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读书,但滕杰等在筹组力行社时却把他排除在外,力行社召开成立大会时,冷欣没被通知出席,但他却听到风声赶到会场,然而却被主持会议的蒋介石赶出了会场。②事隔几十年后,冷欣坚持力行社3月1日成立的说法。冷欣声称,力行社3月1日成立,不致有误,因他个人“当日因事,有笔记为证”③。冷欣被撵的插曲反映了当年成立力行社的极端秘密性质,此事不仅给冷欣,而且给当时的与会者均留下深刻印象。干国勋、邓文仪在回忆列举参加力行社成立大会名单时,曾误把不少未参加者列入,唯独没有列入冷欣的名字,而冷欣把这件事记住,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所以迄今为止,冷欣提供的这个回忆资料,就成了佐证邓元忠有关力行社成立于3月1日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尽管干国勋、邓文仪和邓元忠在力行社成立日期上看法有异,但综合他们的看法再和黄雍、冷欣的回忆相对照,我们可以确认,至1932年3月初力行社成立时,尚无复兴社组织。由此可以断定,康泽关于力行社成立于1932年4月的回忆有误,“复兴社成立,是在力行社之前”的说法,不能成立。
二、力行社的组织层构
由于力行社采用秘密组织的方式活动,外界难以了解其组织状况,当年涉及
——————————
① 见邓元忠:《新生活运动之政治意义阐释》,载《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1984年,第31页。
② 康泽:《复兴社的缘起》,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37辑,第141页。
③ 冷欣曾向陈敦正提供了这个情况的资料,见陈敦正文,载《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72页。
43
———————————————————————————————————————
其间的重要人物在回忆有关情况时,有的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例如康泽回忆认为,“力行社只有其名,并无组织活动”,“复兴社自始至终就是复兴社”;①还有人当年仅在力行社某一层组织活动,而不清楚力行社全貌,回忆当年活动时,往往以偏概全。因此,数十年来,关于力行社的组织层构,一直众说纷纭。
根据近年台湾陆续披露的新的资料,现在我们可看清力行社各级组织层构的基本面貌。
力行社从组织功能看,有三个层次,依地域、职业分布则有四级,从其组织形态看,还有核心与外围团体之别。
1、“三民主义力行社”为核心层组织,由蒋介石任社长,是决策机构。内设干事会,分设书记、组织、宣传(有时称“训练”)、特务等处,1937年底又加设经济处。力行社内与干事会平行的,还有检查会(亦称“监察会”)。干事会、检查会及各处处长人选,皆由蒋介石亲定。此组织对外严格保密,吸收成员极为严格,须经蒋介石亲自批准。
2、中层组织有二:“革命军人同志会”和“革命青年同志会”,两组织兼决策和执行功能,和力行社同时成立。1932年3月至1933年3月初,两会与力行社干事会合并办公,人员多由力行社干事兼任。“革命军人同志会”自1932年4月起,首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开始吸收会员,因在国民党军队发展组织,引起军队内部矛盾加剧,1933年春,“革命军人同志会”被蒋介石下令撤销,原班人马全部并入力行社内新设的军事处。“革命青年同志会”成立后,最先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内发展组织,1933年后,力行社多以此组织名义吸收骨干分子。该会设有办事机构并有经费供应,此组织一直延续到1938年并入三青团。
3、基层组织即为复兴社,此系力行社第三层组织,担负执行功能。1933年7月,康泽等提议,为扩大力行社效能,应放宽吸收尺度,成立复兴社为第三级组织(康泽回忆中对此未提及)。康泽等的这一提议,经力行社讨论,报蒋介石批准后,复兴社始成立,②1933年8月27日,蒋介石亲自拟定复兴社宗旨,③复兴社成立后,主要在各界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吸收成员,复兴社的具体事务则一律由“革命青年同志会”骨干分子在幕后操纵。
——————————
① 康泽:《复兴社的缘起》,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37辑,第149页。
② 见于国勋:《驳斥“中国国民党复兴社组织蓝衣社”一书》,載《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91页。
③ 见邓元忠:《新生活运动之政治意义阐述》,載《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4年,第32页。
44
———————————————————————————————————————
从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层层密匝,构成了力行社的三个层次。凡力行社成员,即自然为“革命青年同志会”和复兴社成员,而这两个次级组织的负责人皆由力行社骨干担任,但是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要加入力行社,则必须经力行社干事会讨论,再报蒋介石核准,经宣誓方能升为力行社成员。复兴社成员要转为革命青年同志会会员,亦需经后者领导会议通过,再分批报蒋介石批准宣誓后,才能升格为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但是,大多数复兴社成员对其上两层组织却绝少知道。
力行社还根据地域和职业的分布情况,密布其基层组织。这主要反映在复兴社的组织系统。在1933年后,为严格保密力行社组织,力行社和革命青年同志会已隐身于复兴社之中,它们的活动也基本由复兴社出面承担。复兴社上承革命青年同志会与力行社,在南京设支社(会),支社(会)下设小组,形成了四级组织。复兴社还在各职业部门也建立了组织,计有军队分会,交通分会(对外以“交通学会”为名活动)、体育小组、新闻小组等,除此以外,复兴社在海外也设立了组织,力行社还根据当时社会的特殊情况,在核心组织之外,分设了一系列的外围组织,作为配合。如忠义救国会、中国文化学会、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童子军励进社、西南青年社等等。
力行社上述外围组织的有关章程均由力行社干事会讨论通过,其成立都经蒋介石亲自批准。这些组织都有日常办事机构和经费供应,从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到各种外围组织,至1938年计有成员约10万人。
以上是力行社组织层构的基本面貌,至于康泽所说(只有复兴社,力行社无活动),可能一是年代久远,撰写回忆录时手边无参考资料;二来在于力行社1933年后的大量活动,皆以复兴社面目出现,易产生混淆;三是康泽本人是当年力行社核心人物,在撰写回忆时对自己活动稍有讳隐,其实,正如干国勋等一再强调的,自始至终,力行社是最高核心决策机构,革命青年同志会是执行推动机构,复兴社“只是点线的奉命行事”。①
长期以来,史学工作者在研究30年代力行社活动时,都深感缺乏档案资料的难度,于是康泽的有关回忆就成了考察力行社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大家一直未对康泽回忆的准确性发生怀疑。现在随着干国勋等回忆的出现,我们始有可能对康泽的回忆进行辨析,并把康、干等回忆互相校订,不仅康泽、干国勋等回忆中的史料价值可以真正呈现,力行社的面目也有可能逐步明晰。
——————————
① 见干国勋:《驳斥“中国国民党法西斯组织蓝衣社”一书》,载《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91页。
