军队七千余人分作数队,自己押着焉耆国王,由姑墨、封犁、危须等国军队护送,飞速向焉耆国首都进发。
王骏所部刚刚进入焉耆境内,不料伏兵突起,拦住新军马队大杀一阵。王骏大惊,正要传令抵抗。不料,随行的姑墨、封犁、危须等国护送军队叛变了。原来,他们也接到了焉耆国王的消息,成了焉耆国的援兵。此刻,王骏这才知道,一切都完了!焉耆国王被救出,率领兄弟诸国军队一顿猛杀,王骏以及所有随从的脑袋全部被砍下。
戊已校尉郭钦经过长途跋涉,稍后才率部抵达焉耆首都,听说王骏被杀的消息,惊骇不已。他趁着焉耆军主力不在,郭钦发动突然袭击,攻破了焉耆首都。为了报复,他下令屠城。顿时,城中的老弱妇孺被他杀了个精光。郭钦闯下如此大祸,怕在路上遭到伏击,因此不敢走驿道,只好取道取道车师入塞回国。
王莽闻王骏身死,伤感不已。为了表彰郭钦之“功”,他加封郭钦为“填外将军”,封为“胡子”(爵位名),又封五威佐帅何封为“集胡男”。
焉耆国的老巢被郭钦“端”了,妻妾子嗣被杀的干干净净,岂能善罢甘休?他放声悲号,发誓报仇。他联络了姑墨、封犁、危须,又派人给匈奴报信,驱动本国大兵攻击西域都护李崇所部。李崇接战,结果大败。他不得不收集残余部队,退保龟兹。
经过“焉耆事件”,大新王朝在西域的声誉扫地,几乎无人依附。西域都护李崇只能苦苦困守龟兹、玉门关一线,勉强自保。七年后,王莽败死,李崇也接着病死。从此,龟兹失陷,汉人势力缩入玉门关之内,西域改以匈奴为主子,与中原断绝了一切联系。
在王莽的冒进政策下,正北的匈奴、东北的乌桓与高句丽、西南的句町接连反叛,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焉耆事件的爆发,导致西域诸国与中原隔绝。
公平地说,从权谋策略的角度看,王莽的政策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他忘记了一条古训:“欲速则不达”。正是在一种过于操切的心态下,导致四边形势变得严重起来。尤其是在对外作战中的频频失利,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巨大资源消耗却要由满目疮痍的中原地区来承担。老百姓不堪重负,他们的忍耐力接近极限,民怨沸腾。各级官吏迫于王莽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横征暴敛,使得中原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由此来看,不仅这个火药桶是王莽本人埋下的,就连引发大爆炸的导火索,也是他亲手点燃的……

