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宫女谈往录-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太后谈话,只有她才配和老太后谈话。别人陪着说话,说什么呀?因为是寡妇,大公主不穿华丽的衣服,一张清水脸儿,更显得端庄。因为她整天板着脸子,一点笑容也不露,谁也不去亲近她。我们是尊敬她但远着她。
“老佛爷另外喜欢的人是四格格,她是庆王的女儿,大排行在四,所以称四格格。也是老太后指的婚,刚结婚就守寡,老太后过意不去,常接到宫中或园子里来住。这是位聪明伶俐的人,嘴甜手巧,能哄老太后喜欢,做事八面玲珑,很会见庙烧香。例如她和大公主是平辈,可她对大公主永远像对长辈似的尊敬,说大公主是她的榜样。越这样老太后越喜欢,夸她知书明礼。几天不见,老太后就想她,常接到宫里或园子里来,也常陪着老太后坐船游湖。
'上一页''下一页'
湖上神仙(2)
“还有一个宝贝,我们称她为元大奶奶。其实她根本不是什么奶奶,她是内务府大臣庆善的女儿,也是老太后指婚许配给自己娘家弟弟桂祥的儿子。万没想到庚帖也过了,结婚的日子也订了,就等喇叭一响花轿进门了,可巧桂公爷的儿子一命呜呼了。虽然没成亲,但庚帖已过,就应算是桂公爷的儿媳妇啦。这个没过门的媳妇也得给桂公爷的儿子守寡,我们旗下人管这种人叫‘望门寡妇’。意思是没进婆家门,望着婆家门就守寡了。她的名字叫什么‘元’,于是称她为元大奶奶,其实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没过门的大闺女。好在这个人对春花秋月一概不懂,像个木头人,可以说是个缺心眼的白痴,但对吃东西毫不外行。看在庆善的面子,太后也常接她到园子里来,不过游湖的时候,只能坐副船,老太后的正船从来没她的份儿。
“值得一提的有个特殊人物,那就是李大姑娘,她是李莲英的妹妹。
“为什么说是特殊人物呢?园子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旗装,只有她一个人是蛮装。我们旗人称呼汉人的服饰叫蛮装,包括缠足在内。她穿着上下两截的衣裳,上边是织锦镶边的花袄,下边是藕荷色的裤子,系一条淡青百褶裙,很讲究。裙子是元宝边,覆盖着一双小脚,有时露出缠脚来,人很腼腆,并不像她哥哥那样善于应对。模样也并不多美,好像是肉多于骨头。我记不十分清楚了,仿佛只在园子里见过她,没在宫里见过。我们大家背后议论说,大凡应对进退各种礼仪,必须经过长期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环境,临时现教是来不及的。因此她一到正式场面上,就显得呆笨不在行了。
“我这里是瞎猜。修建颐和园的主管是庆王,给颐和园置办陈设的是庆善,里里外外促成颐和园修建的是李莲英,老太后这种人哪能对他们不给点脸面呢!所以他们三家的人都得到了恩惠。把他们家里的人召进园子里来,得见天颜,那是赏给莫大的脸,也算是知道他们的辛苦了。
“宫廷里的等级是非常严格的,可怜的李大姑娘究竟算什么等级呀!游湖回来,别人都有轿子坐,她只能跟着地下跑,又是小脚。老太后很可以赏一顶轿子给她,可她哥哥呢?不能让妹妹坐轿,哥哥都在为太后扶轿杆,所以也只能委屈她了。她袖口里有成捆的银票,但连花钱买脸放赏的资格全没有。她以什么名义发放赏钱呀,太监的妹妹大不了是个奴才,奴才不配发赏钱,宫廷里从来没有奴才放赏的。再说谁领赏呀,奴才赏奴才,大家穷死也不会领这份赏呀!所以她来了几次,自知没趣,也就不来了。我这是瞎猜,是不是这样不敢一定。一句话,一个奴才,硬往上巴结,裤裆底下插令箭,冒充大尾巴鹰的事,趁早甭干。
“这时常进园子的还有皇后的妹妹、桂祥的小女儿叫静芳的,很稳静,不爱说话,多半陪着皇后住在宜芸馆里。当然陪老太后游湖的也短不了瑾、珍两位小主。
“这就是戊戌前二三年里老太后周围的人,也是经常陪伴老太后游湖的人。
“老太后在船坞里上了船,不一会儿就到湖面上了。她坐在宝座上,靠着倚枕,两边有垫肘的小枕头,大公主陪着,斜坐在东上首,尽情享受这湖光景色。龙舟后面有一只副船,相随两三丈远,不紧不慢地跟着,又有两只小船由前面左右两个方向,向龙舟靠拢,正好迎着龙舟隔十几丈远漂荡着。有时这两小船并行
