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47年,国民党的局势开始严重恶化,即如毛泽东所说的:1946年跟国民党是小打,1947年7月就开始反攻,每月消灭它八个旅,可灵咧!到1948年,逐步打下了石家庄、济南,以后就是三大战役。

    导致国民党由强变弱的关键因素是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有重大缺陷.致使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失败,由此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套在蒋介石脖子上的致命绳索是他以“保城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蒋介石非常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及国际观感,1947年后,他进一步明确以争城夺地及确保城镇和土地为作战目标,这些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国民政府既为执政当局,就要承担所谓“守土保民”的责任。可是,国民党军队要守护的摊子太大,为反击国民党在东北的进攻,中共军队在关内四面开花,使得国民党军穷于对付,兵力不敷使用,蒋介石为此深为优虑,他感叹“防不胜防,此剿彼窜,颇难为计”,②国民党于是就“抓壮丁”,③又造成民怨沸腾。

    持续的战争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国民党军费巨大,军队官兵要发饷,要开饭,这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蒋介石的亲信,曾任江西省主席的王陵基说,他的
——————————
    ①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年10月版,前言,第l—2页。
    ② 秦孝仪总编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七(上),第33页。
    ③ 茅于轼说,在杭战后,“我亲眼看见的,国民党的军队是抓壮丁抓来的”;“国民党怎么抓壮丁?他在农村赶集的时候一围,然后就把那赶集的年轻人给抓起来了。这就是国民党的兵源。这些人当然是想逃回家的,所以那些被抓来的壮丁是围在圈子里头,四周都有人拿着枪看着。被抓的这些人用绳子一个一个捆着连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排着队上厕所,受的是一种非人的待遇.这是我亲限看见的。你说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打仗呢?你能给他枪吗?你能训练他吗?没有可能打赢的。所以说,国民党从装备,人数,打仗的经验(和日本人打了那么多仗),将才的素质来看.什么条件都好,就是这军队不行,打仗不行。”《茅于轼对卢跃刚的〈中国革命与中国改革〉报告的评议》,http://。tecn。cn;2009—03—05。
    
356
    
———————————————————————————————————————
    
    
很大任务就是征粮送东北内战战场,不问丰歉,都征到九成以上,由于征粮任务重,江西省田粮处处长被他逼得在吉安跳水。①国民党短期内又不能打赢内战,局势无法平稳,致使经济出现严重危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蒋介石却不在意,以为只是暂时现象。②

    1947年12月25日开始行宪,次年4月举行第一届总统、副总统选举。而在1947年7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动员截乱”,但是大选照常进行,南京市内,“各派系你争我斗,立法院内各派系人马为提名副院长事争执不休,好像战争远在天边”。③

    蒋介石以军事起家,本应知道军事的重要,可是却在大战硝烟弥漫全国之际,没把军事放第一,相反却把许多精力放在开“国大”,选总统,而此时国内危机已到了爆发的临界点,1948年2月,甚至出现“上海同济大学学生击伤市长,舞女结伴捣毁社会局”④等事件。蒋介石在2月11日的日记中概叹“经济窘迫,人心动摇,军事失利,环境险恶极矣”⑤。情势既如此恶化,为什么还要举行“国大”,是蒋要虚名?还是要政治合法性,凝聚全国朝野的反共意志?有资料显示,在这个问题上他或许受了冯友兰的影响,1943年,冯友兰给蒋介石写信,劝他要搞民主宪政,不能重蹈前清失败的覆辙,蒋介石阅之落泪,⑥1945年后,蒋果然之。

