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到最高领导者的欣赏;郭守敬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打算;设监候官14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27所。
1291年;郭守敬再回到水利工作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在通州和都之间开凿运河。
此前;通州到都;陆运官粮;赶上绵绵秋雨;牲口累死不计其数。第二年春天;工程开工了;到1293年秋天;水利工程完工;从前那种苦烈的情景再看不到了。忽必烈从上都回到都;过积水潭的时候;见舟船遮蔽了水面;喜;于是把这段工程命名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北京水政时期;奠定了今天北京水利的格局。这是今天的人们对郭守敬当年工作成果的肯评价。而我们还知道;对当时首都的水利规划;郭守敬还有更的设想;他设想引到更多的水;能使舟船环城往来。但这个设想他没有实现。
是神风还是豆腐渣战舰救了日本?
忽必烈也是国历史上向外出兵扩张的皇帝。他两次出兵攻打日本;并出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缅甸等国。直至元成宗即位;下诏罢征南之役始结束;并由此转入商业、文化交往。
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为征东行省右丞;李庭为左丞;率领一支由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后又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最终遭遇神风全军覆没。
井上靖这样记载:蒙古于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
台风乍起之时;当时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
第二天一早;日军在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一支军二次东征日本。元军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0艘;从庆元、定海启航。高丽国王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批粮食。然而;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处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
元军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两个月之后;一场巨的台风袭击了库树海岸;蒙古军再次企图撤入海上;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如麻。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
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元世祖忽必烈远征日本却始终未果;于是在日本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是神灵之风(神风)两度将日本从蒙古人手解救出来。此后数百年;日本人一直对神风顶礼膜拜;兴起了规模拜神的活动。此后神风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然而;对蒙古战舰的考证却否定了这个传奇。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拙劣的设计和造船技艺是导致蒙古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古代文献确有关于1281年日本台风的记载;但根据现存证据;研究人员无法判断出那场风暴的强度;以及风暴与蒙古舰队的沉没究竟有多关系。
美国考古学家兰德尔·佐佐木对1981年从高岛附近打捞上来的700多块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蒙古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说明这些材料在造船时曾反复使用;而且许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至于蒙古军队的舰船设计;据记载多是平底河船;并不适于航海。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高岛附近海域发现V字型远洋船的龙骨。佐佐木说。
据汉文史料记载;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其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15日动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军舰完工。
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忽必烈强压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船舰的设计;据史料记载;1281年蒙古军队的多数战舰都是平底河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但是此种结构并不适于航海作战。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一般为8或13个。它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虽然该结构便于船上分舱;有利于元军在航海途进行军需品的管理和装卸;但是舱板结构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简化了主体结构;削弱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佐佐木指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高岛附近海域发现V字型远洋船的龙骨;我们可以想象那种为内河航运而设计的船遭遇海风浪时将会出现何种混乱的情形。
佐佐木还发现:战舰残骸的碎片没有一块超过3米;多数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间。他据此推测;蒙古战船可能采用了类似新安古船的一种鱼鳞式船壳结构形式。其船壳板之间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这种结构在巨浪的拍击之下容易碎裂。佐佐木表示;对沉船遗址的现有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他希望能够借助声纳和探地雷达;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蒙古的造船技艺;进而破解沉船真相。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除了舰队拖后腿之外;蒙古人的后勤和装备也比不上日本人。
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是在这两次战争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
此外;日本人的武器也优于蒙古人。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日本除了具有好钢之外;其战刀的优良性能还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使得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而蒙古军队使用的质量较差的镔铁刀;很多刀在对砍时失去了利刃。
在两次战争的八年间隙期间;日本人似乎还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1。5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国人其实思想非常解放;无不敢想;无不敢干。西方许多国家的王室维持了四五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这在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国人生来就喜欢做开天辟地的梦;许多人还真的心想事成了;否则;国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朝代呢?