慈禧游颐和园在龙舟前面,有时参差着在龙舟左右,活像龙舟的两只触角。另外又有两只小船驶来了,直驶向龙舟的两旁,很清楚地看到一只船上有闪闪发光的铜茶炊,那是御茶房的船,伺候老太后用茶水的;另一只炊烟袅袅,那是寿膳房的船,是伺候老太后用膳的。湖面上远处又三三两两点缀着一些小船,船很小,小太监管那些小船叫瓢扇扇,一个艄公,另一个人蹲在船上,泊在荷花丛里,仿佛采莲似的,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龙舟在镜子样的水面上划行着,水在船下哗哗作响。老太后的眼凝视着远方,大公主也陷入沉思中。突然远处的笛声从前边水面上飘拂而来,忽高忽低,时断时续,随风飘动,引得人的思绪也起伏动荡。那边一定另有个掌檀板的人,轻敲慢点,似有赞叹笛声的意思。一会儿东面的笛声断了,西面的箫声又起来,呜呜咽咽,声音又沉又远,让人听了忘情于一切。船慢慢地行着,箫声不断地飘来。箫声还没停,东面船上的一支管子又继续响起来,嘹亮的声音顿时使人心情爽朗,檀板也变得清脆悦耳。这是前面的两只像触角似的游船专为伺候老太后奏的细乐,是升平署精心安排的。李莲英和张福很知趣,悄悄溜到船尾,但不敢偷闲,往四下望,那三三两两小瓢扇上的人也站起来望着龙舟,看看李总管有没有吩咐,这也是李莲英特意安排的,有什么临时谕旨,招呼小瓢扇迅速传达。没事时就装作采莲人,作为点缀。
“太阳升起来了,湖面上霞光万道,那金碧辉煌的宫殿被太阳照射反折回来的金光,映在湖面上,更加耀眼。再往远处水里一望,水影里殿宇巍峨。人们漂浮在湖上,仿佛行进在水晶世界一样,从西山上下来的风,徐徐地吹着,吹动舱顶上的龙旗,龙鳞射出闪眼的光辉;吹动了龙须,龙须拖在水里发出一眨一眨的亮光;近处是一望无边的玉立亭亭的荷花,远处有悠闲自在的野鸥;一边耳听着音乐,一边目观着景色,这情景是很令人神往的。
'上一页''下一页'
湖上神仙(3)
“船向西绕了一个弧形的弯,到了玉带桥,游览了西堤六桥,慈禧扮观音(右为李莲英)然后划回湖心。此时老太后谕旨‘停船’。船头船尾第一节短舱底下都备有铁锚,前舱两个,尾舱两个,撑船的太监赶快把锚沉下去,把船定住。副船赶紧并排在老太后的龙舟旁,副船上的人们按品位站好,准备给老太后请安。老太后缓慢地由龙舟的宝座上站起,在敞亮的舱厅里踱了几步,然后走到船头,接受皇后以下的人朝拜问安。老太后点了点头,算是知道了。朝拜完了,副船马上后退,退到龙舟后面,用翘板跟龙舟衔接着。这是我们当宫女的救命的机会。我们赶紧溜到副船里,作我们应当‘方便’的事。龙舟里的更衣室,是决不许我们用的。好在我们年轻脚大,像猴一样在船上奔跑。”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笑了。
“老太后吩咐一声传膳,这就要看李莲英的了。李莲英溜到船尾。用准备好的竹筒喇叭一吹,不许用刺耳的金属响器,怕惊了驾,低低的三长声,就见左右的小船都迅速地行动起来。前面奏乐的两只小船也靠拢在一起了。带着茶炊膳具的小船,一只在龙舟左,一只在龙舟右,双双迅速地靠近龙舟,用翘板各自搭成两行的人行路跟龙舟联接起来。东边的一只作为上菜的船,西边的一只是接撤菜的船。太监们各就各位,井井有条,肃然站立,鸦雀无声。上菜像钟表一样,该停的停,该走的走,但开表的钥匙是在李莲英的手里。漂泊在湖面上的装作采莲的小瓢扇扇也‘之”字长蛇地联缀起来,一直联缀到最近岸边的码头。码头上内奏事处的、寿膳房的、御茶房的、御药房的也恭敬待命,随时听候召唤,等没事时,再悄悄退下。张福高喊一声‘膳齐’,这是请老太后入座的表示,同时李莲英用手里小红旗向前方十几丈远的乐队船一指,乐队竹弦就合奏起繁杂的乐声,这是表示老太后的正餐像日到中天一样,各方面都是兴隆昌盛的。寿膳船上的菜有条不紊地挨着次序向上递,太监们站在翘板上一个一个地向上传。我们都衣服整洁,带着雪白的垫布,凝神屏气,一点也不敢疏忽。
“老太后的膳厅究竟嫌窄小了点,正桌和副桌的菜已经全摆满了。老太后无论何时何地一百二十几样菜是不能少的,无故减膳那还了得(国家出了大的灾难,才能下诏减膳)。张福暗里请示侍膳的大公主,大公主启禀太后,请老太后过目各种菜,拣无用的往下撤,悄悄地顺龙舟送到副船里给皇后妃子们吃,有的冷荤就撤到茶炊的船里。这样川流不息地往上递菜,老太后浅尝一点又陆续地往下撤。繁杂的音乐始终不停,李莲英站在船旁一眼不眨地指挥着上菜和撤菜。太后进膳大约一个钟头,大公主始终谦和地站着伺候,这就是宫廷里的礼教。须要知道这是最得脸的事,别人求都不能得到。老太后把筷子一放,说你也在这儿吃罢。大公主赶紧谢恩,站在桌子旁边,一边和老太后说着话,吃完这顿饭。