 第十六章 狂澜万丈

(一)中原骚动

始建国三年(西元十一年),洛阳以下的沿黄河各郡,发生了严重的蝗害。到了夏秋之间,黄河发了大水,狂澜滔天。
黄河大水来临时,严重威胁到元城县祖宗坟墓。王莽急了,急忙诏令魏郡太守:“无论如何,也不许洪水淹了皇陵!要是出了事,朕要尔等的脑袋!”魏郡官员无奈,只能全力确保元城县不受淹。在元城段,他们全力抢险,对于下游却不闻不问。
由于王莽自私自利的政策,顿时给下游民众带来了灭顶之灾!王莽的祖墓倒是安全了,元城县以下却变成了一片汪洋,清河国以东数十郡深受其害,老百姓溺死无数。各地官员为了保证魏郡安全,只能听任黄河下游各段决口泄洪,这一下可真是不得了,黄河出现了千年罕见的大改道!
呜呼!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大难!黄河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泛滥,竟与汴渠、济水连成一片,在兖州、豫州一带,洪水浸没田园庐舍,还将汴渠冲毁淤塞。
很显然,这不是什么天灾,根本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祸”!
黄河决口后,大面积的水灾给清河国以东诸郡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于库房存粮都被对外用兵消耗殆尽,官府无力赈济。老百姓只能靠掘草根、树皮为生。对于老百姓的悲戚哀号,王莽没有心思过问。他还在一心一意地改革制度,他要继续“深化改革”!
次年(始建国四年)二月,王莽无视兖、豫诸州的严重灾情,竟又在常安(长安)城中的明堂召集文武百官,当中颁诏:“从今而后,以洛阳为东都,以常安为西都。从今日开始起,国家实行两京制。”显然,王莽这是模仿周公当年在灭商后经营洛邑之举——真是事事必依古法!
与此同时,王莽还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在诏书中说:“我大新朝的万里江山,应该联为一体,无论男女,都应各有封地。朕今依《禹贡》之记载,全国由十二州改为九州,如此才合古法!按照西周旧制,应将汉时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一千八百个封国,其封地之数也应一如西周之制!”王莽还规定:“凡是公爵,一律平等,皆实封一万户。其他爵位,依次递减。现在已经受封的侯、伯、子、男四等爵位以下共七百九十六人。另外,还有袭爵有封地者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只因户籍没有查清,土地尚未完全测量完毕,因此应该予以全部收回!从即日起,除了公爵以外,其余受封者的封邑土地全部上交给大司农府。受封者的日常生活用度,一律由大司农发放月薪俸。月俸按照人头计算,没人每月数千钱!”
功臣、高官、诸侯们听了这一决定,简直要疯掉了!要知道,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全靠着土地生活!此前,他们有的用奴婢干活,有的雇佣佃户生产。田里打出的粮食,除了上交国家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现在倒好,灾害连年造成粮价飞涨,他们全仗着手里有土地才不挨饿。现在王莽把封邑的土地收归国有,没有只给几千钱的生活费,如何能活下去?朝廷每月发的这点薪水,还不够他们以往摆一桌酒席呢!
由于失去了地租,也不能自留粮食,有的诸侯甚至变得一贫如洗。有的实在活不下去,甚至出去给人打工干活,换取一点粮食吃。有封地的诸侯们都是如此贫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从上到下,天下一片哀叹。
尤其是推行了三年的“王田制”,民众的意见最大。由于不能买卖,再加上灾害连年,地里打出的粮食越来越少,就是全部给自己吃都不够,莫说是交租!民众们实在没办法,只好抛弃了土地逃亡——交不起租子,还要坐牢杀头!各地出现的逃难风潮,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加剧了粮食供应困难。
始建国四年春,高高在上的王莽,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他惊讶地发现,好像这次又做错了。经过三年的挣扎,他终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无奈之下,王莽被迫下诏取消了“王田制”。他在诏书中宣布:“从即日起,凡是持有国家土地的,都可以自由变卖,不受法律限制。犯法私自买卖平民的,暂且都不处罚!”但是,此刻取消王田制已经来不及了。由于货币制度依然混乱,盐、酒专卖政策没有取消,造成犯法的人越来越多,官府的苛捐杂税依旧沉重。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到了这会,又怎么办?也许,他们只有唯一一条路:造反!
 
 (二)心力交瘁

若论勤政指数,王莽在两千年来的三百五十二名皇帝中完全可以排进前十名。登基之前就不说了,王莽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称帝后,他已年近花甲,还是勤政不倦。每天早上,他早早地起床上朝办公。公卿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岂敢迟到?几乎每天都是天不明就进宫议事,一直讨论到傍晚才散朝。就连午饭都是在朝堂上吃的,边吃边讨论。
大新朝君臣们的敬业精神之强,堪称古今少有!可惜,王莽与高官们的精力都没用对地方,很多都做了“无用功”,甚至说多半都是适得其反!
王莽这人非常性急,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处理的非常草率。有时真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对于某些关键性、全局性的政策,本来应该与公卿们好好商量一下,集思广益之后,再作决定。但是,有时他与谁都不商量,拍拍脑袋就下诏颁行。事后又后悔不迭,不得不去吃“回头草”。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对于某些微末小事,王莽却不肯交给手下人放手去干,非要他自己亲自处理。
原因很简单:当年,王莽就是靠着厚黑手段巧妙弄权,这才有了今天的。如今做了皇帝,他岂能容忍下面的人再如法炮制,像他当年哄骗王政君一样来哄骗自己?绝对不行!
为了做到明察秋毫,王莽总想着自己一手包揽众事,有司官员只按既定政令办事即可。为了防止下人弄权,王莽规定:
第一,各宝库、国库和钱粮官,都一律由亲信宦官管理;
第二,官吏和平民的密奏,由亲信宦官、心腹随从分别开拆,尚书不得擅自拆封。
既然要大包大揽,时间与精力都成了问题。面对乱麻一般的难局,王莽本人也是深感头痛。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只有一个办法:加班!几年来,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即便散了朝之后,他也在殚精竭虑地思考。他时常在灯光下办公,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有时批阅文件批到天明还没有办完。
由于王莽酷爱改变制度,政令本来就异常繁多。很多原本应由下面有司官员奉命执行的,总要考察过问以后才交去办理,以致前面的事情没有完,后面的事情又赶上了。搞的王莽整日里头昏脑涨,精神极为紧张。

比如,对于某个县的县令出缺这样的小事,地方上上报了很久,他却优柔寡断,迟迟不作批复。有时他忙于其他公务,把这事竟忘了。最终导致某些地方好几年都没有正式的长官,只能由别的官员代理其职。还有,有时百姓到长安上访鸣冤,本来应交给有司官员处理,他却要亲自过问,最后却迟迟没有下文,甚至不了了之。
再如,朝廷里的十一公士遍布各地,负责督促农桑,安排每季每月的生产工作,检查各种规章的实行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