    蒋介石身为中国最高统治者,对推行民主宪政有兴趣也有意愿,即便是半心半意,这也给中共提供了机会。1945年秋天,毛泽东在重庆通过和蒋介石的几次长谈和近距离的接触,看穿了蒋实际上是“民主无量,独裁无胆”。在重庆,毛泽东对身边的胡乔木说,国民党“实行独裁的劲不大,像灰尘一样可以吹掉的”。 ⑦回延安后,毛泽东又说:“我看蒋介石凶得很,又怕事得很。他没有重心——民主或独裁,和或战。最近几个月,我看他没有路线了。——我们是路线清楚而调子很低,并没有马上推翻一党专政。我看,现在是有蒋以来,从未有之
——————————
    ① 王陵基:《无可奈何花落去——记四川解放前夕的情况》,四川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成都军区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编:《回忆四川解放》,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0页。
    ② 蒋介石:《上年度党政军工作之总检讨》(194了年l月13日);《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二,第4页.转引自杨奎松书,第653页。
    ③《胡秋原忆钱纳水之二:仓愧辞庙.逃出武汉》,载香港《文学与传记》第2期,1999年5月15日,第40页。
    ④ 秦孝仪总编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七(上),第28页。
    ⑤ 秦孝仪总编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七《上),第33页。
    ⑥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杜1994版.第267页;转引自翟志成:《冯友兰学思生命前传》(l895一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8月版,第161一162页。
    ⑦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419页。

                                                                       357

———————————————————————————————————————
    
    
弱。兵散了,新闻检查取消了,这是18年来未有之事。说他坚决反革命,不见得。”①毛泽东看出蒋和国民党的致命弱点,蒋介石是局中人当然不知此理,当他悟出此道时已经太晚。

    1948年5月,蒋介石就任总统,其时正内外文困,“东北战局濒临绝望,西北、华北也陷入困境”,物价飞涨,出现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胡秋原说,“上海的物价指数已涨到战前的三百万倍,法币已如废纸”。蒋介石在日记中也提及一石米价已达4000万元(l948年8月14日)。②8月15日,王云五主持币制改革,以旧法币300万元兑换金圆券一元,初始情况不错,胡秋原说:“一时全国人民热忱反应,甚至乡下的老太婆也将所藏金耳环送到银行换取金圆券”,他认为,“这表示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所谓“国家还有可恃的人心”。③蒋介石日记也称,“一星期下来总共收入一千八百多万美元,仅上海一地就有三百万美元之多;对于人民如此拥护币制改革政策颇感意外与欣慰”。④而实行10天后,就收到二千七百万美元。⑤

    但很快金圆券也失败了,是什么原因所导致?按胡秋原的说法,国统区经济的崩溃是由东北战事而引发的,他说:“政府的军费,百分之七十用于东北,每月飞机运送金圆券发饷,次日原机返回上海,换成黄金,再飞东北。”⑥胡秋原是历史亲历者,他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白先勇也是这个看法:首先在东北被困住的国民党四五十万军队,因东北地区偏远,军需补给,消耗惊人。战后国民政府的支出,有65%-70%是用于军事,而军事预算中,东北战争消耗了大半。最后长春等城市被围,只有靠空投救援。1948年当时行政院长翁文灏告诉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说三分之一的国家预算都用到东北去了。⑦

    蒋介石后来总结大陆失败教训时提到,当初“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大陆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⑧。蒋介石认为,应将东北问题国际化,借美英力量等来制约苏联和中共。然而,这些都是他的事后话,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他怎么可能不派军队去接收
——————————
    ①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422页。
    ② 转引自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杜2008年1月版,第341页。
    ③ 《胡秋原忆钱纳水之二:仓惶辞庙,逃出武汉》,载香港《文学与传记》第2期,l999年5月15日,第40页。
    ④⑤ 李黎:《最是仓惶辞庙时:蒋介石1949年日记》,第85页。
    ⑥ 《胡狄原忆钱纳水之二:仓惶辞庙,逃出武汉》,载香港《文学与传记》第2期,1999年5月15日,第41页。
    ⑦ 白先勇:《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http://tiehu。baidu。/f?kz=263940336。
    ⑧ 秦孝仪总编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精》卷七(下),第395页。
    
358
    
———————————————————————————————————————
    
    
已沦亡十四年的东北?国民党在东北战局的失败更多是和军事主帅的错误指挥,以及未能及时动员民众、施惠于民众有关,随着中共在东北大搞土改,原先那些抱“正统观”想法的东北民众得到了实际利益,在“保卫土改果实”的口号下,他们积极参军,被源源不断地补充进了“四野”,从而使“四野”在东北获得了对国民党军的压倒性的优势。