“说句实际话,也真难为这位‘佛见喜’——李莲英。储秀宫里有这样的小故事,这是听张德福大叔学说的。在十几年前,东陵马兰峪守陵的堂郎中,过春节给老太后进贡,有一种梨,皮发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来很不让人生好感,可是吃起来,只要一粘嘴唇,感到它又甜、又酥、又细、又嫩。老太后尝了后,连声说好。宫里管这种梨叫‘佛见喜’。以后大家觉得李莲英很像这种梨,他外表长相很不给人好感,可是当起差来,处处想得周到,宫里的行话叫‘兜水不漏’,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欢,因此也就背后管李莲英叫‘佛见喜’。这种戏谑而不伤雅的绰号,在宫里很多,如管陈全福叫门神爷,管崔玉贵叫小罗成,张德福叫土地爷。宫里不管谁找什么,用什么,只要问张德福,他全知道,所以才得这个外号。这位‘佛见喜’也是60多岁的人了,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老太后有一个主意,他要有十个办法准备着,去迎合老太后,这也就很难为他了。像游湖这样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的。
“老太后吃完饭,乐曲又变成悠扬的调子了。有时老太后高兴,还让李莲英传旨指名叫某个乐工吹奏某个曲子。老太后是深通音律的,喝着茶,用手指轻轻叩着桌面,如醉如痴地听着。过一会儿,老太后站起身来,慢慢踱到龙船的前面,左手背着,右手端着水烟袋,往四外一望,东有知春亭,西有豳风桥,南有龙王庙,北有排云殿,四周花木葱茏,湖中水天一色,清风徐来,丝竹悦耳,左顾右盼,怡然自得。这大致就是老太后游湖的情形了。”
'上一页''下一页'
乞巧(1)
时间相隔有40多年了,但一合眼,老宫女那种凄苦的面孔就呈现在我的面前。她对我说:“我极不愿意谈我们年轻时欢快的事,想起在一起苦熬岁月的姐妹们,全都七零八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小娟子难产死了。春苓子嫁给个护军,男的吃喝嫖赌,她又窝囊,挨打受气,自己的一点积蓄全给偷光了,小命也跟着完了。小翠起初还好些,一到民国年间,男的当巡警,当时北京巡警很多是旗下人。他又好脸面,摆阔气,弄得吃上顿没下顿,穷得揭不开锅盖,不几年也穷死了。想想她们,比比我自己,我还有什么心肠说那些欢乐的事呢。当时越是欢天喜地的事,现在越让人伤心落泪!我下狠心把当年高兴的事埋在肚子里,永世也不再对外人提了。当年别人都瞪眼瞧着我们,说我们吃香的喝辣的,跟太后、皇上沾光,他们哪里知道伺候人的苦处。
“我们是有名的‘戳脚子’,东北人管把东西竖起来叫戳起来,竹竿子竖着靠在墙边叫戳在墙边。我们没黑夜没白天的整天站着,像竹竿子钉在地上一样,所以小太监们就背后讥讽我们叫‘戳脚子’。老太后爱听戏是谁都知道的,可我在这里并没叙说过老太后听戏的事。因为一提听戏我们几个就浑身打哆嗦。只要老太后听戏,我们一定得在旁边毕恭毕敬地伺候着,伺候还算容易,就是站规矩难,大庭广众之下,必须笔管条直地站着,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腿也麻腰也酸,当时恨不能躺在地下,哪有心肠听戏呀!老太后最高兴的事常常是我们最受罪的事。人的苦乐就是这样不公平,我们当奴才的连骨头都是主子的,谁还敢喊一句苦哇!”
她一边摇着手磨,一边和我絮絮地谈着心里话,干瘦的脸上显示出冷漠的表情,眼睛有些凹陷了,两边眼角有两块红红的眼晕,那是长期抱着火盆烤火留下的痕迹,睫毛长长地掩盖着昏暗的眼睛,两个眼皮一张一合地在试探着听话人的态度,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我只是聚精会神地听,不用话去安慰她,因为过去的伤心事,安慰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她把苦水吐出来心里才舒服些。
“我们在宫里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把它概括下来,那就是‘真哭假笑’!”她又断断续续地说下去,声音拉得很长。
“我们可以说没有真正痛痛快快地由心里头笑过。一天从早到晚,主子笑我们陪着笑,我们的下颏要永远是圆的。主子生气我们倒霉,哪有件痛快事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没有真正地笑过。可我们受到了冤屈更没处去诉苦,也不容我们诉苦,只有憋在心里,找个僻静没人的地方一个人呜咽流泪,哭完以后,用手绢把眼睛一抹,谁也不让看见,该干什么干什么,再说不干也不行。我们宫女子十个有九个半是狠心的,把下嘴唇咬出血来也不能叫苦,因为叫苦也白叫,没有人心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