然而;开国要有道。若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权力的转换有这样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后继者才能完成业。
国历史上;陈胜、吴广首倡起义;但来势虽猛;却很快被秦军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随之身亡。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旋风里;项羽、刘邦分别拉起了各自的队伍;在抗击秦军的过程当;壮了人民队伍;最后灭亡了秦朝。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其实;如果把汉朝看作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不仅西汉建国是如此;东汉建国也不例外。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军把王莽的军打得一败涂地;但最后成功的不是首倡起义的王匡、王凤和樊崇等人;而是随之起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刘秀后来壮了自己的势力;消灭了义军;重建了汉朝;称之为东汉。
在反隋的农民起义浪潮;翟让、李密领导了瓦岗军;窦建德曾建夏国;杜伏威等人也领导了一支强的起义军。但这三支义军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后来反隋的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既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元朝开国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虽具雄才略;也只是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称为汗;到了其子孙的手里;才灭了金国和南宋;统一了国。明朝的建立跟汉朝、唐朝的建立极其相似。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创建红巾军;声势浩;元朝为之震动;但不久便败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领义军一部度过难关;获得了发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败了陈友谅的另一支义军;最后建立了明朝。
如此算来;国古代竟有一半王朝是以这种方式建立的;为什么始作俑者很难成功;而后继者却易于成功呢?其实;这并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换代的一种规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始作俑者往往只能对旧的王朝做猛然的一击;多不能持久;起义队伍要经过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其次;始作俑者往往不是政治家;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气之勇;缺少一个淘汰选择的过程;因缺少经验;所以易于败亡。最后;后继者有三条优势:一是旧的王朝已受重创;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易于将其击垮;二是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不必再走前人的弯路;三是领导者多是从艰苦的斗争磨练汰选而来;具备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条优势;也就易于取得成功了。
具体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一无权势;二无文化;而且是靠借郭子兴的一支军队发家的;但却是他最终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些势力比他、比他强的起义军首领却一个个被他打败了。他的成功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不露声色缓称王;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
皇觉寺里的和尚
朱元璋出身贫苦佃农;家境贫寒;从就饱受苦难的生活;7岁就操起皮鞭给地主放牛牧羊。至正三年(1343);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荒年;旱灾引起了蝗灾和瘟疫;广农民在饥饿与瘟疫的双重折磨下;处于水深火热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少人家相继病死;成了绝户。朱元璋一家也难逃厄运;先是64岁的父亲撒手人寰;紧接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长兄、长侄以及母亲也离开了人间。多年的贫寒生活;再加上亲人的离去;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厌倦了这个昏暗的世界;恨不得随亲人而去。然而;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人能再抚摩他的伤痛、安稳他的心灵了。
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好剃光了脑袋进了皇觉寺。他穿起了衲衣;做起了行童。整天除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还要为主持担水劈柴、烧饭洗衣;几乎无所不做。低眉弯腰;劳苦疲乏;还要受师父的责骂、师兄的刁难。他开始羡慕墙外面的生活;特别是怀念与少年伙伴们一起放牛、一起割草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但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只得忍气吞声。
由于旱情严重;地里的植物颗粒无收;靠收租来度日的皇觉寺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入寺才50天;经文没念上一卷;各种杂活倒做了不少的沙弥朱元璋;被主持打发去云游了。说是云游;其实就是流浪各地;向户人家化缘;求乞度日。这样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后;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朱元璋在这三年的奔波流浪;尝尽了人间辛酸;也看到了各地百姓的困苦。到处是衣服褴褛;到处是如土的面色;到处是成群结队的逃难人群。百姓们已不再对腐败的朝廷、官府抱有任何希望;他们只有把满腹的希望寄于神灵、菩萨的保佑。他发现一路上除了各寺院里虔诚的信男信女之外;百姓们普遍信仰白莲教;并有积蓄力量、蠢蠢欲动之势。
他目睹国事日非;预感天下乱的时候就要到了;即立志勤学;广交朋友;以待时而动。他在这里学习了三教九流的许多知识;诵经;打坐;做布施;做道场;外加清除;上香;劈柴;担水;读书;识字。一晃;又过了较为平静的四年时间。
这时的国;正处于元朝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们终于勇敢地行动起来了。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主韩山童乘机聚集数千人;斩白马乌牛;祭告天地;揭竿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身穿红衣;打着红旗;被称为红巾军。从此;抗元的怒火燃遍了华地。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彭莹玉、徐寿辉在湖北组织起义;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也先后在浙江和苏北起兵反元。与此同时;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领了濠州城。至此;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烧在江南北。
虽然身居静门;内心却早已不安分的朱元璋;听到不断传来的农民起义的消息;已是热血沸腾。面对黑暗的社会;他早就有了投奔红巾军的念头;但由于对红巾军内部不甚了解;再加上元军追杀得太紧;怕他们成不了气候;而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正在这时;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