    在国统区,由军事失败带动经济崩溃,再引发学潮,如此恶性循环,当时的一般社会大众都感到人心惶惑,“似乎趋于麻木”。刘述先回忆道:那时的知识分子流行看《观察》杂志,舆论普遍僧恶国民党贪污腐败,他那时虽是中学生,也感知国民党的江山将不保。

    金圆券的失败,造成人心大崩溃,但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巨大的危机,而不是老百姓真的要饿死了,此时银元(“袁大头”)已成为流通货币。当局对一些军、公、教人员还实行实物配给。张正隆的书上引用当年解放军干部的口述资料写道,解放军打下天津,某团驻在一中学教员家,房东“他们早晨油条、豆浆、小菜,中午、晚上大米饭、馒头,炒几个菜,相当于团级干部的小灶”①。

    造成如此局面,是何原因呢?当然是因为仗没打好,但是为什么打不好仗呢?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得不到民众支持。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成都郊县为美军的“空中堡垒”修9座机场,45万老百姓自带干粮,男女老幼,肩挑手提,用最原始的人工,几个月就修成了机场,这种场面,谁见之不感动落泪?那个时候,政府对底层普罗没有关怀、照顾,大家也以“抗战第一”多予谅解,但是内战爆发后,就不一样了,老百姓是不愿打仗的。国民党忙于和中共争夺地盘,而共产党赶到前面去了,以土改争取农民支持,国民党为反制中共的土改,也制定了不少条令,诸如:《修订土地法草案》等等,但是全为具文。共军土改对国军冲击巨大,连国民党的文件都称,许多农民接受了“国军是替地方打仗”的说法。1946年12月21日,地政署署长郑震宇呈文行政院,更是直接点明:“共产党策动减租与分田之运动,深合于农民之要求,……故能广泛号召农民受其驱使,为其效命。”台湾名作家王鼎钧回忆,在山东战场,国军将领因老百姓为共军通风报信而气急败坏,有人提到老百姓就咬牙切齿,就是那时情况的一种真实写照。

    国民党政府在内战爆发后,由于缺乏强大的动员能力,始终没能建立举国一致的军事动员体制,“总体战”只是一句口号,甚至连口号都称不上。老百姓不
——————————
    ①张正隆书:第136页。

                                                                       359

———————————————————————————————————————
    
    
知道为什么要打内战,国民党也没有办法让人民接受它对“戡乱”的解释。虽然国民党政府宜布全国进入“戡乱”时期,上海、南京、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仍一如往常,国人完全没有进入非常时期的感觉。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飞重庆指挥,其时重庆已非常危急,随行的蒋的机要秘书周宏涛发现当地百姓“表面上看来作息正常”,和陪都时代“没有多大改变”。①蒋介石在1951年也承认:我们当时的确没有动员。②
    
    国民党在政治上更不行,对美公关很差,美国是支持蒋介石的,但又附加不少条件,美援一旦不来,国民党上下“顿失信心”,③精神几乎崩溃。1948年2月18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援蒋5 。 7亿美元财政援助,后修订为其中1 。 2亿美元为军用物资,4月3日获国会通过,但到淮海战役打起来时,美援第一批军火才到中国。④而相比较于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对美工作做得十分细腻。

    蒋介石对内整饬更不行,在大陆时期,蒋介石从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特别在军队方面的统一,不同军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局势危急时,内部冲突更加剧烈。蒋介石一向私心自用,嫡系与非嫡系,划得很清楚,他在1945年3月25日的日记中以蔑视的态度大骂出身彝族的龙云:“龙云之骄横不道,殊非想像所能及,猡猡终身为猡猡,夜郎自大为意中事,无足为奇。”⑤在蒋系内部也矛盾重重,战场上的拥兵自重,见死不救,已是常态。

    蒋介石感叹国民党不能做到毛泽东的一元化,在被解放军追得东奔西跑的1949年,他在日记里不是骂毛泽东,而是赞毛泽东。1949年6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看毛泽东所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益于我也”。⑥他特别欣赏中共善于“检讨、研究、批评、学习、坦白”。⑦说到底,蒋介石没有形成概念的军事思想,而他的对手毛泽东有“十大军事原则”。虽然有时蒋介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