45
———————————————————————————————————————
———————————————————————————————————————
太子孙科
———————————————————————————————————————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①
孙科是中华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人物,以政治态度善变而著称。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唯一儿子,青年时代即在美国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底,孙科被孙中山指定参加国民党改组筹备工作,从此正式进入国民党中枢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历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要职,曾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自1933—1948年底,出任立法院长一职,前后长达16年,是国民党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然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个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至今尚未充分展开研究。本文欲截取孙科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探讨1924—1927年孙科政治态度的复杂变化,就大革命时期孙科的政治活动及思想几经转变的过程进行考察,以求揭示孙科的政治态度变化的背景、特征和内在矛盾性,以及这变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
一、从反对联共到支持“西山会议派”
1917年夏孙科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后回国,担任非常国会及外交部秘书,主要从事为革命政府筹款的工作,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从1917年起,孙科由廖仲恺推荐,连任三届广州市市长,对推动广州市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22年下半年起,孙科开始担任负责职务。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主持召开改组国民党会议,指定孙科等9人组成国民党改组案起草委员会。次年10月,孙科被其父派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参加筹备国民党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孙中山在大会上宣布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国共合作的局面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同时,它也成为对原先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一批国民党人士的严峻考验。作为
——————————
① 载《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9
———————————————————————————————————————
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自然也莫能例外。孙科虽然参加了国民党一大,并代表临时中央执委会作了关于党的章程草案的报告,但却竭力反对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在孙科看来,容纳共产党后,国民党对国民革命的领导,将受到威胁;而排拒共产党将不影响国民党实行联俄和扶助农工政策,孙科对联共政策的反对态度受到了孙中山的严厉批评,孙中山划掉了原先拟定的中执委名单中的孙科名字,使他在国民党一大未能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①孙科尽管受到其父的批评,但是他并未改变自己的观点,从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至北伐前夕,孙科反对联共政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孙科为中心,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为据点,形成了一个反对国共合作的“太子派”右派集团。孙科在国民党内资历、声望皆不能与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相比,孙中山在世时,孙科并未能担任军政要职。孙科在国民党内之地位,基本上乃是由于孙之特殊身份而造成。孙中山作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他的唯一儿子孙科,也无形中受到各方的另眼看待。孙科在国民党一大后,主持广州市党部的工作,由于国民党当时之势力,仅及广州一隅,因此市党部地位虽低,但在整个党内却有着特殊地位。孙科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自国共合作建立之日起,就公开表示怀疑。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孙科发言反对国共合作,遭到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驳斥。1924年6月1日,孙科和黄季陆联名,攻击共产党员违背国民党党纪,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提出要求“制裁”共产党的提案。他还劝告廖仲恺,不要轻信共产党人。②由于孙科的特殊身份和他的露骨反共态度,一个以孙科为中心,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为据点的反对国共合作,名叫“南堤俱乐部”的“太子派”在1924年开始形成。属于这个派别,在当时和孙科交往较多的国民党员有吴铁城、傅秉常、马超俊、梁寒操、李文范等,邹鲁、伍朝枢等国民党元老和孙科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第二,孙科积极支持“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开始抬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山会议派”。孙中山之死,一方面对依赖其父声望扩展自己势力的孙科无疑是一沉重打击;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又使孙科少了一重大限制。孙中山在世,孙科毕竟不能大张旗鼓和其父主张对着干;孙中山病逝,孙科遂可正式实施其反共主张。因此,在一致主张反共的前提下,孙科和“西山会议派”一拍即合。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孙科虽
——————————
① 参见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苏'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